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女孩刘亦婷被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并免收每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一个普通的孩子为什么能够成功?一个普通的家庭为什么能够成功?其中必有它的原因。也许是出于对成功的渴望和羡慕,人们过分渲染了刘亦婷的成功,却没有去追问和细想她成功后面的东西。后面的东西就是母亲刘卫华的观念、方法,以及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辛勤努力。
刘卫华,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她在女儿刘亦婷出生之后,一直用《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提到的方法教育刘亦婷,把女儿送入了哈佛大学。她与丈夫结合这些年的教育孩子的经验,在2000年推出一部《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这本书成为全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宝典。
刘亦婷,高中毕业于成都外国语学校。1999年,她在开始考大学时,因为在各个方面出类拔萃的表现,同时接到了美国四所著名大学——蒙特里尤克学院、威尔斯利学院、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书,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如今的刘亦婷已经从哈佛本科毕业,就职于世界著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
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
日本当代著名教育家、索尼电器公司的创始人及名誉董事长井深大先生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刘卫华也觉得,女儿一生下来就要对她进行科学的教育。
她读过一本名叫《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书中介绍了美国教育家斯托夫人教育女儿的方法。她也决定从训练孩子的五官、刺激大脑发育开始。因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础,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觉器官,能够促使大脑各部分机能积极活动,形成积极的条件反射,调节大脑的各种功能。如果孩子大脑的各个功能区都能够发挥出最大效能,她就会成为一个聪明伶俐的人。
在训练五官时,他们首先训练的是孩子的耳朵。因为婴儿的听力比视力发展得要早,孩子学习语言,积累词汇,主要也是依赖听觉。每当婷儿在喂奶前醒来,母亲就在她眼前摇响彩色的摇铃,刺激她的听觉和视觉。并把摇铃慢慢地左右移动,吸引她的注意力。
至于味觉,母亲除了给她各种味道的刺激之外,又考虑到“糖吃多了不觉甜,盐吃多了不觉咸”,而糖和盐吃多了对身体没好处,所以始终坚持“清淡原则”,既可保持她的感觉灵敏度,又可避免养成多吃糖和盐的坏习惯。
对于这种训练所收获,刘卫华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提到:
尤其可贵的是,对感觉器官的训练使婷儿变得感觉灵敏、反应积极。5个月大时,抱在镜子跟前喊她“亲一个”,她张着嘴就扑向镜子里的小家伙;让她坐在膝盖上把着手教她跳舞,她集中注意大的时间远远超过几分钟(同月龄只要求几秒钟)。
第一次被我抱上大人饭桌时,一个比她大几个月的孩子坐在饭桌上几乎没有反应,婷儿却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她紧盯着我的筷子伸向菜盘,我夹起菜来她马上张开小嘴追着迎,没料到菜送进了我的嘴里,急得她又是跳,又是叫,恨不得扑到桌上自己吃去……如此种种,都预示着婷儿正在形成积极、主动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刘卫华夫妇还特别注意训练孩子爬行的能力。美国费城人类智力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葛兰·道门博士说:“若只用三个字来说明怎样才能开发你孩子的智力潜能,那就是——让他爬。”
在婷儿满月之后,在床上能够抬起头来了,母亲就用手推着她的脚丫,训练她爬行。为什么爬这么重要呢?因为俯卧是最适合婴幼儿的活动姿势,婴儿爬时,其颈部肌肉发育快,头抬得高,可以自由地看周围东西,受到各种刺激的机会也增多了,这就会大大促使大脑发育,让孩子变得聪明。
在新生儿阶段开始训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母亲在日子中记录“不到20天,婷儿就能视线跟随过中央线了,比国际通行的丹佛小儿智能检查测定的平均值早出现20天左右;4个月大时,婷儿就已经会自己翻过身来,小屁股一撅一撅地跃跃欲爬,比平均值提早两个月……”
刘卫华觉得,开发智力一定要早教孩子语言。因为语言是人类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孩子就得不到任何知识。如果孩子不及早掌握语言,其他的教育都谈不上。
井深大先生主张,对孩子输入有用信息的时间,可以从15天大开始。于是,在婷儿15天大的时候,母亲就像井深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开始给女儿“输入”词汇。
父母从婷儿触摸到的生活用品开始,反复教给她各种实物的名称。当她稍大一点,就抱着她教她认房间里的各种器具和用品;身体的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等所有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实物,基本上是看到什么说什么,还教给她动词和形容词等。
但是,教孩子说话要注意,一定要教孩子正确的语言。他们全家都像威特父亲做过的那样,对婷儿说的都是规范的语言,基本上不用许多大人对婴幼儿常用的那种“奶话”,比如“嘎嘎”(肉)、“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因为对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是同样的;前者是迟早总要学的语言,后者则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教“奶话”等于白白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俄国科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早期教育可以使记忆力发展的时间表大大提前。尤其是在婴儿期,每天重复输入相同的词汇,不断地刺激孩子大脑里的词汇库,可以促使孩子的记忆力迅速发展。
对婴儿来说,只要你肯教,他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尤其是在大人带他玩的时候。可惜人们往往对此认识不足,浪费了多少开发孩子潜能的好时机啊!
