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一直羡煞旁人,但二人的默契,也是经历了争吵与磨合后慢慢培养出来的。
刚刚结婚没多久时,夫妻二人乘船归国。
在船上,钱钟书读错了一个法文的读音,杨绛毫不犹豫地指出了他的错误。
但钱钟书却坚持认为“自己不可能读错”。
两个人因为一个单词发音而产生激烈争吵,刚巧在船上有个法国女人,证明了杨绛的读法是正确的。
后来,杨绛在《我们仨》中回忆这一段争吵,说到:“我们彼此说了很多让对方伤心的话”“我虽赢了,但却觉得无趣。”
钱钟书似乎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从那以后,每次有了争执,都会先认错。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到:“人生碌碌,竞论短长,却不道枯荣有数,得失难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计较得失,而不肯低头认错。
殊不知对于亲人来说,在矛盾发生时,他们要的并不是一个孰是孰非的事实结果,而是那种“我值得让你认错”的特殊待遇。
在《脱口秀大会》节目上,程璐和思文这对夫妻常常拿婚姻话题开玩笑,程璐曾说:“我们每次吵架都会像开辩论赛,最后我赢了,家没了。”
观众都以为这是个段子,但就在这期脱口秀播出的第二天,思文发微博证实,两人确实已经离了婚。
一句玩笑,一语成谶,令人思之望之,倍感凄凉。
向亲近的人认错,不仅是为了改正自身错误,更是为了照顾对方的感受。
懂得在亲人面前低头的人,一定有着一颗温柔的心,因为他们知道,维持长久的感情,比争得一时的高低更加重要。
及时认错,也是一种救赎
鲁迅曾在散文《风筝》中了记录自己的忏悔。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鲁迅的一个年纪较小的弟弟看着天空中自由飘荡的风筝,听着院子外面同龄伙伴欢快的笑声,不禁心向往之,于是偷偷到后园捡竹子,自己躲在杂物间制作风筝。
然而在鲁迅看来,放风筝是没出息的事,所以他一气之下把弟弟即将制作完成的风筝无情踏碎,并对他进行严厉的责骂,弟弟伤心大哭,鲁迅却不顾弟弟感受,拂袖而去。
多年后,鲁迅突然想起起这件事,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扼杀了弟弟爱玩好动的天性,于是心怀愧地疚地向弟弟道歉,却没想到,人到中年的弟弟已经不再记得此事。
于是鲁迅感慨,自己伤害的是几十年前那个想要放风筝的儿童,现在即使想要道歉,都找不到可以给予自己宽恕的人,最后自己只能得到“无怨的恕”。
来不及道歉,也是人生可悲的事情之一。
无处诉告的忏悔,就像是对着没有回音的空谷喊话,得到的不是解脱,而是四下无人的寂寥。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因为被误判杀害自己的妻子而被送入监狱,在监狱中的二十多年里,他想办法充实狱中生活,却对自己失败的婚姻绝口不提,仿佛这段感情从未存在过。
可是,当他经历了重重打击后,居然第一次与朋友谈起了自己的妻子。
出乎意料的是,他没有怪罪妻子的不忠,而是反思自己多年前在感情中表现出的木讷和冷漠,最终把与妻子感情的破裂归结为自己的错误。
他对狱中好友说:“我的妻子总说我像一本开不开的书,我那么爱她,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其实是我害了她。”
他承认自己深爱妻子,却因不善表达,而把妻子推向了别人的怀抱。
但是,安迪意识到这份错误已经为时已晚,妻子早已命丧黄泉。
人生不是“大团圆”的影视剧,不是所有过错都能得到弥补,不是所有分离都能恰巧重逢,不是所有误入苦海都能有岸回头,也不是每一句“对不起”都能换来一句“没关系”。
认错也要讲究时机,既要心意诚,又要来得及。
天主教的信徒往往会在死亡来临前向神父忏悔一生犯过的错误,以求得灵魂的解脱。
虔诚的忏悔不是无关痛痒的语言碎片,而是有重量的精神包袱,扛着包袱前行,必定心有不安。
所以说,在人的一生中,抓住机会及时认错,也是一种自我救赎。
人生渺渺,谁也不能保证生命中每一刻都清醒,每一步都坚定。
错误发生时,大可不必讳莫如深,谈之色变。
犯错、知错、认错、改错,这个过程像落叶归根一样自然坦荡,像生老病死一般顺理成章。
无意间犯下的错误就如同寒冬侵袭,让人瑟缩不安,退避三舍。
但当我们鼓起勇气面对错误,下定决心从错误中走出的那一刻起,会发现万物复苏,天地晴朗,生命也从此进入了最好的时节。
人生漫漫,愿今后的你我都有认识错误的理智,直面错误的勇气,低头认错的诚恳,与改正错误的决心。
心累,比身累更痛苦。
身体上的伤,可以借助药物治愈;心灵上的伤,只能依靠自己治愈。
余华的小说《活着》,讲述了福贵悲惨的一生,也很好地诠释了人的心累。
从荣华富贵到一贫如洗,曾经细皮嫩肉的他跟着佃农一起耕种。
超负荷的劳作并没有击垮他,面对困苦的生活,他依旧能嬉皮笑脸。
真正让他心累沧桑的是,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世。
从母亲的去世到外孙的去世,福贵一次比一次绝望。
福贵的心累,并不亚于生活中的任何一种累,它会让人痛苦失落,让人满心无力。
心累,更折磨我们的身心。
贾平凹说: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面对同样糟糕的境遇,心里装太多的人,会累得半死,而能放下的人,却能得心应手。
其实,这两者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你是否可以学会,很好地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