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定方于显庆五年(660年)从百济返回国后,他很快就肩负起另一个使命。
这个使命,就是征服高丽。
唐高宗李治打算效法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以示必胜的决心。
龙朔元年(661年)三月,大军出征前,唐高宗准备了一次特别的宴会。
宴会设在洛阳门,出席者除了朝中文武百官外,还有各国使者,宴会上演出了一个特别节目,是由屯营所排练的《一戎大定乐》,以歌舞的形式表达了唐王朝的赫赫武功以及征服高丽的决心,军乐慷慨雄壮,场面气势恢弘。
当然,歌舞只能用来提振士气,真正的胜利还需要在战场上取得。
由于皇后武则天的强烈反对,唐高宗亲征的计划最后泡汤了。在出征将领的安排上,由苏定方出任平壤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出任辽东道行军总管。
四月,已经是农历的夏季,对高丽的又一次远征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这次进攻,采取水陆两路分进合击的战法,目标是攻克高丽的都城平壤。具体的战略构想如下:海军一路由苏定方指挥,走海路直趋浿江,消灭沿线的敌军,兵围平壤;陆军一路由契苾何力指挥,兵出辽东,鉴于太宗东征时的经验教训,不做逐城逐地的争夺,而是以渡过鸭绿江为目标,与苏定方兵团会师于平壤。
苏定方的海军进展比较顺利,在朝鲜半岛北部登陆后,在浿江一线大破高丽守军后,乘胜追击,连战连捷。七月,大军兵临平壤城下,开始展开围攻战。
陆路的进展颇受阻滞,唐军穿过辽东后,在鸭绿江边遇到高丽军队顽强的抵抗。高丽政府深知鸭绿江防线的重要性,泉盖苏文的儿子泉盖男生率领精锐部队数万人,坚守沿江据点,给唐军渡江造成很大的麻烦。
鸭绿江边的相持一直持续到九月底。此时天气开始变冷,忽然寒潮席卷而至,气温骤降,冰彻肌骨。滔滔的鸭绿江,只短短几日,便水冻为冰,原本为天险的河流,竟然成为一条可以踏过的冰路。
正为渡江而愁眉不展的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忽接情报,鸭绿江坚冰可蹈,他一扫愁眉,果断下令诸将士,顶着风寒,踏冰而行。只听得唐军战鼓咚咚,旗帜摇曳,弓弩手在后作掩护,大批士兵踏着冰冷而又湿滑的江冰渡江。
失去天然屏障的高丽士兵,本来在人数上便不占优势,又惊愕发现天堑变成通途,更显防御无术,信心全无。只见唐军掩杀而来,防线瞬间崩溃,只恨不得多长两条腿,可以逃得快些。唐军在严寒之下,仍奋力追击,掩杀数十里,冰天雪地之中,高丽士兵的尸体四处可见,阵亡人数多达三万人。
契苾何力下令沿着鸭绿江清除残余抵抗力量,这一地区的高丽守军几乎悉数投降,只有指挥官泉盖男生侥幸逃回。
眼看契苾何力的大军势如破竹,将与苏定方会师于平壤城下之时,朝廷忽然下达一份令人莫名其妙的诏令,要求契苾何力班师回朝。
这是怎么回事呢?
