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有种说法: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才华,长于治戎,短于奇谋;民政才华胜过将略。他所对敌者又是人杰,加上寡不敌众,又加上是主动进攻,所以虽然连年用兵,却没能成功。
众所周知,这段话已被各色“我来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的诸葛亮”之类玩意用腻了。既如此,就以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北伐,来说说诸葛亮的短处:奇谋与战略。
一、有必要北伐吗?
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北伐空耗国力。
然而裴松之注的原文,说得明白:诸葛亮出兵时军纪太好,所以国内没啥问题,所谓“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反而是魏国,被诸葛亮挠得不爽,简直觉都要睡不好。所谓“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
所以诸葛亮北伐,实在是自己人不慌,魏国着忙。
哪位说了:诸葛亮不北伐多好啊,蹲守蜀地当乌龟,过个几十年再说。可是魏国的孙资,就这么打过如意算盘:曹魏九州半,吴国二州半,蜀汉一州之地。大家憋着呗,没几年,曹魏就得意了,是所谓“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北伐则魏忧汉安,不北伐则必自罢弊。诸葛亮的选择呢?以攻为守呗。
二、形势
公元220—223年,刘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法正等相继谢世;夷陵一炬,蜀汉精英丧尽。刘备死那年,魏国老几位分别给诸葛亮写书信,表示天命在咱大魏,你如果举国称藩,岂不美哉?诸葛亮不回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亮遂不报书。”
蜀道难,是为蜀汉天然屏障。历史上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中很容易凭险割据;但也因为蜀道难,川中势力很难打出去。
历来以川中为根据地而得天下者,那是没有的。刘邦以汉中起家得天下算最接近了,但当日刘邦还定三秦,三秦当家都是降将,不算得人心;且汉水尚可运粮。而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地震,改变了汉水流向,使得诸葛亮无法走当年韩信的道路了。所以诸葛亮北伐,是在试图完成一个历史上没人完成的伟业。
诸葛亮的理想《隆中对》,在关羽死前,本也有点儿模样: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钳形攻势;待中原有变,便可动手。当然,关羽一死,荆州一失,所谓的左右开弓,只剩了单线出击。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因为是小说,打起来一般是:张佳玮与甜甜圈战不三合,拖枪便走;甜甜圈引兵追来,忽听一声炮响,伏兵齐出,左有油条,右有年糕,趁乱放火,甜甜圈大败,张佳玮翻身杀回……
诸葛亮的战略,自然没这么简单。
三、一伐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如果”:如果按传说中魏延的子午谷战略偷袭,能成功吗?
实际上,这么做想成功,需要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五千精兵确实能十天赶到长安。
——长安守军要笨到措手不及被直接取城,因为十天急行军的部队无法带攻城器械。
——诸葛亮后续部队必须也准时赶到,不然五千人立刻会被魏国反过来包饺子。
蜀汉人口不过九十万,北线可用之兵不过十万,精锐更屈指可数。能用来赌博一掷么?
后来李自成之前的闯王高迎祥倒是出过子午谷,结果嘛……于是李自成就成了闯王。
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扬声出箕谷,用当时蜀汉上一代传奇将军赵云做幌子。诸葛亮自己走陇右,真是声东击西。这就是所谓第一次北伐。
为什么是公元228年呢?此前两年,诸葛亮平定了南方,所谓南方已定兵甲已足,锻炼了队伍缴获了物资。
且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夏天孙权攻打江夏与襄阳,次年孟达造反。227年冬天诸葛亮出师,让曹魏在东南和南面头疼后,西面也遭打击了。
出击时机并不错,曹魏毫无防备,大惊失色。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关中响震。《魏略》也表示,魏国都没想到蜀汉会忽然出来:
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这么出人意料,大概也称得上是出奇制胜了吧?
设若诸葛亮奇谋为短,那被他吓得朝野恐惧的曹魏诸位,是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呢?
