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陆续收到浙江富商沈一石上交八大箱账册,一些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牵涉的部门为江南织造局和浙江官府,其中四任织造,五任巡抚,唯胡宗宪总督与沈一石无经济瓜葛,因国库亏空大,皇上震怒,传旨命海瑞即日前往浙江彻查此事。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后,君复伤,一曲《广陵散》,再奏待芸娘。“
以上是儒商沈一石在临死前写下的绝命词,该词表现了他对腐朽的大明王朝深深的怨恨和悲愤以及对芸娘(注:沈一石的精神伴侣),的依恋和不舍,他为绝望的心理所支配,最终饮恨自尽。
说到国库亏空案,熟知大明律例的海瑞自然会想起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空印案、郭桓贪腐案。它们分别发生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和洪武十七年。当时主管明朝财政的是户部尚书郭桓,他同时兼全国总会计师,负责审核地方账目。按照规定,地方账目必须与户部审核后的数据完全相符。为了避免两地账册出错,不致官员们长年在路上奔波,于是他们凑在一起商量对策,经过仔细分析,大家发现盖印是关键环节,账册错了可以更正,只是印不能拿走,只要办事者预先准备盖过印的空白册,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官员携带空印账册在当时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大家都心知肚明,谁也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
朱元璋忽然于某一天,惊奇地发现官员们在他眼皮子底下搞瞒天过海那一套,你们不经请示,胆大妄为。于是,他勃然变色,下令追查当事人的责任。
户部掌管全国财政大权,是重要职能部门。户部尚书郭桓于洪武十七年五月来到盛产粮食富庶之地——浙江杭州一带,他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利用空印账册做假账,大肆侵吞钱粮,中饱私囊。郭桓贪腐案发后,由于朱元璋手下特务众多,很快查明浙西道(相当于省)实际上应上缴皇粮450万石,而郭桓只上缴了60万石粮食和80万锭银,可折抵成200万石左右的粮食。另外,郭桓又巧立名目,涂改账目数据等非法取得赃银600万两,对此案朱元璋极为重视,他下诏要对所有涉案官员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朱元璋下诏宣布处理结果:主印官员无人能幸免,全部杀头,副职杖责100并充军,言官也有获罪的,因为他没有起到监管作用,属于典型的不作为。
因此,我们说,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风险也越大。
在这次反贪运动中,史上著名的忠臣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先生,在山东济宁知府任上,为官清正廉洁,平时舍不得吃肉,是个典型的素食主义者,衣服上补丁摞补丁,因为是掌印官员,不幸被杀,令人痛惜。
这次空印案是朱元璋将“阶级斗争“扩大化了,官员们只是在工作上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郭桓除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此案的反思和质疑。
郭桓案是被朱皇帝定性为有预谋,有组织比空印案影响更恶劣的大案、要案。经过侦查、审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大多数官员都参与了此案,他们和郭桓结成了死党。
所有涉案的办事官员,从中央到地方遭到清洗,几乎都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据统计有三万余人丟命。那时官员见面问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吃饭了没有?而是你们部门谁给漏了?活下来的官员也人人自危,惶恐不可终日……
海瑞一路思考着,时光飞逝,不觉已一月有余,他们一行风尘仆仆地来到杭州。
海瑞和地方官员接洽后,便着手调查沈一石案以及涉事官员。
经查,沈一石,籍贯浙江杭州,是个精通音律的读书人,谈吐不俗,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管理。他为人低调,平日里穿布衣饮粗茶达二十年之久。他所开办手工作坊共织丝绸40O多万匹,历年上缴织造局21O万匹,四任织造(主管官员)、五任巡抚共分红利10O万匹,剩下的90多万匹用于再买生丝,再生产丝绸,用于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史上的资本主义萌芽。沈一石生产的丝绸用以满足皇帝、宫室以及大小贪官的需求,他每日劳苦忙碌直至深夜而不敢有丝毫懈怠。
海瑞在心里叹道:沈一石是个悲剧人物,全国上下挥霍无度,官吏掠夺百姓;一旦有民变,官吏便盘剥商人,沈一石的结局是在意料之中的。
海瑞接着调查发现杨金水与沈一石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杨金水是江南织造局的总监,是个大贪,为牟取暴力与浙江布政使司郑泌昌、按察使司何茂才沆瀣一气,曾密谋贱买灾民土地,他们不顾百姓死活,指使手下人暗中毁堤淹没田地。
当杨金水面圣后,秘密返回浙江。他得知郑泌昌、何茂才已命沈一石以宫里的名义去低价收购农民土地,这赃水不能往皇帝头上泼,杨总监为了维护嘉靖的荣誉,必须找一个替罪羊,他把一切罪责都推给了沈一石。黑锅,你不背谁背?
