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72900000014

第14章 卷二(4)

许三观的整个一生都浸淫在对血的认证网络里,血亲关系的象征意义被凸显得无以复加。如果许三观就此“觉悟”也就没有这样一个独特的故事了,许三观的唯一性就在于他的“执迷”——他只是也犯了一个“生活错误”,就心理平衡了,他拼上命维护着的,恰恰正是那个“别人的儿子”。大儿子得了肝炎(肝有造血、凝血之功,儿子患肝炎,是否暗示了“血”的衰竭?许三观以“卖血”予以恢复,父子俩似乎间接地换了血,终将精神的血缘接通。),许三观就连续卖血为其赚钱治病,他用自己的血证明了父子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法国和比利时的报章以“人道”评价这部小说,或正立足于此。

由此,美国作家艾萨克·巴·辛格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倒值得一提,且不说语言风格,单是主旨也与余华的小说有呼应之处。吉姆佩尔被人称作傻瓜,他被人骗了一辈子,连同那个和他一起生活了二十年的妻子,也在临死时告诉他,他们的六个孩子,没有一个是吉姆佩尔亲生的。可吉姆佩尔并没有用欺骗回报世人,他只是用他的方式善待着这个世界。辛格的故事没有一点儿血腥味儿,带来的震撼却更易触及心灵。余华曾说他的小说“写到了平等”。许三观是一个“像生活一样实实在在的人”,“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认识的那些人一样。当他的生活极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自序》。)。这就是许三观的平等?他以鲜血为代价,就是为了换取这样的平等?许三观的平等委实可行,简直可以说他总在“不劳而获”,他的惰性只能依靠侥幸。

吉姆佩尔和许三观,一个美国的基督徒和一个中国的送茧工人,他们都做过父亲,他们都有一种博大的宽容,他们有不少相似,可他们又有本质的区别。

母题:父子互审

俄狄浦斯的悲剧从远古流传至今,从西方传到东方,足可见人类的审父意识源远流长,“弑父娶母”是那个“双脚肿胀的人”总难逃脱的命运(“俄狄浦斯”的希腊文原意即“双脚肿胀的人”)。在尤其讲究父父子子的古老中国,杀父淫母之类的事虽时有发生,但多与宫帏之变、权力更迭有关。西方悲剧系命运使然,而东方悲剧非人为莫属,仅以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观之,亦可稍见端倪。

说《在细雨中呼喊》写出了“父与子间的暴力与媾和的连环套”(〖JP3〗王德威《伤痕即景,暴力奇观》,《读书》1998年第5期,第118页。)也许不无道理。故事的叙述者“我”,在其养父死后,重又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可他感受到的是背离,他仿佛又开始了被领养的生活,似乎那一对不能生养的夫妇才是他的“真正”父母。“我”在寻父/失父的崎形的关系中成长,被遗弃、被拒斥,好像永远都不是“家”的一员,长大成年后才得以逃避——远走他乡竟是最好的归宿。

再看《活着》中的父子关系。福贵的父亲作为一个封建家长,与不肖之子和解的契机与结果竟是家破人亡,仿佛末代的阴影已彰明昭著;徐福贵作为新时期的家长,与一派朝气的儿子竟还是格格不入,直到儿子死了,他才“不能不看着儿子”。丧父去子的福贵成了一个孤独的象征,他莫不就是茫茫大地上阴魂不散的“父亲”?

《许三观卖血记》更是为父子互审张目。许三观不断地怀疑、否认儿子,又不断地被儿子“确认”,他需要一个这样的儿子,儿子也需要一个这样的父亲。余华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得一波三折,父与子在困顿、饥饿的考验中断裂又重逢,在儿子的亲生父亲死后,许三观终于用菜刀在脸上划出了一道口子,他摸着流出来的鲜血向人宣布,谁敢再说大儿子不是他亲生儿子,他就和人家动刀子。小说中儿子的心理尤其值得体察。文化革命中的许家也依例召开家庭批判会,儿子讲到:他最恨的是当初不认他的亲生父亲,第二恨的是让他抬不起头来的母亲;而他最爱的“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第二爱的就是三观爸爸。“儿子”的话让“父亲”激动得流出泪来,沉浸在幸福中的许三观反倒去问妻子:“谁说这孩子不是我亲生的儿子?”