当然,之后便是街亭与箕谷败北。街亭之战,诸葛亮让马谡在前对张郃,自己是指望接受了三郡后前来的。但张郃来得太快,马谡又没听诸葛亮的布置,所谓“违亮节度”。
马谡败北,诸葛亮退兵,一伐结束。一伐之失,在于用错了人,马谡自己作死,以及兵力分散。但大体战略目标,本来是完成了的:赵云声东,诸葛亮击西。三郡也到手了,可惜又吐出去了,只是带走了些人民。
当然,诸葛亮还是顺便从三郡捞到了后来的蜀汉脊梁姜维。曹魏这边,老将张郃完成了一生最辉煌的战役。当时所谓“自诸葛亮皆惮之”,大概也是从此开始:诸葛亮盯上张郃了。
四、二伐与三伐
魏国方面的反应是:曹真派郝昭屯兵陈仓。
——其实也不难理解:诸葛亮先前出陇右失手,进军线路可选择的就少了。228年秋天,陆逊于石亭大破曹休。冬天,诸葛亮朝陈仓来了。按时间推算,诸葛亮上了《后出师表》后,一个月已到陈仓城下:显然所部不多。又围了陈仓一个月,收工了。
故二伐更像是个假动作:曹叡派张郃去打诸葛亮,张郃发挥他著名的巧变与计算,说自己还没到,诸葛亮就会粮尽退兵。
连对手都猜得出诸葛亮是出来打一枪就回去的。当然,诸葛亮也捞了点好处:撤军时一个回马枪,杀了魏将王双。
众所周知,冷兵器时代,大规模杀伤多在追击中出现。当年孙权打合肥撤退,被张辽追杀,后世所谓“威震逍遥津”。
诸葛亮却来了个回马枪反击得手。则其军纪之严谨,部队战斗力之强,可以想见。
然而还没结束呢。
公元228年年底,诸葛亮陈仓退兵,下一年春天,陈式出现在西面,向武都与阴平去;魏雍州刺史郭淮来救,诸葛亮大军直向建威;郭淮是老江湖了,当年在汉中见识过夏侯渊怎么被斩的,对危机极有嗅觉,赶紧走。
蜀汉得了武都与阴平,后者在历史上大大有名,是三十多年后邓艾偷渡阴平取成都那一路,战略地位,那也不用提了。
事后看来,二伐与三伐是这样的:
曹真料定诸葛亮要走陈仓,诸葛亮确实围了围陈仓,一个月收工,回马枪杀了王双。转过年来,陈式在另一边端了武都与阴平,诸葛亮后续随之,郭淮敏锐地躲开了。
比起一伐,赵云与诸葛亮玩声东击西,二三伐则是诸葛亮亲自在陈仓晃了一下回去了,陈式在另一边拿了地盘。
这里有个插曲:公元230年,曹魏大将军曹真伐蜀汉,未遂。同年诸葛亮派魏延与吴懿西出羌中,破了费曜与郭淮。
这一战后,魏延封南郑侯、假节。想想魏延在刘备麾下,汉中太守;在诸葛亮麾下,南郑侯、假节、领凉州刺史。不妨说,诸葛亮才是尽了魏延之才的真伯乐啊。
至于后来所谓“诸葛遗计杀魏延”,出自罗贯中的小说家言。正史而论,魏延更像是得罪人太多,都是诸葛亮护着,于是骄横跋扈;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捣乱,而先前的同事杨仪为首,一起跟他对着干:那是魏延自己的事了。
五、诸葛亮对司马懿
公元230年,曹魏攻打汉中未遂。再半年后,诸葛亮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曹魏那边,司马懿来了。
《三国志》说得极简略: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没法子,因为《三国志》作者陈寿人逢晋朝,涉及晋宣帝司马懿,没法直说。
《晋书》说:
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汉晋春秋》曰: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畏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可归纳出的事实是:诸葛亮过来了;张郃要求分兵驻守,司马懿没听;诸葛亮去上邽,割走了麦子。
说法不一的是:《晋书》没提诸葛亮割麦之前,击破了郭淮与费曜。《晋书》也没提司马懿被诸将抱怨“畏蜀如虎”,于是司马懿出战与张郃在卤城打诸葛亮,被诸葛亮大破,战果就是甲首三千、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
之后诸葛亮粮尽退军,张郃追杀,在木门道被诸葛亮一个回马枪,膝盖中了一箭,死了。
《晋书》里吹说司马懿在卤城一带击破诸葛亮。但是:
——街亭马谡败后,诸葛亮自贬;四伐之后,诸葛亮却没自贬,可猜想蜀汉没有大败。
——司马懿卤城一战后,一直避免再战,怎么看都不像是赢了的样子:他老人家那可是侵略如火、落井下石、得理不让人的打法呀。
——张郃是在追击诸葛亮时死在木门道的,木门道在卤城东北;按说蜀汉退军该是往西南走,张郃怎么追着追着追到东北去了呢?