教子点睛: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这就是说教育应及早开始,越早越好,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要想到孩子的教育,正常的孩子,只要出生后教育得法,都能培养成为非常优秀的孩子。
逆反期的家庭教育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中学阶段历来是一个“风险期”,往往也是让父母最感烦恼的阶段。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在强调,中学阶段就像一片潜藏暗礁的海域,需要父母们小心翼翼地行驶。
如果任凭孩子们的“航船”在暗礁区左冲右突,就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迷航。有些不良少年,就是在初中阶段走上邪路的。他们就像迷航中不幸触礁的船。那么,怎样使婷儿顺利度过中学阶段的逆反期呢?刘亦婷的父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刘卫华在《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中提到:
逆反期的孩子,对父母会开始疏远、也许在一段时间里,父母将不再是让他们敞开心扉的人,却会转而在同龄人当中寻找倾诉的伙伴。心灵的闭锁,使他们常感到孤独。成长中的挫折,使他们常感到压抑和自卑。随着个子一天天长高,他们还会像“殖民地人民”一样,开展“争取独立”的斗争,要求父母松开双手,把航船的舵盘交还到自己手中。可是事实上,他们又还远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把握人生方向的程度。
即使不出大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也会大大增加。从婴幼儿时期形成的对父母的崇拜,到这一阶段也会随着对抗的升级而渐渐褪色,甚至干脆就消失了。孩子会越来越多地对父母的管束感到不满,父母也会发觉,从小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方法,也越来越不灵了。
所以,母亲决心把逆反期的不利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父母通过主动调整教育方式的办法,力争继续与孩子保持沟通并保持影响力,以便高效低耗地进行“精神灌输”,帮助她早日形成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问题随着刘亦婷上了初中以后慢慢的显示了出来。
在刘亦婷上初中的第一个周末回到家,母亲发现她在兴高采烈边吃边说的过程中,随手往地上丢垃圾。母亲提醒了她之后,她马上道了歉,并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字纸篓。
过了一会儿,她又丢,母亲又提醒,她又道歉……反复几次之后,婷儿便不耐烦了:“这有什么嘛?我们在学校里都这样!有人打扫卫生!”
“别人都这样,不等于这样就正确呀!”
“这么一点小事,有什么可说的嘛!”
“事情虽然不大,但习惯却很不好,至少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爸爸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你住校才7天,就把3岁起就养成的好习惯弄丢了?难道不该说吗……”
“谁像你们嘛,我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还要挨说!呜……”
刘亦婷哭着走进卫生间,洗头洗澡去了,把妈妈和爸爸晾在外面直摇头。洗着洗着,哭声变成了歌声——这是她自己发明的“换心情”的办法。
过了一会儿,她擦着湿漉漉的头发走出来,脸儿红红地撒着娇说:“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说得对,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是想和你们争……”说着说着,眼圈又红了。
这是最让刘卫华夫妇感到心软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和婷儿讲道理的时候。母亲耐心地开导她:“你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知道吗,你就要进入青春期了。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之为心理上的断乳,这是正常的发育过程。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会使你盲目地反抗父母,越是正确的意见越不想听。希望你能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避免在初中阶段走弯路……”
婷儿听话地点着头,亲热地和他们拥抱之后,唱着歌进屋做作业去了。刘卫华夫妇的心情却无法像孩子那样轻松。经过这个“首次交锋”,婷儿的父母总结道:现在该是适当“放权”的时候了,要“抓大放小”。一些小事还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增长经验吧!
