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提出并界定“裂变型创业”概念,到对三个个案的严格扎根译码分析、多重个案比较和结论整合,本书终于基本实现了最初的研究目标。结论与建议部分是对全书的总结,主要包括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归纳,研究的可能应用和限制,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等。
本书首先从创业和创业者的实质内涵、类型划分角度界定了“裂变型创业”概念,然后展开具体研究设计:运用案例研究法选择企业个案,并对个案加以完整呈现和简要评述;运用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并对资料加以验证和动态补充;运用扎根理论法进行资料分析,并详细介绍分析过程包含的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技术。
书中对个案资料的具体译码分析,采取先分别进行,然后再系统整合的形式。通过对个案详细深入的扎根理论分析,从个案A中提炼出53个范畴、8个主范畴和1个核心范畴;个案B中提炼出37个范畴、3个主范畴和1个核心范畴;个案C中提炼出41个范畴、4个主范畴和1个核心范畴。在个案的独立译码分析中,除了对范畴的性质、性质的维度和维度的位置展开分析外,还重点关注了由范畴提炼之范畴的典范模型分析,并分别对厚积薄发、模仿创新型裂变创业,资源失衡、技术导向型裂变创业和政府驱动、连次跨越型裂变创业这3个核心范畴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识别出其与其他范畴及主范畴的关系。
接着,本书用第七章的较大篇幅,一方面,从多重个案的多个范畴中归类出17个“范畴关键点”(求同),然后再比较这些关键点在个案的状况(求异),从而探索个案的共同因素和细微差别。书中在对关键点性质、性质的维度和维度的位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裂变创业过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从多重个案的众多主范畴和3个核心范畴出发,通过对主范畴和核心范畴差异的分析挖掘裂变创业的类型和特殊点。同时,在开展个案比较、整合以及研究结论得出的过程中,适当引入了相关的理论文献,来引发思考、提出质疑,来补充、说明结论。
“裂变型创业”是众多创业实践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与其他创业问题具有密切关系。通过对“裂变型创业”有关问题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丰富创业理论知识,总结创业活动经验。具体而言,本书研究成果将可能有以下应用:
一是对于新创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尤其是具有裂变型创业意图的创业者而言,了解裂变型创业过程及其相关因素,便于创业者采取合适策略确保创业绩效的提升。
二是对母体企业的领导者而言,可以采取一些逆裂变型创业措施制约和限制新创企业创建活动,从而使战略资源为己所用,减少有力竞争对手的产生。
三是裂变型创业过程中的创业者成长、团队整合以及资源获取等议题,与其他创业活动以及企业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尽管严格按照扎根理论方法的技术和流程对案例展开分析,仍然有许多限制因素不可避免。为此,可能会出现以下不甚完善之处:
一是研究样本限制。本书运用个案研究方式进行探索式的扎根理论研究,由于人力及时间等因素所限,无法对更多企业开展访谈和分析,因此,虽然研究中在个案选定上颇费思量,但仍可能产生所构建的理论不具有一般性的问题。若要使研究成果具有更大的推广性,需要对更多具有裂变创业特征的企业进行分析,对理论进一步验证和修正。
二是资料收集限制。本书个案企业资料来自访谈、参与观察以及其他辅助途径,虽然尽量增加资料来源多样性,尽量扩充资料容量,尽量提高资料质量尤其是真实准确度,但由于裂变型创业问题涵盖范围广、历经时间长、涉及内容多,而且资料提供者/机构基于不同的角度提供资料,这会增加各类资料整理、整合的难度,难保出现资料失真、重复问题存在。
三是研究者能力限制。本书的开头是探索性研究,目的是构建关于裂变型创业现象的新理论,至少是新结论,这要求研究者要有较强的学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裂变型创业是一种新现象,可借鉴的研究成果较少,故本书选取较有针对性的扎根理论作为主导方法。但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使用较多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却比较少,因此,虽然笔者研读了大量关于该方法的论著和实例,仍然难免在方法运用上感到生疏和有失偏颇。同时,在资料的收集、分析、推论和结论建构上,研究者难免会参入个人的主观看法。另外,在扎根理论方法运用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会有太多与实证世界脱节的概念使分析者在译码过程中无所适从,在如何对理论进行证实的问题上含混;另一方面,理论与资料之间的界限模糊,在证实、探索和系统的阐述三者之间缺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