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感谢司马迁,他为我们留下了末路英雄最后的悲歌。
为了再现当时悲壮场面,让我们透过历史重重的暮霭烟尘,回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垓下:
鲁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西楚霸王项羽例外,八千江东子弟例外!
我们看到——
一层又一层汉军包围上来,潮水一般涌了上来,项羽从左边杀出重围,八百名江东子弟紧随其后……
但一层又一层汉军包围上来,周围到处都是汉军
怒吼,厮杀,狂奔,亡命,项羽继续奔跑,又从右边杀出重围,一百名江东子弟紧随其后,八十名江东子弟倒在泥泞中,前面是一片无边的沼泽地,项羽拉转马头,绕出沼泽地,项羽又从东南边杀出重围,二十八名江东子弟紧随其后怒吼,厮杀,狂奔,亡命……
又有两名子弟倒在刀枪之下,几千名汉兵潮水般地涌了上来……
项羽仰天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对话:李世民与司马光关于经营个性方面的对话
李世民(599—649),唐高祖李渊次子。是中国历史上功业赫赫的皇帝之一,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谋略家。当年,李世民策动父亲在太原起兵,西取长安,进封秦王,先后统兵歼灭了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镇压了窦建德、刘墨闼等农民起义军,在建立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立了首功。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采纳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计谋,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八月,唐高祖让位给28岁的李世民,自称太上皇。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鉴于隋亡的教训,注意休养生息,勤政省刑,颇能任贤纳谏,励精图治。在他统治的20多年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边患消弭,人口增长,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到了晚年,渐趋奢侈,好大喜功,侵犯邻国,并崇信僧道,服用“金石”之药等。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十日,因服“金石秘剂”而死,年仅50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基本持反对态度,两人性格十分相似,自信,办事认真,不达目的不罢休,而且对政治形势的认识也基本一致,都感到封建统治危机的严重性,主张实行政策和制度的变革。但他们在思想方法上却迥然不同,司马光思想倾向沉稳持重、务实,但缺少创新精神,而王安石思想活跃激进,勇于标新立异,这就形成了他们两人政见上的分歧。分歧的焦点是,王安石坚决主张法治,而司马光则强调传统的“仁政”思想。比如在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上,王安石主张立理财之法,使“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司马光则主张以“节省冗费”,反对聚敛致富。简单地说,前者主张开源,后者主张节流。
由于三朝老臣韩琦的上书、司马光等人的反对,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要宰相下令取消青苗法。王安石遭此打击后,“称病不出”,并上书辞职。神宗令司马光草拟答诏,给以挽留,王安石重新得到了神宗的信任,老臣韩琦从领四路安抚使被降为一路安抚使。1085年,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由祖母皇太后当政。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主张废除新法,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几年后,免役法、青苗相继被废除。给王安石以沉重的打击,消息传来,病中的王安石失声惊叹:“亦罢至此乎?”从此病情加重,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至此,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同年九月初一,司马光也与世长辞了,死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王熙凤:大家好!现在我们来讨论项羽将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今天的特邀嘉宾是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谋略家李世民和著名学者司马光老师,大家热烈欢迎。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不外乎两种观点。一是项羽性格使然,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喜欢杀戮以致丧失天下民心,吝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历史必然”,认为秦王朝已经实现大一统了,是历史潮流所在,项羽却逆潮而行,分封天下,必然为潮流所抛弃。请问,李先生怎么看?
李世民:这两种观点都太过片面,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首先项羽绝非智力低下的无能之辈。正相反,《史记》中说起项羽有很多处,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同样,刘邦也认为,在勇敢和仁慈方面,自己比不上项羽,对此韩信亦有同感。但是,项羽这种过人才华并没有给他带来帮助,反而成为他成功的桎梏。
司马光:项羽的本性是极度自负。陈平对其鉴定为“不能信人”、“意忌信谗”。在项羽眼里,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亲,弄得自己很辛苦。这使人联想起秦始皇。侯生、卢生有言:“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王熙凤:司马老师的意思是他的个性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司马光:这方面的因素要占一大部分。
王熙凤:李老师的意思是什么?
