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953900000004

第4章 肺系病证

一、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轻者为“伤风”,重者即《伤寒论》所言之“中风”。蓝教授认为,其多属于外感发热,多在伤寒和温病的范畴之内,如《伤寒论》中有“发热恶寒”为太阳证,“寒热往来”为少阳证,“但热不寒”为阳明证。《瘟疫论》中“微恶风寒而发热”为卫分证,“壮热不寒、大渴、脉洪大”为气分证,“高热入夜为甚,兼见谵昏、斑疹隐隐”为营分证,“高热兼见出血,甚则昏迷、抽搐”为血分证。太阳、卫分为表。阳明、气、营、血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既能独自致病,又能合他邪侵犯。正气强者,风邪抗于表,可一汗而愈;正气弱者,风邪深入脏腑经络,留恋不去,郁而发热。究其病因不外有二:一是外因,六淫外侵,肺卫受邪而致病。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主要特征是温暖潮湿,故广西地区的人们感冒病因多为风邪夹湿邪。二是内因,多因患者正气虚弱,肺卫不固而发病,常见于年老体弱者。因此蓝教授将感冒分为实证与虚证两种不同证型。但其临证时必遵循《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治疗外感发热疾病,因势利导,驱邪外出。

实证多见风邪夹湿型,症见恶风,头昏重胀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不适,身重倦怠,舌苔白,脉浮或濡。治宜疏风祛湿解表,可选用桑菊饮合羌活胜湿汤化裁。虚证多见气虚感冒型,症见恶风明显,头痛,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多见于平时易感、体质虚弱,或病情经久不愈者。治宜益气解表,可选用参苏饮化裁。

案例1

李某,女,27岁。初诊:2016年1月5日。

主诉:反复发热1个月。

病史:患者自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时高时低,最高为40℃,曾就诊当地诊所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予抗生素、痰热清等药物输液治疗,效果不佳。现上证加重并四肢末端冰冷、汗多畏风、身热欲近衣被、倦怠无力、口淡乏味、大便溏稀,平时血压偏低,腰膝怕凉,有痛经史,末次月经量少、色暗,2天经尽。观其面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诊断:感冒。

辨证:阳虚外感。

治法:温阳散寒,调和营卫。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化裁。麻黄10g、熟附子15g(先煎)、细辛6g、白芍30g、桂枝15g、党参30g、紫苏叶15g、甘草6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根据患者舌脉象以及症状体征,考虑患者为素体阳虚,此次发病正值寒冷季节,又使用大量寒凉的抗生素,内寒不去外寒入里,犹如雪上加霜,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此为真寒假热症,故身热反欲近衣被。治宜当温阳散寒,调和营卫。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两方皆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少阴病阳气虚寒兼有表证,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再配以紫苏叶解表,党参扶正,在发汗散寒之中予以温经助阳,使外感之寒邪得以表散,内损之阳得以固护,浮阳内返,虚火归元,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阴阳协调,发热自愈。敢问退热西药哪个不类似于发汗之品?倘若外感热病只知道忌用中药之“麻、桂”,而不懂得忌用西药之“麻、桂”,重发其汗,耗损津液,直致热势反复燔炎。又使用寒凉之抗生素,本是卫分之病,却将战场直接引到血分,纵使表面热势暂退,然内热遏伏,日后外邪相感,热病极易再发,终成恶性之循环,能不慎乎!

案例2

张某,女,25岁,职工。初诊:2016年7月5日。

主诉:恶风发热2天。

病史:患者自诉2天前因受凉后出现恶风、身微热,无鼻塞流涕,无恶心呕吐,未予重视未处理,今日上述症状未缓解,自测体温37.6℃,且出现头晕头痛、身体酸重、鼻塞、胸闷、恶心欲吐。刻诊:恶风、微热、头痛身重、鼻塞流涕、胸闷、纳呆、大小便正常、睡眠可。舌质淡,苔白微腻,脉浮微数。

诊断:感冒。

辨证:风邪夹湿犯表证。

治法:疏风祛湿解表。

处方: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20g、独活20g、桑叶15g、薄荷10g、川芎15g、防风10g、藁本10g、苍术10、厚朴10g、甘草6g。5剂,每天1剂,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患者感受风热湿邪,邪犯肺卫,卫气奋起抗邪,故患者恶风、发热;肺位上焦,邪自口鼻而入,上犯于肺,肺气失宣,可见鼻塞流涕;湿邪遏于肌表,气血运行不畅,故头晕身重、胸闷不适。羌活胜湿汤主要用于风寒夹湿兼有里热感冒发热,其作用仅次于麻黄汤。其主入太阳膀胱经,发汗祛湿。患者身热不甚,方用桑叶、薄荷疏散风热之邪,羌活、独活两药合用祛风湿之邪并治一身上下之痛,佐防风、藁本增祛风止痛之功,川芎行气活血止痛,再辅以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祛湿解表之功。蓝教授认为,此型感冒,若无明显偏寒、偏热症状,治宜轻清透邪,可选用桑叶、薄荷、荆芥、防风等微辛轻凉之药。若患者舌苔较厚(为白腻或者白厚苔),可加大苍术的用量。太阴头痛,一般为全头痛,加大仓术用量。少阴头痛亦为全头痛,用细辛。少阳头痛,以两侧太阳穴为主,颞侧痛,用细辛。阳明头痛,为前额痛,用白芷和葛根,亦可加用川芎。厥阴头痛,头痛连项,用藁本。

案例3

林某,男,65岁。初诊:2016年2月11日。

主诉:反复头痛、鼻塞2个月余。

病史:患者自诉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痛、鼻塞流涕,自行服用西药(具体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见头痛、鼻塞流涕、肢体酸痛、微恶风寒、气短懒言,无发热、倦怠乏力。刻诊: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诊断:感冒。

辨证:气虚外感风邪夹湿证。

治法:益气解表,疏风祛湿。

处方:参苏饮加减。党参20g、炙甘草10g、大枣10g、紫苏叶10g、荆芥10g、防风15g、前胡10g、桔梗10g。14剂,每天1剂,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外感中以参入药,其机制不可不明,蓝教授认为外感邪气侵犯人体,必先发其汗。当发汗者,其元气大旺,外邪乘药势而出。元气衰者,药行于外,气从中馁,轻者邪气留恋其中,半出不出;重者邪气入里,发热不止。故体虚之人必用参,入表药中,稍提元气以助驱邪,邪气得药,不再留恋。故治疗此证型感冒须邪正兼顾,一是扶正时邪气易留滞,配伍祛邪之药可避免闭门留寇;二是祛邪注意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气。临床上蓝教授多用于外感后内有痰饮导致感而不愈,并将本方用于痰湿体质之人外感,因“肥人多痰,肥人多虚”,用于肥人外感,效果良好。

案例4

班某某,女,35岁。初诊:2013年12月6日。

主诉:间断性畏寒恶风怯冷,伴鼻塞、打喷嚏半年余。

病史:患者自诉其工作为KTV收银员,经常半夜工作,近半年感到身体虚弱,体力及精神欠佳,每遇天气变化即感身体不适,头晕,目眩,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出虚汗等。刻诊:形体肥胖,面色?白少华,畏寒恶风,背部怕冷,时有头晕,神疲乏力,周身疼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动则出汗,舌质淡嫩而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感冒。

辨证:脾肾阳虚,风寒袭表。

治法:温补脾肾,祛风散寒。

处方:真武汤合玉屏风散化裁。熟附子15g、生姜15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20g、黄芪20g、防风10g、甘早6g、桂枝10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服上药7剂后,畏寒、恶风及背部怕冷等症状消失,精神转佳,头晕、出虚汗等症状减轻。改方益气固表,健脾和中之剂。

处方:黄芪20g、桂枝10g、白芍20g、太子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神曲20g、防风10g、炙甘草6g。1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三诊:患者先后服上药方半个月,其精神、体力均佳,易患感冒等症消除,后以补中益气汤、玉屏风颗粒调理善后。

诊疗心得:本案例患者属脾肾阳虚,表虚不固之阳虚感冒,长期半夜工作,易耗损阳气,属于阳虚、表虚之人,气候稍有变化,即呈水液失调,易患感冒,治宜用真武汤合玉屏风散,温肾益气,祛风除湿,故取效颇捷。阳虚感冒,表虚不固,不仅不能发表,还须固表,本案例患者舌质淡嫩,边有齿痕,是应用真武汤的重要指征。虚人感冒,强发其汗,不仅伤阳,而且损阴,故当先温阳固表。

案例5

黄某,男,54岁。初诊:2017年1月17日。

主诉:头痛、鼻塞2天。

病史:患者述昨天因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体温最高达38.8℃,无自汗盗汗,就诊时发热已除。刻诊:神疲乏力,恶心,食欲不振,纳呆,舌红,苔白厚,脉弦。平时有贫血。

辨证:少阳证。

治法:和解少阳。

处方: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5g、党参20g、生姜10g、大枣20g、仙鹤草20g、防风10g、荆芥10g、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血家者易患感冒,因人身卫气生于太阳膀胱经,布散于肺,血家肺阴不足,壮火食气,不能散达于外,故胃气素虚,易招外邪,以其既有阴血损伤,又因外感表证,但用汗法,则血不升,气发泄,血随气溢而不可遏抑,唯用和解之法,能扶正祛邪,使先生其津,津足而火不食气,则肺气能达于皮毛,而卫气充。次疏理其气,使血分和,则不留邪为患,外邪自解矣。故各种外感发热之证,可用小柴胡汤为主治之。病在表的时间很短,很快传入半表半里,表现为恶心,食欲不振,脉弦之少阳证。小柴胡汤源自《伤寒论》,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症状,并指出“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运用小柴胡汤疏解半表半里之邪,和解少阳,全方7药,柴胡通降下焦营气,配上黄芩清上焦之热,两药均味苦能降,前者在中下二焦,后者在上焦;生姜与半夏味辛能散中焦脾胃之气、宣散营卫;配上党参、甘草、大枣补脾胃与下焦营血。

全方共奏苦降辛开而补中下之功,能通下清上而补虚,以治疗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加用防风、荆芥祛风解表,仙鹤草扶正祛邪而不恋邪。最后剩下党参一药,目的在于补益下焦营气津液。笔者在《伤寒解外方证原意》“白虎加人参汤证属表里三焦热盛”一文中论述,白虎加人参汤中加人参的目的在于补下焦的营气与津液,而小柴胡汤证中具有下焦营血偏虚的病机特点,才使邪气因入,因此补益下焦营血,以治其正虚之本,助正气抗邪。此正是《伤寒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理论之体现。

案例6

邓某,男,54岁。初诊:2017年1月7日。

主诉:头痛、鼻塞2天。

病史:患者自述2天前因受凉感冒,出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清涕,全身酸痛不适,自服发汗退热药(具体不详)后,身热退,但仍恶寒明显;平时恶风。刻诊:见恶寒加重,鼻塞流清涕,倦怠乏力,不欲饮食,肩背酸痛,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细。

辨证:少阳证。

治法:和解少阳。

处方: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柴胡15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15g、生姜10g、大枣20g、黄芪20、白术20g、防风10g、羌活10g、苍术10g、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诊疗心得:患者症见不欲饮食,脉弦细,为少阳主症,此乃中老年患者,气血日衰,肺卫不固,外邪在表时正邪斗争,正不胜邪,邪气因入于半表半里导致,正所谓“血肉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结于胁下”。宜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利气机,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扶正祛邪。加用羌活祛风止痛,治上半身疼痛。

