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量是一种情操,更是一种品位。只有拥有“雅量”的人才能获得令人敬仰的领袖气质,人生才会活出大境界。
《三国演义》中,有位英才盖世、文武卧全的大英雄叫周瑜。这位当时很了不起的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年纪轻轻就执掌江东(吴国)的统兵大都督要职。尤其在赤壁大战中,他更显出叱咤风云,谋略高人,指挥得当的政治军事奇才。他居然以少量东吴和刘备之师,赢得大破曹操83万大军的辉煌胜利。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据说,此人不仅披挂上马,能征善战,还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文韬武略堪称上乘,是位难得的英俊奇才。而且,周瑜还熟谙音律。据说他听音乐演奏时,若谁奏错一个音符,他即刻能耳辨明详。为此,有“曲有误,周郎颈”之说。当后人对周瑜其人的褒奖威赞之际,也同时看到了这位早逝英才的两大致命弱点,那就是他的量窄和嫉才。
周瑜一生度量太窄,人人皆知。比如,在取得火烧赤壁大战功后,竟容不下与他共同扼曹的诸葛亮的存在,并密令部将了奉、徐威击杀诸葛亮。不料孔明早有准备,密杀不成。为此,周瑜万分气愤。如此不能容人的周瑜,密除同盟,过河拆桥,实在让人心寒并为之可悲。
周瑜为什么容不下诸葛亮?原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周瑜一筹,尤其在关键时刻,事事想于周瑜之前,且能将周瑜内心活动看得入骨三分。惟其如此,才使得量窄、嫉才的周瑜寝食难安,并随时想除掉才智高于自己的诸葛亮。而孔明先于周瑜谋害前就有了防备,这更使周瑜一次比一次恼怒于心。嫉才,欲加害孔明的结果,反把周瑜自己给活活“气死”。
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周瑜在临死之前,非但未能悔悟自己的致命弱点,反而含恨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可见量窄、嫉才之心,到死也不肯更改。怨天尤人之气,到盖棺也不肯丢。
所以,后人都评说周瑜是因心胸狭小害了他自己。拿今人的话说,他是心理不健康,甚至是心理患疾所致。周瑜度量窄,嫉才妒能,害人而最终害己的惨痛教训,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特别是一个有品位的男人,总是要有点雅量的。雅量,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修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尺之一。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如果有一点不如人,便勃然犬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责骂他人或社会,这表示涵养欠缺,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不可能做出大事业。
应该承认,有些高贵品格是普通人毕生企望但仍不可能达到的;可人的雅量却是完全能够通过修炼而得到的。
我们说,气量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胸襟,一种领袖气质,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
唐代娄师德,气量超人,当遇到无知的人指名辱骂时,就装着没有听到。有人转告他,他却说:“恐怕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他明明喊你的名字骂!”他说:“天下难道没有同姓同名的人。”有人还是不平,仍替他说话,他说:“他们骂我而你叙述,等于重复骂我,我真不想烦劳你来告诉我。”有一天入朝时,因身体肥胖行动缓慢,同行的人说他:“好似老农田舍翁!”娄师德笑着说:“我不当田舍翁,谁当呢?”
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廷玉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把墙退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宋朝宰相富弼,处理事务时,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反复思考,因为太过小心谨慎,因此就有人批评他、攻击他。有一天,就在他马上要上朝的时候,有人让一个丫鬟捧着一碗热腾腾的莲子羹送给他,并故意装作不慎打翻在他的朝服上。富弼对丫鬟说:“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然后从容换了朝服。
这样的气量,能不当好宰相吗?
德国的大文学家歌德有一次在魏玛公园的小路上散步。那条小路很窄,偏偏遇上了一个对他心存敌意的评论家。他们都停下来看着对方。评论家开口了:“我从来不会给一个傻瓜让路。”
“但我会。”说完,歌德退到一旁。
人有一分气量,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必多一分事业。气量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在后天学习、培养。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气量再“雅”一些呢?
