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游戏规则: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由此而带来的全球性社会变革在一个让人难以料想的发展速度内蔓延开来。最为明显的,就是新闻传播业的迅速扩张。在西方,新闻媒体已经成功转变采访方式,成为世界上最领先的媒体帝国。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西方媒体行业的高度集中化、垄断化、规则化,使得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被制造出“文化盛宴”。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西方媒体给世界人民带来新潮的文化消费盛宴的同时,它也在推销本国的和本利益集团的一整套观念。就当前而言,它表现出非常突出,而且带有强制色彩。
在成熟的媒体运作内部,世界采用的采访手段几乎都差不多。它主要包括公开采访和隐性采访两种。我们了解,公开采访是一般的采访方式,就是记者根据一件发生在社会上的大事件进行公开化的报道,通常媒体起到的是“扩大民众知情权”的角色。在新闻规则和道德水平的约束下,媒体一般都会正确地、合乎情理地对事件做客观公正的报道。还有一种是隐性采访,这是一种非常规化的采访报道方式。通过对被采访人进行不同手段的交流得到别人不愿意透露的消息,并在公共媒体上作“揭密性”报道。这种手段常常被争夺市场的媒体所采用。
但现在我想说的是,在西方世界的采访规则中,它们最常用的方式是什么。根据相关的调查能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西方主流媒体都会通过隐性采访来获得独家新闻资料。就是在一件非常平常的事件上,美国等国媒体也会打出“内幕消息”和“独家评论”等强眼的字幕来吸引民众的眼球。就在中国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之后,法国一家媒体为向国人宣讲了它们的一套陈旧的意识形态斗争精神,竟然将东方恐怖分子头目之一的热比娅邀请为其新闻节目的佳宾。在节目中,热比娅热烈赞扬所谓的“思想差异化斗争”。而在当前看来,如果要做一个真正的有道德、有公正心的媒体采访,理所当然要邀请一位中国代表也参加节目。但为了达到某种不可人的目的,法国媒体公然背叛传统的行业规则,实在是让全世界失望。
细心的人都会知道,在西方,尤其是传统欧洲强国中,政治排华几乎与媒体炒作是同一步调。就中法文化年上,法国媒体通过宣传专业人士,在排华问题上做足了文章。它们隐性采访的作用得到极大的发挥。在这种背景之下,中法文化年中也不缺少那些反华的书籍得到出版。一些法国人开始为中国的崛起而感到担心。其实这就是西方媒体炒作“中国威胁论”的“直接好处”。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西方媒体得到一些暗中破坏中西关系的反动人士的“诋毁性”观点,并发布在报刊电视上。实现它们在隐性采访中获得更远大图谋的意想。现在西方媒体普遍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道德理想与媒体从业者公认的道德规范之间出现严重裂痕。
2009年2月2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发文指出,中国重新发现中东。根据其被采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学者、撰写《新丝绸之路》的作者贝哲民声称,中国现在已经占领了中东石油市场消费品市场。这将是欧洲美国空前的挑战。因为到2009年下半年,中国已经成为中东国家最大的石油输出国,出口金额从10年前的40亿美元上升到当前的600亿美元。在一般商品贸易上,中国正在集中力量发展中东客户。很多美国商业机构看到这个新闻后,震惊巨大。它们一边调整自身的商业定位的同时,也通过媒体和国家力量对中国进行抵制。美国媒体之后又开始渲染中国威胁说。在第一时间,它们对中东地方商人进行了调查,但却对中国的话语充耳不闻。在采访了迪拜的商人群体之后。美国媒体得出一个结论,金融危机一过,美国在中东的经济版图将大大缩水,取代它的正是中国利益集团。
它们还有理有据地表示,西方热炒“袁春(音译)故事”就是一个可以说明这种变化的例子。在迪拜,袁春在零售购物商场中开了一家店。他以前主要将蓝色瓷器销售给欧洲的客户。但是他最近主要经营红色的产品。因为他欧洲客户市场已经濒临干涸了,而他的阿拉伯和非洲客户仍旧具有购买力,但是他们喜欢鲜艳明亮的色彩。在采访了美国几位资深专家之后,美国媒体还得出结论,现在到中国旅游的第三世界国家公民越来越多。尤其是在2001年之后,因为世界对美国安全问题的考虑,以及欧美国家提高了入境人员的客观条件,很多非洲和中东国家开始大量涌向中国。中国因此受益匪浅。中国与中东的关系不断升级,已经不仅仅是贸易往来了。中国的建筑公司在阿尔及尔和萨那建设阿尔及利亚和也门的办事处,当然还建设了机场、公路、和公寓楼等设施。他们甚至建造了沙特阿拉伯圣城麦加的轻轨系统。这些公司建造工程迅速,给发展中国家的价格也合理。
