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校园建设、搬迁到本科教学评估、申报博士点工作的全面启动,从教学改革10大措施到人才引进新办法、科研奖励新办法、学院调整方案的出台,在广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庾建设上任近半年来,学校相继启动了几项重点工作,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掀起了一番改革的热潮。那么,这一系列大动作的背后蕴涵着学校怎样的发展方向?对学校的管理,新任校长又有什么思路?带着师生们关注的话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庾建设校长。
解决人的问题就能解决一切
背景:在上任后的几天,庾建设校长随即在校内展开调研。他几乎跑遍了各学院和党政部门,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听取各方面意见,与有关部门交流对学校发展的看法。这轮历时一个多月的全面调研给很多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此后一系列重大措施的出台作了充分准备。
记者(以下简称记):一上任首先进行调研,这是您的工作方式吗?
庾建设(以下简称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好充分的调研对于政策的出台很重要。我一直都喜欢做一些调研工作,因为从中可以掌握到不少真实情况。过去在湖南大学的时候,我也经常这样做。
记:经过这一轮调研,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跟您赴任前的想法有没有较大的出入?
庾:这次调研使我熟悉了学校各学院、各部门的情况,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也密切了与师生的关系,为做好学校的领导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我也通过你们再次感谢各单位和校领导班子的配合和支持,特别是陈书记对我这段时间的工作开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合作很愉快。
经过这轮调研后,最大的感受是学校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是地域优势,二是校名优势,三是政府重视优势,四是名师优势。这些使我对办好广州大学有了更大的信心。尤其是市政府对办好广州大学的支持,让我体会更深。前不久,主管教育工作的李卓彬副市长专门听取我们的工作汇报后表示“市政府将为广州大学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我听了之后感到很振奋。因此,我在各个场合都强调要珍惜这一优势,在各项工作中做到与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办好广州大学。
另外,随着深入的了解和工作的开展,我也感到我们学校目前的状态跟处于广州改革前沿地带的优势仍不相适应。工作的干劲和开拓精神与我原先的认识有一定的距离,在工作开展中,“人”的主观因素似乎比客观条件上的难度更大。
记:这算是您目前最大的忧虑吗?
庾:我现在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解决了人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切。”这是我一直强调的,只有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上有斗志,发展上有信心,这样才能有动力、有作为、有进步。我们学校现在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工作中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这方面没解决好,将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
记: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您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庾:我想,一方面是挖掘潜力。要充分发挥好现有的优势,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让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另一方面要调整政策。我们已经修订了人才引进办法、科研工作奖励办法等,以此完善学校的激励机制。同时,我们还要改革考核制度,在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中分别制定考核办法,加强考核力度。在教学、科研队伍的考核中,我们要有一些创新的思维。比如在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上,要采取特别措施突出团队建设。我的想法是要求每位科研人员都要归属一个团队,每个团队都要有一个带头人,确立一个主攻方向,争取出一批成果。概括起来,就是“四个一”。按照这一思路,今后我们考核科研人员,就重点考核团队的成绩。现在,学校中层干部正在进行换届,这对于人事管理改革将是个很好的时机,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一机会推进考核改革工作。
在激烈竞争中不进则退
背景:开学以来的短短几个月,广州大学就接连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包括:启动教学改革年,实施教学改革10项措施;修订人才引进办法,启动优秀人才公开招聘工作;提高科研工作奖励标准;调整学院设置等。这些措施的力度之大在校内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既引起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响,也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记:作为校长,在推动学校作出这些决策时,您是怎样考虑的?
庾:我在学校党委中心组研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会上发言时说过:“要坚持快速的发展,在竞争中不进则退,慢也是退。”在其他的场合中,我也强调,如果我们现在不搞什么改革,日子也照样能过下去。但是我们不能只顾过安稳日子,要想前进就必须实行变革。这些话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此,我上任以来,就想,自己来广州大学是要来干点事情的,既然上级组织和学校师生信任我,我就应该有所作为,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可以说是我推动这些措施的初衷。从更高的角度上来说,这也是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要求。市里在给予学校投入的同时,也要求学校必须加快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服务。同时,随着高教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也必须紧跟发展的步伐。教育部周济部长多次强调指出,高校的办学发展要有超常规的思路。对照这些要求,我们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存在不足。因此,学校的改革就势在必行了。
记:应该说,这些措施的接连出台,确实很振奋人心。但也有一些人担心,本来这两三年学校的任务就十分繁重,如果推行太多的举措,会不会反而增加了压力或分散了精力?
