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之所以猜不出谁会首先动手,是因为李旦和太平公主都是持重派,他们不做没把握的事。先说李旦,李旦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他听人私下议论,三哥在遗诏中有意让他辅政。不管这遗诏是真是假,也不管三哥的死因是暴病还是谋杀,李旦都又一次有了尴尬的身份。他当过皇帝,他的皇帝名号妨碍母亲称帝,幸好他反应快,和文武百官、洛阳百姓一起恳求母亲顺应天意登上王位。如果他表现出不合作,大概早在二十年前就暴毙了。他当过皇嗣,他的准太子身份妨碍三哥当太子,幸好他机灵,以绝食来要求母亲立三哥李显为太子,稍微慢一天,不但母亲不满,三哥也会记恨他。他参加过政变,他的功劳引起了三哥和武氏集团的警惕,幸好他谦逊低调,从不做引人注目的事,连大臣们都不自觉地同情他,帮他说好话,让他能活到现在。三哥突然身亡,整个朝廷的人都知道韦皇后想要走母亲武则天的老路,他自然就成了韦后的绊脚石。为了稳定局势,韦后对他表示友好,升了他的官职。但李旦知道这友好是暂时的,当年父亲死后,母亲不也升了李家诸位亲王的官职?最后还不是将他们一网打尽。
母亲念在没剩多少的母子感情,对自己手下留情,李旦不指望长嫂如母,话说回来,嫂子如果真要有母亲那样的心机魄力,此刻的他大概已经和三哥一样暴毙身亡了。必须对韦后和她的党羽采取行动,否则自己早晚性命不保。李旦深信这一点。但现在的他不能贸然行动。因为他只有人望,没有实力。李旦知道,只要自己出面,会有不少大臣来支持自己。这些年他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大臣们的品性,他了解也有把握,但是,兵权不在他手中,他也不能冒风险去和将领们接触,现在,李旦只能装傻充愣,伺机而动。李旦不动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也没有动静。在朝廷上,太平公主没少活动,她现在的实力远远胜过李旦,如果他们能够联手,成功率会大大增加。太平公主也有不动手的理由。哥哥李显死后,她和韦后维持了表面和平,她不担心政治经验有限的韦后和小花瓶安乐公主,这两个人可以忽略不计,她担心的是宗楚客、韦温这些老油条。这些人野心勃勃,等他们稳定了局势,第一个要下手的对象,恐怕就是有房有地有钱还有不少亲信的自己。太平公主在武则天身边多年,她知道抢占先机的重要。
中宗突然死亡,韦后占尽先机,占了先机的人时刻会提高警惕,这个时候轻举妄动和找死无异。但是,失了先机又不有所准备,就是等死了。虽然知道自己在等死,太平公主却还是不敢行动,她有两个顾虑。第一个顾虑是敌我未分,她摸不准有多少大臣会支持她。她毕竟只是李家的女儿,何况,母亲武则天死后,大臣们最警惕的就是武氏集团和女人参政,她站在李家人和武氏集团中间,立场不清,没有号召力。四哥李旦倒是有这份号召力,不过,他现在都是韦皇后严加提防的人,不能贸然接触。第二个顾虑也是最大的顾虑,太平公主在军队里没有亲信,夺权的关键在于军队,自己平日笼络朝臣,来不及在军队里下工夫。李显突然死亡,不但打乱了韦后的计划,也让太平公主进退两难。韦后现在已控制了军队,她想要安插人手,难上加难,相信李旦那一边同样是举步维艰。怎么办?坐着等死?这不是太平公主的风格。她和李旦动不了手,他们的儿子可以动,年轻人不容易引人注意,也许是不错的突破口。她还在考虑人选,人选自己送上门来了。曾在唐朝和吐蕃的马球比赛中大获全胜的临淄王李隆基主动接近太平公主,表示他愿意为姑姑效力,为国除害。
这消息不啻喜从天降,太平公主平日不太注意李隆基,只知道这是四哥家的三儿子,马球打得不错,大概是个喜欢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吧?不管怎么说,有人就好办。太平公主亲切地偷偷地接见了李隆基。短暂的谈话后,太平公主见李隆基头脑清楚,为人干练,知道自己找对了合作者,她立刻派自己的儿子薛崇简前去协助李隆基,共谋大事。表面上,太平公主还和以前一样,过着优哉快活的日子。私下里,她的儿子薛崇简已经和李隆基分头行动,结交宫廷禁军的头目。有了太平公主的人脉和财力撑腰,他们无往不利。很快,李隆基得到两个帮手,一个叫刘幽求,一个叫钟绍京。他们都是文官,刘幽求参加过神龙政变,是个经验派,钟绍京是禁宫总管,他的家就住在禁宫。李隆基有了这两个帮手,信心更足。而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一直被蒙在鼓里,为要不要采取行动而苦恼。李隆基年纪虽轻,做事却谨慎小心,他知道一时冲动只会导致李重俊的结果,必须稳扎稳打,事情才能顺利。所以,他在和人接触时,并不说自己的计划和目的,只是暗自观察禁军中哪些将领可以使用,哪些将领必须提防。