李世民: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不仅要有军事的才能,还要有政治上的谋略,这种谋略当然不是指战争中运用战术的技巧,它是一种综合的素质,项羽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但如果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我就不敢苟同了。而刘邦就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虽然他的军事才能没有项羽利害,也没有韩信高超,但他有一个政治家所具备的综合才能,这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这也注定了中国历史上有他的一席之地。
王熙凤:我还是不太理解李老师的意思——
李世民:我觉得,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职业素质,与个性有关系,但不完全是。《史记?高祖本纪》曰:“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可能不是个性,而是一个人的胸怀和器宇问题,项羽的失败与此关系甚大。
司马光:我也同意这一点。有人说项羽是沐猴而冠,他既不反思自己,也不了解此话背后的含义,二话不说,一口大锅,把人家烩了,这就是他的心胸。此外,还有志向问题,灭秦之后,项王看见秦宫残破,马上准备回家,还说了一句让后世英雄见笑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和刘邦的胸怀、气度相比,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这也不是智慧问题。
王熙凤:还有一种观点,谈到用人问题。
李世民:刘邦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必须借助其他人的能力。所以,他是来者不拒,汉初名将很多,除了三杰的韩信、张良和萧何之外,有宰狗的樊哙,赶车的夏侯婴,帮人做丧事的周勃,盗嫂贪财的陈平、强盗英布、奴隶黥布等。项羽勇冠三军,除了范增几乎没有人,他的亲信,是会稽起义时的八千江东子弟,这些人勇武有余,智谋不足,在关键时候不仅没有帮助项羽,反而拖了项羽的后腿。楚汉相争过程中,凡项羽亲自指挥作战的,无不取胜。而一旦需要分兵拒敌,吴中子弟却没有一个可堪大任。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
王熙凤:司马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
司马光:我觉得,还有人性的问题。刘邦更懂得人性。他知道“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垓下之围,刘邦利用张良的计策,告诉韩信、彭越、英布,你们只要帮我,封地封王你们随便说。结果韩信被封为齐王,睢阳以北至毂城归彭越,英布也背楚归汉。这三个人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以刘邦的为人,当然只是利用他们而已,革命成功后,此三人均身首异处,但在楚汉相持阶段正是这三人帮助打破了均衡,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
王熙凤:项羽认为,不管一个人有多大能耐,都必须适应环境,从小事做起,韩信不愿意接受西楚集团的用人机制,投奔大汉集团,我认为是应该理解的。西楚集团从用人机制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失误,至于陈平,本身就是一个不安分守己的小人或者叛徒,离开西楚集团未必就是坏事,这好像也没有什么错。
李世民:你的问题有点意思。任何人都不会把一个不了解的新人,直接提拔到重要岗位的,我也不会。韩信的逃跑对项羽来讲,并没有什么,换了我,也不会在意的,只能说明韩信的心太高,不适合西楚集团的用人标准,不能说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纳言。而且,并非所有部属的合理化建议,领导都要采纳。这一点,项羽也没有错。刘邦的自白大家都看到了,韩信的大将军其实是个虚衔,根本没有实权,但刘邦有这个胸怀,所以,陈平、韩信都没有继续跳槽。
王熙凤:有人说,楚汉相争其实是君子和流氓的较量,结果,君子打不过流氓,两位怎么看这个问题?
司马光:这种说法,由来已久。项羽抓住了刘邦的老子,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立马把你爹煮了(嘿嘿,项羽好像特别喜欢煮人)。如果遇到别人,那还不马上投降,可惜他遇到的是老流氓刘邦。刘邦毫不在意,还说:我和你是结义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煮完后,把咱爹的人肉鲜汤也送给我一碗。项羽无奈,也就“归汉王父母妻子”。项羽是贵族脾气,刘邦是流氓思维,这与一个人的出身有关系。此外,在楚汉相争过程中,项羽是百胜一败,而刘邦几乎就没有打赢过项羽。但每一次失败,刘邦很容易就投降,楚河汉界,清清楚楚,大家都签字画押,本该相安无事。但刘邦不管那么多,一旦觉得羽翼丰满,立即毁约攻打楚军。屡次反复,乐此不疲,项羽也不在意,这与他“宽广”的心胸真的有关系。
王熙凤:还有,就是韩信说的:“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世民:这要从“杀妻拜将”的吴起说起。吴起绝对不是善茬,亲娘死了可以不回家,为了领兵可以杀了妻子。但是,就这样一个人,与士卒同甘共苦,为其三吮其痈,结果其父战不旋踵,其子也不知其死所矣。结果那个战士的母亲在血泪中成长起来的智慧,看明白了,吴起这疽可不是白吮的,是要拿性命来回报的。和项羽的“涕泣”相比,项羽的哭,真的是妇人之仁。
王熙凤:总而言之,项羽的失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用人方面的,也有性格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项羽的个性问题。请司马先生给我们总结一下。
司马光: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强人的个性,他们大权独揽,有胆有识,不但勇于决策,也善于决策。强人个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导致企业内部个人崇拜的风气,强化了企业家的尊严,他不喜欢下属表现出比他更强的才能,“我即企业”,将自己同企业画上等号,唯我独尊、大权独揽、想怎样就怎样,他不需要约束,别人也约束不了他,决策权全然一人控制,想怎么决策就怎么决策,想怎么拍板就怎么拍板。以瞬息万变的市场决策需要速度、果敢为理由,强调部下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导致能力超卓之人由敬而远之到远走高飞,人才越走越少,企业越做越小,最后,企业不得不退出某个行业,被“困死”了。松下幸之助说“缺乏人才的组织等于亡灵”,就是这个道理。
王熙凤:谢谢二位,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