杨金水老谋深算,他早就听说海瑞铁面无私,查起案来定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在心里哀叹:完了,一切都完了!
赵贞吉把海瑞连夜突审郑泌昌、何茂才的情况派人通知了杨金水,要他有心理准备。海瑞是钦点的问案官,赵贞吉大人既不敢阻止海瑞办案,又不能得罪皇帝身边的红人杨金水,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
当杨金水得知郑泌昌、何茂才被抓,他很清楚自己的命运是什么,他自然不会做出沈一石那样的选择,否则就会给嘉靖皇帝身上留下污点。
海瑞是皇上派到浙江来救“火“的,这火无论蔓延到哪里,杨金水作为织造局的总监,他都难辞其咎。依据惯例,如果出了大事故,当局首先就会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面对厄运,杨金水并不肯认命,他还要找一个人顶罪,这个人就是杭州知府高翰文。他直言不讳地对高知府说:“你不适合做官,更适合创作诗词歌赋或在翰林院当编修。就连沈一石也不应从商,远离政治才好。“杨金水又进一步说:“圣贤的书是用来养心的,拿来做事百无一用。“孔圣人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杨金水的话真让读书人心寒,尤其是在嘉靖年间,“正人君子“们都信誓旦旦地说要以圣贤为楷模,却投机钻营,一心为己。此时,高翰文心里害怕极了,因为送到皇宫的账册上有他的名字,他只有接受杨金水的建议戴罪进京,杨金水又安排芸娘跟随。杨金水是在帮沈一石实现未了的心愿,将芸娘托付给高翰文。
海瑞始终以圣人倡导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最终成为受世人景仰的圣贤。
海瑞在审理了郑泌昌、何茂才案件后,将二案犯关入大牢。然后下令抄没二人的家产,一一登记造册并上交国库,再将他们侵占的田地退还给农民,此举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海钦差在掌握了大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织造局总监杨金水。
高翰文在进京前与海瑞在杭州见面并进行了秘密谈话。高翰文说:“海大人,我把沈一石账册内容告诉你,我尽量背得慢一些,请您用心记,我想,这对你问案会有些帮助。“
背账册,那可是八大箱啊!我们没有听错,这惊人的记忆力着实让人叹服。
高翰文在当年的科考中获得了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如果搁在今天,他就会成为高招办的香饽饽。嘉靖钦点他为探花郎,这不仅要有出众的才学,还要长得帅,不是蟋蟀。知芸娘者,沈一石也。不然,芸娘怎么会死心塌地跟随高翰文呢?连坐牢都有人陪,可见爱情能量之大,高翰文的父母曾对芸娘下了死命令“生不许进高家的门,死不准进高家祖坟。”
当初沈一石生前,让高翰文亲眼目睹了那二十年的账册,平素他很敬重高大人的才学,只凭高翰文对《广陵散》独特的理解,两人就成了知音,这才把探花郎请进书房,沈儒商向他行礼道:“高大人,这些账册连直浙总督也不能看。“沈一石边翻看账册边念,账目指向最重量级人物嘉靖皇帝,账目又指向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
因为高翰文即将被押解进京问罪,也因他早已对海瑞十分信任,同时希望他能洗清自己的冤屈,所以他把这些账目内容背诵出来:“嘉靖三十九年五月,沈一石组织机工赶织上等丝绸十万匹,全数解送内廷织造局。嘉靖四十二年七月,备注:无需向户部入账,即白送给内廷。
一向做事严谨的海瑞听到此处怒眼圆睁,插话问道:“高公,这是你亲眼所见?“高翰文点点头说:“是我亲眼在沈一石账册上所见。“