前面说过,韦皇后在禁军中安排了很多亲戚,其中一个叫韦播,这个韦播没当过禁军首领,看到一队队高头大马,本来就有点发怵,偏偏禁军士兵个个认为自己是皇帝的亲兵,地位不同,平时趾高气扬,谁都看不起。韦播是皇后的亲戚,他们照样不买账。士兵不买账怎么办?韦播的回答只有一个字:打。鞭子不行换棍子,棍子不行再上鞭子,打得士兵们满地找牙,看他们还敢不敢不服气。不但韦播如此,韦皇后的其他亲戚也是这个风格,一时间禁军士兵一肚子怒气,天天抱怨。有一天,禁军小头目葛福顺和陈玄礼又受了韦家人的气,跟关系较好的临淄王李隆基大吐苦水。李隆基见时机成熟,严肃地对他们说:“韦氏乱政,我们为什么不去为国除害,匡扶社稷?”两个小头目认为李隆基说得有道理,军人都是直肠子,与其受韦家人的欺负,不如大伙拼一场,为国家铲除韦后、宗楚客这些祸害。当下两个小头目分头联系手下的兄弟,士兵们知道事关重大,小心翼翼地组织力量,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另一方面,在宗楚客等人的提醒下,韦皇后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漏洞:她对李旦和太平公主太客气了。没错,就算李旦和太平公主再低调,留着他们也是祸害。只有除掉他们以及他们的亲属,自己才能高枕无忧。
可是,诛灭相王、太平公主的计划刚刚制定,就被人送给太平公主做了见面礼。送礼的人叫崔日用,是宗楚客一手提拔的当朝宰相。崔日用知道,现在这种情况,大臣们找不到固定的立场,支持刚登基的皇帝李重茂,就等于支持韦后,这是协助第二位女主;但如果支持相王和太平公主,这不就是反对当朝皇帝,又要谋反吗?这也是满朝大臣两面观望的原因,不论站在哪一边,他们都站不住脚。这个时候,只有少数聪明人才会审时度势,及早选择队伍,崔日用就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比起相王李旦,李重茂一没支持者二没公信力,至于韦皇后,不但反对派嘲笑她东施效颦,就连她重用的上官婉儿和宗楚客都不看好她,何况是崔日用。崔日用决定向太平公主投诚,他将韦后的计划全部透露给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闻言大惊,立刻派人告知李隆基:事不宜迟,动手!政变之夜唐隆元年,也就是公元七一○年农历六月二十,是李隆基人生的开端。这一天,他正式被写入大唐史册。在行动之前,为师出有名,李隆基对部下们交代说,此次行动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牟取私利。事成后,他将请立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为皇帝。
这样一番话,说得诸将心服口服,这时有人说:“此事应事先通知相王!”李隆基听了连忙说:“我为了拯救社稷,将生死置之度外,不能危及家父。如果先行请示他,父王答应,他就会陷入危险,不答应,我们如何行动?”李隆基的心里话:“各位行行好吧,把我爹弄来,以他的慎重,肯定要帮我找几个人手,那人手不是我哥就是我弟,好好的功劳,怎么能让他们占上?何况他们做事,我还真不太放心。”李隆基手心也捏了一把汗,谁也不是天生就会搞政变,他不知道当年李世民策划玄武门谋杀,是不是也和他一样提心吊胆?现在,他也要重复历代宫廷政变的老路子,占据玄武门,直闯内宫。不由想起上一次在玄武门发动政变的李重俊,比起鲁莽行事的李重俊,李隆基有太平公主这个高参,制订计划时省了不少事,他们的计划分为四步,李隆基握了握拳,镇定心神,开始第一步行动。第一步,进入皇城,埋伏在禁苑。李隆基是这场政变的总指挥,他要带着手下进入皇宫与葛福顺、陈玄礼会合。就在李隆基调兵遣将准备出发的时候,他发现身边有个人不见了。这个人叫王毛仲,从小就是他的家奴,李隆基本人不方便出入禁军,就由王毛仲代为联系禁军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