以上的一系列报道都是西方媒体通过隐性的采访方式实现的。在传统观念上,只有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距离最远。为了实现不断将中国声音边缘化的梦想,它们铤而走险,在公论中瞒天过海,并试图控制这些“海面”上的风向。但其中出现的道德价值与采访价值之间的矛盾似乎一直是西方媒体在竭力掩盖的对象。很多美国批评家对媒体的指责可以用长篇累牍来形容。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制造”成为世界上最强眼的词汇。从宠物食品到牙膏,从鱼虾到汽车轮胎,中国商品世界走俏。这明显是一个值得褒扬的好现象。但西方媒体,尤其是美国传媒界却予以了巨大的否定。它们的时事分析家和经济评论员纷纷发表文章表示,中国的“制造扩张”是美国的一场灾难,美国在未来20年里可能只能拥有庞大的、充满泡沫的金融市场。守在本土的美国媒体更是对华裔美国人进行了打压。它们故意扩大对美国反华势力的采访力度,让那些渴望得到媒体关注的华人生活在“冰冷的角落里”。
以美国相关政府部门的调查报告为基础,美国媒体对“中国制造”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它们在刻意“偏向性”的策划采访专题,并让美国鹰派政治家和保守经济利益成为它们的首要采访对象。并不失时机地实施让人惊魂的隐性采访。使整个美国国内,甚至是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一种中国焦虑症。在2009年美国提出“轮胎特保案”之后,美国媒体开始高兴了,甚至它们的老总在庆幸媒体战争是西方势力的大胜。根据西方媒体的观点,制造品,尤其是食品的把关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中国制造”没有达标说明中国方面技术的不足和“缺乏责任心”。
早在7月3日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当有外国记者问及中国商品最近为何总成为国际焦点时,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笑答:“你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如果媒体少一些炒作,情况也许会好些吧。”秦刚说,关于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存在一些误解,造成误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体的炒作,造成了恐慌心理,“要避免使有关问题扩大化、复杂化、特别是政治化。“中国制造”不会是“购买者小心”的代名词,中国的产品是物美、价廉和安全的。”可见,西方媒体的过度炒作是影响美国政府对中国产品发难的一个重要动因。在媒体有选择地对相关人员进行的采访,实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编造新闻”、扭曲本来的真实现象。
在中国与全球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蒸蒸日上的时候,很多片面的采访报道让西方人看到,在10年前,中国与第三世界发展经济关系还是在西方传统强国的庇荫下进行。但当前,中国经济独立性表现得越来越强眼,大有将欧美利益集团抛在脑后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之下,西方媒体作为政治思想的表达者,它们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清剿工作”。所以现在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媒体集团为了宣扬自己的一系列价值观和社会观,它们只能通过带有偏见的采访来控制“地球的嘴巴”。这就形成采访规则的“个性化”。新闻本身已经出现了舆论自由之下的“变态舆论自由”,即不公平的自由竞争规律。追究其产生根源,还是因为媒体各自塑造的“花样采访规则”。
传媒巨头——美国的“世界银行”:
