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那些低等动物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情。这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可以是假的,惟有感情不能做假。任何以利益为目的而走到一起的朋友,随时都有可能反目成仇,惟有肝胆相照的真情厚谊才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最实的基础。
何谓人缘?个人和群众的关系好,招人家喜欢,办事便一路绿灯,平常人们所说的“结人缘”意思便是这样。人缘主要是个人与众人的感情联系。一个人应有自己的个性,但为了事业成功,为了大家能接受自己,也必须适当争取人缘。而人缘作为一种人与人感情联系的结果,是人们平时努力争取得来的。
著名青年企业家王英俊就是利用人缘获得成功的一个好例子。王英俊有很多外国朋友。这其中,既有外国的企业家,也有外国的一些著名人物,如美国著名银行家坦姆斯·斯通和日本企业家竹下登。
英俊高科贸有限公司刚刚成立,王英俊马上就想到,应利用坦姆斯·斯通的国际影响,推动英俊公司走向世界。于是,他便向斯通发出了邀请。斯通欣然应邀,当他听到王英俊“凡有利于中美友好的,我都做;凡不利于中美友好的,我都不做”的许诺时,斯通也允诺:“那么,今后你要我办事,我不要你的钱。”以后,斯通多次访问英俊高科贸有限公司,为英俊高科贸有限公司快速地与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联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王英俊非常重视人缘的建立和维护。他常常做出一些超越公务关系,表示私人友情的举动。有个日本客户一次对王英俊说,最近一个时期实在太紧张,突然秃发。记在心上的王英俊回国后,马上买了30瓶疗效较好的毛发再生精送给他。此外,他还送过竹下登一件中国瓷雕,在一只瓷盒上刻了那位日本企业家的照片。他说:“这些礼品并不贵重,它只表示情意。”王英俊称之为“动脑筋的礼品”。
王英俊不但重视与著名人物的交往,对普通客人同样是有情有义。
一次,王英俊接待了一位德国客户。下飞机时恰逢大雨,那位客人浑身湿透了。王英俊一见,立刻叫人把那位商人的衣服弄干,烫平,10分钟内送还,那位德国客人为此深受感动,不仅谈成了生意,而且还成了王英俊的好朋友。
王英俊曾经说过:“买卖不成人情在。这是中国老工商业家的法宝之一。生意人要讲究商业渠道。但同时必须讲究人情渠道。有时人情渠道比商业渠道更重要。板起面孔,硬碰硬,一定做不好生意。我是商场中人,不是官场中人。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但商场毕意不是战场。商场要用心、用情。”
在商场上如此,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如此。薄情寡义或者虚情假义之人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要想有人缘,必须以情动人,这也是对一个有品位的人最基本的要求。背靠大树好乘凉事实证明,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单靠自己的拼搏奋斗,而不借助于任何外部资源的帮助,一个人的人生就很难达到一个令人仰慕的高度。但如果能审时度势,找一个势力雄厚的靠山,巧妙地借用人脉的力量,你就能少走很多弯路。虽不能一步登天,但也足以使自己前途和地位发生质的转变。
比如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干任何事情只要凭借权力就能通行无阻,否则就会寸步难行。在这种情况下,若想求得自身的发展,发展官场上的人脉就显得尤为重要。
早些时候,作为一个地域性商帮,徽商与其他商帮势必产生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法扩大影响提高声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自身的信誉以外,加强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徽人汪道昆曾说,徽商“游大人而为名高”,一来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份;二来可以通过“大人”为自己延誉。交结官员有利于扩大影响,提高声望,提高竞争力。
近代徽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江春和鲍漱芳,他们都是歙县人。江春早年乡试失败,于是弃学经商,寓居商业中心扬州。他深谙官商结合的道理,乾隆6次下江南,江春徘徊接驾,并个人捐银三十万两。乾隆对他颇有好感,为他手书“怡性堂”匾额,赐封为内务奉宸苑卿,授以布政使之衔。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充分反映了徽州盐商重视人脉的特点。