案例7

刘某某,男,41岁。初诊:2012年3月11日。

主诉:颈项僵硬6天。

病史:患者自诉6天前开始出现颈项部僵硬不适,恶风,微汗出,伴大便溏稀,舌苔白润,脉浮。

诊断:项强。

辨证:太阳阳明合病。

治法:解肌袪风,舒筋活络。

处方: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0g、白芍10、葛根2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20g。5剂,每天1剂,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本案例患者项部僵硬为太阳证经脉不利,其大便溏,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辨为“太阳阳明合病”。选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外感不解,又有下利之证,临床效果佳。蓝教授认为,本方用于治疗风寒背部痹痛、下颌关节炎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案例8

王某某,女,25岁。初诊:2012年12月20日。

主诉:感冒后恶心呕吐2天。

病史:患者自诉2天前因外感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腹痛腹泻,无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数。

诊断:感冒。

辨证:太阳阳明合病。

治法:发汗解表,和胃降逆。

处方:葛根加半夏汤。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0g、生姜10g、白芍20g、大枣20g、生半夏15g、炙甘草6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痊愈。

诊疗心得:本案患者属胃肠型感冒,太阳表郁,内迫阳明胃经,胃气逆,葛根加半夏汤切中胃肠型感冒之病机,故投之效过明显。蓝教授认为,本方治疗肠胃型风寒感冒效果良好,不论有无腹泻,均可使用。

案例9

劳某某,女,65岁。初诊:2017年1月21日。

王诉:恶风、恶寒1周。

病史:患者1周前因天气变冷出现恶风、恶寒,伴耳鸣,如风贯耳,伴乏力,口苦、不思饮食,自觉胃气顶住胸口不适。刻诊:精神倦怠,舌暗淡,苔黄厚,脉浮弦。

诊断:感冒。

辨证:太阳少阳合病。

治法: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处方: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20、黄岑15g、法半夏15g、太子参15g、生姜10g、大枣10g、桂枝15g、黄芪20g、白芍10g、甘草6g。1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诊疗心得:患者外感风寒之邪,症见恶风恶寒之太阳表证,表证未解,又见耳鸣、不欲饮食、口苦、胃下支结等少阳证,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出发,患者证属太阳少阳合病,宜太阳少阳同治,方用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风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为小柴胡汤、桂枝汤合并而成,既和解少阳,又兼以解表,双解表里之邪,诸症自除。

案例10

高某某,女,63岁。初诊:2017年3月22日。

主诉:肩背部疼痛1周。

病史:患者诉一周前因受凉后出现肩背部疼痛,伴恶风寒,鼻塞流鼻涕,四肢乏力。患者平时易感冒。症见:倦怠乏力,肩背部疼痛明显,微恶风寒,无鼻塞流涕,舌淡红,苔白,脉浮弦。

诊断:感冒。

辨证:太阳少阳合病。

治法:扶正解表祛风,和解少阳。

处方:柴胡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化裁。柴胡20g、黄芩20g、法半夏15g、太子参20g、生姜10g、大枣10g、桂枝20g、白芍20g、黄芪20g、白术20g、防风10g、麦冬10g、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诊疗心得:患者感受风寒后出现肩背部疼痛,而背部为太阳经部位,肩部为少阳经部位,可见为邪气在太阳未尽,渐入少阳发病。宜太阳、少阳同解。柴胡桂枝汤源于《伤寒论》146条,乃“小柴胡与桂枝汤合为一方也”,为“双解两阳之轻剂”“转枢解外,通络开结之方”。综上所述,凡属于太少经络不利者,亦可用之。《灵枢·百病始生》记载:“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患者体质虚弱,卫表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而致病,故以玉屏风散扶助正气,鼓邪外出。两方合用,和里解表,通经止痛,标本兼顾,因获疗效。

二、咳嗽

咳嗽是因邪客肺部,肺失肃降而出现的病症。蓝教授认为,咳嗽的治疗首先须审证求因。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病因有风、寒、燥、热之不同,治疗宜袪风、散寒、润燥、清热等,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羌活、薄荷、蝉蜕、菊花、桑叶、柴胡等;内伤咳嗽多由脏腑病变所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不止限于肺,从整体出发,兼顾肝、脾、肾等脏腑的治疗。其次,治咳须治痰,“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化”,故蓝教授多用理气化痰药:半夏、厚朴、陈皮、瓜萎等。再次,治咳当利咽,多用蝉蜕、僵蚕、射干等清利咽喉;除此之外,对于久咳肺气虚患者,蓝教授主张用黄芪或玉屏风散补肺气,临床疗效显著。

案例1

吴某某,女,2岁5个月,初诊:2016年11月7日。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1个月余。

病史:家属代述患儿1个月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咳痰色白,量较多,夜间咳嗽明显。感冒后常有腹胀,食欲欠佳,睡觉易惊醒,大小便尚可。症见形体偏痩,舌淡红,苔白,脉缓。

诊断:咳嗽。

辨证:三焦气机失调。

治法:疏理三焦气机,降气化痰止咳。

处方: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太子参10g、法半夏10g、大枣10g、厚朴10g、紫苏梗10g、紫菀10g、款冬花10g、蝉蜕20g、钩藤10g、神曲10g、麦芽10g、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素问》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咳嗽日久不愈,可传至三焦,三焦气机不畅而发病,小柴胡汤能调畅气机,故许叔微云:“小柴胡治咳值千金”。刘完素言:“治咳者,以治痰为先。治痰着,以下其为上。”半夏厚朴汤可化痰降气止咳,故蓝教授常两方合用治疗气机不畅,肺气上逆之咳嗽。患儿久咳不愈,腹胀,食欲不振,夜寐欠安乃三焦气机不畅之症,小柴胡汤和半夏厚朴汤合用可疏理三焦气机,降气化痰止咳。“治上焦,非轻不举”,小儿脏腑娇嫩,故蓝教授认为宜用辛平质轻之品,如:紫苏叶、紫菀、款冬花等药物。

案例2

武某,男,46岁。初诊:2017年1月19日。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2周。

病史:患者诉因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2周不愈,咳嗽时胁肋痛,咳黄色浓痰,伴咽痛。症见咳嗽,咳痰,咽痛,胃脘胀闷,恶心无恶寒发热。咽充血(++),扁桃体肿大,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咳嗽。

辨证:痰热郁肺。

治法:清热止咳化痰。

处方:小柴胡汤合千金苇茎汤。柴胡15g、黄芩20g、太子参10g、法半夏15g、瓜蒌壳15g、芦根20g、桃仁15g、薏苡仁30g、冬瓜仁20g、蝉蜕15g、射干10g、紫菀10g、款冬花10g、鱼腥草20g、結梗10g、甘草10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患者咳则引起双胁下痛,其病位在肺、肝,咳吐黄色稠痰,乃邪气入里化热,炼液为痰;胃脘胀闷、恶心,因肺脏、肝脏受邪气侵犯,枢机不利,气机不畅所致;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皆为痰热郁肺的表现。借助小柴胡汤疏利枢机,调畅气机之功,疏散未尽之外邪,清解入里之热以还肺之清净。千金苇茎汤清热化痰,消痈排脓,助小柴胡汤清热化痰。两方合用,清里达表,热祛痰除,咳嗽则止。

案例3

陈某,男,52岁。初诊:2017年1月20日。

主诉:反复咳嗽3周余。

病史:患者诉3周余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干咳少痰,痰黏不易咳出,时有咽痒,伴口干口苦、恶心欲吐,纳差。刻下诊:阵发性干咳,舌淡苔薄白脉弦。

诊断:咳嗽。

辨证:邪郁少阳,肺失宣肃。

治法:和解少阳,宣肺止咳。

处方: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加减。柴胡15g、黄芩15g、法半夏15g、紫苏叶15g、杏仁10g、紫菀10g、款冬花10g、僵蚕10g、蝉蜕15g、桔梗10g、荆芥10g、白前10g、甘草10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患者咳嗽迁延不愈,乃正气不足,邪气留恋,郁于少阳胆经,胆木犯肺,肺失宣肃导致,症见干咳,咽痒,口干口苦,恶心欲吐,纳差。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扶助正气兼祛邪于外,又予止嗽散温润和平、不寒不热之性宣肺止咳化痰,添紫苏叶、杏仁、款冬花宣肺止咳化痰,加蝉蜕、僵蚕利咽止痒。两方合用,标本兼顾,咳嗽即除。

案例4

秦某某,女,45岁。初诊:2016年9月12日。

主诉:反复咳嗽1周余。

病史:患者诉1周余前出现咳嗽,喉痒,痰少而黏,不易咳出,色黄,伴口鼻干燥。症见咽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舌质红,苔薄白,脉数。

诊断:咳嗽。

辨证:风燥伤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桑杏汤加减。桑叶20g、杏仁20g、沙参20g、栀子15g、僵蚕10g、蝉蜕10g、紫菀10g、款冬花10g、梨皮10g、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燥性干涩,最易耗伤津液。燥邪袭人,肺为上焦,最先受之,肺失清肃,温燥灼液,故见咳嗽,喉痒,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口鼻干燥等症,以桑杏汤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中桑叶轻宣润燥,杏仁降气止咳,沙参润肺益胃生津,栀子清肺热,梨皮润肺清热化痰止咳,僵蚕、蝉蜕利咽止痒。全方共奏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之功。

案例5

方某某,女,48岁。初诊:2016年12月13日。

主诉:反复咳嗽1个月。

病史:患者诉因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症见阵发性干咳,伴咽痒,痰多,恶风,舌尖红,苔白,脉浮。

诊断:咳嗽。

辨证:卫表不固,肺失宣肃。

治法:益卫固表,宣肺止咳。

处方:玉屏风散合止嗽散加味。黄芪20g、白术20g、防风10g、紫菀15g、款冬花15g、蝉蜕15g、荆芥10g、百部15g、白前10g、結梗10g、法半夏15g、陈皮15g、甘草10g。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诊疗心得:患者久咳不愈是因素体肺气虚弱,余邪留恋不去,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而久咳可造成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故患者咳嗽迁延缠绵难愈。方选玉屏风散合止嗽散,以益气固表,止咳化痰。方中荆芥疏风解表,紫菀、百部、白前、款冬花止咳化痰,无论新久咳嗽均有效,桔梗开宣肺气,引药直达肺部,陈皮、半夏理气化痰,蝉蜕利咽止痒,黄芪益气固表,防风祛风解表,白术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止咳化痰之功。

案例6

覃某,女,53岁。初诊:2016年5月15日。

主诉:咳嗽1个月。

病史:患者自述1个月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痰白,质稠,量少,遇寒加重,无气喘,无恶寒发热。曾在当地卫生院治疗(具体不详),但未见明显缓解。刻诊:咳嗽,咳痰,食欲一般,大小便调,脉沉,舌淡边有齿痕。

诊断:咳嗽。

辨证:脾胃虚寒,肺失宣降。

治法:温阳健脾,宣肺化痰。

处方:小建中汤加减。桂枝12g、炙甘草10g、白芍20g、白术20g、炙麻黄12g、法半夏15g、鱼腥草20g、瓜蒌皮20g、芦根20g、桃仁15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咳嗽较前明显好转,仍有少量白痰,大便不成形,纳差,去桃仁,加薏苡仁20g、旋覆花12g,3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患者症状已消失,病愈。

