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斑而知全豹”,很多时候,一个人情商的高低、素质的优劣和涵养的深浅,往往就在日常不经意间的细节中显露出来。高情商者通常都是生活与工作上的“有心人”,哪怕在外人眼中,他们显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可事实上,这些高情商者常常特别注意细节,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语,因为他们清楚言语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说话有礼貌,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言语礼貌不只是对人客气、说些客套、恭维的话,还包括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词汇,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敬语或谦辞、不同的语境采取不同的语气语调等。说话礼貌也不仅仅体现在言语礼貌,它还能从侧面反映一个人其他方面的能力与水平。试问,一个说话粗鄙、“出口成脏”,将国骂作为口头禅的人,与一个言语温婉、谈吐文雅、风趣幽默且充满睿智的人,谁的文化水平更高?谁的表达能力更强?谁又更具魅力呢?高情商者会说话,是因为他们把“礼貌”二字的真正内涵融进了他们的话语之中。
称呼恰当,一开口就拉近距离
在社会交流中,“称呼”这个细节看上去简单,其实却蕴含着不小的学问。一个得体的称呼能够彰显自己的高情商和优秀的素质,也能够让对方如沐春风,有助于拉近双方的距离,为之后的顺畅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如果称呼不当,会让对方十分不悦,更有可能影响彼此的关系。
小文和佳佳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她们同时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小文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与人打交道时不太在意称呼的问题。在部门里,见到比自己年龄大的前辈一律称呼“×哥”“×姐”,几个女员工虽然表面上笑眯眯地答应着,心里却十分不满,总觉得小文是在“卖弄”自己的年轻。部门经理马先生——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士,一听到小文称呼自己“马哥”,也是直皱眉头,心想这个新人怎么这么“没大没小、不懂分寸”。没过多久,小文发现自己在部门里似乎被“孤立”了,同事们对话的时候都有说有笑,可一和自己说话就一本正经,而且除了工作上的事情,其他话题几乎都不会和小文交流,这让小文感到十分困惑。
与小文相比,佳佳的职场路走得就要顺利得多。刚进单位的时候,由于对同事的情况还不太熟悉,佳佳便尽量称呼对方“×老师”,让对方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尊重,也能够表现出自己希望向对方学习的意愿,这让很多同事都对佳佳留下了“谦虚”“有礼貌”的印象。接着,佳佳又用最快的速度掌握了几位领导的职务,在称呼的时候就注意用“姓氏+职务”的方法,像周总、李经理等,对于那些带着“副”字头衔的领导,佳佳也很贴心地省略了“副”字,让对方听了非常舒服。没过多久,佳佳就在部门里赢得了不错的人缘,领导十分看重她的能力,还安排她接待来访的重要客人。一次,佳佳接待了一位姓“禚”(音同‘琢’,zhuó)的贵宾,由于事前做过“功课”,佳佳非常自然而正确地称呼对方“禚先生”,让对方感到非常惊喜。事后对方还向佳佳的领导夸赞了一番,说很少遇到这种不用自我介绍,别人就能正确称呼自己的情况……
在上述案例中,小文和佳佳谁的情商更高是显而易见的。像佳佳这样的高情商者,在说话时注意礼貌的细节,根据对对方的了解程度,结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职务、亲疏关系等来选择合适的称呼,让对方感觉受到了足够的尊敬和重视,自然有助于拉近关系、促进交流。
下面这些技巧都是高情商者在称呼他人时会经常用到的,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在一开口说话时就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1.根据对方的年龄、性别来称呼
称呼应当考虑到对方的年龄、性别,对于比自己年长的男性应当根据其年龄尊称“大哥”“叔叔”“爷爷”等,对于德高望重的老人还可以尊称为“×老”,以表示自己的尊敬、重视之情。
不过,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女性,由于很多女性有“不服老”的心理,所以在称呼上要尽量“叫小”一些,能称呼“阿姨”就不要称呼“奶奶”,能称呼“姐姐”就不要称呼“阿姨”,这样才不会招致对方的反感。
2.根据对方的职务、职业来称呼
称呼要考虑对方的职务,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比如,可以直接称呼其职务,像“董事长”“总经理”等,也可以采用姓氏+职务的叫法。对于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可以用职称来称呼,如“×教授”“×工程师”“×主编”等。同样,在这类称呼中最好也要学习案例中佳佳的做法,将“副”字去掉,让对方感觉更加舒服。