所以真相大致是:
诸葛亮在上邽割了麦子,司马懿被晃了;之后在卤城,诸将说司马懿畏蜀如虎,司马懿于是出战,大败给诸葛亮:是所谓甲首三千。
诸葛亮战线推进;司马懿从此龟缩不出。等诸葛亮粮尽,张郃大概记着当年王双的事,劝说别追击,司马懿却非要追——于是曹魏的开国元勋、打了半个世纪仗的张郃,被诸葛亮射死在卤城东北的木门道。
这一场,司马懿打得实在不好看。被诸葛亮割了麦子,还被打了个甲首三千;好容易诸葛亮退兵了,司马懿还送了个名将张郃。
六、五丈原
公元231年被诸葛亮如此收拾过一番之后,一向侵略如火、狠辣迅疾的司马懿,忽然转性,变成了后世我们所认识的那个固守专家。
三年后,诸葛亮用流马运粮,在斜谷堆积够了粮草出击了。司马懿玩起了千里请战那套把戏,被诸葛亮送了女装激将,也坚守不出。
诸葛亮的前四伐,第一伐是赵云虚晃、诸葛亮平三郡;第二、三伐是诸葛亮虚晃陈仓粮尽退兵,再陈式取二郡;第四伐是诸葛亮亲自到上邽割了麦子,再卤城大胜,然后粮尽退兵。
说穿了,诸葛亮真正的问题不是司马懿,是粮食。
所以第五伐,又是在斜谷堆积粮草,又是在渭水之畔屯田:粮草的问题算是半解决了。
司马懿大概也很头疼:打是打不过,经常被晃过,人家又就地取粮食,被人家堵在门口还走不出去了!
终于诸葛亮过世了,但司马懿又被晃了一次,这次连《晋书》都不讳言了:
诸葛亮死,司马懿出兵追杀。杨仪反旗鸣鼓,司马懿忽然决定“穷寇莫追”,就眼看着杨仪走了。
——等等,如果穷寇莫追,你干吗追过来?!来专门送行吗??
——显然,就像张郃被王双之死吓怕了似的,司马懿也被张郃之死吓怕了。
——所以当地百姓唱出了真相:这是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也只好自嘲笑笑。
诸葛亮逝后,司马懿重新摆起所向无敌、动如电闪的架势。
先前他破孟达,乃是孟达要反,猜司马懿要一个月到;司马懿急行军,八日赶到,出其不意,围住,导致孟达部内乱,解决。
诸葛亮逝世后三年,司马懿破公孙渊。出发前就算好需要一年。具体实施,则声东击西,佯攻围堑,渡过辽水,直取襄平,围点打援,围了襄平,解决。
又十二年后,司马懿发动正始之变夺权,之后又击破王凌:王凌诈称吴人塞涂水,要求发兵征讨,司马懿看穿了一切;于是司马懿九天赶到甘城,王凌解决。
在司马懿漫长的军事生涯里,始终秉持一个快字、一个狠字。迅疾、变诈、声东击西,判断力极其惊人。唯独在公元231年和公元234年,他变了。“畏蜀如虎”“穷寇不逼”。他征战辽东前,能推算到一年就能收工,可是诸葛亮死,他却自嘲了句:“不便料死”。
那的确是因为:诸葛亮让他猜不透吧?
《三国志》里,陈寿说诸葛亮: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诸葛亮的才华,治戎是长处,奇谋是短处。
但如本文所述,诸葛亮五次北伐,一伐吓得曹魏朝野震怖;二、三伐拿到二郡,回马枪杀了王双;四伐到上邽割麦,进击司马懿打出甲首三千,回马枪杀掉曹魏战历近半个世纪的老将张郃;五伐让素来狠辣的司马懿龟缩不出,而且“死诸葛走生仲达”。
大概可以这么理解:
诸葛亮:“理民和治戎这几门课我都是100分。奇谋嘛就差一点儿了,95分吧。”
陈寿还说,诸葛亮所以未能有克,是因为他的对手“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
这是告诉司马懿、曹真、张郃、郭淮们:“您诸位了不起,是人杰,加上您诸位人多,加上您诸位是防守,诸葛亮是进攻,所以他没能攻克。”
这种说话风格其实很陈寿。如果您没咂摸出滋味,来感受下陈寿在《三国志》里对魏文帝曹丕的点评: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意思是:曹丕文章写得好,有学问,有才艺;如果有大度、够真诚、多讲点儿仁德,离古代的贤君也不远啦!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了。陈寿的真实意思,可以这么理解:曹丕没度量、不真诚、不仁不德。也就是文章写得好,有学问,有才艺而已。
所以,“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这句话从头到尾,再咂摸一遍味道。
——诸葛亮专业是治戎理民,奇谋将略就业余爱好,虽然也把您几位晃得够呛,那都不算事;您诸位嘛都是人杰,人又多,又是诸葛亮攻你们守,当然搞不定您诸位啦!这话里,其实充满了深深的骄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