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姬旦大军攻打江右关,屡次攻打都不能取下,再加上江国援兵已到,便撤军回去,暂且按兵不动。再说江右关总兵胡喜闻知姬旦大军攻打城池,一边守城迎战,一边便派人向江懿侯救援,江懿侯随派大将江左、江右前去救援,援军刚到,周军就撤军回营。再说江国援军见周军已退,便进入城中。一凡献计让周军一边缓缓退军,一边派内线到城中散布谣言,说周军粮草已尽准备撤军回国。姬旦闻听甚喜随即传令依计而行。不久城中谣言飞起,江左、江右便与众将商议,胡喜道:“此谣言定是假的,周军来此不久,怎么会粮草就没了。”江右道:“兄长,周军撤退不可不信也不可尽信,还是派人查看下才知真假。”江左道:“兄弟你所言甚是,来人啊,速去查看再来回报。”士兵领令便去查看,须臾回报道:“周军已退,营内士兵有减少的状况。”江左闻知甚喜,江右道:“兄长,这真是我们的机会,我们现在发兵出击周军定能获胜。”说完脸上露出狂妄的笑容,江左正准备吩咐行动时,胡喜道:“将军我看还是慎重一点才好。”江左道:“胡将军你说的也对,就让大家多辛苦一下,随时观察来报。”不久士兵来报周军又退了三十里,观察兵营又发现士兵逃跑的现象。江右又自以为得计,心里想要功劳,
便向江左说自己要带兵追击,又被胡喜进言所阻挡,江右心里不满,只因江左发言只能做罢。不久士兵又报周军又退,看兵营人数已经不多了。江左道:“这次我意欲发所有兵马前去追击各位就随我去建功吧!”胡喜进道:“周军明显用缓兵之计暂退,逼我们追击,早就安排了人马伏击。你看他们总是退退停停,为什么不直接退尽,一看就知道是计策,此去定会失败。”江右怒道:“兄长,不必听胡喜之言,你看周军一退人马就少了,这明显就是军心有变。如若让周军再退,我们就无法打到他们了。”见两人争执不休,江左高声说道:“我意已决,全部兵马追击周军,不可让周军跑掉。”胡喜想再说什么,话未说出便被江左阻止住。就这样江左亲率士兵们追击周军。再说一凡使计让周军缓缓而退,引江国兵马追击,可几天以来江军并不追击。众人分分不满,也有人抱怨白忙活一场,顿时周营乱成一团。一凡言道:“各位稍安勿躁,追兵不久就到,大家安心等待就可。”众人分分议论纷纷,各有所想。姬旦知一凡主意且以前总是算无遗策,便严令大家不许乱周军军心,众人心里虽然不满,也只遵令而行。不久探马来报,江国兵马已自城中往这里而来,众人无不欣喜若狂,姬旦见大家有了斗志,便传令各去埋伏准备。不久江国兵马来到埋伏圈,发现四处无人,已经知道中计,便想要撤退。顿时伏兵四起,江国军队死伤累累,只剩下余下少许部队还在死战,但他们怎么可能是周军这些虎狼之师的对手,不久江国军队便被消灭掉。姬旦带着得胜兵马就直取江右关,只因城中兵少,须臾江右关就被周军所占领。再说江右关败报传到各处,其他各关总兵各各大惊,在一处总兵的带领下向周军请降,其他各处分分望风而降,如今只剩下江国首都江城在做着最后的挣扎。大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41年冬十月,姬旦发兵攻打江国首都江城,顿时把江城团团围住,江懿侯便传命让城中守军紧守此城。一日,江煕侯传命召见所有的文武大臣,待得所有文武大臣到来,江懿侯言道:“眼下周军围城,不知众位大臣有什么对策。”司马江上道:“唯有与周军决一死战,只要大王有令,我愿意出城迎战。”俨然一个要与周军不死不休的行径。左师内天道:“恕闻周军仁义,我军若投降必会得到善待。”一个投降派的嘴脸。两人话一出,众人纷纷议论不休。江懿侯见两人说了意见,又见右师江腾还未说话,便问道:“右师,你有什么想法?”说完眼睛往江腾这边望去,右师江腾见江懿侯问他,只得开口说道:“想协助武庚以及三监做乱,都是先王所为。大王即位未开争端,周军来打,我们只不过是保护我们的国家而已,想那周军也不会难为我们的。”说完这么多故意停了会,观察其他的举动,见其他人未开口讲话,便又接着说到:“我军现在主动迎接周军,定能免去罪责。”司马江上骂道:“你这投敌行为甚是可耻,如我宁愿战死沙城。”却说江上刚才为什么不趁着江腾停顿的时候反驳,因为他没看到其他人说话所以不想做出头鸟,他还想再听下江腾接下来的话语,所以只能忍气吞声。江懿侯思考良久,说到:“今别无良策,也只能投降了,速开城门放周军进城吧!”说完叹息不已。众大臣各有心思,总之朝堂上乱作一团。士兵听得传令就去把城门打开,让周军进城。姬旦见江城打开城门便带领军队进入城中。姬旦见得江懿侯后道:“君侯见礼了。”江煕侯道:“江山回礼了。”姬旦道:“君侯能献城投降,也算明智之举了。”江懿侯道:“江山惭愧,一切有劳姬侯做主。”姬旦道:“跟随武庚以及三监做乱都是前任江国国君江煕侯所为,不关君侯之事。今君侯主动投诚,也算识时务。今我代成王宣谕:江山无罪,现可随姬旦征进以观成效。”众人闻听都是开心不已,江懿侯也随即表示感谢。就这样在江懿侯的带领下,周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皆胜,有不少国家被周军灭掉和降服。故史书有载:“……攻灭熊、盈等十七个小国,降服小国家几十个。”就这样姬旦以得胜之师返回洛邑,并把沿途殷民都迁到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