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63400000003

第3章 “文章得失不由天”

这是鲁迅先生的诗句。

诗题为《别诸弟三首(庚子三月)》,此句出最后一首。

从此一别又一年,

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

文章得失不由天。

鲁迅写这首诗的这年,也就是俗称“庚子之乱”的清光绪二十六年,20世纪开头的1900年。那时的北京城,是最不走运的时刻。城外,八国联军正在烧杀抢掠。幸好江浙一带,尚可偏安一隅,20岁的鲁迅还能在南京路矿学堂读书求学。这是那年寒假后返校时所作的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算做他进入20世纪的一份文学宣言。虽然,他那时还不是作家,也未必想当作家,但这句话,奠定了他一生的做人、做文的准则。

现在,这本厚厚的世纪历书,终于一页一页地掀到所剩不多的最后了,再过几天,就是21世纪了。没想到,快100年光阴,重读鲁迅的这句“文章得失不由天”,琢磨一番,仍旧不失为一句很有现实意义的箴言。

一个作家写下的什么,百年以后,还可读、可品,或许,也就可称之为不朽了。

所以,若要文章不朽,我想最起码的条件,恐怕就是要经得起一定年头的折腾。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短时期的成功,是不作数的。本世纪最后20年,虽然一些作家,曾经像焰火那样闪亮;一些作品,曾经像二踢脚那样,忽然间闹出过很大动静。但不知为什么,很不幸的,最后都应了老百姓的歇后语,一个个“秋后蜢蚱,没几天蹦头”,“兔子尾巴长不了”,不久,好景不常,风光不再。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消失,偃旗息鼓,吹灯拔蜡地拉倒了。

这种走马灯的局面,很令人感到沮丧和泄气。人们喜欢形容过去的事物,曰“昨日黄花”,那好歹还有一朵枯萎干蔫的枯花在,可许多人的作品(我也在其中的),就像站在河边打水漂一样,石子撇出去,也许溅出,也许并未溅出什么水花,就永远地沉没了。你能一口气地数出5名以上,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些获奖作家和他们获奖作品的篇名吗?你能不费力地数出5个以上,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叶,那些名家作品中主人公的尊姓大名吗?

显然,这种或长官意志,或众人抬轿,或自我作秀,或厚颜无耻而炒作起来的声名,以及围绕这份虚假而出现的轰动和热闹,很大程度上像小孩吹的肥皂泡一样,在太阳底下,无论怎样的五光十色,虹彩亮丽,总是会烟飞灰灭,化为乌有的。才20年啊!因此,不能不承认,时光是最无情的终审法官,任何人,任何事,都得受到它的最后判决。文学更逃不脱时间老人手中那面筛子,凡经不起折腾的作家和作品,早早晚晚都会从筛眼里跌落下去的。

那些在新时期文学20年间,起落沉浮,曾经令人刮目相看过的麻雷子或二踢脚式的人物,也许不赞同这样的评断。因为他们的书还在书架上摆着,名片上还印着一级作家的头衔,时不时地要在媒体出场亮相,说三道四,指点众生,万人仰望,但这一切又能说明什么呢?具称雄之心,乏接续之力,最终,能够难逃或悄悄沉寂,或向隅而泣,或困兽犹斗,或苦苦挣扎,成为过眼烟云的命运者,又有几人?

当然,由于印刷术的发达,音像科技的发展,估计以上衮衮诸公(诸裙钗)的那一套套洋洋大观的文集,留存到下个世纪,是绝对可以办到的,这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图书馆总得不停扩建的悲剧所在。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货真价实的不朽,即使留存下来,藏之名山,束之高阁,传之万世又如何?还不是图书馆的累赘和负担?

德国人叔本华,爱说一些令别人扫兴的话,这位哲学家就说过:“如同地层依次保存古代的生物一样,图书馆的书架上也保存着历代的各种古书。后者和前者一样,在当时也许洛阳纸贵,传诵一时,而现已犹如化石,了无生气,只有那些‘文学的’考古学家在鉴赏而已。”

此公还以一种感伤的心情向我们描述:“据希罗多德(Herodotus希腊史家)说,薛西斯(Xerxes波斯国王)眼看着自己的百万雄师,想到百年之后竟没有一个人能幸免黄土一埋的死运,感慨之余,不禁泫然欲泣。我们再联想起书局出版社那么厚的图书目录中,如果也预想到10年以后,这许多书籍将没有一本还为人所阅读时,岂不也要令人兴起泫然欲泣的感觉?”