诊疗心得:此病案患者咳嗽乃是上焦之肺气不宣,中焦之脾失健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肺脾不调而生内伤咳嗽。该患者乃因感冒日久,长期使用苦寒药伤及脾胃,表邪未解,里虚已至,小建中汤为温中补虚之缓剂,调和阴阳之和方,此方重在中焦之脾胃病,既有桂枝温阳解表,又有白芍敛阴止咳,加之鱼腥草、桃仁等化痰之药,清上焦之痰,并以炙麻黄解旧困之表邪,宣化肺表恰到好处,患者服用3剂后大便不成形、纳差,去有润肠之功的桃仁,加用健脾祛湿之薏苡仁、旋覆花以降胃气,胃脾和健则正气旺,邪气易散。

案例7

赵某,女,40岁。初诊:2015年5月10日。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2年余,加重伴喘息3个月。

病史:患者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痰量多,色白,质稀薄,乏力,遇寒加重,3个月前因不慎受凉,上证复发并加重,伴喘息气短,畏寒肢冷,纳寐差,大小便调,舌淡白,苔白滑,脉弦细。

诊断:咳嗽。

辨证:肺肾阳虚。

治法:补肺温肾化痰。

处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合参蛤散加减。黄芪30g、太子参20g、茯苓10g、蛤蚧10g、五味子10g、干姜10g、半夏10g、厚朴10g、桂枝10g、细辛10g、石菖蒲10g、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症状好转。守上方加紫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10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诊疗心得:该案例患者因久病耗气,肺气不足故而发病。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肾气虚,故而咳嗽气短,咳声低弱;肺气不足,卫外不固,肾阳不足,无以温煦,则见恶寒怕冷;阳气虚弱,水湿运化失常,痰浊阻于肺中则咳痰量多。故治应温肾化痰,方以参蛤散温肾纳气,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佐以黄芪补气,半夏燥湿化痰,厚朴燥湿除满,桂枝温阳化气,石菖蒲化痰开窍,二诊加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加强化痰祛湿;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畅情志,调节饮食,避风寒。

案例8

杨某,男,70岁。初诊:2015年2月8日。

主诉:咳嗽、咳痰10余天。

病史:患者10余天前因受凉出现咳嗽,咳痰,痰黏难咳、色白,口干欲饮,未予处理,查胸部平片示:两肺炎症。为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症见:咳嗽、咳痰较甚,痰黏、咳出艰难,痰色白,口干,纳寐差,大小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咳嗽。

辨证:少阳病阳明轻证。

治法:和解少阳,清宣郁热。

处方:小柴胡汤合栀子豉汤加减。柴胡15g、姜半夏10g、党参20g、黄芩15g、大枣10g、焦山栀15g、淡豆豉10g、芦根20g、生石膏30g、瓜萎仁15g,杏仁10g、桔梗10g、炙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各1次温服。

二诊:患者咳嗽咳痰明显较少,痰色白,易咳出,口不干,纳可,寐仍欠佳,大小便可。上方去杏仁、桔梗,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

三诊:患者咳嗽咳痰好转,夜寐转佳。胸片示:两肺炎症较前吸收。

诊疗心得:本例肺炎患者表现为“咳嗽,不欲饮食”,提示其存在少阳病。“口干欲饮”为阳明病轻证表现,蓝教授治疗应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又因阳明轻证本质上属于热病范畴,热病的治疗均应遵《内经》“火郁发之”原则,治宜清宣郁热,给邪以出路,故用栀子豉汤加杏仁、桔梗轻宣其热,佐以芦根、生石膏等清热之品;患者夜寐欠佳,后加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诸药合用,少阳得解、郁热得宣,其病自愈。

案例9

贾某某,女,46岁。初诊:2017年3月7日。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半年余。

病史:患者自诉半年前因着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咳白色黏痰,痰量较多,夜间及晨起咳痰加重,自行服用感冒药及咳嗽药未见明显好转,症状反复发作,伴咽痒,无咳血,无盗汗,无胸闷胸痛,无腹泻等不适。刻诊:咳嗽,咳白色黏痰,咽痒,口干,畏风,舌淡,苔白,脉弱。

诊断:咳嗽。

辨证:气虚咳嗽。

治法:益气固表,宣肺止咳。

处方:玉屏风散合止嗽散加减。黄芪20g、白术20g、防风10g、紫苏叶10g、杏仁10g、紫菀10g、款冬花10g、蝉蜕10g、半夏10g、結梗10g、荆芥10g、沙参15g、麦冬15g、甘草10g。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诊疗心得:肺主气司呼吸,患者因外感风寒,肺失宣降,气机上逆则咳嗽,肺失宣发,水液不能正常布散,则聚而为痰,肺气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故畏风,舌淡,苔白,脉弱为气虚之象。方中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嗽散“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又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蓝教授临证化裁,方中去百部、白前、陈皮,加入紫苏叶理气宽中,消痰利肺,杏仁、款冬花止咳平喘,蝉蜕利咽开音,半夏燥湿化痰,沙参、麦冬润肺化痰。卫表得固,肺气充足,痰液得消,则疾病好转。

案例10

王某,男,4岁。初诊:2012年3月2日。

主诉:咳嗽7天。

病史:家属代诉患儿7天前因受凉后开始出现发热汗出,咳嗽气逆。刻诊:体温38.5℃,咳嗽气逆,大便秘结,舌苔微黄而燥,指纹色紫,脉滑数。

诊断:咳嗽。

辨证:阳明燥实。

治法: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处方:大承气汤。大黄6g、芒硝6g、枳实3g、厚朴6g、玄参6g、甘草3g。1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大便下,咳嗽减。

诊疗心得: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有助大肠传导;反之,大肠传导亦有助于肺气肃降。今燥屎内结,大肠传导失常,肺气不降,故便闭而咳嗽。此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唯上病下取,釜底抽薪,通下燥实,使肺气肃降则咳嗽自愈。而本案患者表邪不解,入里化热,而成阳明燥实之候。当上病下取,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以拯津液,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案例11

冯某,女,25岁。初诊:2017年2月27日。

主诉:咽痛,伴咳嗽、咳痰1周。

病史:患者诉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咽痛不适,之后出现咳嗽,伴咳痰,易咳,痰量多,色白。患者诉平时工作压力大。症见咽痛不适,轻微咳嗽,痰量多,舌淡苔白腻,脉弦。

诊断:咳嗽。

辨证:气郁痰阻,上壅于肺。

治法:行气散结,宣肺化痰。

处方:半夏厚朴汤加减。法半夏15g、厚朴15g、紫苏梗20g、茯苓20g、香附15g、蝉蜕15g、僵蚕15g、黄芪30g、诃子15g、結梗10g、甘草10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诸症稍减,伴口干。

处方:守上方加玄参。法半夏15g、厚朴15g、紫苏梗20g、茯苓20g、香附15g、蝉蜕15g、僵蚕15g、黄芪30g、诃子15g、結梗10g、甘草10g、玄参20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古有云:“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本案患者平时工作压力大,肝气郁滞,凝液为痰,痰气郁结,搏结于咽喉而出现咽痛不适、咳痰等症状,证属气郁痰凝。半夏厚朴汤源自《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对于其病因病机,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可推测知,半夏厚朴汤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的功效。此案用半夏厚朴汤治疗,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

案例12

黄某某,女,30岁。初诊:2016年7月18日。

主诉:咳嗽7天。

病史:患者自诉7天前开始出现咳嗽,气喘,有痰,痰少而黏,咽痛,伴痰少质黏、口干渴、烦躁、小便黄赤。舌质红,苔稍黄腻,脉数。

诊断:咳嗽。

辨证:热邪扰肺。

治法:清热肃肺。

处方: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15g、生石膏30g、太子参20g、麦冬20g、法半夏15g、知母10g、生甘草10g。5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并嘱咐患者多饮生雪梨汁。

二诊:患者身热烦渴、咳嗽诸症好转。刻诊:咳嗽,干咳,无痰,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数。

处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20g、麦冬20g、玉竹10g、桑叶10g、天花粉10g、扁豆10g、石斛20g、生甘草10g。5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三诊:诸症除。

诊疗心得:肺热咳嗽,见口渴引饮,小便赤涩,咽喉干痛,有津气损伤之象,故用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以肃肺气。

案例13

江某某,男,63岁。初诊:2011年4月20日。

主诉:咳嗽15天。

病史:患者自诉既往有慢性气管炎病史,15天前开始出现咳嗽,咳吐涎沬不止,小便次数增多,夜间遗尿3—4次。刻诊:形体消痩,面色?白,喘息气急,唇口发绀,咳吐白色泡沬痰涎。舌淡,苔白厚滑,脉浮弦。

诊断:咳嗽。

辨证:外感风寒,寒饮犯肺。

治法:解表蠲饮。

处方:小青龙汤。麻黄10g、桂枝10g、姜半夏15g、细辛10g干姜10g、五味子15g、白芍20g、炙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诸症消。

诊疗心得:患者素有寒饮内盛,又因复感外感风邪,外寒内饮,郁遏于肺,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令膀胱开合失司,而致遗尿。用小青龙汤温肺以固肾,化饮以制水,为下病上治之法也。临床上运用小青龙汤常辨气色(寒饮呈“水色”)、辨咳喘(咳喘夜间加重)、辨痰涎(寒凝阳虚之痰涎为主)、辨舌象(多见水滑或淡嫩)、辨脉象(多以浮弦紧沉为主脉)、辨兼证(多兼见寒袭他位之症)。以上6个辨证环节,可作为小青龙汤的客观辨证标准,但此6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案例14

黄某某,男,33岁。初诊:2014年10月24日。

主诉:干咳少痰12天。

病史:患者诉咳嗽12天,干咳少痰,着凉易咳,咽干鼻燥,症见干咳少痰或无痰,着凉易咳,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饮食、睡眠、大小便尚可,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外感咳嗽。

辨证:凉燥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杏苏散加减。荆芥10g、紫苏梗10g、旋覆花10g、杏仁10g、紫菀10g、款冬花10g、蝉蜕10g、射干10g、結梗10g、枳壳15g、黄芩10g、甘草10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本方出自《温病条辨》:“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素问·咳论篇》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本病患者病位在肺,病性为实证,受燥邪外侵,肺失清润,复感风寒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方中杏仁、紫苏梗辛苦并为君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理气机,辅以理肺化痰,共奏轻宣凉燥,化痰止咳之功。

案例15

杨某某,女,62岁。初诊:2014年10月24日。

主诉:咳嗽、咽痒10余天。

病史:患者诉咳嗽10余天,咽痒,脾气暴躁。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伴鼻塞,流清涕,头痛,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外感咳嗽。

辨证: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处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法半夏15g、紫苏梗15g、杏仁15g、蝉蜕10g、射干10g、紫菀10g、款冬花10g、旋覆花10g、前胡10g、桔梗10g、甘草10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素问·风论》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故风者,百病之长也。”《景岳全书·咳嗽》:“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外感邪气而发病多伴有风邪,该病主要病机为外感六淫之风寒袭肺,肺气失宣。三拗汤最早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风邪感冒,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两方合用,一乃解表宣肺之功,二为止咳平喘之效。