目前,美国已经成为上最大的传媒帝国,这是世界的共识。在传媒行业,已经出现高度成熟的运作机制。它从市场和收益两方面影响着当今世界。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在未来的世界里,传媒行业将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行业之一。它已经或者正在创造着“控制人类灵魂”的神话。就美国来说,其内部的充分竞争使它在整体上远远优于其他国家的媒体。有专业人士认为,当前的人类话语权完全掌握在美国人手中。的确,无论是从经济规模上,还是从政治约束力上,美国媒体都可以成为世界的领头羊。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走向数字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程度在加深。而媒体行业就是最靠近信息化发展的行业,就这一层面来说,一个国家如果控制了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它就控制了人类的未来。
现在,美国媒体行业高度发达,高度垄断化。每个媒体集团都是一个强势的“媒体帝国”。它不仅仅掌握着国民话语权,而且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和世界。就像本节标题上提出的那样,美国的传媒巨头完全可以挑战世界银行的地位。事实上,美国传媒巨头就是行业行业内的“世界银行”。
在这个高度商业化的行业,媒体巨头积累了大量商业资本,并在行业之间建立起合纵连横的资本网络。众所周知,传媒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进入门槛的行业。正是这种特质,使传媒巨头成为经济领域的主导者,并在政治上发挥它先天性的优势有着重要意义。如果传媒公司在运作中没有达到足量投资,那它前期的广告、开发、市场投资将是可能收回的;为了实现客户对传统传媒品牌的放弃,并忠诚于自己的新品牌,这同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基于以上原因,投资传媒行业的投资者多为大型公司,而且这种巨额投资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00年10月,法国一家大型水务公司维旺迪开始进入传媒行业时,首先用340亿美元的资金收购了加拿大西格拉姆公司以及Canal Plus。西格拉姆公司拥有好莱坞著名的环球电视制片公司,而Canal Plus则是法国第一付费电视运营商。维旺迪从此更名为维旺迪环球,在传媒行业站住脚跟,并成为当时全球第二大传媒公司。而在一年前,AT&T决定用总值为480亿美元的资金,以股票交易方式收购有线电视商TCI公司。交易内容分为两块,即320亿美元的股票收购和160亿美元的债务收购。而TCI公司旗下的Liberty Media拥有著名的Discovery频道和MacNeil/Lehrer政治论坛节目。它还拥有英特网服务供应商Excite@home的股份。传媒行业的并购并不只是局限于传统地带。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美国微软在拥有MSN门户网站的同时,还先后收购了通用电器公司各在MSNBC有线网50%的股份,还拥有Comcast有线网股权,该系统用户高达450万。
在传媒行业内,要想有大的发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足量的资金投入,从而在社会各个层面实现软性控制,这样就会保证客户拥有量,最大程度地实现“广义利益最大化”。传媒发展本身就是一种主导社会舆论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在“迎合”和“引导”两个方面。而“迎合”一般被认为是传媒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引导”则是其更成熟的表现。当今世界,舆论主导权基本上是在少数传媒集团手中。如果说公众舆论是一个经济体系,那高度垄断化传媒巨头就是它的银行。在这些实力超凡的银行中,美国的传媒巨头实在是可以称为“传媒银行”界的“世界银行”了。
根据目前的现状,美国传媒巨头正在完成它们的技术革命。在技术的创造性贡献之下,美国的传媒巨头首先占领了高地,并在更大利益驱动下,开始“狮子大开口”。在国家产业控制力上,它们不断突破、不断“改造社会精神面貌”。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就是一个,实现传媒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美国第三代传媒巨头代表“谷歌搜索”身上窥见一斑。
2008年初,世界范围内最热门的话题可能就是“谷歌发展”议题了。在2007年圣诞节前夕,美国反垄断机构在激烈辩论之后,决定通过谷歌以3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互联网广告运营商Double Click的协议。这标志着,谷歌的世界扩张战略的一个重要障碍被扫清。只要欧盟2008年4月2日的评估审查一通过,世界范围内的传媒行业并购热潮可能再一次被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