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71900000001

第1章 明朝的偏执

明代这位开国帝王,自称起自布衣,托迹缁流,掠入行伍,适天下大乱,遂起兵滁州。这当然都是拣好听的说,他明白,当过和尚,当过兵痞,游方讨饭,打家劫舍,并非十分光彩之事。所以,他在自撰《朱氏世德碑记》的文中,总是强调“上世以来,服勤农业”“先祖营家泗上,置田治产”。其实,他只是一个无家无业的“流民”,与土地,与农业,与春种秋收,了无关系。

“流民”,属于江湖,而江湖,是周旋于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的流离分子组合体。他们有时站在官方立场,鱼肉百姓;有时也站在民间立场,反抗苛政。当统治者强,他们是统治者的狗腿子;当受压迫者强,他们又成为造反的急先锋。每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之日,便是他们铤而走险,亡命冒险,举事起义,投机搏命之时。农民因为田地的羁绊,其革命性,远不如这些没有什么害怕失去的流氓无产者、痞子先锋来得坚决,所以,朱元璋就因为他非本质上的“农民”,而单枪匹马在江湖上历练了差不多四十年,才打下这片江山。说实在的,这是他的光荣,完全用不着讳莫如深的。

明代陈继儒《狂夫之言》中载:“太祖常躬祭历代帝王庙,至汉高像前曰:‘我与公皆布衣,起得天下。公是好汉子!’命再加一爵。”其实,朱元璋这个赤贫无产阶级,或流氓无产者,根本没法跟泗水亭长相比。从他自叙《朱氏世德碑记》“某自幼多疾,舍身皇觉寺中。甲申岁,父母长兄俱丧,某托迹缁流。至正二十四年,天下大乱,淮兵蜂起,掠入行伍……”来看——

他的职业:当过和尚,混过盲流,干过兵痞,做过蟊贼。

他的履历:在地主家放过牛,在庙宇里挂过单,在流浪时讨过饭,在落草中打过劫。

虽然按照今天的观点,这都是他的优势,他比刘邦更无产阶级,更苦大仇深,更彻底革命,更立场坚定。但在封建时代人们眼里,这都成为他的劣势,这些不光彩的过去,那是上不得台盘的。为这些阶级胎记,当上皇帝以后的朱元璋,很自卑,很恼火,很觉得玷污自己,很耻于谈论。这样,他说,可以;别人说,不行,构成他绝对碰不得、始终解不开的心结。

洪武年间,开科考士,太祖翻阅考中的生员名单,一名来自江西婺源的姓朱的举子,吸引住他的目光。如果此人是南宋朱熹后裔的话,排个转折亲,攀上一位先贤当祖宗,岂不很是光彩吗?那个考生当然了解太祖杀人不眨眼的脾气,哪敢撒谎,连忙申辩与朱熹并非同宗,连远房也不是。朱元璋一想,这样一个学子,都不冒认圣人为祖,朕就更犯不着了,遂寝息了这个认祖的念头。

这是一件小事,但可解了朱元璋心底里的这个结左右着他的一生。

现在无从知道,明太祖在他闯荡江湖,厮杀搏斗,走投无路,跌倒爬起的早期岁月中,是如何饱受生员官吏、豪门士族、衙隶差役、地主富户欺压的。当初游方乞讨,流浪为生之际,没有机会读书,没有可能成为读书人,是如何被同龄人笑话他不识字,笑话他大老粗,耍他蒙他,从而产生对知识分子的嫉妒和厌恶心理的。一个活生生的人,被迫害而无法抗争,被镇压而不能反弹,郁积于胸,深藏于心,总有爆炸的一天,何况朱元璋?积怨生恨,久恨成仇,就像酵母一样膨胀,便酿成对官员、对富户、对读书人的血海深仇。待他有了报复的机会,有了报复的手段,嗜杀,便是他那数十年积郁心结的一次释放、一种补偿。

所以,他老婆马皇后跟他厮杀一生,最后沉疴不起,直到死之将至,无法挽救。太医们精心会诊,尽力治疗。谁知她宁可等死,坚决拒绝用药。朱元璋大火,跑到后宫去,责问她为什么?马皇后说:“我吃药也是死,不吃药也是死,可我吃了药死后,你一定要砍这些太医的头,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吃药而死,可以保全这些太医们。”这一段野史,人称“马皇后怜惜太医”,由此可见,这位皇帝的嫉恨心结,发作起来,其残忍,其猜忌,其动辄杀人之不问情由,与他同生死共患难的老婆,对他无所不用其极的狠毒,斩草除根的决绝,也是无可奈何。