案例16

韦某某,男,72岁。初诊:2017年4月12日。

王诉:咳嗽、咳谈1周。

病史:患者诉1周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稀,为泡沬状,遇凉后咳嗽加重,无咽喉疼痛。症见咳嗽、咳痰,舌淡,苔白厚,脉浮。

诊断:咳嗽。

辨证:寒邪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祛寒宣肺止咳。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紫苏叶15g、杏仁15g、麻黄6g、法半夏15g、干姜6g、细辛6g、五味子15g、紫菀10g、款冬花10g、鱼腥草20g、甘草10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张景岳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灵枢·百病始生》曰:“重寒伤肺”。患者外感寒邪,肺卫受邪,邪气入肺,肺失宣发肃降则出现咳嗽、咳痰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曰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指出阳气旺盛可祛除寒邪,故其治疗当以温药和之,选用仲师所创小青龙汤,在通过其“温阳散寒化饮”的功效达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案例17

蒋某某,女,57岁。初诊:2016年11月26日。

主诉:咳嗽10余天。

病史:患者诉反复咳嗽10余天,伴咽痒,咳少量痰,色白,质稀。平素恶风。刻下诊:微恶风,咳嗽咳痰,咽痒,纳少,舌淡,苔白,脉弦。

诊断:咳嗽。

辨证:肺气不固,外邪袭肺。

治法:扶正祛邪,益肺止咳。

处方: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化裁。黄芪20g、白术20g、防风10g、柴胡15g、黄芩15g、蝉蜕15g、射干15g、紫苏叶15g、杏仁15g、连翘15g、五味子15g、干姜10g、紫菀15g、款冬花15g。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患者上症减轻,伴口干。

处方:上方去黄芪、白术,加麦冬、石斛。防风10g、柴胡15g、黄芩15g、防风15g、蝉蜕15g、射干15g、苏叶15g、杏仁15g、连翘15g、五味子15g、干姜10g、紫菀15g、款冬花15g、麦冬15g、石斛20g。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诊疗心得:“风为白病之长”,《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患者不慎感受风邪,风邪袭肺,肺失宣降则发咳嗽;“盖肺主皮毛,惟其虚也,故腠理不密,风邪易以入之,若肺不虚,邪何从而入耶”,故患者发病的关键在于素体肺虚卫外御邪能力减弱。治宜以益气固表为重,兼以祛邪解表,予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化裁。小柴胡汤疏利气机,补虚攻邪,其治疗包括“或咳”之症,小柴胡汤方后注中云:“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为治疗咳嗽的妙方,许叔微谓“小柴胡治咳值千金”;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与小柴胡共同顾护人体正气,是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案例18

伍某某,男,31岁。初诊:2014年10月20日。

主诉:咳嗽2个月。

病史:患者诉近2个月咳嗽,行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曾服西药治疗多次未见痊愈,现求诊中医。目前咳嗽、咳痰,痰多黄,口因痒,咳声剧,有时喉部有哮鸣音,无明显口干及恶风寒,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脉弦稍数。

诊断:咳嗽。

辨证:少阳枢机不利,肺气失宣。

治法:疏利少阳气机,宣肺止咳。

处方: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柴胡15g、黄芩15g、紫苏梗15g、法半夏15g、杏仁15g、蝉蜕10g、射干15g、紫菀15g、款冬花10g、結梗10g、甘草6g、地龙10g、乌梅20g、五味子10g。5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主宣降,肝主疏泄,肺之宣降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的调节。患者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失于调达,以致木叩金鸣,故而出现咳嗽;咳易耗气,正气虚,无力祛邪外出,正虚邪恋,故患者咳嗽迁延不愈。患者咳嗽与咳痰并见,因此治疗应止咳与化痰并重。故投以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小柴胡汤疏利少阳气机,补虚攻邪,其治疗包括“或咳”之症,小柴胡汤方后注中云:“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患者咳黄痰,内有郁热,故去辛热刺激之品干姜;《医学心语》谓止嗽散为“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之方,具有止咳化痰、驱邪而不伤正之功;两方合用,相辅相成,药症相投,咳嗽必止。

案例19

沈某某,男,36岁。初诊:2016年5月18日。

主诉:咳嗽1个多月。

病史:患者自述近1个多月来开始反复性出现刺激性咳嗽,遇冷风、异味、油烟、污浊空气时鼻痒咳嗽,干咳少痰。刻诊:咳嗽,少痰,大小便调,胃纳一般,夜寐欠佳,舌红,苔薄白,脉寻之见浮弱。

诊断:风咳。

辨证:肺虚风犯证。

处方:玉屏风散加减。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麻黄10g、紫苏叶15g、蝉蜕15g、全蝎5g、法半夏15g、紫菀10g、款冬花10g、炙甘草10g。7剂,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诉咳嗽明显好转,余无特殊。效不更方,继续服用原方,5剂,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后诸症除。

诊疗心得:蓝教授认为,过敏性、刺激性咳嗽归属于风咳范畴,风咳定义是根据有风证特点的咳嗽,以咳嗽为主,干咳无痰或少痰,可突然发作,多为阵发性,咽痒咽干,油烟、灰尘、冷空气、讲话等容易诱发,有时表现为难以抑制的刺激性咳嗽,白天或夜间咳嗽,病程一般较长。风咳有其独特特征,有别于风寒、风热、风燥,不论在临床症状还是在舌脉上均无明显寒热征象,临床表现相对风寒、风热、风燥而言较为平和,故而在选方用药时应以平和之药为主,不应有寒热之偏。基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致病机制,蓝教授认为对于风咳属于慢性咳嗽者,主张在祛邪的同时兼顾体虚,以防邪气祛除后再犯,在具体选方用药上以祛风宣肺、舒缓气管、祛邪治标的同时兼顾本虚,故常加用玉屏风散以防邪气再犯,常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三、发热

发热病因复杂,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发热主要是感受六淫、疫毒之气所致,以体温骤然升高、恶寒、口渴、脉数为主要临床特征。外感发热一般起病较急、发展快,故在患病之初即宜用得力之药,阻遏病情发展,予清热解毒药物贯彻治疗的始终,以治热、防变。内伤发热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使热从内生。内生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以低热为主或自觉发热。蓝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多从气、血、阴、阳、痰湿、气郁、血瘀角度进行辨证论治。

案例1

李某,女,3岁。初诊:2016年9月20日。

主诉:发热,咽痛5天。

病史:家属代诉患儿5天前因感冒后出现发热,咽喉痛,给予口服退热药物后无效,体温最高达39.8℃。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予抗生素及补液等处理治疗,发热反复不退。症见发热,咽痛,汗多,大便干结,舌红,苔微黄厚,脉浮数。查双侧扁桃体绿豆大小脓点,体温39.3℃,治以清肺胃之热,兼平肝理脾法。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肺胃蕴热。

治法:清泻肺胃。

处方:内蒙古医科大学张明锐教授拟定方(清寒退热汤)加减。青黛(包煎)5g、藿香5g、石膏先煎3g、玄参10g、地骨皮5g、全瓜蒌5g、神曲10g、甘草3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体温下降,最高37.7℃,无咽痛,大便稍硬,纳差。去藿香、玄参、全瓜蒌,加焦山楂20g、茯苓15g、陈皮12g。继服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一周后随诊病愈。

诊疗心得:小儿脏腑娇嫩,肺为华盖、娇脏,易感受外邪,脾胃不足故容易内蕴积热,加之肝常有余,故外感热病常表现出高热之势。且小儿用药,稍重则伤,稍呆则滞,是故用药务必轻灵。清寒退热汤,方中青黛性寒而色青,泻肺肝;石膏性寒色白,能清肺胃;藿香辛而微温,透表且无发汗之弊,兼能理脾。地骨皮能清热退蒸,止夜汗,全瓜萎润肠清肺,玄参滋肾水并清热利咽,神曲运化中焦兼解表邪并阻碍气机。诸药合用,清肺胃为主,兼顾肝脾。且用药如羽,避免了辛散攻伐之品伤其元气,过汗之品伤阴伤阳,大苦寒之品峻伤脾胃。二诊去藿香、玄参、全瓜萎,入焦山楂、茯等、陈皮,直指中焦运化,兼以酸甘化阴,共为热病之善后。吴瑭云“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治疗小儿外感热病,医者多能做到慎用麻、桂等大发汗之品,但对于西药之退热药的应用却不假思索,其实两者均重发汗,耗损津液,直致热势反复燔炎,需慎用。蓝教授认为该病本是卫分之病,西医抗生素使用后将战场直接引到血分,表热退然内热遏伏,易再发,终成恶性之循环,慎用。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过重则至中焦,此是外感病的治疗原则。

案例2

王某,男,44岁。初诊:2011年3月26日。

主诉:发热1个月。

病史:患者自述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达39.8℃,平时常有畏寒肢冷、便溏等症状,从2011年2月18日开始,每天16时至22时出现发热,体温最高时达到39.5℃,一般在38℃—39℃,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使用大量抗生素等多种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刻诊:发热,体温38.5℃,形体消痩,形寒肢冷,面色萎黄,腰背发冷,伴乏力,自汗,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而润滑,脉沉细。

诊断:体虚发热。

辨证:脾肾阳虚,气血两亏。

治法:温肾暖脾,益气养血。

处方:附子汤加减。炮附子10g、桂枝10g、干姜log、炙甘草10g、当归15g、苍术15g、白术15g、白苟药10g、半夏10g、补骨月旨10g、鸡内金10g、大枣15g、木香10g、黄芪20g、党参15g、酸枣仁20g、茯苓15g、菟丝子15g。7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服药7剂后,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恢复,溏便亦止。之后,患者服用附子理中丸、归脾丸调理2周,诸症全消。

诊疗心得:本病案属于中医学中的真寒假热范畴,是内有真寒而外现假热证候。其发生机制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格拒,又称为阴盛格阳。患者体温升高为标,而畏寒肢冷、便溏等寒性症状为本,故用大量的寒凉药物治疗不仅无效,反而使病情加重。究其原因,本病乃由脾肾阳虚、气血两亏所致,故用温肾暖脾、益气养血之法治疗,亦系遵循中医学的治病求本、热因热用、甘温除热、虚则补之等治疗原则,而不是一味地妄用寒凉攻伐之品。“有是证则用是药”,方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案例3

蓝某某,女,33岁。初诊:2012年12月4日。

主诉:恶寒发热1天。

病史:患者1天前晨起爬山,突感风寒后,发热达39℃,自行服用小柴胡颗粒后,体温不降,随后出现听力下降,声音嘶哑症状。刻诊:声音嘶哑、听力下降、喉中有痰,平时畏寒怕冷,舌淡,脉沉细。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阳虚外感。

治法:温通肾阳、开窍启闭、宣肺散寒。

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炙麻黄6g、熟附子10g、细辛6g、紫苏梗15g、法半夏15g、厚朴15g、甘草6g。3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症状消失,病愈。

诊疗心得:患者素体阳气亏虚,感受寒邪,出现了正邪相争而导致的发热。本案素久肾元亏损,阳不外固,即感于寒而成太少两感证,其麻黄附子细辛汤。因本方是用于“少阴病,始之”,用麻黄辛温发汗,表散风寒,开宣肺气;用附子壮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的寒邪;用细辛走经串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既助麻黄表散风邪,开通上焦清窍,还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故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极其强大的温通肾阳,开闭启窍,宣肺散寒之功效。此方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闭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收到极好的效果。