另外,对于从事某些职业的专业人士,还可以用其职业来对其称呼,如“×老师”“×教练”“×医生”等。
3.根据与对方的亲疏关系来称呼
称呼他人的时候还要考虑到自己与对方的亲疏关系。比如,对于熟人、好友、亲密的同事,就可以直呼其姓名,有时还可以省去姓氏,直接称呼名字,这样更能拉近关系、顺畅沟通。
当然,对于关系不够亲密的领导、同事还是要以正式的称呼为宜,而对于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更应该采用“先生”“女士”“太太”之类的泛尊称,特别是在不清楚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称呼“女士”要比称呼“太太”更为得体。而在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则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来说要按照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顺序来分别称呼。
4.根据所处的场合来称呼
在身处不同的场合时,称呼也要注意有所变化。比如,在工作岗位,称呼他人时要注意庄重、正式、规范,不宜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或绰号等。而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与关系比较亲密的人相处时,就不宜一本正经地使用正式称呼,否则反而会给人留下“摆架子”“装腔作势”等不好的印象。
总之,合适的称呼能够体现个人的修养,是高情商的一种表现,所以一定要用心学习和体会,才能像高情商者一样在说话时轻松赢得他人的好感。
高情商者的小技巧
在国际交往中,称呼还要注意符合各国风俗、语言习惯等特点。比如,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说英语的国家,人们的姓名为名字在前、姓氏在后,称呼时可以用后面的“姓氏”加上“先生”“夫人”“女士”等称呼;对于关系亲密的朋友可以直呼前面的名字;不过在俄罗斯姓名往往由本名、父名、姓氏三个部分组成,在称呼时一般只用姓氏或本名。
正确使用敬语,令人满面春风
敬语是一种表达对他人尊敬之意的礼貌用语,广泛运用于称呼、应酬和书信等各种交际场合和交际活动中。“良言一句三冬暖”,正确使用敬语,不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更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尊重。高情商者十分注意使用敬语,因为敬语是一个人身份修养的标志。它传递了丰富的信息,表明了我们尊重对方,体现了我们的知书达礼、有教养、有风度。所以,做个高情商者,一定要学会使用并且经常使用敬语来为自己增光添彩。
阿春是某机关科室的负责人,除了对领导,他平日和同事说话时总喜欢用命令的口气,哪怕有求于人也是一副上级对下级的口吻。“那谁谁谁,帮我把这个弄一下。”“那谁谁谁,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我有事找你。”诸如此类的句式,让同事感到厌恶。
这天阿春接到上级的一份文件,要求准备一份其科室负责项目的汇报材料。这让阿春为了难,因为他能力并不强,完全是凭关系才混上科室负责人的位置,平常具体的工作几乎都是由其他同事完成。这次他不够走运,科室其他同事不是出差,便是请了长假,就剩他一人留守。于是他想着把这事推给办公室,毕竟办公室承上启下,各路情况都比较熟悉,加上办公室的阿宏又是单位的笔杆子,专门负责单位的材料。
阿春站在办公室门口,大声朝阿宏说:“小钟(阿宏姓钟),来我办公室一趟,找你有事。”阿宏没吭声,装着没听见。阿春连叫两遍,阿宏还是一声不吭。阿春有点恼了,说道:“小钟,听到没有?”阿宏这才慢悠悠回道:“李科长(阿春姓李),没看我正忙着吗?公事,就在这儿说。私事,就算了。”
阿春还是一副命令口气:“有一份材料要办公室弄一下,市里急着要。”阿宏清楚他的意图,因为上级那份文件是先由办公室收发的,于是说道:“李科长,你要知道,办公室是负责全局综合性材料的,各科室的材料自己搞定。办公室人少事多,我手边还有一大堆迎检材料没弄,哪份材料不急?我正忙着局长的讲话稿,没空!”
阿春虽然恼火,可有求于人,也只能走到阿宏的办公桌前赔笑道:“兄弟,帮帮忙嘛。”阿宏头也不抬,盯着电脑屏幕一边敲键盘,一边回道:“李科长,真的没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你说对吧?”阿春急了眼:“科室的事也是局里的事,原本就该办公室做。”
阿宏原本就烦他,听他这么一说,声调也提高了:“李科长,你这话我就不明白了。科室负责科室的事,办公室负责全局的事,分工不同,责任不同。照你这么讲,所有科室的事都可以归口到办公室来做,那还要专业科室干吗?还要你李科长干吗?再说了,我们都有分管的领导,好像你还没有达到那个级别,来吩咐我们办公室做事吧?”被阿宏这么一呛,阿春悻悻地离开了。
其他同事见状,纷纷称赞阿宏。阿宏倒也坦承,说道:“我早就看不惯他那副德行,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还喜欢摆领导的谱。局长说话都还客客气气的,他算老几!”