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清代万斯同论朱元璋:“盖自暴秦以后所绝无而仅有者。此非人之所敢谤,亦非人之所能掩也。”按照近代精神病学的研究,他的这种近乎疯狂的嗜杀行径,基本上属于心理变态。从清代谈迁的《谈氏笔乘》中提到的:“太祖好微行,察政理,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盖疑象也。真幅藏之太庙。”看来,他的嫉恨心结,随着他登基以后,愈演愈烈,他的嗜杀之性,随着他为帝以后,变本加厉。

有人做过统计,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出身于流民者几达百分之五十。而像五代十国的那些短命君王,更等而下之,为兵痞、为无赖、为邪教、为盗贼,不堪口及。流民,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或已不依附土地,不再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这群人由于游手好闲,走乡串里,逞强不法,横行江湖,逐渐形成其冒险、暴力、亡命徒和痞子先锋的生存状态。而由流民到暴徒,只是一步之遥的距离。所以在历来的农民起义、造反、举事、铤而走险的乱世中,这群“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的流民,便因其不畏生死,残忍凶恶,冲锋在先,敢打敢拼,脱颖而出而成为主力,成为骨干,成为核心,最终推翻旧政权,成为新皇帝,小和尚朱元璋就是这样南面而王的。

可是,流民文化、暴虐禀性、嫉恨心理,以及对于知识、文明的本能抵制,对于知识分子、文化精华的难以认同,这些旧日习气,是改不了的。据《孤树裒谈》云:“国初重典,凌迟处死之外,有洗刷,裸置铁床,沃以沸汤,以铁帚扫去皮。有枭令,以钩钩脊悬。有称秆,似半悬而称之。有抽肠,亦挂架上,以钩钩入谷道而出。有剥皮,剥赃贪吏之皮,置公座之侧,令代者见而儆惩云。”此等酷刑,也就只有无恶不作的流民兼暴徒的朱皇帝才想得出来。

明代无名氏的《翦胜野闻》载:“太祖视朝,若举带当胸,则是日诛夷盖寡。若按而下之,则倾朝无人色矣。中涓以此察其喜怒云。”据吴晗的《朱元璋传》,他打江山30年,坐江山30年,当上皇帝以后杀掉的人,要比他未当上皇帝前所杀掉的人,只多不少。光一个胡惟庸案,一个蓝玉案,株连人数之多,牵扯地域之广,前后共屠杀三四万人,真是骇人听闻的人口灭绝。“村墟断炊烟,陇上无行人”,这是当时诗人笔下对大案开杀之惨状的描写。那时,大臣早朝,临行前,全家人都出来与之挥泪送别,因为不知道晚间下了班,他回得了家,还是回不了家。

这个嗜杀的太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中国三百多个帝王中间也就只有他,是真正来自草根阶层的卑微人物。几千年来,农民起来造反者无数,失败者也无数,而他却是成功坐上龙椅的唯一。与他景况相类似者,还有一个,那就是汉高祖刘邦。近人钱穆说:“除却汉高祖,中国史上由平民直起为天子者,只有明太祖。”(钱穆《国史大纲》)不过,刘邦非绝对之平民,当过泗水亭长,介乎派出所长与街道委员会主任之间,官职不高,但吃公粮,领取九品或从九品的俸禄,用公帑支付工资,那就是官员。在中国,再小的官也是官,官,就是管,管,就是权。亭长,管辖约方圆十里的范围,后来,他发达了,又回到他当亭长的老家,一张口,“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那底气,那声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一个升斗小民吼得出来的。

朱元璋好杀人,这一点,刘邦有点惭愧,但要论牛气、大气,朱元璋就差得多了。

在明人笔记中,关于朱元璋私访而大开杀戒的记载颇多,如无名氏的《翦胜野闻》中载:“太祖尝微行京城中,闻一老媪密指呼上为老头儿。帝大怒,至徐太傅家,绕室而行,沉吟不已。时太傅外出,夫人震骇,恐有他虞,稽首再拜曰:‘得非妾夫徐达负罪于陛下耶?’太祖曰:‘非也,嫂勿以为念。’亟传令召五城兵马司总诸军至,曰:‘张士诚小窃江东,吴氏至今呼为张王。今朕为天子,此邦居民呼朕为老头儿,何也?’即令籍没民家甚众。”如马生龙《凤凰台记事》中载:“元宵都城张灯,太祖微行至聚宝门外,见民间张一灯,上绘一大足妇人,怀一西瓜而坐。上意其有‘淮西妇人好大足’之讪,乃剿除一家九族三百余口,邻里俱发充军。”

