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洲逗留期间,会见了当地士绅和夷洲的官吏、金戋寺的雇员,还有岛上的一些部落头人、酋长,视察了夷洲的农业和经济开发情况。
夷洲现在是全国最大的木料和蔗糖产出基地之一,此外受到农业技术输入和政策扶持,岛内的大米产出激增,尤其是岛内少数民族也开始使用良种和大量耕牛耕地后,几年前开始大量跨海卖到闽东。
而且岛上土地肥沃,亩产都是两石以上,梯田可能少一点。
随着近些年化工和国内消费的需求猛增,夷洲的蔗糖已经成为岛内重要经济资源。糖虽然是常见的甜味剂,但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盐一样,都是工业必需品。
朱公成、皮小五、郭友东等人十几年间因为蔗糖和木材赚的盆满钵满,但是钱再多,没地方消费也白搭。
当年因为庒县民变迁入夷洲的人户发家致富后,日子其实比大陆好过,每家每户都是四五个孩子,十六年过去,有些后生的孩子都已经十三四岁,再有几年也能传宗接代。
杨思茅这些年还是在当地开私塾教书育人,朝廷开始在夷洲种基础书院普及读书认字后,杨思茅的私塾被划入合并对象,现在是夷洲城内最大书院的院长。
书院不仅接收岐民子弟,也接收少数民族子弟,而且无论岐民子弟,还是少数民族子弟,教育费用一律全免费,还提供每天两餐,也是目前除腊婆潮瓯、瓦瓯、交趾、西南四地之外,第五个有免费教育的地方。
当然,也仅限于读书识字和传统的士人教育,所以学制不是很长,五到六年左右,一般招收十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
如果表现优异,书院院长可以直接写信举荐给金戋寺,金戋寺有专门的部门该项事务。
被保送的学生送往轩禾书院深造学习,书院专门开设有对口的政策学制培养他们农业、经济、技术、教育等技术技能。
毕业后可以推荐到一些衙门,或者金戋寺门店、工厂进行基层锻炼,若干年后视情况继续任用,或者派回原籍地发展经济或者技术、教育,发展自己的家乡。
再有几年,第一批保送受训的孩子就会陆续返乡,朱公成等人的孩子也会受到一些关照,让他们去轩禾书院留学,一些会继续留在中原生根,而一些回到夷洲岛上继承家业继续发展。
也算是这么多年开发夷洲,沈云卿给他们的一点补偿。
夷洲停靠的期间,沈云卿给当地补了大量的货物,主要是布匹、水泥、植物染料、煤炭、铁料、工具、药品、草药、农具、牲畜苗、草药苗株、种子、相机、农业技术书籍,以及一些小型的蒸汽动力设备和机械,五十名技术人员、郎中、军事人员与随行迁入家眷。
此外还有一批二十门十二斤的岸防火炮,二十门十八斤的陆军步兵炮,用于增强夷洲城对海防御,主要是防备乌兹曼武装商船队迷航,或者恶意穿过海上来到夷洲,以无主之地为由占了夷洲。
而之前夷洲并无火炮,此番运来四十门火炮和若干军事人员,就是为了增强当地对海防御。
但人比货精贵,愿意来夷洲的人并不多,技术人员和毕业生就更少了,为了凑齐农、工、商、医、军这五十个人,沈云卿费了很大功夫。
原本还想在夷洲再多待两日,去附近的部落领地看看,恰逢赶上连绵的大雨,进山的道路不畅,只好作罢。
杨贤礼、杨贤良兄弟二人还要继续带上一段时间,沈云卿给他们留下了一艘苗家的货船,他们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直到呆腻了。
登船离开夷洲后,船队没沿着东南沿海航行,而是直奔东沙群岛。
东沙群岛一直是东南沿海渔民经常登岛落脚的地点,但当地没有常驻居民,属于无人常驻岛屿,但一直是岐帝国疆域之内的岛屿。而且东沙群岛眼下是岐帝国出产海珠和珊瑚的重要海域。
之前由于海禁,渔民和民间商船多数时期无法到达这里,近些年开禁后,渔民和商船经常往来东沙群岛,采摘当地的海珠和珊瑚。
沈云卿从此走一遭,就是要去岛上看看张翀种的主权碑。
过去几年间,张翀和吕暮然多次出海,在大大小小的礁石、岛礁、浅谈和海岛上种了不下两千四百对主权碑,明碑一块,暗碑一块,东沙岛是东南沿海较远的外岛,顺路正好上岛查看石碑留影。
礁石、岛礁、浅谈和海岛之外的飞地,前前后后还种了一万三千多对。