语言是思想的衣裳,直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在交往中得体地使用敬语,令人感觉随和亲切,可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越是情商高的人,越是敬语不离嘴,越受到众人的欢迎。反观案例中的阿春因为平时不懂客套,不说敬语,还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结果得罪了同事,碰了钉子。
通常,以下几种场合必须使用敬语,否则就是失礼。
1.正式的社交场合或公务场合
诸如会议、谈判、参观交流、商务宴请等,都应该使用敬语,这也是最基本的社交礼仪要求之一。
2.与上级或尊长交谈的场合
与上级、长辈,或者职务与社会地位较自己高的人交谈,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都应使用敬语。谨记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是职场生存的基本守则之一。
3.与人初次交往的场合
与陌生人初次交往,在不确定对方性格与背景的条件下,使用敬语的同时保持必要的距离是最安全的做法。毕竟不是人人都是自来熟、都喜欢自来熟。有些人性格保守,与其过于随意亲近,反倒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与警觉。
4.正式的信函往来
正式的信函往来也需要使用敬语,通常都是比较正式的书面敬语,又称雅语。雅语,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常见的如钧鉴、台鉴、阁下、祥祺、撰安等一些古典书信词汇。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多为电子邮件通信,很多人并不注意使用书信的正式格式和书面敬语,这是不合适的。
高情商者的小技巧
使用敬语,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是一种习惯。养成了好习惯,敬语的使用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使用敬语时还要注意三点:1.使用敬语要真诚。心有所诚,才能口有所言。在思想上尊重别人,才能在语言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2.使用敬语要注意区分对象,千万不能与谦辞搞混,更不要搞混辈分,否则容易闹笑话,尤其是在书信中。比如,“某某阁下钧鉴”,是对上级或长辈的,而不能用于对下级或晚辈。3.平常敬语挂嘴边,养成习惯。“请”“谢谢”“劳驾”“辛苦”等礼貌用语要常说。常存敬人之心,才会心到口到,才会处处注意使用敬语。
适当说点谦辞,让人好感顿生
谦辞又称谦语,与敬语相对应,是表示自谦或谦恭的词语。使用谦辞和使用敬语都是自身素养的反映,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与敬仰。敬语是对外,谦辞是对内,即“外敬内谦”。相比于敬语,在现代社会谦辞的使用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体现在书面语上。谦辞用对了,能让人好感顿生,如果用反了,则会贻笑大方。因此使用谦辞一定要注意区分含义及场合。与敬语不同的是,谦辞的使用受制约因素更多,尤其是文化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文化背景不同会导致对某些谦辞使用的理解不同,这在以往国际交流不发达的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李鸿章是清末著名大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有一次,他在饭店宴请宾客。开席前,他向来宾致辞:今日承蒙各位大驾光临,敝人深感荣幸。今日略备粗馔,没什么可口的东西,权且聊表心意,不成敬意,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中国人听来很正常,完全是我们常说的客套话,是礼数。请客吃饭,哪怕吃的是山珍海味,主人都会说:“不好意思,没什么好酒好菜,招待不周,怠慢了!怠慢了!”而客人肯定会讲:“哪里,哪里,您太客气了。这么多好酒好菜,实在是让您破费了。”
在中国人看来,李鸿章这套完全合乎礼数且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谦辞,却引来了餐馆老板强烈的抗议。
原来,李鸿章请客的地点不在中国,而是在美国,请的是美国馆子。1896年李鸿章代表清廷出使美国,在纽约的一家知名饭店宴请相关人士。第二天,当地的英文报纸便将李鸿章的话,按原样译了出来。这下饭店老板不干了,又是“粗馔”,又是“没什么可口的东西”,这不是砸我店的招牌吗?好歹我家的店也是当地公认最好的饭店,你竟然敢污蔑我饭店的名声!于是,饭店老板提出抗议,要求李鸿章登报道歉。好在李鸿章受邀访美得到了当时美国政府的极高礼遇,总统亲自前往纽约会见,所以这个小插曲并未掀起特别大的关注,只是当成了李鸿章的一则逸事被流传。
李鸿章有错吗?当然没错!饭店老板有错吗?自然也没错。自谦是中国人的传统,捍卫荣誉的张扬个性也是美国人的民族特性,只能说这是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一场误会。但从这件逸事中不难看出,谦辞的使用一定要注意场合与适用对象,要注意文化背景与地区差异。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所谓“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适用于汉民族的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少数民族,适用于本地区的未必适用于其他地区。因此使用谦辞,一定要适当,注意区分。一般说来,使用谦辞应把握以下三点。
1.“家大、舍小、令外人”
所谓“家大”是指对外人称呼家中的父母长辈,应该用“家某某”来自谦。比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家严”、母亲为“家母”或“家慈”。“舍小”则是称呼家中的小辈或晚辈,如“舍弟”“舍妹”“舍侄”等。“令外人”其实是敬语,而非谦辞,是指称呼对方的亲属。比如,称呼对方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儿子为“令郎”或“令公子”、女儿为“令爱”等。
2.不与敬语相混淆