案例4

吴某某,女,25岁。初诊:2014年5月6日。

主诉:反复发热1年。

病史:患者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行各种检查均未见异常。刻诊:发热,体温39℃,恶风,时有汗出,口干渴,但不欲饮水,大小便调,舌淡苔黄,脉浮缓。

诊断:外感发热。

治法:疏风散热。

处方:桂枝汤。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5g、炙甘草6g。5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发热、恶风、汗出,诊断为太阳中风证表证未罢,乃卫气外浮、营卫失和,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案例5

吴某,男,1岁。初诊:2015年5月24日。

主诉:局热持续不退2周。

病史:家长代述患儿2周前高热,急送某西医医院诊治,因体温高达41.5℃而急诊收住入院治疗,次日晨起体温降至38.5℃,日暮复升至39℃以上,予抗感染解热及物理降温等对症治疗1周后,体温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徘徊在38.5℃—40℃之间,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前来就诊,寻求中医帮助。刻诊:患儿发热,体温38℃,喜吃肉食,大便2天1次,近两周排便甚少,仅用肥皂、开塞露导出大便2次,大便干,量少。指纹粗大紫暗已过气关。

诊断:发热。

辨证:饮食积滞,郁积生热。

治法:消食,导滞,下积。

处方:楂曲平胃散合小承气汤化裁。生山楂20g、神曲10g、苍术10g、厚朴10g、莱菔子30g、枳实10g、生大黄5g。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诊疗心得:蓝老师认为,此案关键在于患儿大便秘结,掌心灼热,指纹粗大紫暗,加之平素喜肉食,体壮,可辨证为食积发热。食积阻滞气机,清气不能上升故见困顿思睡,因其体壮,气郁久化热,故见高热不退。此证须消食除积,积去则阻滞之气流转正常,气机畅通则热退。故徒用清热之法虽能解一时之热,但从长远来看,反致气机郁遏更甚,久之有动风之患。方用楂曲平胃散合小承气汤化裁,方中山楂、神曲消食健脾,苍术燥湿健脾,莱菔子行气消食,小承气汤消痞泄热,微和胃气。两方共奏通畅气机而不伤中焦之效。

案例6

张某某,男,35岁,初诊:2016年8月23日。

主诉:反复发热1周。

病史:患者自诉1周前因着凉后出现发热,午后尤甚,最高体温达38.4℃,服用布洛芬体温降至正常,但病情反复发作,时有汗出,身困无力,胸闷纳呆,心烦少寐,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发热。

辨证:湿热交阻。

治法:芳香化湿,佐以清热。

处方:三仁汤加减。杏仁10g、白蔻仁10g、生薏苡仁15g、滑石30g、半夏15g、竹叶15g、香薷10g、银柴胡15g、连翘20g、车前草20g、陈皮10g。7剂,每天1剂,水煎服。随访病情痊愈。

诊疗心得:蓝教授认为,该证为典型的湿热困阻。湿邪阻于肺,水液输布异常,故时汗出。湿困阳气,致其不能四达,故身困乏力、胸闷、发热。湿困中焦,致中焦运化失常,故纳呆。邪热上扰清窍,加之湿困清阳不升,故心烦少寐。津液不能上承于口腔故口渴不欲饮。故方用三仁汤以芳香化湿,改通草为车前草以增强清热利水之效,加香薷、陈皮化湿健脾,加银柴胡、连翘清透邪气。

案例7

蓝某某,女,33岁。初诊:2012年12月4日。

主诉:恶寒、发热4天。

病史:患者自诉4天前外出感风寒后出现恶寒、发热,体温波动在38.9℃—39.5℃,全身倦怠懒言,平素畏寒,纵欲房事过度。刻诊:精神萎靡,恶寒、发热,体温为39℃,畏寒特甚,舌胖淡,苔薄,脉微细无力。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阳虚外感。

治法:温阳散寒。

处方: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10g、芍药10g、生姜10g、党参20g、熟附子10g、大枣20g。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恶寒发热除。嘱患者长期服用桂附地黄丸。

诊疗心得:本案患者纵欲过度,日久致肾元不足,元阳中虚而不能固表,感寒易成太少两感证,辛散太过之药当掂量使用,因麻黄宣发,细辛温散,再发汗则足以损其阴津,病情将恶化,当有所禁忌。而桂枝新加汤再加附子,于阴中求阳,使阳固阴守,病愈。

案例8

李某,女,73岁。初诊时间:2012年11月22日。

主诉:发热、恶寒6天。

病史:患者自诉6天前因在健身房跑步锻炼后吹空调,之后感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咽痒、全身酸痛,稍微活动后汗出不爽。刻诊:发热,体温为38.8℃,恶寒,咳嗽,咳痰,咽痒,全身酸痛,遍身汗出,活动后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外感风热。

治法:解肌祛邪,调和阴阳。

处方:桂枝汤加减。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20g、甘草6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诸症消。

诊疗心得:本案患者病发于小雪之日附近,正是运气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为风温初起之证候,为正气虚弱,外感风热所致,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故方选桂枝汤。《温病条辨》曰:“太明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之状,亦不可“汗而发之”,但宜解肌祛邪,调和阴阳。正如吴瑭所说:“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汤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白芍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蓝教授认为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效果颇佳。

案例9

黄某某,男,50岁。初诊:2013年7月3日。

王诉:发热1周。

病史:患者自诉1周前外出旅游,酷暑汗出,遂下海游泳后出现恶寒、发热,体温最高达39.6℃。遂到当地医院就诊,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体温持续不降。刻诊:发热,体温39.3℃,恶寒,全身酸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风寒外感。

治法:发汗解表散寒。

处方:麻黄汤。麻黄10g、桂枝10g、白芍20g、生姜10g、甘草6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热退,体温正常。

诊疗心得:患者虽酷暑感寒,但症脉却是外感风寒之象,多数医家逢夏日都忌用麻、桂辛温之品,恐其发汗太过,用之不当,易生他变。但本例患者切投病机,用之恰到。医者刚开始使用抗生素等寒凉之品,阳气更郁,邪气更不得发越。寒郁闭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案例10

李某某,男,5岁。初诊:2013年3月7日。

主诉:发热1天。

病史:其父代诉患儿昨日开始发热,体温最高达39.8℃,予抗生素及补液等对症处理治疗,高热持续不退。刻诊:发热,体温39.6℃,嗜睡,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邪热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

处方:自拟外感高热方加减。柴胡10g、黄芩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石膏10g、大黄3g、枳壳10g、槟榔6g、蝉虫兑10g、芦根10g、竹叶10g、灯心草3g。2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高热已退,体温降至正常。

诊疗心得:针对这样的紧急情况,蓝教授通过清热、透热、行气、通便之法,使热从各个途径清之,所以只用了两服药就解决了问题,可谓是“效如桴鼓”。又因为病势急,故用药量较大,意在除邪救人,可谓大刀阔斧,独具匠心!蓝教授认为,若大便秘结,则加大黄、芒硝、瓜萎仁,引邪从大小便排出,使邪有出路,不可闭门留寇。口渴明显,加天花粉、麦冬;腮肿咽痛加大青叶、射干、马勃;咳嗽痰黄加浙贝母、瓜蒌、鱼腥草;高热太盛,宜加大石膏用量,并加青蒿;恶寒明显加羌活。

案例11

蔡某某,女,36岁。初诊:2012年1月6日。

主诉:发热、恶寒5天。

病史:患者自诉感冒已4—5天,发热恶寒,体温波动在38℃—39℃,少许汗出,全身肢体酸痛。纳寐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外感风寒。

治法:发汗解表散寒。

处方: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桂枝6g、麻黄6g、白芍6g、生姜5g、大枣10g、甘草5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外感数日,无心烦喜呕,胸胁苦满,故知未入少阳;又因其大小便自调,知未传阳明。无少阳、阳明见证,仍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紧,宜小发汗,予桂枝麻黄各半汤愈之。

案例12

刘某某,女,14岁。初诊:2013年2月5日。

主诉:头痛发热3天。

病史:患者自诉3天前开始出现头痛发热,无汗,体温最高为39℃,自行购买布洛芬后,汗出热退,但第二天出现寒热往来,午后为甚,纳寐差,大小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浮数。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邪在太阳。

治法:疏解太阳之邪气。

处方: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10g、麻黄5g、白芍10g、杏仁10g、生姜10g、大枣20g、炙甘草6克。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本案患者虽寒热往来,但无心烦喜呕,胸胁苦满,故知未入少阳;又因其大小便自调,知未传阳明。故知其大多属于太阳病变,多由表证发汗太过,损伤营卫,而邪气又得不到彻解所致,此类病证,邪在太阳之表,其脉浮紧,本当麻黄取汗,但考虑已微出汗,不便峻剂发表,故取桂枝二麻黄一汤或麻黄各半以小发其汗,宣利肺气。

案例13

郭某某,男,43岁。初诊:2012年3月12日。

主诉:恶寒发热3天。

病史:患者自诉3天前出现恶寒发热,体温波动在38.5℃—39.0℃,每天发热1次,自服退热药后体温未见明显下降,伴头痛,肢体酸痛,微咳嗽,微汗出,纳寐差,大小便调。舌淡,苔白滑,脉浮紧。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外感风寒。

治法:辛温解表。

处方: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10g、麻黄5g、白芍10g、杏仁10g、生姜10g、大枣20g、炙甘草6克。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由于本案患者无心烦喜呕,胸胁苦满,故知未入少阳;又因其大小便自调,知未传阳明。邪在太阳之表,其脉浮紧,本当麻黄取汗,但考虑已微出汗,不便峻剂发表,故取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小发汗,宣利肺气。

案例14

邓某某,男,65岁。初诊:2014年5月8日。

主诉:发热6天。

病史:患者有肝癌病史。患者自诉6天前开始至今午后低热不退,体温为37.5℃—38℃,口干,口渴,频频饮水后,仍不解,气短乏力,气逆欲吐,汗出,不思饮食,头前额与两侧疼痛。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

诊断:发热。

辨证:阳明气阴两虚,虚热上扰。

治法:补气阴,清虚热。

处方:竹叶石膏汤。竹叶10g、生石膏30g、麦冬30g、太子参20g、法半夏15g、炙甘草10g。5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热退呕止。心烦,予上方加黄连6g、阿胶10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本案患者属于“阳明气津两伤”。胃虚有热其气上逆,予竹叶石膏汤切中病机。

案例15

吴某,男,36岁。初诊:2011年2月20日。

主诉:发热3天。

病史:患者自诉3天前因淋雨后,突然出现发热恶寒,体温最高达39℃,无汗,咳嗽声重,有痰,色白质稀。刻诊:发热,体温38.8℃,伴小便点滴不畅,小腹胀急,无尿频、尿急、尿痛,查尿常规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浮。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风寒犯肺,肺气郁闭。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开郁。

处方:麻黄汤。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牛膝15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嘱患者药煎好后放入葱白,闷3分钟再行服用。

二诊:患者热去,小便利。

诊疗心得:“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风寒闭肺,上窍闭塞,致下窍不通,小便点滴不行。治以麻黄汤宣通肺气,启上而开下流,即所谓“提壶揭盖”之法。