叔本华这一席话,认为作品在10年以后,便无人问津,听来有点煞风景,也太戳作家的肺管子。细细思量,当今这些名流、亚名流、半名流、自以为的名流,也包括我这等没出息的末流,恐怕到不了10年,印出来的书就得送去造纸厂化浆了。说来不怕丢脸,每年秋天,北京城里的劳动人民文化宫,都要办一次特价书市。所谓特价,说是打折。看到自己的书堆放在那里,打到三折、两折,几乎等于白送还卖不出去的窘状;除了把鸭舌帽拉得更低,如鲁迅诗中所描写的“破帽遮颜过闹市”那样,假装看不见地快步离开,还有他法么?

由此想开去,这几年里,常常挂在文学界一些大师、准大师嘴边的,走向世界呀,与世界接轨呀,如何向诺贝尔文学奖进军呀等等时髦话题,恐怕也难免这种名实两违的悲哀。谈得起劲的先生、女士们,也许是看不到,或者假装看不到,他们那些译成外文的书,在外国书店的冷僻角落里,同样存在着打折也无人问津的尴尬。可听他们的口风,在中国,至少应该有两位数的同行,好像是有希望的此项大奖的角逐者,不但把领奖时穿的西服和演说词准备停当,并且,如何消费掉那近百万美元的巨额奖金,也不知为之伤过多少脑筋。但是,10月份,《铁皮鼓》的作者、德国人君特·格拉斯胜出后,本世纪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美梦,算是彻底破灭了。

呜呼!这样一来,我不禁杞人忧天起来,那位总是口惠而实却不至的马悦然教授,还好意思老来叨扰中国吗?其实,这也怪不得惟一懂汉语的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国作家若有一点自省精神的话,这就用得着鲁迅的诗了,“文章得失不由天”,货,跟不上,马教授再抬举,也是白搭。

希望不朽,努力不朽,是中国文人一种根深蒂固的永恒情结。曹丕早说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从他那时开始,这番极具蛊惑力的话,一直被数千年来中国作家正式的、非正式的,公开的、非公开的,奉为圭臬。

但能否不朽,常常不以自己的意志而定。当然,认为已经不朽,或将要不朽,私底下骗骗自己,取得一点心灵慰藉,自我陶醉,当无不可;小圈子朋友之间,互相吹捧,彼此封王,也无可厚非,但拜托千万别过分当真,别假戏真做,那样,就有点痴人说梦了。所以,回到正题上来,不能不由衷地敬服鲁迅这位真正大师的预见,100年前写的这句诗,100年后,琢磨起来,还挺有味道,挺有针对性。就是它道出一条真理:文学的不朽,在于其文学内在的生命力。“文章得失不由天”,文学以外的因素,可能起一时的作用,却绝不会起永远的作用。

而生命力,大概就体现在这位作家、这部作品是不是经得起折腾上,无论是正面的、负面的,只要有人在折腾,说明这位作家、这部作品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生命力。时间相隔愈久,仍被折腾不止的话,就说明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譬如最近,有几位“勇敢”的年轻人,声言非要将鲁迅这块老石头踢开,正说明鲁迅先生不但作品活着,好像他这个人还未死去,仍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景云里的那幢楼房里,是他害得这些可爱的小伙子们,难以出人头地,所以,才恶声恶气地要他挪挪地方。

因此,无妨如此说,鲁迅不死。当然,不死的是他的作品。能不能长久地经得起后人折腾,是文章不朽的试金石。

不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多愁善感呢,还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世纪末综合症?去年,加上前年,好多德高望重,以及德并不高、望也不重的名流组合,开始热衷于总结20世纪的中国文学,纷纷进行一种《封神榜》似的封神运动、《水浒传》聚义厅里排座次那样的游戏,真是好不热闹。