有些常用的词语容易“敬谦互混”,所以一定要弄清楚词语的含义,加以区分使用。比如,“鼎力相助”属于敬语,是感谢别人的帮助。如“这次能成功,要感谢您的鼎力相助。”而不可以说:“你放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一定会鼎力相助。”在这里,答应尽力帮忙的谦辞应该是“倾尽绵力”,所以上句的正确表述应为:“您放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定当倾尽绵力。”还有“愚”一词,也是谦语,只能自称,不能称人。有一位编辑给作者回信,抬头居然写着“某某愚兄”,着实令人无语。
3.慎重选择使用场合
谦辞使用也要注意场合,并非所有的场合都适宜用谦辞。日常生活中,除非特别场合,尽可能不用一些古典且生僻的谦辞。否则不但不应景,还会显得酸腐气十足,甚至给人以卖弄知识和掉书袋的感觉,从而招来别人的嘲笑或反感。特别是面对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更忌讳使用,不只是因为对方可能听不懂,主要还是因为容易引起对方的猜忌或误会。你说着他们听不懂的词,他们会认为你在讥讽他们文化水平低。切记用词典雅的谦辞属于传统、古典的书面语,适用于书信往来,而且是较为正式的书信当中。
高情商者的小技巧
使用敬语时多多益善,谦辞使用只能是适可而止。只有适当地说些谦辞,才会让人心生好感,体现你的优雅与不俗,否则就是过犹不及。过度自谦会显得虚伪,引人怀疑你的诚意。“自谦有度,适用为上”是所有高情商者使用谦辞的基本准则之一。另外,在使用谦辞前,高情商者会特别小心其含义与对应的使用语境,确保不会使用错误后,他们才会放心使用。
客气话要说得恰到好处
任何事都讲究一个度字,说话更是如此。人际社交,免不了要说些客气话。说客气话同样要讲究一个度,只有说得恰到好处、说到位后,客气话才会让人心生愉悦。如果过了度,话说得过了头,不仅不会让对方开心,反而会惹得对方不高兴,把原本和谐、轻松的谈话氛围破坏殆尽,还有可能破坏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好形象。高情商者会说话,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他们懂得把握说话的度,清楚何种场合说何种客气话,把客气话说到何种程度,以及如何避免把“客气话”变成“气人话”。
阿莉在国外打拼多年,最终凭借个人专利赚得了不菲的身价,于是决定回国定居创业。为了离自己公司上班近点,阿莉斥巨资在上海市中心的黄金地段购置了一套公寓,并专门请了国外设计师进行设计装修。装修竣工后,她便约了几位曾经的同学闺密来住处参观。
从一进门开始,几位女友就发出连连惊叹,不停地夸赞其住处装修低调、奢华、有品位、有个性。有女友充满了“羡慕忌妒恨”地说:“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瞧你家的这些东西,一分钱一分货,阿莉你这装修肯定花了大价钱吧?”阿莉倒是显得很谦虚:“也没花太多的钱,请的设计师是我在国外的朋友,设计费给我打了不少折。至于这些家具,有些是国外朋友帮忙买的。主要是进口税比较高,真正值不了多少钱。”
看着这些明显价格不菲的豪华家具,听阿莉说得这样轻描淡写,女友们相互看了一眼,没人吭声。见气氛有点尴尬,阿莉便转移话题说:“其实现在这房子和我以前在国外住的房子真没法比。在国外住的是单门独院,前后都有绿地,不仅面积大还有自己的后花园,现在只能住公寓了。要不是图上班方便,我也想和你们一样,住到远点的地方,不会堵车,空气还好。其实我还是挺羡慕你们的。”
她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有个心直口快的女同学便忍不住了:“我说阿莉,你这是羡慕我们呢,还是拿我们开涮呢?姐姐,这可是上海市中心啊!这里可不是寸土寸金,而是寸土百金的地方啊。我们几个身家加起来,还买不起你这房子的一个角。你可以走路上班,咱们几个开不了车的,还得天天去挤地铁。你以为我们真想住到乡下去啊?你还羡慕我们,你逗我们玩儿呢吧?”听朋友这么说,阿莉一时无言以对。幸亏其他人赶忙出来打圆场,几位好友的重逢才没落得不欢而散。
生活中,不乏像阿莉这样的人,原本想说几句客气话,让对方感到舒服,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或化解尴尬。结果却因为没把握好度,反倒加深了误会与矛盾。过犹不及,案例中的阿莉就是客气话说得太过,明明是自己的优势,却硬是鸡蛋里挑骨头,说得一文不值。但在朋友听来,这不仅显得虚伪,而且很可能是故意用这种正话反说的方式在众人面前显摆,纯属“气人话”。高情商者绝不会犯这类低级的错误。在说客气话时,他们通常会把握以下几点。
1.注意场景
与人客套寒暄时,一定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明明别人正在教训捣蛋的熊孩子,你还夸孩子乖巧懂事,这不合适。多年未见的女同学相逢,你不说“你还像当年那样貌美如花”,反倒来一句“果然都是当了妈的女人,身材都走了样”,这就太煞风景了。说客气话的本意是让对方开心,给对方面子,如果不分场合地乱说话,那就是给对方添堵,故意恶心人,让人感觉你在反话正说,故意找碴儿。
2.区分对象
同样的客套语,不一定适用所有人。“得空上我家玩,我请你吃饭”,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就是一句客气话,路上偶遇打个招呼罢了。说者无意,听者也无心。听者往往会回答说:“谢谢!一定一定!”然后各走各的路。若是碰上一个爱占便宜且斤斤计较的家伙,他回一句“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吧”,那就直接让说话人陷入尴尬的窘境。与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与人客套,最好能清楚对方的性格及为人。如果不确定,就不要用过于亲昵且具体的客气话。否则遇上一个故意挑刺的人,反而会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尴尬。和人初次打交道寒暄时,使用社交通用客套话就好,如“久仰”“不吝赐教”等。
3.灵活方式
不同的客套话,使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需要具体、有的最好模糊。恭维对方,内容最好详细具体。比如,“瞧这孩子长得多俊啊,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真像妈妈。真是基因好啊,妈妈漂亮,孩子也漂亮。”被对方恭维,回话则最好简洁模糊,一句“哪里哪里,您过奖了”或“您客气了”。千万不可像案例中的阿莉那样,明明是上百万的家具,还轻描淡写地说不值几个钱,这让自尊又敏感的朋友情何以堪?