①平时凡是小事,不要太过与人计较,要经常原谅别人的过失,但是,大事不要糊涂,要有是非观念。
②不为不如意事所累。不如意事来临时,能泰然处之,不为所累,气量自可增加。
③受人讥讽恶骂,要自我检讨,不要反击对方,气量自然日夜增长。
④学习吃亏,便宜先给别人,久而久之,从吃亏中就会增加自己的气量。
⑤见人一善,要忘其百非。只看见别人缺点而不见别人优点,无法养成气量。
气量是衡量一个男人地位的基本指标,假如你的气量不顾别人,只顾自己,那只能养自己;假如你的气量能涵容全家,你就能做一家之长;你的气量能包容一县,就能做县长;能包容一省,就能做省长;能包容一国,就能做国主。不为别的,就冲你这份尽收山河于胸中的气量。果断和魄力是成就男人地位的关键快速的决策和超常的胆量是许多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因为这些人深刻地意识到优柔寡断的个性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那些总是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人肯定是个性软弱、没有活力的人,他们最终将一事无成。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曾经有一位担任著名公司要职的先生,一直以来工作很投入,很卖力,成绩突出,因此深受上级的赏识,不断地被提拔并被委以新的重任。上任伊始,他就面临着许多重要的工作,有些是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但他不畏惧,非常努力地工作着。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惟恐事情办不好。
即使这样,有些需要即刻做出处理的问题在他案头仍然堆积成山,这倒并不是因为他办事效率低,而是有些问题他拿不定主意,便希望放一段时间,等事态更明朗一些再做决定。
所以,许多需要解决的十万火急的问题就渐渐地在他的案头沉淀下来,老板和同事看待他的工作时,眼中都有了异色。大家对他的评价,也逐渐由赞扬、欣赏转为了办事拖沓、优柔寡断。他为此感到困扰和痛苦,夜不能寐,烦躁不安,工作效率也开始下降。无疑,这种情况更加重了他的担心和恐惧,慢慢地当面对未决问题时,他更加感到左右为难,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择。
令他觉得心里不平衡的是,他办事的出发点是想再等等看,观察事情有何变化再做决定,没想到,大家的评价竟是“人优柔寡断”。
承认他从不担心会把事情搞糟,但是,有时候他也会担心没有把事情做得更好。
一旦发觉自己某方面的工作有可能做得不尽人意,则焦虑不安,犹豫不决,久而久之,前怕狼后怕虎的状态出现了,用完了创业初期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事业走下坡路的苗头出现,焦虑症状产生了,各种躯体的症状也随之表现出来,一连串的生理、心理疾病就不免产生了。
这位先生想让事态变得更明朗时才做决策,以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原本有一定道理,但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机会是稍纵即逝的,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这个道理,而他等待与拖延中极有可能白白错过机会。何况,公司的工作有一定流程与安排,他的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确会产生危机。
优柔寡断是做人做事的大忌。
一个人永远不要在冥思苦想中一会儿提出问题的这一方面,一会儿又提出问题的那一方面,试图面面俱到。万事平衡的人做出的无益而琐碎的分析,是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的。决策最好是决定性的、不可更改的,一旦做出之后就要用所有的力量去执行,就算有时候会犯错,也比某些人那种事事求平衡、总是思来想去和拖延不决的习惯要好。当我们致力于形成一种快速决策的习惯时,哪怕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做法显得有些机械,它也会让我们产生对自己判断力的信心。
习惯于犹豫的人,对于自己完全失去自信,所以,在比较重要的事件面前,他们总没有决断。有些素质、人品及机遇都很好的人,就因为犹豫的性格,一生也就给糟蹋了。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个人原本做了决定,但在听到自己朋友的反对意见时犹豫动摇、举棋不定——在一种意见和另一种意见、这个计划和那个计划之间跳来跳去,像风标一样摇摆不定,每一阵微风都能影响他,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个性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积极进取,而是宁愿在原地踏步,或者说干脆是倒退。古罗马诗人卢坎笔下描写了一种具有恺撒式坚韧不拔精神的人,实际上也只有这种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种人会首先聪明地请教别人,并与他人进行商议,然后果断地决策,再以毫不妥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力来执行他的决策。”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就是患有优柔寡断这种性格疾病的典型例子。他实际的精神能力和他的理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人只看见事物一面就很容易做出决定,也很容易分辨出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但哈姆雷特看见了事物的所有方面。他的头脑里充斥了各种各样的观念、恐惧和臆测,他的性格变得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他无法断定自己看到的鬼魂是否真的就是父亲的冤魂,也无法断定自己的决定是好是坏,是吉是凶,因而他一遍遍地问自己“是活着还是死去?”