案例16

蓝某,女,27岁。初诊:2011年11月8日诊。

主诉:恶寒发热4天。

病史:患者自诉4天前出现恶寒发热,无汗,体温最高达39℃。患者平时喜吐痰涎,痰白、质稀,月经4个月未来。舌胖,苔滑,脉弦滑。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外感风寒,痰湿不化。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麻黄10g、桂枝10g、细辛6g、法半夏15g、干姜10g、白芍20g、五味子15g、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诊疗心得:本案患者发热兼有闭经,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先有感寒而致寒湿不化,聚而成痰成饮,阻塞冲任,使胞络闭阻而月事不行。《金匱要略》云:“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经水断绝。”《妇科大全》亦有“痰涎壅滞而经不行”者。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寒饮,辛开通闭,故在饮去表解之时,淤久之经血亦至。

案例17

白某某,女,30岁。初诊时间:2012年1月23日。

主诉:发热4天。

病史:患者妊娠5个月,4天前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为38.5℃。刻诊:发热,体温38℃,微咳嗽,舌淡,苔薄白,脉浮大而弱。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营卫失和。

治法:调和宫卫。

处方:桂枝汤。桂枝10g、白苟10g、生姜10g、大枣20g、甘早6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热除。

诊疗心得:本案患者妊娠发热为阴血亏虚,阳浮阴弱而成。阳气浮动则见发热,阴血亏虚故脉来浮大而弱切中桂枝证之病机,故用桂枝汤调和卫阳、益营阴而愈。

案例18

于某某,男,23岁。初诊时间:2013年3月2日。

主诉:全身发热2年余。

病史:患者自诉2年余前开始出现全身发热,体温不高,喜浴冷水澡,冬日亦是,平时喜食冷饮、凉食。刻诊:自觉全身发热,但体温正常,平时喜食冷饮、凉食,稍烦躁。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内伤发热。

辨证:火郁证。

治法:升阳散火。

处方:升阳散火汤。升麻10g、葛根10g、独活10g、羌活10g、白苟20g、党参20g、柴胡10g、防风10g、生甘草6g、炙甘草6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诸症除。

诊疗心得:本方源于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火郁发之”是宗旨。方中的葛、升、柴、羌、独、防均是辛散气轻之品,升阳解郁以发散火邪;白芍酸主收敛,参、草补气健脾,以免升散太过而伤正气。火郁证的治疗可苦寒直折,亦可滋阴而降,也可导龙入海,而此证可因势利导、疏发升散,如治此证,以寒克制,无济于事。因此,郁火之火,当以升阳散火汤,最为允当。蓝教授认为此方“升阳散火”4字,有过无功。临床用升阳散火汤须仔细辨证,明确病机方可用药。

案例19

蓝某某,女,32岁。初诊:2012年12月24日。

主诉:发热畏寒1个月余。

病史:患者自诉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畏寒,体温波动在37.5℃—40℃,稍有干咳,就诊于当地医院急诊科,反复予抗生素及激素等退热治疗,但热势反复,于午后为甚,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口干欲饮,舌暗,苔薄腻微黄,脉濡数。

诊断:内伤发热。

辨证:脾胃气虚。

治法:补益脾胃。

处方:补中益气汤。黄芪20g、白术2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党参20g、当归10g、炙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甘温除热法的思想源泉来自于《黄帝内经》,为张仲景所创,由李东垣定法。《黄帝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泻之,甘补之”,这些理论为李东垣创立脾胃论垫下了基石。《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此为张仲景创立“甘温除热法”治疗虚劳烦热之首方“小建中汤。”

案例20

汪某某,男,26岁。初诊:2016年3月12日。

主诉:发热、暴哑1天。

病史:患者自诉1天前因清晨上山感寒后开始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声哑,随后开始出现失声,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太阳表实证。

治法:发汗解表,开宣肺气。

处方:麻黄汤。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5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热去,寒解。咳嗽,有痰,痰白。予止嗽散加减。紫菀10g、款冬花10g、百部10g、桔梗10g、贝母10g、白豆蔻3g、细辛6g、炙甘草6g。5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素问》曰“皮毛者,肺之合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形寒寒饮则伤肺。”患者外出感寒,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恶寒发热,咳嗽声哑,此所谓“金实不鸣”也。故予以麻黄汤宣通肺气开散“金实”,待寒邪外解,则会厌动利,音声能发。治宜开毛窍宣肺气,不必治其喑。

案例21

柴某某,男。初诊时间:2012年7月3日。

主诉:恶寒、发热、气喘5天。

病史:患者自诉5天前开始出现恶寒、发热、气喘,体温最高为39℃,患者热多寒少,头痛,肢体酸痛。刻诊:发热,体温为38.8℃,全身皮肤干燥,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舌红,苔薄黄,脉洪大而浮紧。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外寒里热证。

治法:表里双解。

处方:大青龙汤。麻黄10g、桂枝10g、石膏50g、生姜10g、葛根30g、芦根20g、竹叶10g、甘草6g。2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邪去热退。

诊疗心得: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加葛根、芦根、竹叶使得邪有出路。

案例22

张某,女,26岁。初诊时间:2012年5月3日。

主诉:发热、恶寒7天。

病史:患者自诉7天开始出现发热、恶寒,予以抗生素治疗后,热去。但出现周身痒,全身可见散在的红疹。刻诊:发热,体温38.5℃,稍恶寒,周身可见散在的红疹斑。舌淡,苔薄白,脉浮。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风寒表轻证。

治法:调和营卫,微散风寒。

处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6g、麻黄6g、白芍6g、生姜5g、大枣10g、甘草5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得汗后,热退,疹消。

诊疗心得:邪未全祛,微邪郁于营分,卫阳怫郁,已成太阳轻证。邪微阳郁,不得泄越则身痒;正邪相争。其治宜小和营卫,微散风寒,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则刚柔相济,正中病情。

案例23

陈某,女,20岁。初诊时间:2012年9月20日。

主诉:发热、恶寒28天。

病史:患者自诉28天前开始出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体温波动在38.5℃—39℃,行血常规等各项检查都未见异常,平素大便稍黏腻。刻诊:发热恶寒,体温为38.5℃,恶风,自觉全身出汗不畅,体臭,全身瘙痒,但未见红疹,纳寐可,小便调,大便黏腻。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诊断:内伤发热。

辨证:营卫不和。

治法: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麻典各半汤。麻黄5g、桂枝5g、白苟5g、杏仁5g、生姜5g、薏苡仁30g、炙甘草5g。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患者诉服用上述中药2剂后,汗出畅快,身瘙痒症状减轻,体臭减轻。5剂服完诸症皆消。

诊疗心得: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云“体气不和,使津液杂秽,故令体臭”。本案患者风寒在里郁久,邪气未能完全除去,患者平素大便黏腻,可是素体有湿气,当为余邪未尽与湿浊之气相搏,蕴蒸外溢故作体臭。患者未见寒热往来,故知邪未至少阳。大便未见干结,故知邪未至阳明。故邪气仍在太阳表证,但机体正气不足以祛邪外出,故汗出不畅,所谓“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故采用辛温解表,小发汗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更加薏苡仁一味以增强其宣化渗湿之功,故疗效甚捷。

四、哮喘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哮病和喘病经常同时发作,故统称为“哮喘”。哮喘为发作性疾患,其发病机制为肺气上逆,痰湿阻滞所致,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哮喘发作时,当以祛邪化痰利气为主;未发时以扶正固本为主,或益肺,或健脾,或固肾。

案例1

陈某,男,28岁。初诊:2015年9月3日。

主诉:反复咳喘5年,再发加重2周。

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咳喘,多因接触冷空气后发作。2周前因受凉后咳喘频作,喉中有痰鸣声,咳痰色黄,咳吐不爽,伴小便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未闻及明显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粗。

诊断:哮病。

辨证:热哮。

治法:清热化痰,通腑泻肺。

处方:定喘汤加减。炙麻黄10g、杏仁10g、黄芩10g、桑白皮15g、白果10g、半夏20g、紫苏子15g、炙甘草6g、枳实10g、厚朴10g、生大黄6g。7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咳喘减轻,痰量减少,去炙麻黄,改杏仁、厚朴各15g,续服7剂。

三诊:患者诸症较前明显好转,两肺未闻及明显哮鸣音。嘱其避免烟尘异味、海货发物,饮食宜清淡为主。

诊疗心得:蓝教授认为,哮病的发生常为痰伏于肺,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临床治疗哮病应首先明确病情,对于急性发作患者,可考虑结合西医治疗。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黄芩、桑白皮泻肺肃肺而平喘;杏仁、半夏、紫苏子化痰降逆;白果敛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生大黄通腑泄热;枳实、厚朴除滞行气、通腑泄热;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上下并治,标本兼顾。蓝教授指出,哮喘发作期常因肺失宣降,影响大肠传导功能,腑气不通,肠腑壅实又导致阳明浊气上冲,进而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导致哮喘加重。因此采用通腑法或者肺肠同治法治疗发作期哮喘,能使腑气得通的同时,气机逆乱得以纠正,有利于肺之宣肃功能恢复。

案例2

黄某某,女,55岁。初诊:2017年1月11日。

主诉反复:气喘40余年,加重2天。

病史:患者有哮喘病史40余年,2天前因天气骤然变冷出现呼吸不畅,夜间尤甚,咳嗽,咳痰,量稀色白,呈泡沫状,伴恶寒发热,无胸闷、胸痛,纳寐可,大小便调。予西药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症见面色青晦,恶寒发热,咳嗽咳痰频作,偶感呼吸困难,舌淡,苔白滑,脉弦紧。

诊断:哮喘。

辨证:寒饮伏肺。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平喘。

处方:小柴胡汤合小青龙汤加减。柴胡15g、黄芩20g、法半夏15g、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5g、白巧20g、石膏30g、鱼腥草30g、甘草6g。1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朱震亨主张“哮喘专注于痰”,指出“痰”为本病发病宿根;大多数医家认为哮喘发作乃各种因素诱发,如《症因脉治》曰:“哮喘病之因,痰饮留伏……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气肌表……”《医学实在易》云“哮喘乃寒邪伏于肺腧……遇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役劳房劳亦发”。患者宿有寒痰伏于肺窍,遇外感风寒之邪袭于肺卫,触动伏痰,痰升气阻,搏击于气道,故患者哮喘病发,并伴恶寒发热等症,治宜祛风散寒,化痰平喘。蓝教授遵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发时治上,平时治下”及“哮喘必用薄滋味……药中多用温,不用凉药,须常带表汤散”的治疗原则,故予小柴胡汤合小青龙汤并投。小柴胡汤主治“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等少阳病证,恶寒发热与往来寒热均为正邪相争所致,故恶寒发热可看作往来寒热的表现之一,哮喘症“每发六七曰,轻则三四时,或一月或半月”的发作规律与“休作有时”不谋而和,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小柴胡汤具有激素样抗炎作用,符合现代医学治疗哮喘的用药原则,投以小柴胡汤可一举两得。出自《伤寒论》的小青龙汤“温化寒饮为主而兼解表邪”,与小柴胡汤合用,表里兼顾,药效大增,自能药到病除。

案例3

安某,男,52岁,初诊:2016年11月29日。

主诉:反复气短3年余。

病史:患者自诉被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年,3年前出现气短,乏力,心慌。症见神疲,纳可,睡眠欠佳,舌质暗,苔白,脉弦。