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个体农民的生存状态。无非四件事,春耕,夏播,秋收,冬藏;无非四个头,生活在炕头,劳动在地头,最远到村头,最终到坟头,终其一生,仅此而已。所以,在一个农民的心目中,地头乃维系生存的根本,对朱元璋这样一个当了皇帝的农民来讲,国家,就是他的地头。所以,他把宰相取消,耕耘、灌溉、锄草、施肥,事无巨细,无不亲手操持,即或佣工,两眼也盯得溜直。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凡农民(或原来的农民),凡庄稼汉(或早先的庄稼汉),只要手中拥有权(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单位),都崇尚权力高度集中,决不相信他人,更不假手他人。然而,国家那么大,你朱元璋纵有三头六臂,日理万机,也有管不过来的时候。于是,具体而微的国家行政事务,唯有托付给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进行管理。正如一个老农忙不完地头的庄稼活,不得不请邻居帮忙,不得不雇长工短工,尽管他信不过,但不得不耳。

如果说,朱元璋微行察访,是因为他不放心老百姓,而朱元璋主持朝政,那就更加不放心读书人了。因为他内心中这个结,总在提醒他,这些知识分子,会不会给他耍心眼,会不会跟他不合作,会不会看他的笑话,会不会出他的洋相。尤其那些有思想、有才能、有威信、有人望的知识分子,更被视作心腹之患。朱元璋这种残暴阴刻的念头,自负偏狭的行为,猜忌怀疑的心态,与人为敌的戒惧,自然与他早年受欺压、遭摧残、被排斥而抬不起头来的成长过程有关。自然也与过去人家不把他当人对待,现在他也不将这些人当人对待,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关。因此,他对手下的这些功臣宿将,文武官员,总提防着,总戒备着,总敏感着,总介意着,甚至有点病态的神经质,而神经绷紧到一定程度,就要开刀问斩。

在《国史大纲》中,钱穆分析朱元璋的这种与读书人为敌的意识形态之形成渊源时说:

宋太祖惩于唐中叶以后武人之跋扈,因此极意扶植文儒。明太祖则觉胡元出塞以后,中国社会上比较可怕的只有读书人。但是所谓传统政治,便是一种士人的政治。明太祖无法将这一种传统政治改变,于是一面广事封建,希望将王室的势力扩大。一面废去宰相,正式将政府直辖于王室。既不能不用士人,遂不惜时时用一种严刑酷罚,期使士人震慑于王室积威之下,使其只能为吾用而不足为吾患。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朱元璋是皇权至上主义者。为此,非常反感孟子,因为这位民本主义者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太不把皇帝当回事,而触怒了他。他说:这老儿要活在当日,不杀了他才怪!洪武二年(1369)罢其配享,剥夺受祭祀的资格,洪武五年(1372),撤其神牌,不准供奉在孔庙大殿里。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的朱元璋,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因之他比较另类,不怎么买圣人的账,尤其反感孟子。主要是这位“亚圣”,不把帝王放在最恭敬的首位。满朝文武都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纰缪。于是,一位刑部尚书,准备好了棺材,誓与“亚圣”共存亡,但也没能制止住这位皇帝。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

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由于靠天吃饭,在基因中就种下了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怎么样的,但老天爷要对他怎么样,他还是不能不买账的。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唯辟作威,唯辟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他再英明,他的命也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决不留你到天明。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祀时,可以有一盘冷猪头享用。这样,孟子没被扫地出门。不过,老朱相当小人,总对孟子耿耿于怀,洪武二十七年(1394),到底让大学士刘三吾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将他不受用的词句删去。事隔二十来年,老朱犹怀恨在心,可见小人的记仇,是多么可怕了。(全祖望《鲒埼亭集》)

这事发生在朱明王朝一统天下以后,江山坐定,再也不是当造反派不管不顾、无法无天之时。他要修理与他相距千年的孟子,有点近似相声《关公战秦琼》,两个不同朝代的人,偏要进行较量,岂不令人喷饭?举国上下,没有一个人不觉得此事荒唐可笑,可没有一个人敢对此事公开笑出声来。因为这出闹剧的主角是朱皇帝,你如果不想死,你就只有掩住嘴,要笑也只能在心里笑,要乐也只能关起门来偷着乐。

