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卷本《中国通史图说》
历史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
毛主席曾经在他的诗词里,套用了孔夫子的语言,写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名句。说明人类社会是在一个不断扬弃和不停发展的流动过程中,生生不已的。数千年来,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期,进步到今天这样的文明世界,就是因为人类善于审视自己的成败得失,知道以前每走过的一步,都会或大或小地要影响以后再迈出的一步,尽可能地不再重蹈覆辙。所以,人类能够成为万物之灵,很大程度上在于懂得总结过去。
而有关这方面的学问,就叫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昨天,对照今天,预测明天,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记史传统的国家,可谓薪火相传,络绎不绝,而且一以贯之。因此,以史做鉴,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只有我们中华民族保存着全部连贯历史的记录,真是很值得为之自豪的。大家都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文化、柬埔寨的吴哥窟文化,乃至秘鲁的玛雅文化,由于记史者的缺席,或者史料的流失,这些曾经在远古时期辉煌过的历史,突然中断而不知下文,于是只有付之阙如,成为人类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人们不能不为之遗憾了。甚至,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由于这种历史记载的中断或者空白,不得不从我国的《二十四史》中,寻找他们祖先的一鳞半爪。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不但有官修的正式国史、帝王的起居注、每朝的实录等等正史,还有民间修的野史、私史、秘史。在封建社会里,史官为记录下事实的真相,常常冒着被皇帝杀头的危险,也要坚持自己的理念,秉笔直书。所以,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史籍占据很大部分。清代乾隆时期,编纂过一部堪称文化大典的《四库全书》,所谓“四库”,即“经史子集”,史是四分之一,排列第二,因此,在古汉字的出版物中,这些荦荦大端的史籍,真称得上是汗牛充栋,浩如瀚海。
由于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历史主要的传播手段,基本依赖于文字的记载。文字表达,有其简明扼要、理念明确、主旨清晰、叙述直接的优点,但是,从直观效果上来讲,图片所能给予读者的那种鲜活的、逼真的、身历其境的、栩栩如生的视觉上的满足,便是文字所不能营造得出的氛围了。所以,我们读上古史时,对于先民们使用的如鼎、尊、彝、盘、豆、俎、卣、鬲等等青铜器,只能是一种泛泛的认知,大概是祭祀用具,或者饮食器皿罢了,脑海中并无具体的实物感。但如果有机会到故宫博物院,看看那里的青铜器陈列,便可了解《红楼梦》中曹雪芹形容贾府是“诗书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这“鼎食”二字,就可估计出金陵贾府该是多少人口之家了。大型的鼎,煮进去一头牛,也是富富有余的。因为历史资料太过丰富,收藏地点各有不同,时代久远难窥全璧,珍贵文物深藏不露,不是每个读者都能有幸一一亲历。因此,作为优秀中华文化的后人,当然希望有一部图文并茂的讲述中国历史的书籍。因为我偶尔写一些文史随笔,涉及史实,很需要这么一部可供翻阅的,能够增加实感的书籍。在中国,盛世出书,有其光辉的传统,像前面提到的《四库全书》,以及更早一点的《永乐大典》,都是在国家处于强盛的时期问世的。我相信,在今天这样的出版环境下,大概是不会让我们太多等待的。
果不其然,这个愿望终于得到了满足。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编的十卷本《中国通史图说》(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终于问世了。全书200万字,最可贵的是6000多张图片,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地展现在眼前。通过直观的图片形象,以及诠释的文字,讲述了从原始社会到公元1911年的中国历史状况。一书在手,等于一部图片化了的《二十五史》,放置在自己案头。
这是一部充满了画面、场景、实物、风景、肖像、图片的历史长卷,和读一部纯文字书籍的不同之处,有如走进了时光隧道,又顺着历史河流,回溯到“逝者如斯夫”的场面中去。城下之盟,楚汉相争,赤壁东风,淝水决战的金戈铁马;屈宋词赋,魏晋清谈,李杜诗篇,花间宴集的风流蕴藉;白衣举子,科场落魄,王谢人家,桥头野花的世态变幻;官场竞逐,上下其手,帝王宝座,日易其位的勾心斗角,一件件、一幕幕在眼前展现出来。读这部书,不仅能把握中国历史的全貌,还能了解具体而微的细节,正是这些弥足珍贵的生动形象,能使读者从画面上,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这或许就是《中国历史图说》这部书,以史为线,以图为主的用意了。
学好历史,用好历史,人类才能进展;动物没有自己的历史,所以,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人类不同,就因为我们不仅知道现在,还能知道过去;正因为知道过去和现在,因而也就有可能知道未来。这一切,都说明历史对于人类发展,改变人类自身命运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毛主席是提倡学一点历史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应该学一点中国历史。那么,这部书便是知往事之可鉴,知今日之可贵,同时,也是预知未来充满希望的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