高情商者的小技巧
即便彼此知道这是寒暄客套话,但高情商者说出来,依旧会让对方觉得诚意满满。这是因为他们在当时的环境下,说的时候很走心,充满了真心诚意,让听者感动。一旦双方离开了当时的语境,客套话的本意才会显现:姑且说之,姑妄听之,不可当真。当然,高情商者作为听者,更清楚有些人的有些客气话哪怕听上去再诚恳也不会真的一根筋地去相信。因此,即便是说客套话,也要充满真诚地去讲,让别人感动。
说话保持距离,消除对方的戒备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间,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安全需求。就如同一个无形的安全圈,身在“安全圈”中,人们才会感到安全放心。一旦有人未经允许,擅自进入“安全圈”中,人们就会感到不舒服,会产生排斥感,从而引起厌恶、甚至愤怒。因此在与人交谈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高情商者通常都表现得相当完美,他们擅长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安全距离”。
阿涛大学毕业后,应聘至一家中外合作办学的私人贵族子弟学校任图书管理员。上岗后不久,他就切切实实地学了一堂社交礼仪课。
阿涛负责图书馆外文原版教材的收发,由此结识了教务处的汤尼。汤尼个头不高,有着一头漂亮的卷发,略带羞涩的神情,像极了阿涛的偶像——英国男影星休·格兰特。最让阿涛激动不已的是:虽然汤尼来自加拿大,但他和格兰特一样,操着一口标准的牛津腔!要知道阿涛可是英式英语的忠实拥趸。所有这些让阿涛从一开始就对汤尼心生好感,总想找机会和他聊天。
由于是开学季,阿涛和汤尼接触的机会比较多。起初,阿涛还能意识到要保持应有的礼数,但随着二人渐熟,阿涛就变得不那么在意了。一天下午,汤尼来图书馆查阅资料,阿涛便邀请汤尼到自己的办公室喝下午茶。其间,二人不知聊到了什么有趣话题,越聊越起劲。阿涛突然站起身走到汤尼跟前,不由分说,一把握住他的手,另一只手则亲昵地拍打着对方的肩膀。
汤尼想避开时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惊诧且莫名地看着阿涛,一脸的无奈与尴尬。阿涛看到汤尼的表情,这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赶紧缩回手,连连道歉。汤尼也没说什么,便告辞离开。只是从此后,阿涛明显感觉到汤尼有意疏远自己,不再像往常那样随意聊天了,并且每次交谈时,他都会刻意与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
很明显,案例中的阿涛突破了汤尼的安全距离,引得对方不快,从而让友谊的小船倾覆。其实阿涛还算情商较高,能及时觉察到不妥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只可惜他的补救措施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谈话时的安全距离,就是让双方都感到自在的合适距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人所认同的“安全距离”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英国人比较保守、矜持,习惯与对方保持较大的安全距离,而意大利人热情开放,喜欢亲昵接触。有则段子: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意大利人在交谈。意大利人手舞足蹈,越靠越近,英国人则边说边退。意大利人进一步,英国人则退后一步,最后英国人退无可退,便掉进沟里。虽是笑话,但也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社交礼仪差异。说话保持何种距离要视具体情形而定,通常说来,以下四点较为适用。
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0.5米以内,是关系非常紧密的人才会有的紧密距离。半米之内,不足成年人一臂的距离,可以有许多肢体接触,所以常见于情侣或夫妻间,当然父母与子女之间也适用。关系亲密的女性之间,也就是俗称的闺密间,这个距离也是合适的,但不建议成年男子间采用此距离。当然,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拥挤的公交车内或地铁中,则另当别论。
2.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一般在0.5米到1.5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伸出的手,但无法直接用手触碰到对方的身体。之所以称之为“社交距离”,是因为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尤其合适。在这个距离范围内既能听见彼此的对话,又不至于过度紧密到能够进行身体接触。留意观察可以发现社交距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最常见的距离。
3.礼仪距离
礼仪距离大约在1.5米到3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正式的交往关系。该距离主要适用于向交往对象表示特有的敬重。如出席正式的会议或参加某些仪式,与其他人保持这一距离是合适的。不妨留意电视新闻中播报国际重要会议时,各国首脑开会时所坐的桌椅间的距离,这就是典型的礼仪距离。
4.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是指大于3米的空间距离,最常见的就是演讲场合中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所以又称大众距离或者“有距离的距离”。此外,这一距离还反映在大型演出活动或舞台剧演出等,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歌星在开个人演唱会途中,会经常走近台下歌迷,与之击掌互动,这其实就是在把公共距离拉短,变成亲密距离,以示歌星与粉丝之间的紧密。
高情商者的小技巧
高情商者始终谨记一点:距离产生美。不要和对方离得过近或过远,更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尤其注意不要唾沫四溅。交谈的距离最好保持在1.5米,这个距离既不显得太疏远,又不容易互相传染疾病。除了距离,还有角度也极为重要。不要面对面说话,与对方保持30°斜角交谈最为合适。这既可以避免眼对眼直视的尴尬,又可以防止谈话时的飞沫直接喷向对方。