据说,喜欢回过头去看的人,是一种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在接近衰老的表现,凡衰老,先糊涂,而糊涂,必颠倒,一颠倒,便语无伦次,搞七念三。但我很惊讶地发现,在所有此类性质的排排坐吃果果的牌桌上,这些拥有投票权的先生们,还不到王熙凤所说的“糊涂油蒙了心”的程度,总是能清醒地把鲁迅先生放在首席位置,就冲这一点点的明白,实在令人对他们的智商刮目相看。

本世纪,从白话文出现起,至今能够时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作家,首推鲁迅先生,即使往死里反对他的人,也不能(或不敢)持异议的。哪怕撇开他的小说、他的杂文、他的译作、他的学术研究这一切不计,仅就他笔下的这位阿Q的人物形象而言,哪怕到21世纪、22世纪,乃至更远的世纪,恐怕也不会轻易退出中国人的话语体系。

我们知道,《阿Q正传》是1921年12月4日开始在北京《晨报副刊》连载,次年2月2日载毕的。1923年8月,将其编入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除1925年5月26日,为俄文译本写了一篇短序外,直到1926年12月3日,也就是距这篇作品发表以后的整整5年,鲁迅才发表文章谈到《〈阿Q正传〉的成因》。以今日之眼光看,鲁迅对于他自己作品的宣传工作,实在做得太差了。此后,隔了13年,直到1934年11月14日和18日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应剧本改编者的公开要求,才不得不在报纸上提及这篇小说。

看来,他拙于炒作,默守古风,埋头写作,不事推销,是可以肯定的了。也许,他还保持着中国文人的那一点最可贵的清高品质;也许,他还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无须张扬的做人准则;也许,他对商品经济的运作过程相当陌生,不苟同于拜金主义;也许,他只想当文学家,而不想当文学活动家,懒得去张罗那些外务。

所以,他未能如近来一些作家,拿到版税,马上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由此可见,今人也许写不过前人,但适应生活,获得更大利益的本领,要比前辈们聪明得多,也狡猾得多。因此,有些为先生抱屈,假如,他若是另一个比较随俗的鲁迅,对于声名,对于利益,也比较在意的鲁迅,按照90年代出书的一般规格,我想他至少应该做到:

小说问世的第一个月,在中山公园里的来今雨轩,设茶点,供小酌,并发纪念品,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邀请诸如《晨报》、《商报》、《京报》、《国闻周报》的主编、发行人,还有上海《申报》的驻京特派员,以及《朝日新闻》、《字林西报》等外报记者,发给他们新闻稿,在报刊上形成第一波的舆论攻势。

第二个月的某个星期天,在台基厂的六国饭店,召开一次作品讨论会,请柬印上“会后有工作餐”的字样,当然,不能一只饭盒马虎了事,总得有中西合璧的正餐供应才是。“老虎总长”章士钊,自是不会请的;“我的朋友”胡适之,请了也未必出席;但傅斯年、钱玄同、孙伏园、刘半农、齐寿山、沈尹默,以及京城文化界其他重量级人物,怎能不光临呢?自然是鱼贯入场,踊跃发言,鼓吹誉扬,不遗余力,这样,就在文坛造出第二波权威人物攻势。

第三个月,在沙滩的北大红楼门前,组织一次盛大的签名售书活动,可惜那时中国还没有电视,不过,鼓号队敲敲打打,镁光灯啪啪作亮,还是可以做到。于是,购书者慷慨解囊,过路人驻足观看。到了下午,晚报就有了“读者太多,挤破了门;签名太多,手脱了臼”之类的报导,对广大市民层发出第三波群众攻势。

不要相隔得太久。第四个月,作者或出版商,就得出来发表声明,书被盗版(下面带三个惊叹号)。反正放心好了,不会有一个盗版者跳出来反驳,本人绝无盗你版的念头。但是,捉准了这个弱点,无妨作出“贼咬一口,入骨三分”的痛苦状,你越说自己被盗版的无奈无诉无可奈何,也就等于向世人宣示,我作品是如何的受欢迎,这第四波借道灭虢的宣传攻势,应该说是最厉害的杀手锏。

