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一句名言,叫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平民百姓的价值超过了帝王君主。鼓吹这种“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封建时代里,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还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他没想到,相隔数千年后,朱元璋当了皇帝,很看不惯他不把皇帝当回事的语句,耿耿于怀。下令全国,把《孟子》这本书取缔,另出了一本《孟子节文》。把其中一些对皇帝不敬的章句都删掉。这种简直是笑谈的删节本,早绝迹了,如今只有北京图书馆的善本部还有收藏。
有一次,孟子到齐国去,和齐宣王有这样一段对话——
齐宣王说道:周文王的豢养禽兽,种植花木的园子,有七十里见方,应该说是不小了,老百姓却还以为小。而他齐宣王的园子,只有四十里见方那么大小,比周文王的园子差得很多,可老百姓却还嫌大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觉得奇怪,向这位来访者请教。
孟子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周文王的园子,七十里见方,但割饲料和打柴草的人,可以到里边去,打野鸡的,猎兔子的人,也可以到里边去;文王和老百姓一同享有园子的利益。那么,老百姓认为这个园子小了,岂不是很正常吗?我一开始踏上贵国的边境,就先打听有些什么重大的禁令,然后方敢入境。我听说在首都的郊外,有一个属于陛下的园子,谁要是射杀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不是就在国土上,挖了一个坑,等人掉进去吗?而且这是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那该怎样坑害老百姓呀?所以,老百姓嫌它大,难道不应该吗?
在《孟子》这部伟大著作中,原文是这样的: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麇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我想,听了这番话的齐宣王,那张脸肯定像蔫茄子一样的难看。
看起来,我们今天称之为“特权”的行为,是有着很久远的历史的。上至国君,下至里正,都有可能给自己搞一块自留地的。哪怕他没有四十里见方或四里见方的园子,可在他手里握着的巴掌大的关防,豆腐干大的公章,只有一个厘米或几个厘米见方,那也可能成为老百姓的陷阱。权力这东西,像酒,好喝,上瘾,很能让那些当公仆的人,晕晕乎乎产生出一种老爷的感觉。于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于是,倚仗官位,作威作福;于是,头脑膨胀,不可一世;于是,飞扬跋扈,大搞特权。像齐宣王那样,圈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园子,独自享受,以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殊待遇。其实,这些把自己和老百姓区分开来的统治者,实际上也就把自己放在老百姓的对立面上,很有可能像孟子所说的:“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老百姓自然也就不买你的账。
如果治理国家的人,管理一方的人,负责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人,能够像周文王一样,贯彻“与民同之”的方针,有权也不特殊,有权也不摆谱,如孟子所说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意思就是说,与老百姓的心情相通,意气相投,快乐在一起,忧患也在一起的话,那么,用通俗的话说,如果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心的事情,是不会有也不会发生的。
遗憾的是,搞特殊化的官员,一直不绝如缕,不到双规,不到下台,不到坐在被告席里,是不会醒悟那四十里见方的“寡人之囿”,其实倒是葬送自己的陷阱。因为从古至今,老百姓对于“特权”的态度,从来是反感、厌恶和不能容忍的。
所以,古代的这位亚圣孟轲,才反复倡导“与民同之”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