离开东沙后,改道前往广州,比大队晚了四天抵达广州。
抵达广州后空船装货,同时卸载一批从北方和秀州、夷洲装运的货物,卸空的船只再次从广州补货装满。
这些都要提前按计划安排,绝不可能登船到了广州,再临时组织货源,根本来不及,而且也会打乱当地的市场价格秩序,造成瞬间的极度缺货。
广州停留期间,陆续会见了当地官吏、外藩寺与当地金戋司官吏及负责人,了解最近广州外商和当地行市。
塞耶特和侯赛因已经进入岭南,但还得有半个月才到广州,因为只能走陆路,不让走水路,否则完全可以走湘江入、灵渠、漓江再入珠江水系直达广州。
现在只能走陆路,就必须在江西的路上不断转悠。
不让走水路,其一就是防着乌兹曼摸清珠江进入内河的水路通道。
其二是让乌兹曼知道,从广州到神都这段路上都他妈的是山区,所以之前塞耶特从广州上岸走陆路,就没安排去江南和浙北,而是从广东上岸一直走山路去江西,再从江西去湖南、湖北进入河南道。
就是不让他们看到岐帝国华北、华东、华南广大的平原耕地,只让他们看几千里地的山区都是穷地方。
要不然路太好走,看到的尽是广大平原和耕地,他们就想法越多。
广州停留四日后,船队启程前往振州,振州还有十几艘张翀的船只在此停泊,并入舰队之后转向东南前往絮滨、西洛两国。
振州这些年因为海禁开放和远洋舰队建设,经济和对外交流起色不少,加上郝仁这位振州的老父母官在腊婆巴望着,振州这些年的发展一直很不错。
振州停靠翌日,卸货后船队迅速启程开始正式行程第一站,访问絮滨与西洛两国。
途径中沙、西沙群岛,登岛查看了主权碑和水源情况。
南海岛礁、礁盘、浅滩、岛屿是沈云卿重点关注种碑的海域,不光要种碑,还建立了雨水收集设施,以便于出国的海船临时停靠补水。
凡事有淡水资源的岛屿,都要修建保护设施,如水池、围堰等等,没有淡水资源的大小岛屿,只要岛上面积足够,都要建造集水塔。
“集水塔”是一种高一到两丈的圆柱形水塔,直径七尺或者更大,视岛屿面积而定。
集水塔顶端是一个锥形漏斗塔顶扣在水塔上,漏斗直径最大处与集水塔直径相同,至今最小处两尺,全部使用防水水泥浇筑,通过海上的下雨收集雨水。
集水塔一侧有砖石堆砌的台阶,通过台阶登上集水塔顶端可以用水桶打水,十分方便。
张翀每次出海,船队都要携带水泥和砖块,用于沿途修建这种集水塔。
通过前期陆续修建这种集水塔,既能方便往船只停靠补水,同时也为日后岛礁建设和驻扎提供基础。
离开西沙不久,船队最先抵达絮滨。
絮滨、西洛这两国分别位于吕宋岛的北部和中部地区,与岐帝国一直有贸易,他们贩卖的大都是辛香料、海产品、海珠、珊瑚、椰油等商品,然后从岐帝国购买布匹、铁器、工具、原料、陶器、瓷器等等,对丝绸需求几乎很少,户部每次出海,也会途径两国进行贸易。
总体来说,他们卖的都是价格较高的货物,岐帝国卖给他们的都是大量生产的廉价生活产品。
这些年民间出海日趋频繁,到絮滨、西洛两国贸易和谋生的民间船帮和百姓也渐多,沿途海上和靠港都能看见岐民在当地交易,甚至还有腊婆来的商船。
絮滨和西洛两国都是港口都城,其国都都在西部沿海,其实很多南洲百夷帮过都是港口都城。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国家都不大,而港口又是重要的税收来源,首都安置在港口,有利于控制全国最大的经济资源点,有了经济资源点在手中,就能控制行政和政权。
这是南洲百夷诸国重要的一个特征,也是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一打一个准的致命硬伤,就因为国都在沿海,人家一顿大炮一轰,一个国家都屈服了。
絮滨和西洛两国都在岐军讨伐腊婆战争的后期都派了兵,也没发挥什么大作用,最后还给遣返了。
此番出使,沈云卿带来了女帝的国书和优惠贸易政策与廉价的商品。
不过絮滨和西洛两国都没自己的文字,只有说的没有写的,所以他们的国王基本上都是文盲。
不过这不要紧,这些年沈云卿让张翀出海,顺带鼓励他们派遣留学生前往岐帝国留学,安排到轩禾东院学习语言文化和技术,所以随行带回了一些留学生、书籍和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