庾:首先,我也理解这方面的担忧,因为,凡是新的思路或措施的出台,都需要经历一个被接受的过程。我想,有此想法的人是对学校发展的诚挚关心。作为校长,我十分欢迎并重视大家的意见。但我认为,这些目标和措施应该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也就是一个系统的事情。新校园建设和迎评是硬任务,我们必须完成好,申博是我们的目标。要实现本科教学评估和申博的目标,靠我们目前的条件肯定不行。因此,现在需要根据既定目标来启动各项工作。比如说,要申博就要补充人才、加快学科建设,要加快学科建设就涉及学科的发展平台,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学院设置作出适当的调整。要引进人才,除出台引进办法外,还要完善奖励制度,这些都是配套进行的。
这里我要重点谈谈关于申博工作的看法,目前还有一些人对此不能够理解。申博成功的好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广大人在社会上的地位。通俗一点来比喻,可以说获得博士单位授予权,就相当于一个酒店评上了“星级”,这样才算有档次。二是引起政府的更多重视。办学层次不提高,学校在争取政府投入时就缺乏底气。三是有利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使学校越做越强。四是有利于促进本科教学,为争取本科教学评估达到良好的目标创造条件。五是有利于争取申报重大科研项目,促进学校的科研工作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六是有利于招生、就业工作。可以说,申博工作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希望能引起师生员工的足够重视。有一次在与学生座谈中,有学生代表提到学校申博的话题,我觉得很高兴。人家南华大学在申博期间,连清洁工都知道。我们现在就缺乏这种气氛。
记:这还是归结到您刚才提到的“人”的问题。
庾:确实如此。客观地说,我们现在还是存在观望的人多、参与的人少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工中宣扬一种讲奉献、讲干事的风气,使得大家都来想学校的大事、干学校的大事。切实摒弃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
记: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推动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庾:首先,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要通过宣传发动,提高师生员工的认识,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学校的战略任务上来。其次,要建立机制,形成合力。每项措施的启动都要涉及不同部门,各单位之间要互相补台,而不能互相拆台。第三,要科学策划,精心组织。现在,新的政策已相继出台,有关部门应该精心组织,有效地推进工作的开展。第四,要工作到位,抓好落实。陈书记在党委扩大会议上,专门就“抓落实”的问题作过一个讲话,讲得很好。工作没落实好,再好的措施都是空话。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记:您在宣布任职大会上讲话时说,在治校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的原则,在学校当前的工作中,您将怎样贯彻这一原则?
庾:这些话是别人总结出来的,我只是引用过来。坚持这一原则是实事求是的表现,用目前的理论观点来看,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像我们这样的学校,目前就只能够先从学科建设入手,把办学层次提升起来,才能带动其他方面发展。
记:所以,您这段时间以来在申博工作上花了很多精力。
庾:是的。因为很多条件还不够,我焦急呀。
记:作为校长的追求,您曾说自己的最大目标就是“为学生创造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申博工作能否说就是您这一追求的一个注脚?
庾:可以这样说。申博成功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学生。但申博只是一个目标,无论结果如何,围绕这一目标所启动的各项措施对于学校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要学习“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
背景:在做好校内调研的同时,庾建设还十分重视向兄弟院校学习取经。上任以来,他和党委书记陈万鹏一起带队,先后走访了深圳大学、南华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和湖南大学。所到之处,虚心学习、多方交流,力求在“他山”之中获取攻玉之石。
记:深圳大学跟我们学校一样正在准备申博,您考察之后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庾:在深大考察时,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人家的精神面貌和发展速度,这是一走进学校就可明显感受到的。其实,深大跟我们一样都是地方性大学。虽然我们学校办学历史和研究生教育开办时间都比他们长,但是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和硕士点的发展速度都比不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觉得首先应该是精神状态的问题。
记:南华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的考察又有什么收获呢?