海瑞示意高翰文背下去,接着他又“爆料“称:“嘉靖四十三年二月、三月,又接皇上圣谕,将往年封存之二十万匹丝绸火速押至京师,赏裕王妃。“海瑞听完,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他愤愤不平地说:“官场贪腐始于内廷,士农工商皆是我大明子民,如今看来,沈一石死得不明不白!“
一直以来,海瑞认为严党大贪带动了小贪,直到现在,贪腐的主要原因在内廷,在最高统治者嘉靖。
高翰文又向海瑞提出了自己的请求:“海大人,你受裕王赏识又受万民拥戴,有朝一日,犯官恳请您能整顿吏治,维护公平正义。“
海瑞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一心为朝廷做事的官员反而获罪,天理何在?他不禁对眼前的高翰文心生怜悯,但他爱莫能助。
海瑞关切地问他何时动身,高翰文苦笑着说:“告诉完海大人这些话,我就走了。“
海刚峰深情地看了一眼高翰文,嘱咐道:“你到了京师,什么话也不要说,唯有沉默,方可走出监狱的大门。“
杨金水原本想再有一年,他就可全身而退,离开这是非之地,凶险之地。离开江南织造局,回宫享清福,谁知杀出来个海阎王,只有认命的份儿。
杨金水面对刚直不阿的海刚峰,他心里涌起莫名的恐惧,浑身发抖。因为问案官海瑞审讯郑泌昌、何茂才时,已记录二人供词,掌握杨金水毀堤淹田以及他在江南织造局任上贪污受贿的铁证。
杨金水,何许人也?为何能将浙江政坛搅得天翻地覆?
杨金水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的义子,他心思缜密,可谓滴水不漏,做事果断且有权谋,因其义父的举荐,被任命为江南织造局总监,也是浙江贪腐大案的主要人物。他为求自保,便装疯卖傻,事已至此,他别无选择,否则就不能活着走出浙江。
说到装疯,这不禁让人想到明朝洪武年间的监察御史袁凯,为了保命,他想出了一个很绝的办法——装作精神病人。
在朱元璋大开杀戒(用于反贪)的年代,官员们整天提心吊胆,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伴君如伴虎,那时当官属高风险职业,当然谈不上荣耀,清官除外。
精神病患者具体症状大致为:有时似傻如狂,有时又有天无日。神情木然,痴痴呆呆。时而哈哈大笑,时而如泣似诉,时而骂骂咧咧。披头散发,东奔西走,漫无目的,甚至拿着明晃晃的刀四处和正常人打招呼儿。
袁凯装疯的目的只有一个能侥幸活下去,我估计杨金水由此受到启发。如果当时有精神疾病鉴定技术,恐怕他们就犯了欺君重罪,同样是死。
据明史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命袁凯把死刑犯名单交给太子朱标,他想听听太子的意见。太子看完,长叹了一口气说:“父皇杀人太多,应对犯官网开一面。“太子的善良由此可见一斑,但无法做主。由于当时太子没有写个字条,只安排袁御史转告他老爸朱元璋。
袁凯告别太子返回大殿,他向朱元璋行过礼,刚要转身准备离开。朱元璋突然问道:“太子和朕意见相反,袁凯你怎么看?“
袁凯心里一惊:糟糕透了!哪壶不开,皇上偏要提哪壶。这是你们父子的事,作为臣子怎敢瞎掺和呢?稍有不慎,我就会人头落地。这位监察御史沉着冷静,连忙跪在地上机警地答道:“回皇上,臣以为万岁爷杀人是公正执法,东宫太子放人是博爱仁慈。“回答得太妙了,两边都不得罪,我为袁凯点赞。
朱元璋听完大发雷霆,当面骂他是个老滑头,不老实,但又抓不到他什么把柄。
出宫的袁凯很庆幸自己今天竟能活着回家,一路上他越想越后怕。有人不禁要问,与其在朱元璋手下担惊受怕地当差,还不如回老家种地不当这鸟官。在当时,你想辞官不做,没门儿!朱皇帝会判你诽谤朝廷罪,杀无赦。这不正应验了古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本人在中学时代曾听一位校长说过,上了贼船就得听贼的。现在袁凯进退维谷,走不行,留也不行,只剩下一条路可走——装疯。