墙头草般左右不定的人,无论他在其他方面有多强大,在生命的竞赛中,他总是容易被那些坚持自己的意志且永不动摇的人挤到一边,因为后者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并立刻着手去做。甚至可以这样说,连最睿智的头脑都要让位于果敢的判断力。毕竟,站在河的此岸犹豫不决的人,是永远不会登陆彼岸的。
数不胜数的成功者就是因为在某个关键点上,冒着巨大的风险,快速地做出决定,从而彻底地转变了自己的人生境遇,彰显了自己的魅力。而成千上万的人之所以在生命的战场中溃败而归,仅仅是因为耽搁和延误。
果断的性格无论是对领导者,还是对普通劳动者,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对于生活和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坚决果断,是勇敢、大胆、坚定和顽强等多种意志素质的综合。
果断的性格,是在克服优柔寡断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的。人有发达的大脑。行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但过多的事前考虑,往往使人们犹豫不决,陷入优柔寡断的境地。许多人在做出决定时,常常感到这样做也有不妥,那样做也有困难,无休止地纠缠于细节问题,在诸方案中徘徊犹豫,陷入束手无策和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这就是事前思虑过多的缘故。大事情是需要深思熟虑的,然而,生活中真正称得上大事的并不多。况且,任何事情,总不能等待形势完全明朗时才做决定。事前多想固然重要,但“多谋”还要“善断”,要放弃在事前追求“万全之策”的想法。实际上,事前追求百分之百的把握,结果却常常是一个真正有把握的办法也拿不出来。果断的人在采取决定时,他的决定开始时也不可能会是什么“万全之策”,只不过是诸方案中较好的一种。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他可以随时依据变化了的情况对原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从而使原来的方案逐步完善起来。
林肯总统在安特塔姆战役刚刚结束后就对国会说:“宣布解放奴隶法的时刻已经到了,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他认为,公众的情感将会支持这一法令,并且他还对着上帝发誓,自己一定会采纳这一政策。他庄严地宣誓,如果李将军被赶出宾夕法尼亚州的话,他将以解放奴隶来表彰这一胜利。
果断的性格的确让人受惠无穷。也许一开始,你的决断不免有错误,但是,你从中得到的经验和益处,足以补偿你因错误而蒙受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你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的自信,会赢得他人的信任。拿破仑在紧急情况下总是立即抓住自己认为最明智的做法,而牺牲其他所有可能的计划和目标,因为他从不允许其他的计划和目标来不断地扰乱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勇敢决断的力量。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立即选择最明智的做法和计划,而放弃其他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
决断并非一意孤行的“盲断”,也非逞一时之快的“妄断”,更非一手遮天的“专断”。决断除了要有客观的事实根据、出众的预见性眼光外,同时更要有决心与魄力。
莎士比亚说:“我记得,当恺撒说‘做这个’时,就意味着事情已经做了。”乔治·艾略特则这样判断一个人:“等到事情有了确定的结果才肯做事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就大事。”
不管你想不想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首先你是个男人,你必须具备这种果断的做事和魄力。换一种说法,你可以不做领袖,但这种领袖的气质,对你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