史书没有记载唐高宗要求辽东兵团撤退的原因,但从当时的情况推断,应该是担心补给的问题。此时不仅要运送粮食,而且还要输送冬衣,运输量极为巨大,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衣、粮的问题,契苾何力兵团绝对无法在日益严寒的朝鲜半岛上坚持很久。
契苾何力撤走了。虽然苏定方仍然继续围困平壤,但对于高丽人来说,已经可以喘一大口气了。
苏定方兵团留下的原因,是他拥有大量船只,粮食与衣装等物资可以通过海路源源不断运输到前线,平壤的围攻战得以继续进行。
从七月兵围平壤,到第二年(662年)二月,持续了八个月的时间,但是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可谓是坚不可摧的堡垒,经历唐军八个月的围困之后,仍岿然挺立。
冬去春来,辽东与朝鲜半岛仍然充满寒意,此时从陆上发动进攻,还为时过早,于是又一支海军队伍组建起来,由左骁卫将军庞孝泰担任沃沮道行军总管,准备在朝鲜半岛的蛇水附近登陆,会同苏定方大军进攻平壤。
但在蛇水,庞孝泰兵团遇到高丽人的勇敢阻击,这次会战,可能是一场江面上的水战。尽管庞孝泰以视死如归的精神投入决战,但是战场的形势仍然呈一边倒,庞孝泰以及他的十三个儿子全部战死,唐军在高丽战场遭遇到罕见的大败战。
蛇水战役的惨败,使得苏定方大军没有办法得到援助。春天的到来,并没有减轻军队的压力,天空中又飘起漫天风雪,使得苏定方又陷入困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攻克平壤的希望微乎其微了。唐高宗不得不同意解除对平壤的包围,诏令苏定方率军返国。
这次大规模的远征,最后仍然以失利而告终。
这次失利,几乎葬送了唐王朝在朝鲜半岛的努力。因为不能打下北方的平壤,困守百济熊津城中的刘仁愿、刘仁轨便陷于孤军奋战之中,唐朝廷也下令熊津守军向新罗方向撤退。然而令朝廷没有想到的是,刘仁轨以其非凡的胆识气魄,孤军留守,伺机出击,最后居然一手擎天,力转乾坤,实现百济战场的大逆转,完成扫平百济的伟业。
百济的征服,对唐高宗而言,无疑是走出高丽失利阴影的一针强心剂。
机会来了!乾封元年(666年),高丽政坛出现一次大地震。
一代雄才泉盖苏文死了。
这位喜欢佩带五把军刀的大武士,与大唐帝国对抗了整整二十年,可称为一世英雄。笔者怀疑唐史中对泉盖苏文的记载,有失偏颇之处。高丽与新罗的战争,自有其历史根源,并非泉盖苏文一味好战。在 648年,房玄龄留下的遗嘱中,有一段话劝唐太宗:“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内为前代雪耻,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乎!”这也表明泉盖苏文时代的高丽,其实并未对大唐帝国构成任何威胁。
泉盖苏文死后,他的长子泉盖男生继任莫离支,即政府首辅,另两个儿子泉盖男建、泉盖男产也拥有很大的权势。
为了权力兄弟反目成仇,这类事件在历史上俯拾皆是,泉盖兄弟亦是如此。
在泉盖男生离开都城平壤,前往诸城巡视时,他听到一种流言:他的两个弟弟准备拒绝他返回平壤。大惊失色的泉盖男生不敢贸然返回,他派一名亲信先回平壤侦察情况。此时,他的两个弟弟也听到一种流言:哥哥泉盖男生准备除掉他们二人。究竟是事实呢,还是谣言,这个也无法判断,在消息模糊不清的情况下,两位弟弟将泉盖男生派往平壤的亲信逮捕,并借用国王的名义下达诏令,召回泉盖男生。
惶恐不安的泉盖男生不敢返回都城,弟弟泉盖男建索性自立为莫离支,出兵追捕自己的哥哥。泉盖男生一路逃亡,一直逃到辽东的一座城堡,他左思右想,如今他从权力之巅摔了下来,要保全性命,只有一条路可走,便是向唐王朝投降。
当泉盖男生派儿子泉盖献诚向大唐求援时,唐高宗大喜过望。这真是天赐良机,高丽国内出现内讧,对唐帝国来说,是讨伐高丽的最佳机会。
为唐王朝屡建勋功的铁勒名将契苾何力被任命为辽东道安抚大使,率军驰援泉盖男生,泉盖献诚被授予右武卫将军,作为唐军的向导。另派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各率一军,进讨高丽。
此时高丽政府出动大军,在辽东围剿泉盖男生。东进的唐军与高丽政府军遭遇,庞同善沉着应战,大举反击,大破高丽兵团,与泉盖男生的部众会合。泉盖兄弟的分裂,使高丽政局出现混乱局面,因为泉盖男生是长子,许多地方势力是支持他的,大唐军事力量的强势介入,使得高丽政局更加微妙。
为了扶植高丽反政府力量,唐高宗授予泉盖男生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
鉴于高丽战场的重要性,唐高宗准备起用一位老将,谁呢?唐朝开国元勋李世勣。这时李世勣已经七十二岁,从隋末到贞观,再到唐高宗时代,他经历过国内战争、灭北突厥、灭薛延陀、辽东战争等,可谓是身经百战,战功赫赫,除了他,还有谁是征高丽的最佳人选呢?