无论哪个“父亲”,其实都在显示一种威慑力,他们高高在上,成为过去和现代家庭中最顽固的堡垒。卢梭曾把家庭比作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首领就是父亲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页。)中国的礼治秩序就是亲缘关系(亲权)与政治统治(治权)叠加而成的,长期以来,子民们拥有的只是同一个父亲——他是万岁爷,是老爷、父母官,而国人都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千百年来,还有多少没被扭曲的灵魂?余华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多姿多彩,也折射出文化的反复无常。从他所创设的家庭背景中,不难找到宗法制度留下的蛛丝马迹。

子女孝敬父母本是人类共通的本性,西方的《圣经》里也多次提到“孝”,如:“当孝敬父母。”“你们各人都当孝敬父母。”“你们做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分别出自《旧约·出埃及记》、《旧约·利未记》、《新约·以弗所书》。)在我国,孝的本意也是子辈服侍父母,父母对其做出“好”的评价(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桂馥曰,《释名》: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说好也。张按:“今俗说子女之有孝行者,恒谓其对父母很好,即善事父母之意。”)。这种真正的亲情继而被儒家学说加以界定,宗法制度下的父子亲缘关系已与感情无关:把“孝”说成绝对个体的伦理自觉;在理论上明确规定“孝”的标准是无限延长的父权;在“孝”的真实内涵中,儿女处于绝对卑下的地位,他们没有任何可以独立享有自由的权利(参见: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以此来看余华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两代父亲无非是猥琐的暴君,《活着》中的两代父亲良心总是发现得太晚,《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父亲更是淹没在血统的浊流中。

仅以许三观论,他从小父丧母走,靠爷爷和四叔救助得以成人,按说,死去的父亲并没有给他影响,但“父亲”的阴魂却附着到这个孤儿身上,使其得以成为“父亲”。虽然他也会用嘴给孩子们做出香喷喷的红烧肉,表现出一个父亲的爱,但是许三观的爱仍然是吝啬的,不得已的,血缘的阻隔成了他与儿子的隐痛,因为他无法回避法律意义上的父子关系,所以他不得不想尽办法去填平心理的伤口。当儿子的亲生父亲危在旦夕,需要亲生儿子去喊魂时,许三观和儿子最初都一口回绝,可后来许三观又耐心劝导儿子:“只要是人的命都要去救,再说他是你亲爹。”

同时,许三观又嘱托说:“做人要有良心,我也不要你以后报答什么,只要你以后对我,就像我对我四叔一样,我就心满意足了。等我老了,死了,你想起我养过你,心里难受一下,掉下几滴眼泪来,我就很高兴了。”许三观总把对儿子的养育之恩视为额外付出,好像未经血缘浇铸的父子关系毫无保障,会在不经意间轰然破裂,儿子随时都有倒戈的可能,这样的担心让许三观对儿子产生了潜在的敌视,可“父亲”的身份又促使他勉力调和与儿子的对立。“良心”让许三观暂时掩盖了对“种”的仇恨,把儿子推向了道德判断的前台,这种走过场的仁义之举浅尝辄止,许三观和他的“儿子”都不能把他们的宽容持续半个时辰,儿子只喊了几声就再也不喊了,许三观也说,他儿子就喊这几声了,儿子的亲爹“要死就死,要活就活”。父子终归和解,父亲彻底拥有了儿子,儿子也找到了父亲,许三观由最初不愿把卖血的钱花在大儿子身上,到最后甘愿不顾性命之危为他卖血,这一过程使得“父亲”的名分和地位也渐进确立,就算以死为代价也值得,许三观以此达到自足。