鲍漱芳从小跟随父亲在扬州经营盐业,也没有科举经历,他多次捐款为朝廷济困。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灾,洪泽湖决堤,他先后捐米6万石,捐麦4万石,赈济了数十万灾民。改六塘河需开山归海,他集众输银三百万两。鲍漱芳屡次捐输,深得嘉庆皇帝赞赏。乾隆皇帝也曾亲笔为鲍家祠堂写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紫阳书院就是得到鲍漱芳捐款才得以重建,并一直保持到今天。
徽商中最有名的当是绩溪人胡雪岩。在钱庄当学徒出身的胡雪岩办事勤快,能言善道。胡雪岩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明白大势。他20岁时遇见落魄书生王有龄,缺少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虽然和他并不相熟,却立即私下借用了钱庄的五百两银子给他。胡雪岩因此失业,但做官后的王有龄感其恩德,视其为生死之交。得势的胡雪岩利用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发达,开设了钱庄、当铺、药铺,经营丝、茶,迅速暴富。结交王有龄还使胡雪岩的钱庄代理浙江省的藩库,这样国家的财产就成了他的周转资金。
胡雪岩向王有龄借力,王有龄毕竟是他的至交,是个一门心思想对他报恩的人,“借”一定程度上成了“给”。而胡雪岩找到左宗棠这棵大树做靠山,借用其力成就自己红顶商人的一番“伟业”,更显示了胡雪岩高超的借力手腕。
1862年,王有龄守杭州时因太平军破城而自杀,胡雪岩顿时成为一只失恃的孤雁。此时的胡雪岩已踏上“官商”之路,王氏既去,但他不能一日无官场靠山,他不得不寻找更有价值的人物。这时,他将目光投向了闽浙总督左宗棠。
此时左宗棠正忧心忡忡,杭州连年战争,饿死百姓无数,无人耕作,许多地方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自己带数万人马同太平军征战,自己的几万人马吃饭成了个大问题。正在考虑之时,胡雪岩求见,他拿出了两万两藩库银票作为购粮款,请求左帅为王有龄报仇雪恨。这符合常情的恳求,左宗棠欣然答应,并叫管财政的军官收下了这笔巨款。两万银票对于每月军费开支十余万两白银的左军来说虽然杯水车薪,但毕竟可解燃眉之急。胡雪岩清楚地知道左宗棠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不失时机地掏出银子,为自己挣得了左宗棠的好感。
会见过后,左宗棠认为胡雪岩不仅会做生意,而且还对官场非常熟悉。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能人,难怪杭州留守王有龄对他如此器重。然而,粮食问题仍像幽灵一样萦绕脑际,缠得左宗棠心急如焚,愁眉不展,一连几天都没有想出个好办法。其实胡雪岩在这次拜会之后,就筹划着如何帮助左宗棠解决粮食的燃眉之急。他迅速到上海筹集了上万石大米运回杭州,一部分救济城里的灾民,另一部分现粮送到了军营。
这万石大米真是雪中送炭,不仅救了杭州,而且对左宗棠肃清境内的太平军也助了一臂之力。左宗棠捋着花白的胡须,连日紧皱的双眉舒展了,他高兴不已,内心总觉得过意不去。他说:“胡先生此举,功德无量,有什么要求,无妨直说。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奏。”胡雪岩大不以为然,他说:“我此举绝不是为了朝廷褒奖。我本是一生意人,只会做事,不会做官。”
“只会做事,不会做官”这一句话可当真说到了左宗棠的心坎上了。左宗棠出自世家,以战功谋略为名,在与太平军的浴血奋战中,更是功绩彪炳。所以平素不喜与那些凭巧言簧舌、见风使舵之人为伍,对这些人向来鄙夷不屑。此时一句“只会做事,不会做官”是使左宗棠感觉遇到了知己,对胡雪岩顿时更觉亲近,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通过几件事,左宗棠既了解了胡氏的为人,也了解到胡氏办事的手段,知道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倾心结纳,倚之为股肱,两人很快成为知已。由于有了左宗棠这个大靠山,胡雪岩衰败的生意很快有了生机,而且比以前发展更快。
利用左宗棠的权势,胡雪岩在商场上大展手脚,通过为左宗棠办漕粮,解决了政府督办漕粮的困难,更使胡雪岩控制了漕粮的营运,后来又为左宗棠采办军务,其在商业上的影响和势力一时无二。十数年间,左宗棠的购置弹药,筹借洋款,拨饷运粮,无一不经其手。以这种大势,求十一之利,胡雪岩的事业如日中天,财富也从数十万银转而至数百万进而至数千万。后来胡雪岩还以商人身份被赐二品顶戴,成为了名极一时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是徽商中典型的利用人脉实现商业抱负的商人,他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关键就在于他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寻求靠山的力量,这应该就是他成功的密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