李世勣不惧年高,毅然领命,出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即辽东战场的最高指挥官。郝处俊出任副大总管,先前进入辽东的契苾何力、庞同善等人,也挂名副大总管,同时保留安抚大使的职务。除此之外,唐军将领还包括营州都督高侃、左武卫将军薛仁贵,负责后勤运输的将领窦积义、独孤云卿、郭待封(郭孝恪之子)等。乾封二年(667年),帝国远征兵团,大举入辽东。
辽东战场的第一战是新城之役。
远征军渡过辽河后,李世勣对诸位将领说:“新城乃是高丽西疆最重要的堡垒,倘若不先攻克新城,其他城堡与之遥相呼应,就不容易得手了。”诸将领同意李世勣的分析,于是开始对新城发动猛攻。
唐军强大的攻城武器,对新城守军是极大的威胁,但是更大的威胁则来自其内部。自从泉盖兄弟反目成仇之后,高丽军民也分裂为两派,各自支持一方。
新城守军面对唐军的攻势苦苦支撑时,不想后院起火,城内一部分军民发动起义,袭击指挥部,生擒守军将领,然后打开城门,迎接李世勣。
新城丢失后,辽东高丽守军大为震惊,李世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下十六座城池。
高丽军队开始组织反攻。
泉盖男建率高丽大军向新城方向挺进,与薛仁贵兵团相遇。薛仁贵之勇猛,在唐军将领中可列为第一。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唐军兵团的骁勇善战,让泉盖男建大长见识,高丽人很快就抵挡不住,只得撤退。
此时,另一支唐军由营州都督高侃率领,在金山一带与高丽军队遭遇。仗着人多势众,高丽人来势汹汹,高侃吃了一记败仗,赶紧下令后撤。这时高丽军队在战场上还没有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见唐军后撤,岂可善罢甘休,一路直追,想把高侃兵团一网打尽。
没想到螳螂捕食,黄雀在后,正当高丽大军急追高侃之时,薛仁贵却对战场局势洞若观火,他密切注视着高丽人的动向,准备对其发动致命的一击。
显然高丽人并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薛仁贵像一位经验老到的狩猎者,耐心地等待着猎物进入他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急于求胜的高丽人闯进薛仁贵布下的罗网,被拦腰截为两段,首尾不能相应,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原本整齐的阵形顿时大乱。此时高侃兵团调转马头,转过身来,对追击者进行反扑,与薛仁贵兵团前后夹击。高丽军团横尸遍野,战场几乎成为屠宰场,遗留下五万具高丽人的尸体。
这一战的惨败,令高丽军事力量遭到空前重创。
薛仁贵与高侃挟胜利之威,连下南苏、木底、苍岩数城,与归降大唐的辽东大都督泉盖男生所控制的地盘连为一片。
辽东局势,一片大好。
在唐军进攻辽东的同时,统帅李世勣派出一支海军舰队进袭平壤,以牵制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军队。这支海军舰队的指挥官是前安西都护郭孝恪的儿子郭待封,副将冯师本负责运输粮食。
冯师本的运输船队在半途中遭遇风暴,船只被暴风雨打得七零八落,破损严重,无奈之下,只得返航。补给出现意外,郭待封兵团的粮食供应紧张,战士们有上顿没下顿,情况非常窘迫,怎么办?郭待封提笔写了一封信,向统帅李世勣告急,刚写完落笔,马上觉得不妥,万一这封信落入敌军手中,便向对方暴露兵团的窘境,到时高丽人一定会集中兵力前来进攻。郭待封把这封信撕毁了。
如何做到既传递情报,又保证情报的安全,即使落入敌军之手也不至于暴露呢?郭待封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写了一首离合诗。离合诗其实是一种诗谜,从诗歌表面看不出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必须要重新排列组合,才能够读出其中暗藏的秘密。由于唐代是中国诗歌最鼎盛的时代,离合诗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卖弄才情的诗体。
不想郭待封遇到了李世勣这样一个土包子上司,他一看前线将领竟然寄来一首诗歌,顿时暴跳如雷,大骂道:“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军情如此紧急,郭呆子居然还有兴致写诗给本帅看,非宰了他不可。”看来这位大帅戎马一生,着实欠缺附庸风雅的本领。
李世勣手下的行军管记通事舍人元万顷觉得事有蹊跷,便说道:“大帅,我来看看这首诗。”李世勣愤愤地将纸片递给他。元万顷看了之后微微笑道:“大帅,原来郭待封是缺粮,向大帅告急来了。”于是向李世勣细加解释,大帅这才转怒为喜,赶紧给郭待封送去粮草。
其实郭待封的做法,非常类似于日后的密码情报,在当时确属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