还可以拿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来做一比较。在那里,当父亲要对妻子与侄儿偷情产出的孽种暗下毒手时,那孩子贸然对他喊出一声爹来,父亲因此意外地领受了对别人“种”的属权,儿子亦得到“父亲”的确认。父与子从而得以联手,串演出一场剪除冤孽的压台戏。对血缘的反动恰是对血缘的皈依,刘恒和余华都以血的逆流回归到父子互审的母题。早在传说中的史前期,就有舜对父亲瞽瞍那样的“大孝”(《孟子·离娄上》赞舜为“大孝”。),虽然父亲多次企图杀死自己的儿子,儿子还是想法设法使其快乐高兴。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也有郭巨这样的人:为做好他人的儿子,欲将自己的儿子活埋掉(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提及此事,大为“反感”。参见《鲁迅全集》第2卷,254页。)。这样的“感天动地”的“孝”未免太残忍,既然这样,父亲和儿子如何得以相认?

再回到余华的《现实一种》。这小说留下一个出人意料的尾巴:哥哥的尸体被弟媳阴差阳错地“献给国家”,可她万万没有想到,他的睾丸被移植到一个年轻人身上,其妻立刻怀孕,“十个月后生下一个十分壮实的儿子”,此举恰恰成全了哥哥,让他“后继有人”了——“种”以寄生的方式延续下来,我们不禁心惊胆寒:这位“父亲”罪恶的血统,会不会在别人的“儿子”身上一脉相传?

寻根:失踪的人

叔本华曾说过:“大自然的内在本质就是不断地追求挣扎,无目标无休止地追求挣扎……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脱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目的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7页。)痛苦虽是人类最普遍的精神现象,但活着并不只意味着血肉之躯的物质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人生合目的的创造过程。回过头来观照余华所颂扬的生活,不免有点失望。曾有论者认为《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存在着主题重复的问题,不过,如果是人类共同关心的永恒主题,把它写上一百遍一千遍也不为过,只要挖掘得深刻、独到,哪怕同一题材也可常写常新,并无重复之嫌。关键是余华有没有超越,是不是跳出了传统文化的小圈子。虽然他一再标榜“继承”的是外来文化,可他的小说还是摆脱不了传统的纠缠。

余华受美国民歌《老黑奴》打动而写《活着》。“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余华:《〈活着〉前言》,《余华作品集》第2卷,第292页。)与之相似,徐福贵到头来也能认命——“可寿命长”,这就是“好”?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的全部意义浓缩于此?美国神学家保罗·蒂希用“终极关怀”这个词指称人企求摆脱与生俱来的有限性,渴望最终“获救”而做出的理智奉献或委身。(参见: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人之所以追求获救,实际上就是自己赋予自己一种生存的意义,从而走出生存的困境。活着是前提,怎么活才是症结所在。福贵“承受”了生命之重,为何总不能苦尽甘来?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他是不是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外?鲁迅《碑碣文》中有“抉心自食”的说法,那样的人虽“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不显哀乐之状”(鲁迅:《野草·碑碣文》,《鲁迅全集》第2卷,第202页。)。福贵何尝不是如此,他在被动地承受之后,把自己本人也典押给了命运。他的一生不是没有突变的契机,全被无端放过,“承受”演变为他的本性。福贵只是被动地活着,所谓的乐观也是盲目的。许三观何尝不是,他挣扎着,逢危遇难无不以卖血了事,读者不禁要问,除了血,他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难道像他这样的人,都要这样挣扎?