趁热打铁。第五个月,设法与翻译家联系,尽量套磁,拜托他们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国外。当然不会是80年代颇受作家欢迎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了,20年代他们仍在求学阶段,一时间指不上。但耆宿如辜鸿铭,新秀如罗家伦,洋派如林语堂,通才如梁实秋,都是呱呱叫的精通数国外语的天才。何不磨破嘴皮,踏穿门槛,登堂入室,亲热无比呢!至于用完了人家以后,再不理会也是不迟的。

……

严格地说,上述的种种包装手段,是最起码的,最小儿科的,简直是不足挂齿的炒作行径。这些年来,一些很一般的作品,不照样弄到地动山摇的程度;如果今人当真写出来一部类似《阿Q正传》的划时代作品,落入一位炒家手里,要不闹出七级地震那样的大动静,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

坚信“文章得失不由天”的鲁迅先生,看来,亏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当年他也真的这样热衷于炒作的话,怕也不是能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经得起折腾的大师了。所以,他若健在,我想他也许要修改1936年9月20日在一篇题名《死》文章中,所立下的遗嘱。说不定会对“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的第五条,补充一点,“尤其不可去做炒作起来的文学家或美术家”。

因为,事实也证明着,凡炒作自己到了不可开交的当代文人,最后,除了落一个“万人嫌”的骂名以外,还能剩下什么呢?

21世纪马上就要到了,如果能够把本世纪文学界的优秀传统,良好风气,革新精神,求实态度,带到2000年开始的新世纪去,而把那些一说起来就皱眉头的不雅、不洁、不妥、不像话的一切,都留在即将过去的旧世纪,让其成为历史,倒是个挺不错的主意。

但是,有这个可能吗?谁知道。

不过,说真的,“文章得失不由天”,读鲁迅这句箴言,至少能多一点清醒。

同类推荐
  • 盆地这边

    盆地这边

    本诗集收集了诗人近几年所作的诗歌精选,作者以人生节点上发生的事件的切面为基点,描绘了一些常见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和感悟。这些诗歌作品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诗人通过对人、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有了深切的感悟之后所作。
  • 孺子文集(上)

    孺子文集(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由教育界转入社科界,开始了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二个职业。因工作的关系,我开始接触区域历史文化。涉猎和研习炎帝、姜炎文化。我原是学文的。虽“文”“史”有联系,但毕竟是属于两个学科。
  • 批评的准备

    批评的准备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涉及近年来颇有影响的二十余位当代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分为四辑。这批文章有一些很短,另一些稍长一点,但它们相互交叉,先后引发类似的问题,与其称之为文学批评,不如视之为一种批评的准备,一种用最笨拙的方式率先清理文学现场的尝试。
  • 野地上的行走

    野地上的行走

    本书为个人文集,包括小说、故事、散文等多钟体裁。作者以校园生活为主线,记叙其亲身经历和所见所感,记录青春成长路上的点滴感悟,或写实,或虚构,文风轻灵多样,似一首首优雅婉转的小提琴曲,抒发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 余笑忠诗选

    余笑忠诗选

    在新世纪中国诗坛,有这样一群诗人:他们出生在1960年代,童年经历过饥饿、贫困,而生活又给了他们幻想的天地和无穷的快乐;他们初入诗坛之日,正是中国新诗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而奋力搏击之时,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大厦,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语言与形式之变,草根与庙堂之争,传统与现代之论……他们无疑是21世纪中国诗坛最活跃的一群,他们的人与诗已不知不觉成为一种标志。
热门推荐
  • 惊悚故事.2

    惊悚故事.2

    惊悚故事以它独特的魅力长久不衰。喜欢惊悚故事的读者,大多有一种“越害怕越喜欢看”的奇怪心理。本书精选了紫薇朱槿、花布、胡羽金、苏念安等青春恐怖写手的优秀作品以及余少镭、九斗、李绪廷、黄云等众多实力派写手的实力作品。
  • 彪悍小新娘:大叔结婚吧