从那次以后,刘亦婷的父母改变了他们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他们总的思路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父母主动调整教育方式,让他们的好思想好办法能被婷儿顺利接受,另一方面鼓励婷儿独立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去辨别善、恶、美、丑。
他们坚信,小学以前打下的思想基础不会说垮就垮,强烈的上进心会驱使她去追随严格的老师。几年之后,母亲才看到了婷儿初中的日记。这些日记说明,父母的做法是有效的。孩子在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之中,总是认同爸爸妈妈的说法。
但是,有了孩子思考的过程,那些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不再是父母和老师的要求,而是变成了她自己的经验。这样就更乐于被孩子所接受和掌握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就变得容易起来。
教子点睛:
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也许父母的烦恼就增加了。他们会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难管教。作为孩子,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出现所谓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能与孩子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与他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用成熟的态度处理人际夫系
从婴幼儿阶段开始,刘亦婷就在接受做事讲究合理性的训练,这奠定了她后来的好习惯。这种习惯也不可避免地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因为自己做事要合情合理,她也要求别人做事同样合理。
在小学阶段,因为不住校,这一点还不大突出。进入初中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同学们每天24小时在一起,这就好像是把一群小刺猬关进了同一个笼子。这时,刘卫华发觉,女儿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就显示出问题了。
有一段时间,女儿所在的寝室的卫生评比总是不如以前,她心里很着急。婷儿是个做事认真的人,第一次还忍着,到第二次就忍不住了。她没好气地对两个有责任的女孩小S和小L说:“这个星期的清洁,由你们两人包了!”
“为什么?”对方不服气了。婷儿得理不让人,叽叽呱呱说了一堆理由。对方说不赢她,可是心里不服,小声嘟囔着很不高兴。两个女孩的反应让婷儿觉察到,自己大概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对。她把这件事写进了日记,叹道:“我真不知该如何处理这类事了。”孩子的班主任李老师看后,批了一句:“要讲究点方式。”
有一次,峨嵋电影制片厂派了几个人到外国语学校,拍了刘亦婷年级的一班上英语课的情景。刘亦婷在二班,班上的孩子们眼巴巴地等着,盼着,以为拍完了一班就该轮到二班了。可是,那帮人从一班出来,就开始收拾器材,一副收工打烊的样子,到了也没到二班拍半个镜头。
二班的小家伙们大失所望,不少人都大呼“不公平”。婷儿也是其中一个。喊完了,她还觉得憋气,于是提起笔来,又把这件事写进了当天的日记,理直气壮地交到李老师手里:“我们班的同学都有些不平:为什么峨影拍那么多一班而不拍我们班?我不是认为出风头就是好,但我认为要公平。”这显然是一副为民请命的架势。
在日记上面,婷儿意犹未尽,还画了一幅挺生动的插图:十几颗小脑袋瓜聚在一起,发出不平的呼声:“凭什么?”其实,事情原本很简单:学校仅仅是为了请峨影厂拍一位英语老师的公开课而已,跟婷儿他们班本来就无关。
孩子这一类的抱怨日益增多,引起了母亲的思考: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就应当学会用成熟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一切不尽人意的人和事。如果需要,就以有效的方式去推进它的改善,而不是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况且,很多让人们烦恼的东西,其实只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应该宽容处之。
宽容精神,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从来是不缺乏的。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也是世界很多民族公认的美德。进一步说,宽容也是成就一番事业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中国人爱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美国很多名牌大学,也要求它的学生具有宽容的性格特征。
明朝学者洪应明在他的《菜根谭》中对社会心理和人生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在宽容问题上,洪应明不像其他人那样,把宽容仅作为个人修养来片面地强调,而是牢牢抓住宽容精神与其他素质的辩证关系,把宽容与仁爱、正直、廉洁融为一体去认识。那正是刘亦婷父母所希望的成熟态度。
于是,母亲选择了洪应明的几段精彩的论述,抄录给孩子看。它们是:
“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
“攻人之恶勿太过,当使其堪受,教人以善勿太高,当使其可从。”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
其实,母亲心理明白,光有原则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大量实例来掌握这些原则。于是,每当孩子对什么人感到不满或苦恼的时候,母亲就在周末抽出一二十分钟跟她讨论分析,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最合理。
刘亦婷的领悟能力很好,母亲形容女儿理解力很好,就像一艘航船上有一柄灵敏的舵,很容易通过理性的方式拨动它。以后,那些无意义的抱怨越来越少了。再后来,孩子令人欣慰的表现越来越多,上高中后,她已经很懂得识大体顾大局了。
排演古典名著《简·爱》片断时,同学们都认为刘亦婷演过电视剧,理所当然应该是女主角。而她却主动选了个只有一句台词的小配角。刘亦婷告诉母亲,作为排演英语小品的组织者,她最感兴趣的是让每个参与者都找到发挥特长的机会,让大家共享艺术创造的乐趣。
教子点睛:
要教育孩子关爱人,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经常想到别人,做出榜样。如带孩子乘公共汽车,遇到怀抱婴儿的母亲,应主动让座。对待家中老人要关爱爱护,生病了要悉心陪伴照顾。这样,在父母言传身教的感染下,孩子很自然地处处想到关心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个懂得顾忌别人感受的孩子,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