一纸和平文书对突厥人根本没有任何的制约效果。经过约半年的短暂和平之后,武德八年(625年)四月始,突厥人又开始蠢蠢欲动,铁骑又开始频频南下了。四月到七月间,突厥人先后袭击了凉州、灵州、相州等地。北方的局势异常紧张。李渊不再软弱了,现在大唐已经一统全国,有实力与突厥人硬碰硬地对抗了。他马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燕郡王罗艺进屯华亭县及弹筝峡,扼守险要之道;水部郎中姜行本切断并阻塞石岭道,以阻滞突厥骑兵;右卫大将军张瑾为行军总管,进屯石岭;李高迁率部奔太谷,抵御突厥人。李世民率军进驻蒲州,主持诸军的防御任务。
李渊恶狠狠地说:“突厥人简直是贪婪无厌,老子一定要讨伐他们,从现在始,我再也不给突厥可汗写亲笔信,以后一律改为诏敕的形式。”从李渊太原起兵始,就经常致亲笔信给突厥可汗,以表示尊敬与谦恭,现在不干了,改用诏书与敕令的口气,居高临下,以显示大唐帝国的威严。
然而,战场的态势却不容乐观。突厥人进军神速。八月一日,突厥骑兵突破石岭(今山西忻州南)的防线;八月二日,突厥对并州(今山西太原)发起进攻;八月六日,突厥连续对潞州(今山西长治)、沁州(今山西沁源)、韩州(今山西襄垣)三地发动进攻。此时突厥人入侵的兵力已经超过十万人。
李渊紧急把名将、安州大都督李靖调到前线,诏令李靖率军出潞州道,行军总管任瓌驻守在太行山,以防备突厥骑兵向南突进。
此时前线战况正在恶化之中。
驻守石岭的张瑾,没有能够阻挡突厥骑兵的强大冲击力。防线被突破后,他率部退守并州,继而在并州南部的太谷与突厥骑兵展开决战,张瑾守军大败,全线崩溃。张瑾只身逃跑,前去投奔李靖大军。
张瑾手下的行军长史温彦博成为突厥人的俘虏。突厥人企图从温彦博的口中打探到唐军的军事机密、粮食储备情况,但是温彦博坚忍不屈,最终突厥人一无所得,只好将温彦博押解到阴山以北的突厥人控制区。
突厥人在太谷会战中取得大捷,更加不可一世,向李靖兵团猛扑过来。但是李靖岂是浪得虚名之辈?这位大唐名将在扫平群雄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李靖用兵的特点是纪律极为严明,他曾说过:“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严格的纪律锻铸出一支钢铁般坚强的队伍。
李靖见突厥人挟胜利之威,兵锋极锐,士气正旺盛,这种情况下应避免与敌决战,所以便以坚壁清野的战术,阻击突厥骑兵的深入。这一战术很快见效,李靖军队严明的纪律与坚强的防御,使突厥骑兵无法突破唐军的防御圈。在屡攻不破后,突厥人的士气开始受到打击,这种情况下颉利可汗只好撤军,返回并州。
与此同时,秦王李世民也统率大军出发了。在另一条战线上,进攻武灵县的突厥人在灵州都督李道宗的打击下,也遭到挫折。
颉利可汗见进攻势头已经被唐军所遏制,不想恋战了,反正此番南下,劫掠颇多了,于是在八月二十六日,派人与唐政府议和,然后率军返回国内。
颉利可汗所发动的“八月攻势”,证明了突厥的军事力量仍然十分强大,面对强悍的游牧骑兵,唐军显得比较被动。唐军所取得的胜利,大多是防御战中的胜利,并非反击战的胜利,唐骑兵在规模上还难以同突厥人抗衡,无论是速度、机动性还是冲击力,均不如突厥骑兵。虽然突厥的军队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唐军在作战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李靖是第一次与突厥人交战,他也从实战中不断研究突厥骑兵的战法,探索新的战术,这为他日后扫平突厥打下了基础。
颉利可汗的撤军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小规模的争夺战依旧激烈地进行着。
九月后,突厥骑兵又相续侵扰并州、幽州、蔺州、鄯州、宜州、彭州等地,给这些地方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李渊对突厥的态度日趋强硬。
颉利可汗将频繁的侵扰当做打击唐帝国的法宝。如何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入侵,对于农业文明的中原帝国来说,是一大考验,这种侵扰战,对于有固定居民点的中原地区十分不利,很容易遭遇突袭,虽然可以利用坚固的防御工事来抵御敌军,并且恃机反击,但这种战法只有击溃战,很难打歼灭战,很难重创敌军的有生力量。所以突厥骑兵尽管在入侵过程中也吃过不少败仗,但并未损伤其实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以掠夺百姓与财产为目的的骚扰战,着实让唐王朝颇感头疼。
要完全摧毁突厥人的军事力量,只能全力出击,深入敌境。但是显然,刚从内乱中走出的大唐帝国首要任务是疗治战争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创伤,眼下还没有实力发动对突厥的全面进攻。