对自己无限的宽容失去了自我,如徐福贵。对他人虚伪的宽容同样使自我卑微,如许三观。

与西西弗和吉姆佩尔相比,福贵和三观他们缺少了什么?“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加缪认为,西西弗“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的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1~142页。)。对这样的悲惨境地,西西弗是完全有意识的,可“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就造就了他的胜利”(《西西弗的神话》,第143页。)。同样,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在悲剧之后能发出这样震动人心的声音:“尽管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愈不惑,我的灵魂深邃而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西西弗的神话》,第144页。)而辛格笔下的傻瓜吉姆佩尔,也会在衰老的时候说出催人泪下的话:“当死神来临时,我会高高兴兴地去。不管那里会是什么地方,都会是真实的,没有纷扰,没有嘲笑,没有欺诈。赞美上帝:在那里,即使是吉姆佩尔,也不会受骗。”([美]艾萨克·B·辛格:《傻瓜吉姆佩尔》(刘兴安、张镜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余华据此联想到一个《圣经》故事:门徒问耶稣,天国里谁是最强大的,耶稣叫来了一个男孩,告诉门徒,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新约·马太福音》)余华得出的结论是:“有时候最软弱的也会是最强大的。”(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读书》1999年第7期,第42~43页。)他的两部小说似乎也在试图彰显一种面向世界的大气,可与上述作品比较起来,还是小气了点。

且不必说徐福贵的内心是否幸福,许三观的内心是否平衡,也不必说他们属意的平常和平等到底是何种内涵,无论承受与挣扎,他们都只是命运的俘虏,命运不属于他们,他们既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痛苦,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伟大,他们不过是“活着”,这样的生命何谈幸福?缺乏悲剧意识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悲剧!这样的平常和平等毋宁说是庸碌和低微,他们的自足意识不时露出阿Q的本相,也依稀映照出当今世人相似的面目——古往今来,哪一个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同类推荐
  • 此去江南,易老

    此去江南,易老

    描述江南若止于小桥流水人家,或者粉墙黛瓦,便犹如囫囵吞枣,她的美是要细细体味的。手捧一盏茶,坐于流水桥畔,时光便开始流转起来,哪怕是在阴冷的冬天,那味道也妙不可言。如果嘴再勤奋一些,那些吃食流转在口舌之中,配上江南人家自酿的酒水,听着地道江南人家讲述他们的珍贵记忆,这才算是正经的江南味道。作者冬令时节首入江南,走遍周庄、千灯、锦溪、西津渡等江南知名古镇,一醉几十日,后又在春令时节回归这些古镇,沉浸在野菜美食之中。本书藏在文字里的,是妙不可言的亲身体验,还有时光流逝里的回忆,表述出来的,是原汁原味只存于古镇巷尾人家里的趣味生活。
  • 不为回首,只为阑珊

    不为回首,只为阑珊

    本书包括醉里挑灯看剑、路转溪桥忽见、人间秋月长圆、燕子来时新社、故人锦字天涯、不知春上花枝等7卷内容。
  • 感悟心灵——温暖一生的125个记忆

    感悟心灵——温暖一生的125个记忆

    一首老歌,一段时光的印记。不再着意去找的老歌,如同抛在身后的似水流年。歌总是会唱几支,可偏就唱不全的那首让人心痒,一句半句的随风落在耳朵里,惊鸿一瞥,却又生了根似的,挥之不去。
  • 十字军骑士

    十字军骑士

    14、15世纪之交,十字军条顿骑士团百般蹂躏波兰,残暴卑劣的行径激起从王公到平民的强烈仇恨。著名骑士尤兰德为救女儿达奴霞,只身闯入虎穴,被十字军骑士灼眼割舌剁臂,达奴霞也被折磨得神志不清,父女双双饮恨身亡。深爱着达奴霞的年轻骑士兹比什科身负国恨家仇,汇集到反抗十字军的民族洪流之中,经格隆瓦尔德之战,大败条顿骑士团……
  • 世界文学艺术(下)

    世界文学艺术(下)

    这是一部囊括艺术种类齐全、文字通俗生动、内容详略得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艺术史读物,相信能引领读者畅游于人类艺术历史的浩瀚海洋中,帮助人们实现卓越的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向往的以“*程度的精神满足来度过自己一生”的美好愿望。
热门推荐
  • 寻梦枫林中