第二天,袁凯说疯了就疯了,不再来上朝。他的家属传话给宰相值班室,宰相报告了皇帝。朱元璋当然不相信,于是朱皇帝就派锦衣卫前往袁凯家一探究竟,他们奉旨带着刑具——夹板去的,朱元璋说疯子不怕疼,你们用夹板试他一试。
袁凯意志无比坚强,当锦衣卫用夹板用力夹他的手指时,他忍住一声不吭,其实他事先服用过神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锦衣卫回宫复命,对朱元璋说袁凯确实疯了。恭喜袁凯,暂时躲过一劫。
见多识广的朱元璋还是不肯相信,接着又派特务暗中观察袁凯及家人的一举一动。这时,他的家人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这造的什么孽呀?好端端的官做不成了,今后我们该怎么活呀?“邻居们都跑过来劝慰,装疯高手出现在众人面前,袁凯已被铁链拴住,满脸的血迹,浑身污垢,不时地大声“汪汪“叫着,不久又趴在地上吃狗粮,他津津有味地咀嚼。特务匆忙离开,他心想,袁凯没疯,一定是自己疯了,这大概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强迫症“吧。听到心腹的汇报,朱元璋传旨不再追究此事并给予袁凯一些退休金。我想,袁凯要当演员,他的演技一定十分精湛。
海瑞做事向来雷厉风行,他立刻在杭州府升堂讯问杨金水,杨金水被押了进来,他却昂然不跪。海瑞刚要喝令衙役打他几十杀威棍,有个衙役忙上前说道:“钦差大人息怒!牢头说他昨夜疯了。“只见杨金水披头散发,仿佛在自言自语说着什么。
海瑞对此断然不信,海瑞一拍惊堂木大声说:“杨金水,你抬起头来看看我是谁?“杨金水笑嘻嘻地说:“你就是芸娘,我们怎么在这儿相见?嘿嘿。“陪审官怒斥道:“大胆犯官,他是钦差海大人,休得无礼!“海瑞制止了那名官员,示意他说下去。
杨金水喃喃地说:“芸娘,你为何不叫我干爹,总叫我杨公公?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芸娘,沈一石远走高飞了,他是个有福的人哪。“海瑞不免心中纳闷,杨金水已疯,为什么总不忘芸娘?海瑞试探着又问:“杨金水,是谁派你来浙江的?“杨金水沉默了,装作没听见,海瑞重问了一遍,杨金水答:“是,是芸娘吧?“众人听完哄堂大笑,一名歌妓怎能有如此权限?杨金水忙改口:“噢,我想起来了,是玉皇大帝。“
海瑞与众官员交换了一下意见,再审下去也问不出个结果,他宣布退堂。此时的杨金水还在唠叨:“丝绸,好多,好多,浙江的大贪小贪有很多,很多,淳安知县海什么是清官……“本来想请出尚方宝剑的海瑞,杀一个疯子,于法于理说不通。
忽然,有一天,有圣旨到,命海瑞派锦衣卫将浙江案犯悉数押往京师,听候发落。这样,狡猾的杨金水凭借智慧竟然活着走出了浙江,最后落得个善终——和吕芳一起成了皇陵的守墓人。
杨金水被押回宫后,遭到太监们的百般摧残,真所谓墙倒众人推,只要有人落井,居心不良者定会到处找石头。杨“疯子“跳河时冻得半死,刚跳下去不太冷,等到河水没过膝盖时,才体会到了寒气透骨。太监用银针扎他的面部,是为了检验他是真疯还是假疯,他在心里告诫自己:只要能活下去,就得忍受一切苦难。
扎针的太监手在不停地抖,有几次银针掉到了地上。杨金水忍着剧痛,一声不响,直看得旁观者心惊肉跳。
杨金水在此之前已把账册原封不动地交给了嘉靖,这显示出他对嘉靖的忠心。其实改稻为桑是嘉靖一人所为,现在他要替主子扛着,装疯卖傻什么也不说,嘉靖皇帝念及他的忠诚,法外施恩,饶恕了他。
不久,奉命回京的海瑞把其在浙江问案的情形具折上奏,嘉靖特意为此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为了息事宁人,更为了给天下老百姓一个交待,传旨将参与浙江贪污案的郑泌昌、何茂才等人即日处斩,另外把吕芳和杨金水驱逐出宫,去皇家陵园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