适可而止,给别人说话的机会
高情商者知道,交谈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沟通,因此他们懂得适可而止,多给对方说话或发言的机会。这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展现自身修养的一个方面。“谦受益,满招损”,谦虚谨慎总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朋友。相反,如果处处争强好胜、锋芒毕露,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高情商者明白,给别人机会往往就是给自己机会。
阿渡是一家公司的采购处主管。一次,公司开发了一款新产品。考虑到新产品的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要求和某款老产品基本相同,因此公司将生产加工费的标准定成与老产品一样。没想到,订单下到供应商那后,供应商们反应很大,说新产品太难做,要求涨加工费。
阿渡清楚供应商的心理:他们做老产品轻车熟路,已经形成了一套程序,工人经验也丰富。现在新产品要重起炉灶,各方面都需要一段时间磨合。而这个磨合期,自然需要成本。他们提出涨加工费的要求,不过就是想弥补磨合期的损失而已。但公司不可能一有新产品就去找新厂家。于是,阿渡在几个供应商面前放了狠话:价格没得商量,如果新产品他们不做,公司就找别的厂家做,但同时以前他们所做的老产品,公司也一并转给别人做。
重压之下,几个供应商总算将订单接了下来。他们虽没再提价格的事,但交货期一拖再拖,总是延误公司的生产。某天上午,一位年轻的供应商走进了阿渡的办公室。这个年轻人平时踏实而低调,在所有供应商中,他是唯一没有向阿渡提出涨价的。阿渡以为他来找自己谈涨价的事,加上正在气头上,所以一见他进来就没个好脸色,态度生硬地说:“你是不是也想涨价?公司定的价格,我没有权力改,我也没有时间陪你谈这个事情。”说完便转身想走。
“经理,我还没开口,您怎么知道我就一定要和你谈价格的事,您就不能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吗?”年轻的供应商面带微笑,不卑不亢地说道。阿渡立刻意识到自己失态了,语气马上缓和下来,说:“不好意思,刚才得罪了,请问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我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现在大家争论的价格焦点,其实主要就落在一个零件的关键部位上。公司有没有办法让这个部位简单点呢?如果能在设计上简化一下,我想涨不涨价根本就不是问题。”年轻人语调柔和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你们加工这个部位很困难吗?”阿渡还是持怀疑态度。年轻人笑着回答说:“我知道你会这样问,所以我把加工新老产品的工具都带来了。我可以现场演示给你看,证明价格的焦点就在这个部位的加工上。”
然后,年轻人把工具拿了出来,同时拿出几个产品。经过现场演示,阿渡一再观察比较,最后不得不承认:如果按现有设计和加工要求,新产品执行老产品价格,供应商确实会赔本。
年轻人最后说:“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想知道零件上的这个部位可不可以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再改进一下,稍微改简单一点,这样我们加工起来也方便,成本也低。”阿渡立刻拨通了技术部负责人的电话,找来几位技术员。经过一番比较,大家发现完全可以在设计上做些小调整,既能适应供应商的加工要求,又不影响零件的功能和使用。
送走供应商后,阿渡马上找到公司领导,把几个零件摆在他们面前,提出了技改建议。领导对阿渡的建议非常满意,要求技术部门照办,同时其他几款同类产品也在设计上做相应调整。调整后的加工工艺更为简单,不仅不用涨工价,总的造价成本还会有所下降。据技术部评估,光此一项技改,每年就可为公司节约近十万元成本。
案例中年轻的供应商和阿渡都是高情商者,所以才会有最终的皆大欢喜。尤其是阿渡,懂得及时调整情绪,并且给对方开口说话的机会。高情商者知道多给别人一次说话的机会,往往意味着多给自己一次灵感、一次机遇和一次财富!
1.双向交流,不唱独角戏
高情商者与人交谈从不会唱独角戏自说自话,而是有来有往,你说我听,我问你答。沟通重在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注意聆听对方的见解,这样才有交流下去的可能性。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一直自己在滔滔不绝,其实也是一种过于自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表现。
2.以尊长为重,多听少讲
与上级领导或长辈沟通时,最忌夸夸其谈,不绝于口。有人认为,在上级面前,多说一点,多表现一点,机会就会多一点。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极其幼稚。相反,下属过于表现,反倒会引起领导的反感与警惕,因此在职场上,哪怕是领导诚心向你请教,你也必须让领导多说话。
3.掌握好时间,给每个人创造说话的机会
给每个人都创造发言的机会,通常情况下,普通场合的小规模交谈,以半小时以内结束为佳,最长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如果人多,如座谈会,在交谈中每个人的发言,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这样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便于掌握每个人的观点,为决策提供依据。
高情商者的小技巧
“人生来只有一张嘴,却有两只耳朵,说明上帝就是希望人们少说多听”,这句话常被高情商者作为与人交流的原则之一。他们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相对于“说”,他们更倾向于“听”,更愿意多听取对方的意见,从中发现机会或找出破绽。商业谈判往往都是高手过招,一言不慎很可能就会败落下风。点到为止,多给对方说话的机会,不仅是高情商的表现,更是大智慧的表现。
用心倾听,他人说话时不随意插嘴