早年间,朱元璋与元军,与其他起义军作战打天下的时候,还是很注意延揽士人,以为己用的。譬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高升,譬如“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于一”的唐仲实,再譬如刘基,譬如宋濂,等等。而且,他能够从淮北起家,渡过长江,西与陈友谅战,南与方国珍战,东与张士诚战,然后,北驱元朝,定鼎金陵,为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者,都是这批由他敦请入幕的知识分子。但江山坐稳,这些有着自己观点信念的军师谋士,这些在征战中立下卓著功勋的名帅宿将,很有碍于他的统治。登基没几年,他就开始收拾这些老伙计、老战友,和那些不得不使用,可又不得不防范的文人了。

明初,元朝知识分子看不起朱元璋,就因为他小和尚出身,为兵为匪的经历,并不积极合作。加之后来他对待臣下的手段恶劣,名声不佳。尤其他暴虐的“廷杖”,当着陛下,当着朝廷,揍他的臣下,尤其令人生畏。当众脱下裤子被按住了打屁股,每五棍换一个打手,这种施之于朝臣的“廷杖”:第一,非常羞辱;第二,即使被杖者命大,不致毙命,也将终身残疾不起。在中国历史上,以明朝最为盛行,就是太祖带的头,一直到末帝崇祯,终明之世,廷杖逮治,不绝于书。因此,当时的士人以服官为畏途,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朱元璋一看文人纷纷借故推托,指名也不来,给官也不做,顿时火起,下了一道御旨,叫作“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的律例。这意思就是,别以为朝廷多么待见你们这班文人,可我需要尔等为朕效力的时候,必须马上报到上班,不来就是犯罪行为。“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不仕,苏州人才姚润、王谟被征不至”,就按照这条“不为君用”的律令,将他们“诛而籍没其家”(《明史·刑法志》)。

如果说,引发朱元璋对开国元勋大开杀戒的借口,是谋反叛乱,那么他对知识分子的镇压,就是不能容忍这些读书人对他的“讥讪”,尤其不要碰他的“忌讳”。他的心结,是绝对禁区,谁碰谁就遭殃。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因为头秃,连“光”、连“亮”都在忌讳之列,这种农民心理,可算是一脉相承。那个小D,曾经语带不逊地讥讽过,阿Q不但怒目而视,还扭抱住他打了一架。如果阿Q成了皇帝,金口玉言,那小D肯定抓起来拉出去毙了。说到底,朱元璋是农民,而农民在小农经济状态下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意识,就免不了要有阿Q这种由极其自卑乖戾转成极其自尊的护短心理。

明代黄溥《闲中今古录》载:杭州教授徐一夔撰写了一份贺表,上呈朱元璋讨好。马屁拍得够响的,其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阿谀奉承语句。谁知朱元璋阅后大怒,他说:“‘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无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下令把教授斩了。《闲中今古录》又载:洪武甲子,朱元璋开科取士,一些功勋大臣不服,认为他轻武重文,朱元璋讲:“世乱则用武,世治则用文。”勋臣们提醒他:“此固然,但此辈善讥讪。”并举了朱元璋当年的死对头,另一位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例子告诫他。张原名九四,对儒士相当礼遇的,因嫌九四做名不雅,请教这些儒士,才改为张士诚这个名字的。朱元璋一听,说:“这名字不是蛮好吗?”哪知道这些勋臣说:“《孟子》里有一句‘士诚小人也’,这根本就是在变着法儿骂他,他不明白罢了!”这正好碰上朱元璋的心结上,从此对士人和他们的文字,挑剔找碴儿,没完没了。

明代皇甫录《皇明纪略》载,太祖曾经命令状元张信教他的儿子们写字,张信用杜甫诗“舍下笋穿壁”作为临摹字式。朱元璋一见这五个字,莫名其妙地大怒:“堂堂天朝,何讥诮如此?”后来,借科场案除弊将他处死。僧人来复上谢恩诗,其中有“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两句,朱元璋阅后发火了,头一句认为“殊”字是“歹”和“朱”二字合起来的,是在咒骂他;后一句认为是讽刺他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斩之”。而相反,“新淦有邓伯言者,宋潜溪(濂)以诗人荐之(太祖)。廷试《钟山晓寒诗》,太祖爱其中二句曰:‘鳌足立四极,钟山蟠一龙。’不觉御手拍案诵之。伯言俯伏墀下,误疑上触天怒,遂惊死,扶出东华门,始苏。次日遂授翰林。”明代吕毖《明朝小史》里所载这则记事,可以想象这位朱皇帝统治的天下里,知识分子如惊弓之鸟,居然当场吓得休克过去,那该是一个怎样恐怖的世界啊!