庾:这两所学校都是去年申博获得成功的,在考察中我们重点了解他们在申博方面的经验。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们在申博准备过程中的上下齐心和锲而不舍的开拓精神。如南华大学方面,连清洁工都知道申博的事情,可见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关心程度。这是我们存在差距的。另外,在开拓精神方面,他们现在都提倡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这就是敢于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勇气,我们在申博过程中正特别需要这种精神。
记:您是从湖南大学过来的,这是进入“211工程”的教育部重点大学,在管理工作方面,湖大有哪些经验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庾:湖南大学是一所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学府,其悠久的办学传统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至于湖南大学的经验,我在那里待了很多年,觉得最突出的是教工队伍在整体上都保持紧张的气氛,就是大家都在争着干事。这既是一种风气,也体现在学校的体制和导向中。在管理工作中,湖南大学主要是实行目标管理,某一项工作一旦确定目标,校领导就会下定决心,想方设法去努力实现。同时,在激励机制上,奖罚分明,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记:在今后的领导工作中,您会不会把在湖南大学的管理经验搬过来?
庾: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在管理方面更多的应该是根据我们的实际进行。当然,我也可能会在工作中参照在湖南大学时的一些做法,但我想自己还是要跳出过去的圈子来借鉴,而不是全盘照搬。
要做一名平民校长
背景:在来广州大学之前,庾建设曾任湖南大学数学系副主任、主任,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1992年,他仅31岁时就破格晋升为湖南大学教授,任副校长时年仅36岁。多年来,不管在领导岗位上任务有多重,他一直没有停止教学、科研上的工作,并在各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绩,目前还主持4项国家级与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指导6名博士生。
记:有一种说法是,高校的教授当了领导后,就不应再承担科研工作,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您是怎样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管理之间的关系的?
庾: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其实,多数高校里从业务岗位上来的领导不但管理工作做得好,而且教学、科研业务也继续坚持,做到齐头并进。校领导扮演两种角色,对各方面的工作都了解,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工作,还可以更好地发挥领导在学术圈子中的作用,带动学科的发展。为何不少专家在领导岗位上还能出很多成果呢?从我接触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他们都有一支得力的科研团队。我的经验也是这样。这么多年来,我们形成了一个较强的科研团队,其中,有教授3名、副教授5名,还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博士生。为了推动科研工作,我们经常以“讨论会”的形式开展一些学术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这一形式对科研发展大有裨益。我们每年都能出一批成果,跟这种研究风气是有很大关系的。至于有些人上了领导岗位后,科研工作大不如前,那只是少数现象,不能代表全部。我想这正是缺乏科研团队合作的结果。其实,真正喜欢本专业领域研究的专家是不会丢掉科研的。
记:您多次讲过:“搞科研主要是靠个人的兴趣。”您是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在其他人看来,这应该是比较枯燥的基础研究,那您是怎样培养对它的兴趣的?
庾:搞数学研究是要有缜密思维的,对一些课题的研究,你越深入进去就会越觉得其中的奥妙无穷,思维会更加开阔。像我这样在领导岗位上,整天要考虑管理上的问题,有时候适当转为考虑学术上的问题,这样还能起到些互补的作用,再转回管理上的事情时,思路就显得开阔了。另外,有时,你如果研究学术上的问题得出了结果会很兴奋,这样又能为管理工作增添精力。其实,在领导岗位上的学者,很多的科研都是要靠在平时休息的时间去完成的,当别人在休闲、玩乐的时候,你还得做研究,没有自己的兴趣所在,是坚持不久的。
记:最后一个问题,做学问、当领导这么多年来,您有没有想过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庾:我还真的没好好想过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两方面都是涉及如何做人的问题。我这些年来无论是作为普通教师还是当了领导,都有很多朋友。讲个例子,我离开湖南大学前,数学学院为我举行欢送会。会上,有些老教授说到我要离开时就显得很伤感,因为多年共事,一起搞科研,关系都很融洽,感情很好。关于做领导方面,我刚任湖大副校长时,系里一位老教授就跟我说“要做一名平民校长”,这次欢送我时,他还是这样告诫我。对此,我一直谨记在心。
要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我想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是相辅相成的,要想获得成功,三者缺一不可。此外,这么多年来最值得高兴的是,我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其中有4位已是博导,有6位成为教授,这是我引以为荣的。
(200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