颉利可汗也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要不停地侵掠,只有不停地侵掠,才能拖垮唐帝国的人力与财力,这是突厥的战略。这个战略,有其高明之处。
微带寒意的春风,迎来了武德九年(626年),这将是风云起伏的一年。
冰雪融化,春暖花开。大地一片生机,这是一个猎食的季节。
从二月到四月,突厥骑兵又如一阵风掠过帝国的北疆,连续对原州、灵州、凉州、朔州、泾州等发动侵掠,攻击宽度达数百里。
李渊将安州大都督李靖调往灵州,出任灵州大都督。此时突厥的攻势十分凌厉,前锋已经抵达峡石(今甘肃金积县西南),李靖立即率军赶赴前线,在峡石建立防御工事。灵州多次遭遇突厥人的袭击,是战祸的重灾区,因此李靖的责任十分重大。李靖视察了峡石的阵地,选择有利地形,阻击突厥骑兵的进攻。
四月二十日,突厥骑兵开始对李靖的阵地发动猛攻。
经过上回的交战,李靖也摸索出一套对付突厥骑兵的方法。
李靖命令弓箭手密集射击,先杀伤一部分突厥人,但突厥骑兵速度快,冲击力强,人数众多,仍然不顾一切地冲向李靖的阵地。李靖撤下弓箭手后,改以步兵迎战,步兵对抗骑兵,当然颇为不利,但纪律严明的军队仍顶住突厥骑兵的冲击。
在两侧的唐骑兵仍然没有动,李靖在耐心地等待时机,只有时机成熟了,才会投入精锐的骑兵,一举击溃对手。这场仗从早晨战到下午,李靖发现突厥骑兵的攻势减弱了,不失时机地投入骑兵左右包抄,突厥兵终于顶不住了,全线溃败。李靖牛刀小试,再次保持自己不败的战场纪录。李靖虽然击退了突厥的进攻,但在其他战场上,突厥仍然占据着优势。从四月底到五月底,突厥又接连入侵西会州、秦州和兰州等地,铁蹄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狼藉与荒凉。
五月底六月初,突厥将军郁射率数万人马,南下河套平原,侵犯唐帝国边塞,进逼乌城。这次突厥人的进攻,无意中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的导火索。
此时,在唐帝国的内部,权力斗争已经白热化。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为一方,以秦王李世民为另一方,两大阵营为争夺皇帝继承权进入殊死相斗的阶段。很显然,只有其中一方被彻底消灭,方可以结束这场权力争夺战。
太子李建成向皇帝李渊建议,由李元吉率军迎战郁射的突厥骑兵,李渊答应了。然而李建成与李元吉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秦王李世民的兵权。李元吉要求借用李世民的心腹重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等人,同时调用秦王府最英勇善战的精锐部队。
调虎离山之后,下一步就是颠覆秦王李世民了。
命悬一线,李世民要如何应对呢?
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尉迟敬德等人,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就在李建成与李元吉入宫之时,李世民动手了。经过一番混战,李建成被李世民亲手射死,李元吉被尉迟敬德杀死,然后是一场对太子党势力的大清洗,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十个儿子全部被杀死,这些皇孙们有的尚在襁褓之中……与其说是人心的卑劣与残酷,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的必然。
面对突如其来的政变,皇帝李渊惊愕得说不出话,但木已成舟,除了默认这种结果之外,他还能做什么呢?
“玄武门事变”对于李氏家族是一个悲剧,但对于中国的历史,则是幸运的。李世民无可争议地成了皇太子,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突厥人的攻势并不因为玄武门的政变而减弱。就在政变的这个月,突厥人又攻打陇州、渭州与秦州。七月,平道将军柴绍在秦州给突厥人当头一棒,击毙突厥特勒一名,斩杀突厥骑兵一千余人。经过这次挫败之后,突厥的嚣张气焰略为减弱。
八月一日,突厥又向唐政府求和了,心力交瘁的李渊很快就同意议和的请求。此时的李渊总是心神不安,他感到自己的皇帝宝座已经坐到头了,该是让出来的时候了。想到死去的李建成与李元吉,他老泪纵横,唉,这便是命运吧,还是退了位吧,退出这恐怖的权力漩涡吧。
七天之后,即八月八日,李渊正式退位。
第二天,李世民登基。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七岁,大唐帝国即将进入一个伟大的贞观时代,李世民的雄才伟略,将在中国的史册上写下光辉夺目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