生活中常有一类人,他们在与人交谈时,往往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随意插话或打断对方,结果不仅打乱了别人的讲话思路,而且影响到对方继续讲下去的兴致,招来对方的反感、甚至是怨恨。这类人是典型的不会沟通、不擅长说话的人。他们给人的印象通常是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且显得很没有教养。他们似乎不明白,倾听不仅是一种礼貌、一种素质,更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当对方在讲述时,保持聆听的状态是尊重对方最直观的表现,也是保证双方有效沟通的前提之一。与之相反,高情商者不但会说话,而且会“听话”。他们都是擅长倾听的高手。尤其是当双方发生观点冲突或出现争执时,高情商者更是会想方设法地让对方倾诉,自己倾听,采取以退为进的沟通策略。通过倾听与分析,发现对方的真实意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
阿丽受聘于一家连锁美容院,担任某分店的美容师。按店里的规矩,美容师有时也需要轮岗,负责前台接待事务。这天,轮到阿丽负责前台接待。一位老妇人快步走进店,阿丽刚说句“您好!”,老妇人就犹如吃了火药一般,冲着阿丽嚷开了。加上老妇人语速极快,阿丽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老妇人已经说了一大堆。阿丽耐着性子、面带微笑,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半天,才弄清楚原来老妇人是在抱怨美容院服务质量越来越差,相关的美容产品质量也越来越糟糕。老妇人还抱怨自己上当受骗了,被店里的美容师忽悠了,才办了一张所谓享受优惠打折的会员卡。没想到自己来的次数少,会员卡很快就过期了。老妇人越想越生气,大骂美容师是骗子。
就这样,老妇人絮絮叨叨,翻来覆去不停地抱怨。而阿丽始终保持微笑,耐心地倾听,没有说一句申辩或解释的话,时不时还冲老妇人点点头。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或许是讲累了,老妇人终于停了下来。这时,老妇人才注意到眼前的美容师从始至终,一直默不作声,没有申辩一句,更没有打断她说话,始终是自己一个人站在这里唱独角戏。老妇人对眼前这位安静而又陌生的美容师顿生好感。
她觉得这位美容师和别人有些不一样,于是很不好意思地说:“姑娘,你是新来的吧?骂了你半天,你竟然不回嘴,真是好脾气。就冲你这好态度,我今天也得瞧瞧你们现在有没有什么新产品。你帮我看看有没有适合我的套餐,要不你帮我拿份单子过来,我自己来选……”接下来,阿丽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便成功地向老妇人推销出了一款价格不菲的新产品。
案例中阿丽成功完成交易,应当归功于她的用心倾听。如果阿丽没有这份耐心,而是不断地解释、不停地打断老太太的抱怨,那位老太太一定会更加愤怒,从此再也不会光顾这家店了。倾听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能力。学会有效倾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专心听
对方讲话时要专心听,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要给予对方有效的回应,要面向对方,看着对方的眼睛。在对方说话的间隙要轻轻地点头、微笑,鼓励对方说下去。任何想倾诉的人都是在寻求共鸣,而我们的专心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专心听对方说话,也有助于从对方话语中寻找出对方的关切点,为进一步深入沟通下去,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2.要敬心听
要有一颗尊敬对方的心,不要对他人妄加评判。哪怕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要打断对方的话,坚持听对方说完。只有不懂礼仪、粗鲁、不懂说话且自以为是的人,才总想着在别人说话的时候,随时摆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一有机会就马上插嘴。当对方话中出现口误或者所说内容存在明显硬伤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善意提醒,但不要大加指责或借机嘲笑,让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
3.要用心听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懂得分辨并虚心接受。既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绝对服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同时,也不要贸然给对方提意见,除非对方主动问起。特别是当对方向你倾诉时通常只是为了发泄情绪,他们清楚事情的原委,也知道该怎么办,他们此时只是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这时候,什么安慰的话都不如耐心地倾听有用。
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要说,他们可能会向你诉苦,也可能向你炫耀。你要做的就是微笑着去听他们倾诉!
高情商者的小技巧
如果万不得已,必须插话,那就得十分注意插话的技巧。
1.如果不同意对方的看法,一般也不要打断他。如果你们比较熟悉或者问题特别重要,也可以先表示一下态度,待对方说完后再作详细地阐述。
2.在交谈过程中,如果想补充另一方的谈话,或者即刻说明,这时可以对讲话者说:“请允许我补充一点”,或者说:“我插一句”。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但要注意这样的插话不宜过多,以免扰乱对方的讲话思路。
3.当你要找交谈者中的某一人处理事情时,可以先给他一些小动作的暗示,他一般会找机会和你讲话。也可先向他们打个招呼:“很对不起,打断你们一下。”当他们停止交谈时,要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说明来意,一旦事情处理完毕,立即离开现场。
总之,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随意插话。但如果不得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一定要注意插话的技巧,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交谈的顺畅与和谐。
