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哈佛商学院教授达德·吉克所说的一样,“管理者不应将员工的抗拒视为阻碍,而应该当成机会。”因为这可能表明管理者有些地方没有做好,或者是没有给员工工作提供足够的协助与支持。这相当于是对管理者做出的一个提醒。同样的,员工出现的心理抗拒也可以成为管理者不断完善管理艺术的助力之一。
一种非常有效的消除员工心理抗拒的管理艺术,叫做“示弱的艺术”。而这里便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消除员工心理抗拒的管理艺术,叫做“示弱的艺术”。
诚然,管理者在员工面前一般是强势的,他们总是以一种能担当所有责任的形象出现。很少有管理者会对员工承认:“对不起,我不能带领你们创造业绩,我缺乏这种能力。”即使遇到什么万不得已的情况,他们也会委婉地向员工说明,而不会自己先认输或者放弃。通常,示弱于员工的行为都将遭到其他管理者们的唾弃,认为这是弱者的表现,“有本事就带公司,没本事就别带。”
于是,打肿脸充胖子的管理者变得越来越多。在员工面前,他们已经丢失了“示弱”这一人类的自我保护本能。
其实,适当的示弱是有好处的。动物界便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小动物在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动物时,往往采取绕道走的方式避开;同类动物决斗之后,失败的一方便要承认胜利者的权威,乖乖地让出双方争抢的权益;动物看到眼镜蛇示威式的昂头吐信,就要退避三舍。这都是动物们示弱的方式,它们不仅没有被人们认为是贪生怕死,缺乏志气,还被赞扬为是具有高明的生存智慧。
动物如此,人也是一样。有些管理者认为,动物示弱是因为它们最高的目的就是生存,而人则不同,人要讲究活出“精、神、气”,不能只生存下去就完事了。的确,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生在世需要追求一些更崇高的东西。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没有人能承担一切,包揽一切。管理者在员工面前所树立的权威,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形象,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可是,这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就要充好汉到底。当公司遭遇市场不景气,当一切扭亏为盈的尝试遇到环境的刁难成为不可能,当经营确实出现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管理者还一定要跟员工拍着胸脯保证没有问题,一切良好吗?过度的强悍只能转变为掩饰,彻底的维护形象只能成为一种隐瞒。
管理者所应该采取的做法,就是坦率地让员工知道一切,大家齐心合力地渡过难关。在这种时候,管理者所应该采取的做法,就是坦率地让员工知道一切,大家齐心合力地渡过难关。如果因为害怕这样做有“示弱”的嫌疑,害怕员工看到自己的弱点,担心从此领导的形象塌台,而千方百计地把真相隐藏起来,这样只会越加引起员工的怀疑。等到真相露出水面之时,员工对于管理者会更加抗拒,对他的行事作风会更加不屑,对他的为人会更加地不信任。到了这时,人心便散了,公司也快完了。
也许在这种关系到企业存亡的大问题上,管理者顾不上考虑自己的面子,会向员工“示弱”,坦白承认事情没有解决,局面无法收拾。可是很多时候,管理者面临的是更多的小问题所引发的员工心理抗拒,比如职务调动、制度变化等。这时,恐怕所有管理者都会以强硬或者权威的形象出现,向员工传达:“这是公司发展的需要”、“这是高层的决策,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
这种时候,如果管理者换个说法:“为了公司发展的需要,我也是不得已,跟着市场走嘛”、“这是高层制定的政策,他们肯定有他们的理由,既然公司一直发展得不错,那我们就应该对高层给予充分的信任呀”,“拳头不打笑脸人。”本是一肚子别扭的员工听到这样的软话,如果还继续强硬下去,那不就变成不通情理了吗?
很多时候,管理者都习惯于充当强者,感觉这样做人做事便有了充足的底气。很多时候,管理者都习惯于充当强者,感觉这样做人做事便有了充足的底气。因而面对事业的压力、市场的残酷,他们脸上总是带着自信的微笑,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员工的尊重。但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长此以往总会有崩溃的一天。现在做老板的因为不堪承受心理压力而选择自杀的新闻时常出现,他们的选择与极度的心理障碍和无法排遣的巨大压力不无关系。
学会示弱并不是要管理者用软弱的态度面对员工,而是要改变一贯的强者姿态,试着去接受来自员工的理解与帮助,承认自己的脆弱。其实,学会示弱并不是要管理者用软弱的态度面对员工,而是要改变一贯的强者姿态,试着去接受来自员工的理解与帮助,承认自己的脆弱。一个这样的人,是没有人想与他抗衡的,员工会不知不觉地去关注他、支持他,原来的心理抗拒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换一种方式并不意味着就与强者无缘,恰恰相反,管理者前进的脚步往往会更加地轻松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