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净饭王发现太子对宫里的歌舞感到喧骚烦嚣时,就让太子坐马车去游玩,并告诉驾车的驭者,一定要带太子到有欢乐的人群和有美丽的景色的地方去。
可是,悉达多太子喜欢幽静的环境,他叫给他驾车的名叫车匿的驭者,把他带到城外去。
悉达多太子乘马车出城。他刚来到京城的东门,看见一个须发全白,弯腰驼背,行走艰难还不断呻吟的老人。
悉达多看到这个情景就想到: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啊!
人在儿童时受父母宠爱,青年时英俊萧洒,壮年时精力充沛,但是到了晚年,人就要在许多痛苦中度日了。
悉达多看到老人后心情难过,就叫车匿调转马车,驱车向京城南门走来。
刚到南门,又见到一个满身生疮流血的病人。
病人一边走,一边不断痛苦地呻吟着。
悉达多太子想到:疾病也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
人的一生要害多少次疾病,要遭受多少痛苦,真是难以想象的啊!
接着,悉达多太子又调转车来到京城的西门,看见两个人抬着一个死人迎面走来,随行的亲属悲痛地嚎哭着。
悉达多太子叹息地自语:死亡是可怕的,每个人又都难免一死,当死亡来临时给每人带来的恐惧,使人多么难以忍受啊!
自己的死亡又造成许多亲朋的无限悲痛。
这些痛苦,永无休止,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叫多么苦闷,多么烦恼啊!
他立即又离开西门。
最后,悉达多太子驱车来到了京城的北门,看见一个出家修道的人从对面走来。
这修道之人,身穿袒右肩的黄色法衣,一手持法杖,一手托钵,态度严肃安详。
悉达多太子想道:这出家人是一定不会有俗人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的。
此时的悉达多太子,心里产生了一丝小向往。
悉达多太子美丽的王妃耶输陀罗,为太子生下了一个儿子。
净饭国王十分高兴,命全国举行庆贺。
但悉达多太子的内心却感到沉重,就给自己的儿子取的名字叫罗侯罗。
这名字的意思是“覆障”,就是潜伏的一种障碍。
这时的悉达多太子已经有了出家修行的念头,他怕因为有了儿子而增加他留恋家庭的感情。
“罗侯罗”这个名字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圈子”,就是说有了儿子要受到束缚,就像被圈子套住了一样。
终于,在悉达多太子二十九岁时的某一天,郑重地恳求父亲净饭国王允许他出家修行。
净饭王听到儿子要出家,如同霹雳轰顶,他流着泪要求悉达多打消出家的念头,将来好继承他的王位。
悉达多就向父王提出:如能满足他的四个要求,他就不出家。
一是没有衰老的现象,二是没有疾病的痛苦,三是没有死亡的恐怖,四是所有的东西不损不灭。
净饭王看到儿子出家的决心已坚定,没有能力说服儿子,只好多派人看护悉达多太子,防止他离开皇宫。
净饭王命令宫女时刻不离太子,演奏着美妙的音乐,跳着优美的舞蹈,竭尽媚力讨太子欢心。
有一天半夜里,悉达多太子醒来,他见到歌舞一天的宫女们都疲倦地睡在周围,每个人都是披头散发,脂粉残脱,袒胸露胯。
有的在说着梦话,流着涕涎,有的发出鼾声,姿态丑陋,平时妖艳姿容荡然不见了。
太子不由心中一惊,感叹道:这世界上有许多事物都是虚假的啊!
我要解脱掉这一切,我不可再踌躇、再犹豫了。
太子现在的心情,就如同这整个宫殿燃起了熊熊大火,他必须立刻逃出去。
在二月初八日(华国农历)的午夜,悉达多太子起身先来到妻儿的卧室,他凝视着熟睡中的耶输陀罗公主和儿子罗侯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后,毅然转身离开了父亲为他修建的豪华的宫殿。
悉达多太子又来到马厩,唤醒了名叫车匿的马夫,叫他牵出一匹名叫犍陡的白色骏马,备上马鞍,太子跨上马背,由车匿伴随,在整个皇宫里的人都在梦乡的时候,太子跃马出了京城的北门,在白茫茫的月色中,朝山林奔驰而去。
悉达多太子,离开家后,跟了很多老师,学习了很多禅定法门,并把它们修道最高境界,后来他发现这些依然不能解脱,于是又离开了这些老师,然后开始苦修。
悉达多太子,这天来到了,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
六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
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
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悉达多太子,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
这标志着悉达多太子觉悟成道,成佛之道,并且圆满成佛。
成佛之后,在大梵天的请求下,佛陀开始为众生说法,并逐渐创造了佛教。
教化众生,他最初,是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化度随侍过他的五个侍者阿若乔陈如等人。
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亦即佛陀的父亲。
佛陀悟道后,四处宏扬佛法,听说佛陀在王舍城讲经说法,净饭王渴望见到已获觉悟的儿子。
佛陀在众多弟子的陪同下,一路讲经说法,从从容容,走走停停。
两个月后,终于来到迦毗罗卫国。
佛陀被安排住在释迦族的花园里。
佛陀的父亲老国王率先向佛陀行礼,口言这是他第三次礼拜佛陀。
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礼。
佛陀从天空降至地上,坐在早已准备好的座位上,谦恭有加的释迦族人一齐围坐四周,渴望听闻佛陀的开示。
佛陀站在街头,如此地劝说着国王:“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乐。
”刚听完此偈,净饭王即刻见道而证初果。赶忙从佛陀手中接过钵,领着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来到王宫大院,用精美的佳肴供养他们。
饭食之后,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诫大家:“正未能善行,勿作恶业,如此贤者,此彼得乐。
国王当下即证第二圣果,于此同时,波阇波提夫人也证得第一圣果。
有一次,国王告诉佛陀,拒绝相信传言,儿子因严厉的苦修没证圣果就归天了。
佛陀因此讲了《法护本生故事》。
佛陀说,在前生中,有人曾指看一堆白骨,但是,还是不相信儿子死了。
这一次,净饭王证第三果。当净饭王临终躺在病床上时,佛陀给他讲了最后一次佛法,即证阿罗汉果,自我验证了解脱之乐。七天后圆寂,当年佛陀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