    彪悍小新娘:大叔结婚吧

    “大叔,我们结婚吧。”某大叔看着凭空出现在自己办公室里,还嚷着要和他结婚的女人。不,她应该还算不上是个女人,准确的说应该是个女孩子。大叔被表白不是第一次,可是被一个看上去还没成年的小丫头求婚到还是此生头一遭。大叔帅气的摆摆手,“和未成年结婚犯法。”大叔不答应,那就直接打晕拖走。隔天一早,大叔满是委屈的看着空荡荡的大床,不是说要结婚的吗?怎么睡完人就跑了。
  • 未婚宝贝

    未婚宝贝

    韩雨菲的家庭有着大量的产业,但是她却未婚先孕,带着一个男孩再国外生活,直到自己的家族面临着破产,自己的父亲中风,家族的胆子她不得不扛起来。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她要将自己韩氏重新夺回来,即便付出任何代价!而洛家恺这个男人的出现,让韩雨菲的心再次动摇起来。韩雨菲相信,最后一定能将动荡不安的韩氏夺回来。
  • 贪恋你的虚颜

    贪恋你的虚颜

    双面少女李虚颜VS微冷学霸安逸。“学习什么的,在你眼里难道就那么简单吗?我感觉每一道题目都和我不熟……”“你在海城的年级第一到底是不是抄来的?你考试的时候是不是睡着了?”“你喜欢她?跟我说干什么?你难道不去告白吗?”“你……是不是不知道我在说谁?还是你的脑回路太过于清奇,我说的话你不能理解?”伪学渣和真学霸的微甜恋爱。“李虚颜?你是不是忘了什么?还是你根本就是想让我永远不知道那段时光?”听说梦境是美好的,遇见你,喜欢上你或许是程序的设定吧!悄然靠近的心跳,却在那天消散。
  • 睡着后我家崽们搞事了

    睡着后我家崽们搞事了

    星元388年,星际大乱,血族横空出世,掀起新一轮的暴动。四大家族少年相聚于安芬贝尔学院,命运的邂逅使几人的命运相连在一起……血族始祖与人类契约者、上一辈的曲折恩怨、未来的无限渺茫使得少年们向前行走……『慕崽新手,错字请谅解』
  • 无世破仙

    无世破仙

    仙,四方之忌。万古以无人成仙,终有一日,一个成仙的契机出现了,四方器。众生为此生灵涂炭。尚羌衍因获四方器,成四方之敌,难于一死。这一世,他获忘忧系统,集世人忧愁、故事,收获异性好感,来购买异宝,为打破成仙之路,甚愿世上再无仙。
  • 魔女在身边:其实丫头是天使

    魔女在身边:其实丫头是天使

    哟呵!这拽得掉渣的冷男,学院风云人物?了不起啊!竟敢惹上她,小手给摸了,小腰给抱了,小脸也给吻了……这男人一次次的亲密接触,让她成为全校少女的头号公敌!混球,她可是上打校董,下揍同学的刁蛮“杂草”,拜托,你就一小小未来的总裁,还真把自己当成万人迷?很不靠谱好不好!
  • 谜底打两个字

    谜底打两个字

    出发的时间久了,走着走着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山倒寸土上,月斜三星旁”的谜底是什么?其中的真正含义有几人悟的通透……
  • 青少年科技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青少年科技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这是一套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中的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文化常识、动物常识、植物常识、科技常识、天文常识、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零散,平时想了解又难以查找,我们将这些你们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搜集并编辑成册,以便您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询,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手机的APP

    手机的APP

    万能大转盘APP,丑图秀秀APP,仙付宝APP,抖音APP,YY语音APP,丹淘APP,鬼画符APP.....你见过几亿人跳广场舞吗?你见过美女如云吗?没错这个世界都有。审美光价值不一样的世界,以肥为美,主角来颠覆他们的世界观。梦想很简单,只是娶个仙女做老婆,但是却踏上了拯救世界的道路。且看一个街头混混如何在修真界搅动风云。欢迎加入校园你袁哥,VIP群聊号码:607121153,普通群:56458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