    寻梦枫林中

    女孩夏香盈回来了,来找那个与她有着同样梦想的男孩,他叫钰玺。可是,他们两就像彼岸花的花和叶,怎么也认不出对方。终于,当枫叶再次染上橙红色时,他们也来到了这片充满回忆的枫树林,认出了彼此。再后来,香盈的母亲去世了,她只有他了……在这一路上,他们击破了困难重重,梦想就要实现之时,香盈却……
  • 墨玉天下:彼岸花开

    墨玉天下:彼岸花开

    千次的回眸、擦肩、相逢、相识、相知,佛语都一一成了现实,于是她平静的开,平静的落,平静的等待千年之后的爱……她,21世纪的隐世势力玉华宫的少宫主,绝世无双她,凤兮大陆的废材小姐,女扮男装,受家人宠爱当她成为了她,这凤兮大陆是否会起波澜?他,神秘莫测的魔帝,实力强大,腹黑强势当风华绝代的她遇上强势腹黑的他,又会有怎样的火花擦出呢?
  • 末法神探

    末法神探

    末法时代降临,顶级强者凋零。但在这种关头,世界的发展转了个弯,走上了科技与法师融合进步的道路。新兴的法师流派层出不穷,科技法师、改造法师、数据法师……而随着法师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元素的力量。当一个人拥有与内心所不匹配的力量时,罪恶便开始滋生。这个世界,不用等到元素枯竭,就开始崩坏了吗?
  • 海盗猎人爱神号II

    海盗猎人爱神号II

    利奥带着玛丽娜返回到自己的故乡——星月小镇里寻找女巫卡洛尔的下落。到达小镇后却没有了卡洛尔的踪迹。玛丽娜在祭月节上救下了一个奇怪的男人,变态伯爵西蒙。西蒙获得了玛丽娜的信任,一起出发去海上寻找“黑暗之泉”。在寻找的路上,他们又经历各种劫难。最后玛丽娜和海德一起坠入黑暗之泉,等利奥杀死变态伯爵揪起他们时,海德身上的诅咒消失,而玛丽娜却和艾瑞克的灵魂发生了互换。利奥和海德为了将艾瑞克和玛丽娜的灵魂纠正过来不得不再次踏上旅程。
  • 碎了情商暖了时光

    碎了情商暖了时光

    这部有关人生经历的书,记录着青春的第一次怦然心动、恋爱中少女的娇羞、彻夜畅谈的学生时代、奔走在校园里的每一刻、以及罚站被打手心,肆无忌惮青春总是那么的使人碎了情商、却总是暖了时光,欢迎阅读
  • 我的终极幻想

    我的终极幻想

    这是一个穿越到远古的庞大时空,激情、热血,一切充满未知。
  • 界之玉

    界之玉

    一个少年,九次转生。一枚玉佩,九九杀劫。他能否躲过最后一次的大杀劫?九九杀劫过后又是什么?且看一个少年的证道之路。
  • 普通高中生的战斗与日常

    普通高中生的战斗与日常

    为了保护世界的和平为了打败入侵的异世界人他使用着名为“唤醒”的特殊能力高中生徐拓掠与异世界人的战斗就此开始他是过着无聊日常的普通高中生也是守护这个世界的最强高中生
  • 大佬再来啊

    大佬再来啊

    贝才才因为一碗面与欧陆被迫结婚,没想到这一切都是一个惊天大骗局
  • 新晋金主她失忆了

    新晋金主她失忆了

    一觉醒来看见男神躺在背后是什么体验?!!黎妤觉得自己不过就是睡了一觉,就从黎大小姐变成了黎总,还成了自己暗恋的校草的金主?!这就算了,但是两个灵魂共用一个身体过分了吧?而且……老子明明才十八!!!怎么就变老了两岁?而且,苏止你那个眼神是怎么回事?你知不知道你高冷禁欲的人设崩了啊!!#我们的距离是两年半,两年暗无天日,半年刀光剑影#本文1v1,主娱乐圈,女主人格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