诊断:喘证。

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处方: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味。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党参30g、麦冬20g五味子15g、浮小麦30g、大枣20g、丹参20g、熟地黄30g、淫羊藿10g、甘草6g。5剂,每天1剂,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患者病程较长,久病则导致肺虚,肺虚则气失所主,从而气阴亏耗,症见气短,神疲乏力,心慌。四诊合参,本案患者证属气阴两虚。患者目前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根据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采取益气养阴为法,以玉屏风散合生脉散为方。玉屏风散益气固卫,扶正祛邪,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加用熟地黄、淫羊藿补肾纳气,气阴两亏则心神失养,以浮小麦、大枣、甘草养心安神,久病多瘀,添丹参活血化瘀。两方合用,能补肺益气养阴。

案例4

游某,女,60岁。初诊:2015年6月22日。

主诉:气喘半个月余。

病史:患者诉半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气喘,夜间尤甚,伴咳嗽,晨起有泡沬状痰,阵发性寒热,汗多,手心潮热,腰背酸痛,大小便正常。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紧。

诊断:喘证。

辨证:气虚兼寒湿。

治法:散寒祛湿益气。

处方:五苓散化裁。羌活10g、白芷10g、牛膝10g、桂枝15g、猪苓20g、茯苓20g、砂仁10g、炒白术15g、太子参10g、炒苍术15g、藿香20g、干姜5g。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患者气喘基本痊愈。

诊疗心得:蓝教授认为,观其舌脉,考虑患者素体气虚或兼水饮,复感寒湿,内外合邪而致气喘,寒邪闭肺,肺失宣肃,水液输布失常,外溢肌表故表现为汗多,手心潮热,寒湿痹于肌表,故腰背酸痛。治宜兼顾寒湿,同时积极调动正气。方中羌活、白芷、藿香解表散寒湿,桂枝、干姜、太子参、炒白术顾护中焦,调和营卫;桂枝、茯苓、猪苓化饮泄浊;砂仁性味辛温,既能理气化湿,合白术、茯苓又可增强健脾益气之效;牛膝补肝肾,强腰膝。诸药共达祛邪顾正之效。

案例5

胡某某,女,46岁。初诊:2013年3月20日。

主诉:反复咳喘7年。

病史:患者自诉患有支气管哮喘7年。近7年来反复出现咳喘,痰白质稀、量多,近7天因受凉后,开始出现咳嗽、气喘难耐,胸闷不畅,呼吸困难。刻诊:咳喘,痰多,喉中似水声漉漉。舌淡,苔白,脉浮软。

诊断:喘证。

辨证:外感风寒引动内伏痰饮。

治法:解表散寒,化痰止喘。

处方:麻黄汤加味。麻黄10g、桂枝10g、厚朴10g、枳实10g、杏仁10g、甘草6g。5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5剂药后,咳喘减轻,守上方3剂。

三诊:咳止喘平,呼吸通畅。

诊疗心得:本案患者素有痰饮内伏,又受风寒之邪侵犯,引动痰饮,而致风寒冷哮。予以麻黄厚朴汤,外解风寒,内宣肺气,又肃肺下气,药中其病,则其效佳。

案例6

杨某某,男,32岁。初诊:2012年1月23日。

主诉:咳嗽气喘5天。

病史:患者自诉5天前因外出受凉后开始出现咳嗽、气喘,伴发热,体温波动在38.6℃—39℃之间。刻诊:干咳,少痰,气喘,胸闷,体温38.6℃,伴头痛,汗出恶风,全身酸痛,背部发凉,行CT检查示:两肺炎症。舌淡,苔薄白,脉来弦浮。

诊断:喘证。

辨证:寒邪犯肺,气逆作喘。

治法:发汗祛寒,温肺止喘。

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20g、杏仁10g、厚朴15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患者服药7剂,咳喘缓解,复查CT示两肺炎症较前吸收。守上方继服7剂。

三诊:患者诸证除。仍有汗出恶风,晨起吐稀白痰。

诊疗心得:本案患者属于太阳中风,寒邪犯肺,气逆作喘,为中风表虚兼肺失宣降之证,故投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蓝教授认为,本方用于风寒表邪未解,兼见发热、汗出、咳喘之证,效佳。

案例7

卢某某,男,23岁。初诊:2012年3月3日。

主诉:气喘6天。

病史:患者自诉因6天前外出淋雨发热,自行服用布洛芬缓释片发汗热退后开始出现气喘。刻诊:气喘,稍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喘证。

辨证:外寒内热。

治法:清热宣肺以止喘。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10g、石膏30g、杏仁10g、甘草6g。3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诸症除。

诊疗心得:肺之喘证,辨证分寒热虚实。本案患者为肺热作喘,其表证已解,舌苔薄黄,脉象滑数均为热象之证。本当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以止喘,石膏清肺热,麻黄宣肺气,肺系之急得解,则气喘愈。蓝教授认为,麻黄为治喘之良药,寒热咸宜。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白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薏苡仁相配则治湿喘。注意:心、肾之虚喘者必须禁用。余则无往而不利。

五、肺胀

《灵枢·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病证,临床上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等为主要表现。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相类似。

蓝教授认为,本病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治疗以治痰为主。根据“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必先降其火,治火者必先顺其气也”的理论,蓝教授予清肺化痰法贯穿治疗过程,常用药物有:黄芩、桑白皮、鱼腥草、瓜萎、桔梗等。

案例

黄某,男,50岁。初诊:2015年3月10日。

主诉:咳嗽、咳痰、气喘1周。

病史:患者自诉1周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为阵发性咳嗽,晨起咳剧,咳痰色黄,痰质黏稠难咳出,咳嗽剧烈时或活动后伴喘息气短,呼多吸少,纳寐欠佳,小便正常,大便稍干,舌红,苔黄厚稍腻,脉滑数。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史。体格检查:桶状胸,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诊断:肺胀。

辨证:痰热郁肺证。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处方:苏子降气汤加减。半夏15g、浙贝母10g、黄芩10g、紫苏子15g、前胡10g、厚朴10g、桑白皮15g、芦根15g、款冬花10g、桔梗10g、杏仁10g、瓜萎皮10g、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上述症状好转,睡眠仍欠佳,故于原方加酸枣仁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安神。

三诊:咳嗽咳痰,气喘明显好转,睡眠良好。

诊疗心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生发展,多因肺失宣降,痰油潴留,而致肺气不能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治疗该病时,应着眼于疏利气机,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紫苏子、桑白皮、前胡、厚朴、款冬花降气化痰平喘,黄芩、浙贝母、芦根清热化痰,桔梗载药上行以提升肺气,杏仁既能止咳平喘,又能润肠通便,配合瓜蒌皮清热化痰、润肠通便。蓝教授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目的在于阻止症状发展和疾病反复加重,保持最适当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而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需重视对该病的预防和调护,嘱患者适当锻炼,戒烟酒,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可适当家庭氧疗,改善肺通气功能。

六、鼻鼽

《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鼽,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鼽,以阵发性鼻奇痒、喷嚏频作、大量清水涕为特点,伴有鼻塞、目痒等。鼻鼽分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类,其病因为正虚,风邪乘虚而入。临床上首先辨明脏腑,其主要责之于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肺主一身之皮毛,肺气虚寒,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则风寒异气乘虚而入,循经上犯鼻窍。《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曰:“肺气通于鼻,其脏若冷,随气乘于鼻,故使津液浊涕,不能自收也。”临床常伴有恶风怕冷,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治以益气固表为主,玉屏风散首选,方中重用黄芪,补肺健脾,固表敛汗,合桂枝汤调和营卫;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则肺气虚,鼻失濡养;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津液敷布影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上犯鼻窍。临床上鼻塞较重,鼻涕量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濡弱。治以健脾益气为主,补中益气汤主之;肺脾气虚,通调水道功能失调,可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肾为气之根,肾虚,肾不纳气,耗散于外,上越鼻窍;肾阳不足,摄纳无权,水湿上犯,可使清涕连连。《素问·宣明五气论》指出“肾为欠、为嚏”,临床常喷嚏频作,大量清涕,伴有形寒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肾固涩为主,首选金匮肾气丸加淫羊藿。其次重在益气固表,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持一身之气,肺气不足,表卫不固,腠理疏松,风气乘虚而入,鼻窍为之不利。故鼻鼽当重在益肺气、固表卫,肺气得充,腠理致密,风邪不得侵入,则鼻鼽不会发作。最后,适当予以补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气不足则肺气亦不足,故适当加入补肾药物,如山茱萸肉、黄精之类,必要时,只要辨证正确,也可选用紫河车等温肾助阳药,或选用真武汤。另外适当使用活血药物,肺朝百脉,肺与血液循环有关。临床上,有的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病程曰久,鼻塞曰重,检查可见鼻黏膜淡紫或黯紫,肿胀明显,舌质偏黯,舌下脉迂曲,可加以活血,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丹参等温经活血通窍;也有的患者头胀、头痛,检查发现鼻黏膜充血明显,可用牡丹皮、赤芍等凉血泻火之剂。临床常用的药物有蝉蜕、仙鹤草、牡丹皮等。

案例1

郭某,男,25岁,学生。初诊:2017年1月5日。

主诉:鼻塞反复发作2个月余。

病史:患者自诉2个月余前因感冒引起鼻塞,鼻流黄浊涕,咽喉疼痛,伴口干、口苦。症见口干、口苦,纳寐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黄,脉弦。

诊断:鼻鼽。

辨证:胆热郁肺。

治法:清泻胆热,疏利少阳。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法半夏15g、党参20g、生姜10g、桑叶10g、黄芪20g、女贞子20g、大枣20g。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诊疗心得:患者鼻塞原因有二:一是肺为五脏之华盖,司呼吸,开窍于鼻,鼻又上通于脑。肺气虚卫表不固,风邪犯肺,“风热移于上脑,则鼻多浊涕而渊”,故症见鼻塞、流涕等症;二是胆热上冲于鼻窍。《伤寒论》言:“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内经》云:“胆渗为涕,胆液不澄则为浊涕,如泉不已,则曰鼻渊。”《杂病源流犀烛》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頦鼻渊,是病更兼属乎淡也。”四诊合参,患者证属胆热犯肺。选小柴胡汤清胆热,疏利少阳机枢。加用桑叶疏散风热,黄芪、女贞子补肺气以固表。

案例2

王某某,男,30岁。初诊:2016年8月2日。

主诉:流清涕1年余。

病史:患者自述1年余前开始出现流清鼻涕,质稀,色白,以天气变凉、早晚以及受凉时明显。刻诊:两眼眼周偏黑,流清鼻涕,纳寐可,大小便调。舌质淡,台白,边有齿痕,脉寻之见微滑。

诊断:鼻鼽。

辨证:外寒里饮。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麻黄6g、桂枝6g、白芍10g、细辛3g、干姜6g、法半夏10g、五味子6g、煅牡蛎20g、薏苡仁20g、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炙甘草10g。7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患者诉清涕明显减少,但早晚仍有少量清鼻涕,服药后有微汗出,稍有乏力感,余无特殊。

处方:麻黄6g、桂枝6g、白苟10g、细辛3g、干姜6g、法半夏10g、五味子6g、炙甘草10g、黄芪30g、白术30g、防风10g、党参20g、茯苓20g、附子5g、肉桂5g、山药25g、熟地黄15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服药后诸症除。