说句“对不起”,化解意气之争
人际交往中,由于观点各异,出现争论,甚至是激烈的言语冲突,都是难免的。关键在于事后如何处理或平息一时的“言语伤害”,及时消除彼此的不满,从而维系好人际关系。事实上,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上,很多争论其实都是无谓的意气之争和面子之争。事后冷静下来仔细回想,你就会发现很多口舌之争真是没必要,不仅一点好处都没有,而且很可能伤了和气,加深彼此的成见。观念的差异、观点的不同,是缘于所处的立场不同、所受的教育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理解能力的不同……这些种种的不同极容易导致矛盾冲突,唯有高情商的人士懂得如何把握这些不同,做到“君子和而不同”,才能让彼此相处起来更加舒适。
老汪在一个小县城的机关单位上班。他的养女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取得博士学位后就留在了美国搞科研,并且在当地结婚生子了。老汪一直视养女为全家的骄傲,很想去美国探视,结果签证被拒没去成。老汪很不开心,总在办公室里长吁短叹,这引得同事阿琦很恼火。
阿琦受不了老汪的抱怨,当众批评老汪不该让女儿留在美国,同时顺带着严厉指责老汪的养女数典忘祖,学成之后不回来报效祖国,情愿嫁美国人、当美国人,没有一点爱国心,愧对祖国的培养等。老汪嘴拙,不知如何反驳,只能反复地说:“你讲得不对,不是这样的,不是你讲得这样的。”
旁边的阿仁听不下去了,就站出来帮助老汪驳斥阿琦,批评阿琦是典型的民粹主义、闭关锁国的极端保守主义思想,属于貌似正义的偏执。
阿琦的观点被驳得体无完肤,最后气得哇哇大叫,直接对阿仁采取了人身攻击,办公室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阿仁见对方变得如此不可理喻,便借故离开。出了办公室,阿仁一个人来到会议室泡了杯茶,稳了稳情绪后,便拿出手机给阿琦发了条微信:“琦姐,对不起,刚才弟弟我脑子被僵尸吃了,不该在那么多人面前让您下不来台。我不是故意的,您不要生气才好。气坏了身子,姐夫会找我麻烦的。”留言后面还附上了一个吐舌淘气的表情。很快,阿仁便收到阿琦的回信:一连串敲打的表情符号之后是一个哈哈大笑的表情,阿仁知道这代表阿琦与自己和好了。
与阿琦不同的是,阿仁懂得避让,当发现事态发展下去会越来越糟时,阿仁及时采取了回避的策略。更难能可贵的是,阿仁在平复情绪后,第一时间向阿琦表达了歉意,与对方取得和解。关键是阿仁的道歉只是就自己态度向对方表达歉意,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观点原则。
与情商低的人不同,高情商的人更懂得及时表达歉意,主动释放善意,而且懂得巧妙利用表达形式。高情商的人看重“面子”,更看重“里子”。他们可不会为了一时的面子和所谓的“一口气”而伤了自己的“里子”和“元气”。当然最主要的是,说句“对不起”一定要及时,越早越好,越诚挚越好。
1.考虑与对方的关系
如果是自己的闺密或死党,偶然发生争执,主动一句“宝贝儿,我错了,别生气了”或“兄弟,刚才的事我没处理好,你别往心里去,不要为这伤了咱兄弟的和气”,一般很快就能冰释前嫌。
如果面对的是自己的长辈或领导,最好能当众主动道歉,而且态度一定要诚恳。无论是在家中还是职场,维护长辈和领导的权威与自尊是最重要的。这不仅是礼貌的问题,更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问题。如果实在磨不开面子,不好意思当着大家的面说“对不起”,私下也应该主动向领导或长辈表达歉意。通常来说,只要你的诚意足够,都能取得对方的谅解。有时懂得说“对不起”,就是成熟懂事的表现。
如果面对的是自己的下属或晚辈,可以采取事后冷处理的方式。最好能私下把下属或晚辈叫到跟前,当面向他解释或安慰对方。现在通信手段发达,不好意思当面说,也可以用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或短信、电话等。
如果是泛泛之交或普通的同事关系,不方便公开说对不起,可以私下采取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沟通。关键一点就是让对方及时知道你主动示好的善意。在此基础上,如果想进一步缓和或是发展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请客吃饭等更为实际的方式。当然开始时最好有共同的朋友在,这样能更好地缓和气氛,有利于消除彼此的成见。
有时说声“对不起”并一定要用嘴说。如果是朝夕相处的亲人,可能由于关系过于亲密,反而不太容易说“对不起”,认为这过于生疏,可以采取实际行动来表达歉意。如送给爱人一份小礼物、满足孩子一个小愿望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2.考虑对方的性格因素
向对方说“对不起”,有时也要考虑对方的性格因素。
有的人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只要主动说出对不起,表达和解的善意,那么对方通常也能很快接纳你的善意,同时表现自己的善意,如案例中的阿琦这类人。
有的人生性狐疑,戒心重,对他们很可能一次对不起是不够用的,需要多次主动表达善意,同时配合其他方法,才能最终消除他们的敌视。
还有的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对他们除了说对不起,如果在不违背自己原则的前提下,能表现出一些赞同对方观点的意思更能取得对方的信任。
有的人性格绵软懦弱,对他们只要第一时间说出抱歉的话就能很快获得谅解。
3.考虑争执发生的场合
如果发生争执时是在有其他人在场的公开场合,如办公室、会议室、朋友聚会地等,那么说“对不起”最好还是当着大家的面说。因为当众道歉,更能体现出你的善意,而不是敌意。
既然要说抱歉,那么态度一定要诚恳,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大家觉得你是在敷衍了事,应付对方而已。很多时候,当众发生争执,双方都会觉得当众受到羞辱或委屈,尤其是一方处于弱势时,这种感觉会更强烈。因此,当众发生的争执最好还是当众道歉。
高情商者的小技巧
西方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I am sorry”(对不起),我们也应该学会常用。只要自己的言语或行为可能引起别人的不快,或者给别人造成麻烦,就要及时说声对不起。这不仅是种礼貌客套,也有利于避免产生更大的矛盾或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