这种毫无理性的“忌讳”,这种纯系脑残的“找碴儿”,其实,是和这位皇帝的文化弱势相联系的,是受到他那可怕的阴暗心结所驱使的,也是历代草根阶层出身的帝王,仇视知识,痛恨文明,轻蔑文人,憎恶文化的必然结果。现在,我们终于读懂《阿Q正传》最后第九章《大团圆》中,为什么阿Q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立志要画得圆啦?说白了,这个未庄农民,也是生怕别人笑话,与当上皇帝的农民朱元璋一样,有着与生俱来的对于读书人、对于文化人、对于知识分子的嫉恨心结啊!

按照主流历史学家的观点,中国历代农民“豁出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造反行为,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因而也就具有革命的意义。教科书都这样写着的。但实际上,中国封建王朝这种由张三而李四,由李四而王二麻子的改朝换代,龙床上的脑袋变了,冠冕下的面孔变了,但今天的农民,打倒昨天的农民以后,那锅封建制度的老汤,是永远也不会变的。所以,这锅老汤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以不变应万变,居然“咕嘟”了三千年之久。

一部二十四史告诉我们,每一次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变化,都是以血腥的战争为代价,是以赤地千里,人口锐减,神州陆沉,一劫不复的巨大社会成本为代价而实现的。朱元璋,当他洗干净腿上的泥巴,在金銮殿上南面为王的时候,比起所有同类项的皇帝,对于文人、才俊、学者、儒生,官佐、吏员、书办、刀笔之类的知识分子,其警惕、戒惧、防范、敌视之心,其打击、镇压、排斥、杀戮之意,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位30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最盛行的时期。

所以,明史专家吴晗作《朱元璋传》二十年,四易其稿,就是因为他无法将这个皇帝,写成主流历史学家所希望的那个样子。

同类推荐
  • 跃马大唐

    跃马大唐

    天宝四年,盛世大唐。安禄山正在崛起,杨国忠将权倾朝野,歌舞升平中孕育刀光剑影,太平盛世里暗藏血雨腥风。一名小小坊丁,崛起于市井之间,他是诗坛翘楚,他是天下枭雄。绝代佳人,为谁舞霓裳羽衣!大唐天下,谁将主社稷沉浮!
  • 进入外星人的时空游戏

    进入外星人的时空游戏

    一切只是一个游戏,我是一个幸福的女孩子我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一次龙卷风我们被外星人救了,外星人就让我和我五岁的小妹妹一起进入外星人发明的游戏当中。游戏中我们是龙阳国宰相的宝贝儿女。可是我们身份不单单是宰相的儿女那么简单。相信我们能创造奇迹。原来我们身份是龙凤国的皇子公主,我们是否能经过考验改变这个封建社会成为艾克这个时空游戏最后的赢家。
  • 大唐夜巡铺

    大唐夜巡铺

    今夜醉崇仁,明日宿平康,刀剑啸乐游,洒血斗曲江。安西少年杀回纥,战吐蕃,笑对危局,快意恩仇,持刀横槊高唱热血夜长安。宝应元年,代宗初登大宝,长安城贼盗横行,多名勋臣宿将神秘殒命。高昌狸奴儿闻天,一纸荐书应募长安夜巡铺,踏入这谲诡的纷扰之中……
  • 《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极具代表性的名著,是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历史智慧的重要津梁。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本书以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大主题为主线,以单元统摄选文,选编《资治通鉴》对若干重大史事的叙述,加以详备的注释和解说,在彰显司马光大家手笔的同时,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政治智慧的发掘。
  • 三国之我去买个橘子

    三国之我去买个橘子

    “奉先,我去买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好的,爸爸。”——————穿越成董卓,开局就是诸侯讨董。好在我有孺子刘禅,贤侄刘琮,五虎上将方悦蔡阳刘三刀邢道荣武安国,更有孝子吕布,忠臣司马懿,酒仙淳于琼,铁胆英雄夏侯杰,神剑夏侯恩,鬼才说客蒋干,守城大将糜芳、傅士仁,内事问郭图外事问张松。如此,大业可成否?
热门推荐
  • 墨沫水流长