诊疗心得:《礼记·月令》记载:“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即认为肺脏虚冷是鼻鼽发病的主要原因。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及治疗鼻塞脑冷流清涕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的方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外寒里饮证”,用小青龙汤外散表邪,内化寒饮。蓝教授对于证属“外寒里饮”的鼻鼽,常用小青龙汤加减进行治疗,结合鼻鼽病机本质:“肺、脾、肾阳虚加之外感风寒或异气邪”,而肺阳虚的本质是卫阳与元阳合虚之候表现在肺而其根在肾,据脾土生金,注意顾护脾胃后天之本,故选方用药在应用小青龙汤治其标的同时,据其气、阳虚损的情况,结合益卫固表、健运中焦以及温阳填精,如此,肺卫、脾虚、肾虚得以纠正,最终水液得以正常运化输布则标本同治鼻鼽可愈。

案例3

韦某某,男,46岁。初诊:2016年7月18日。

主诉:鼻流清涕1年余。

病史:患者自诉1年余来出现鼻流清涕,质清稀,伴恶风,平素容易感冒,面色不华。刻诊:鼻流清涕,检查见鼻黏膜色淡,水肿,恶风,纳寐一般,舌质稍淡,苔薄白,脉缓稍弱。

诊断:鼻鼽。

辨证:气虚证。

处方: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茯苓20g、薏苡仁20g、桂枝10g、白芍15g、大枣15g、生姜10g、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诉流清涕等症状明显好转,余无特殊。效不更方,继服原方14剂,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后诸症除。

诊疗心得:气虚者,顾护不及,易受风寒,故早晚阳气弱阴气盛时,气虚愈甚,所以容易阵发鼻痒、喷嚏;气虚津液失摄则多清涕,治疗应予益气固表,摄津止涕为主。蓝教授认为,对于气虚证若在成人多以肺气虚弱为主,所以以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疗,而对于小儿患者则多以脾气虚亏为主,多见明显脾胃升清降浊失调导致水液分布失常的症状,故临床辨证施治,多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症加入一些渗湿利水以及通鼻窍的药物则效果更佳。本案例中玉屏风散主要用于补脾肺之虚,而桂枝汤则主要用于调和营卫,桂枝汤中酸甘化阴与辛甘化阳,阴阳化生有源,实则是化生营卫之气的功用,所谓营卫之气充盛实则为正气充足,正气充盛可以达表抗御邪气,病安从来。

七、鼻塞

头面为诸阳之会,鼻居面中央,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清阳之气从鼻窍而入,故又为清窍之一。鼻塞多与肺有关,《黄帝内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又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难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其名虽异,其理则一。若因饥饱劳役,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实营气,阳气宗气上升,鼻管则通矣。”蓝教授临床治疗鼻塞有三法:一为芳香通窍,以祛邪散壅、宣通闭窍,临床常用苍耳子、细辛、薄荷、白芷等;二为化浊通窍,以宣化湿浊、通畅气机,临床用藿香、佩兰、白豆蔻、厚朴等;三为升阳通窍,以升举阳气、托邪通窍,临床用柴胡、升麻、葛根等。平时可配合迎香穴按摩以改善通气。

案例

黄某某,女,34岁。初诊:2012年6月3日。

主诉:鼻塞6个月余。

病史:患者自诉6个月余前开始出现鼻塞不通,平素容易头晕,胸闷,心慌。刻诊:鼻塞不通,难以呼吸,伴头晕,心慌,胸闷。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诊断:鼻塞。

辨证:中焦虚弱,痰饮阻窍。

治法:温肺化饮。

处方:苓桂术甘汤。茯苓30g、桂枝10g、白术20g、瓜蒌10g、薤白10g、法半夏15g、厚朴15g、炙甘草6g。5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诊疗心得:本案例患者属心肺阳气虚弱,阴气壅盛,久生寒饮,而致鼻塞,呼吸不畅。李东垣曾指出:中气虚弱,清气不升,可以导致清窍不利的病变,而他采用温补脾胃而升清阳的方法来治疗清窍不利证,临床上应注意区别。蓝教授指出,临床上应用苓桂术甘汤甚广,对于水气上冲所致的冠心病,其指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所致胸痛、心悸、短气等冠心病;对于痰饮上泛所致的眩晕,如属耳源性眩晕,可用本方加五味子;对于饮邪停留中焦,上逆犯肺所致的咳喘亦可使用,临床常见有咳喘伴吐涎沬,渴不欲饮,呕恶,舌苔白滑;对于脾阳不振,寒饮中生,上泛于肺,肺失宣降,通调水道不利而致的咳嗽、遗尿均可使用,即所谓的培土生金而制水饮也;对于寒饮停留脾胃所致胃痞,亦可使用。此方临床用之甚广,实在不得不佩服仲景之精密思维。

同类推荐
  • 古今性疾病验方选萃

    古今性疾病验方选萃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介绍的方剂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疗效确切,实用性强,适于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医师、医学生、中医药爱好者和性疾病患者阅读参考。
  • 医心方

    医心方

    《医心方》是日本的国宝,是中日医学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撰者丹波康赖(912-995)系东汉灵帝之后入籍日本的阿留王的八世孙,他医术精湛,被赐姓丹波,累迁针博士、左卫门佐。他于公元984年撰成《医心方》30卷,这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医书,成为后来宫庭医学的秘典,奠定了医家丹波氏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该书荟集中国医学典籍达204种,其中大半在中国亡佚,集当时日本汉医之大成,内容广及医学的各个领域,乃至于养生、房中(性医学),后者则导致它在中国大陆被视为准禁书达几十年。
  • 保健食品研发与制作

    保健食品研发与制作

    本书详细介绍了许多具有调节生理节律、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等保健食品的制备技术、常用制剂和食品来源。
  • 中西医结合诊治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诊治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病理状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临床上可以出现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肺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各种症状与体征。现代医学在使用改善心肌的顺应性及心肌重构、扩冠、利尿药物控制其症状的同时,认识到其分别存在着易致低血压、耐药、电解质紊乱等许多棘手问题。近年来中药用于改善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却日益显示出了它的优势,不仅能较好地克服西药所带来的副作用,而且突出了辨证论治、整体治疗的特色,并且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
  • 中医学

    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热门推荐
  • 人生三绝:我想,我做,我成功

    人生三绝:我想,我做,我成功

    孤独的夜行者常常听到身后的落叶上有沙沙的脚步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因为威胁始终来自前方。他不过是成功地说服了自己去观察退路。其实,一只眼睛就够用了,第二只眼睛是让你确信所有事物都有深度。十年和一百年不同,一百年和千年万年是相同的。生命是一把尺子,可被丈量的是生活,其余是永恒。警惕你的幸福,唯有它能摧毁你。品格不是由你已经占有的东西决定的,恰恰是由你匮乏的那些东西塑造的。
  • 重生八零小福星

    重生八零小福星

    (年代+团宠+甜文,1v1)简介:作为天界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福星,一次犯错被贬下凡,成为一个刚出生的小娃娃,只有拯救全村最穷最倒霉的一家才能回归天界!这家要啥没啥,要多惨有多惨,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不说,还爷爷瘫痪,奶奶失明,爸爸被害,妈妈病重,四个哥哥相继黑化……还有叔叔婶婶三姑六婆整天作妖,惨得隔壁小孩都哭了!唯一的好处也许就是,这家人宠女儿,宠得令人发指!全家一起宠还不够,要宠全村一起宠!福宝:天生的招宠体质,没办法╮(╯▽╰)╭某大魔王:放开那女孩,让我来宠!…牛魔王:福宝,给我画几张好运符,我给你一天能耕十亩地的牛!神农:福宝,给我画几张好运符,我帮你治好你爷爷的腿伤!财神:福宝,给我画几张好运符,我告诉你发家致富之道!老福星:福宝,你什么时候回来,爷爷想你了嘤嘤嘤……某个被她救了一命非要以身相许的腹黑男人:“福宝,你会招桃花吗?我觉得我缺一个老婆。”“……”对不起大佬,我不会,溜了溜了。??大佬,别缠着我行吗?我还想回归天界呢!“或许,我们可以一起。”是时候亮出马甲了。
  • 动漫游戏缔造者

    动漫游戏缔造者

    这是一个三观正常喜欢动漫热爱游戏的人得到他梦寐以求的力量后发生的故事...只不过,这个本来看起来很平常的故事越来越出乎他的意料。为了带给广大的玩家快乐,他只能够一遍遍笑着面对死亡。死亡形式不限于:被怪砍死、被意大利炮炸死、被巨人咬成两截、信仰之跃(跳楼)...[要素过多]至于之后在现实世界飙立体机动装置,变身赫者,拉开红莲的弓矢,像大爷一样使用矢量操纵等等重度中二的操作,但…这些事情和我伊希来有什么关系。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稍微有那么一点点中二的青年而已。我想要的,只不过是在带给广大的玩家’快乐’的同时,在与女友的恋爱关系中稍微占据一点点主动权而已。(动漫无限流、主神运营流兼病娇女友被包养流???)本书又名:《关于拥有系统的我和病娇女友’轻松’的日常生活》、《如何在游戏中装作自己是一个神灵》、《中二少年的动漫征程》(北川御神会的二货群友出品)(咳咳…作者取名无能,名字几乎全是群友)(简介无力,书写的不好欢迎来骂人)[笑哭][哭泣][尴尬]
  • 仙途桃花缘

    仙途桃花缘

    出身孤苦的她清丽如桃花,身怀多重秘密的她小心谨慎,她渴望复仇,渴望强大,渴望拥有保护自己所爱人的力量。李萱桃,法宝之身,神兽注灵,她的一生注定不平凡。
  • 那年匆匆无悔

    那年匆匆无悔

    那年匆匆无悔只因梦很美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我已经在路上
  • 茶仙驾到

    茶仙驾到

    吃不了狗粮的勿进!苏茗感觉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可能不是自己所想的弘扬茶文化。或许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是老天不忍看母胎单身的她每天yy各大剧的男主角,才安排她来这个世界赏花赏月赏鲜肉?一开始的主动挑逗,怎么随着时光流逝,反被他撩得脸红心跳?伟大的理想,不一定要和发财有冲突,苏茗山人自有妙计!万年龙套王启年社畜上线,再度化身抠神,展现让人震撼的惊世之才,辅助女主天下无人不识君!
  • 魔弓战记

    魔弓战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的魔法世界,而本书的主角星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奇特的世界中,各种奇特的魔法伴随着他的一路征程,虽然他是魔法界的奇葩,但是却成就了他不平凡的成长之路,魔弓手才是他想走的唯一的路,哪怕成神的那一天!喜欢LOL的朋友不要错过我这本小说,因为里面总会有你喜欢的英雄出现!
  • 三拂袖

    三拂袖

    北海孤岛,一颗卵石,方圆不见草木。不知何年月,一朵野绛草,居然裂石而出。某日,花开楚楚,格外碍眼。微风晃动,他不经意皱了皱眉头,挥挥衣袖,足踏九天彩云而登帝位。心动,风动耳?“喔,是吗,和尚?道士?”她着绛红衣衫嬉笑道。眼睛满是流水里面梨影匆匆,洒然一笑。他有一瞬间恍惚,突然这梨花似雪,落落纷扬。遮盖了满眼,以至于最后她跃然一跳,让他竟然有痛悔一念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乱石

    乱石

    一代宅兽张大善人终于穿越了,他点燃主角光环,终于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一株天材地宝,于是他一口被天材地宝吃掉了。。。全书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