    墨沫水流长

    “你是谁?”来自内心的审问。“周墨,你也可以叫我周沫儿哦!”是他,也是她
  • 妖孽王爷绝宠废柴小姐之祈陌恋

    妖孽王爷绝宠废柴小姐之祈陌恋

    “你是我的。”某王爷“我是我自己的”某祈“没关系,我是你的也一样。”某王爷。“……”某祈,王爷你这么无赖,你家侍卫知道吗!!!他们本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因为某王爷一时兴起,他们拥有了一种剪不断,越理越乱的关系。他越靠近一分她,边越深陷一分。最终,如神坻一般的某王爷发现自己动了凡心……某王爷:追妻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某祈:哦,那你追吧,我回家吃饭了。某王爷;……
  • 遵命,殿下

    遵命,殿下

    三年前的一场灾祸,使得她决定重新活一次,只愿远离那原本带血黑暗的人生。崭新的生活,崭新的身份,她依旧光芒耀眼。曾经的人纷纷围在她周围,护她,爱她。对手依然咬紧她不放,是劫?是缘?——“你看,你逃了三年,却还是跑不过我追你的速度。”“子轩,愿你足够优秀和强大,能驱走生命中沉重的云翳。”“为什么我变得强大之后,却依然保护不了你?”——————男女主身心干净,阴谋,烧脑,慢热,慎入!!!!
  • 此情未凉顾人已离

    此情未凉顾人已离

    从正房到小三,她经历了人世间最大的羞辱,可她不知命运的嘲弄远远不止如此。母亲死后,她才得知自己不过是被男人用来救人的筹码。她毁了自己的一生,掉入深海之前,呼啸的风夹杂着男人冷冽无情的话,“是死是活与我无关。”那个男人说不要动情,可她偏偏不识抬举,动了心。她万念俱灰,拖着遍体鳞伤的躯壳瑟缩着,止不住的发颤,疼痛湮灭了她的理智。而那个高高在上的男人却紧紧抱着她,她听见他的话,“诗若,我爱你...”她很想讥笑,他的柔情蜜意,向来都是她的穿肠毒药。而他天衣无缝的精密布局,令她失了心,丢了魂,成为了瓮中之鳖。浮华散尽,尘埃落定。再诉一场风花雪月的流年往事,却不知是谁早已成为心上朱砂。
  • 神之初劫

    神之初劫

    我知道一切的灾难都起源于自己的私欲,无关别人.为了一场无法企及的爱恋,不仅葬送了自己近万年的修为还亲手把父神至死守护的鬼鲛遗族推进了覆灭的深渊,当战火点燃这片我深爱的家园;当真相终于大白之际,我的爱人我该以何种面目再次走进你的生命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孤无傲

    孤无傲

    她——纯灵谷的主人,一个孤独的人,从她生下来到现在,一直在纯灵谷里。鲜为人知的她,每天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她不知道她是谁?也不知道她的父母是谁?她只知道自己叫纯无心,不懂得“亲情”“友谊”这些字眼。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没有心。她也无法反驳,也许吧!正如他们所说,自己没有心。也许自己根本就没有父母,只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 乱世仙君

    乱世仙君

    浮生如一梦,乱世成英雄。本无修仙意,却为大仙君!
  • 我只想自力更生

    我只想自力更生

    本书又名《我真是个拆二代》赵德柱重生了。他不知道炒国库券,不知道炒股票,不记得中奖彩票号,也不懂怎么做生意赚钱……他只有一个念头:我要自力更生!再也不做那个混吃等死的……拆二代书友新群:1083657061,欢迎吹水V群1158160683不喜欢追更的,可以先看完本美术职业文《大美时代》、佣兵枪战文《我是个么得感情的杀手》
  • 挽弓当挽强

    挽弓当挽强

    本文是一个天然呆少女的成长奋斗史,正剧,轻微喜感。女主天生神力,斗得过群狼,杀得死猛虎,自认无所畏惧;下山后却遭遇各路美男渣男腹黑男,屡屡受制,郁闷非常;看温良少女如何由弱势变顽强,最后成为真正的强悍女主;看冷血男主如何心死而复生,后来为情虽生而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