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刚过了正月,就有人参太子私吞赈灾款,并呈上证据,证明朝廷拨下去的赈灾款只有十之一二到了百姓的手里,导致聊城成千上万的百姓饿死,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残象。一时间朝野哗然,皇上更是气的脸色煞白、喘息粗重,快要昏厥。气愤地下旨命二皇子前往聊城查明真相并安抚百姓,第二天二皇子领着一班人马直奔聊城。
消息从朝堂传到市井,百姓都义愤填膺,痛恨贪官污吏,期待朝廷能按照律例处罚贪官,惩治祸害百姓的真凶。因此都格外关注朝廷的动向。
过了一个多月,终于传出二皇子查明赈灾案的消息,已将一众官员绳之以法,百姓都欢呼雀跃,夸赞二皇子能力出众。
而在聊城,二皇子亲自看着士兵将朝廷赈灾的粮食发放给百姓,百姓拿到粮食,想要笑,想着已经饿死的至亲再也回不来了,却高兴不起来,一时悲喜交加,最后抱着粮食嚎啕大哭。二皇子看着这样的景象心里难受,这一刻他是真想为百姓办些实事。但是想到在他之上的太子,就将这份心思压在心底。二皇子办完差事,囚车拉回了一干贪官枉法的官员,意气风发的回了京城。
二皇子回京的路上一直顺遂,没想到还剩五十里地就到京城的时候竟然遭到刺客刺杀,这些刺客出现后直奔二皇子,都是杀招。多亏二皇子的侍卫武功高强,击溃刺客。刺客逃走后,二皇子的侍卫在刺客的身上找到了东宫的令牌。
四月十五,从二皇子带伤回到京城开始,朝堂上吵翻了天,从最开始的痛斥聊城官员和户部侍郎贪赃枉法、目无朝廷,到直指太子软弱无能、自私自利,甚至残害手足。今天显然争论的更激烈一些。有御史上折子,列出太子四宗罪。一不务政事,赈灾这样的大事竟然放权给属下,不以天下百姓为己任;二管教下属不利,没有御人才能;三贪恋钱财,目光短浅;四不顾手足之情,痛下杀手。明言太子不堪储君大任,希望皇上废太子。
以安国公为首的太子一系则尽全力保太子,从有人上折子参太子,安国公就预感不妙,亲自去找了太子询问事情的真假,太子知道自己闯下大祸,对安国公说了实话。安国公听后只觉得快被太子蠢死了。但是他是太子的外祖父,坚定的太子党,只能回去和太子一系的人想办法救太子,最后一致同意丢卒保车,承认太子只是御下不严,受户部侍郎钱锦蒙骗,是无心之失。更是以太子的名义向聊城百姓捐赠二十万两,表达太子的诚意。
两派的人争论不休,朝堂喧哗混乱。
皇上没有阻止朝臣争论,也没有下结论。这样的场景从二皇子带着证据回来就一直在早朝上上演,已经有半个月,没人猜到皇上的心思。如果皇上想废太子,又迟迟不下结论,不想废太子的话,却认由二皇子一派攻击太子。而今天也许是个转折点,因为在皇上恍惚的这一会儿,力谏的老御史突然撞向旁边的柱子,鲜血喷射,站在柱子旁边的太子被喷了一脸血,先是瞪圆了眼睛,然后被吓得跌倒在地晕死过去,地下慢慢浮现一摊黄汤。
殿内的大臣都被这一幕震得蒙了,还是皇上先反应过来,“来人,快去请太医”。众人反应过来,二皇子一派和中立派官员看着太子身下的一摊黄汤,脸上微妙,想笑又因场合不对,憋得脸都变形了。而太子一派以安国公为首,羞愧的低下头,他们这一刻深刻的怀疑自己是否跟对了主子。谁也没在意撞柱的老御史还一脸血的在一旁躺着。
二皇子脸上的笑一闪而过,脸上慢慢浮现关切,跑向太子,悲痛的喊,“皇兄,皇兄,你醒醒,你这是怎么了?不要吓弟弟”。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二皇子一派都骄傲的抬起头,看看我们的主子,就是这么睿智,此时不表现兄弟情深还待何时?即使你派人刺杀我,但是我还是关心你。
这时两个太医气喘吁吁的感到,一个走向太子,一个走向一脸血的老御史。二皇子赶紧让开位置,不顾地下脏乱,跪在地上,让太子倚在他的身上,方便太医诊脉,皇上看到这,盯着看着二皇子看了一会儿,才转身问太医,“怎么样”?
“启禀皇上,太子殿下是惊吓过度导致昏厥,臣开副方子,太子服用几幅就能见好”。
“好,将太子抬下去医治”,皇上吩咐太医。
等太子被抬走二皇子才从地上站起来,掸了掸衣服上的灰,回到自己的位置。
皇上把这些都看在眼里,问另外一个太医“薛御史怎么样”?
“启禀皇上,薛御史因为失血过多昏迷,没有大碍,只需治疗伤口,休养一段时日”。
“……”众人的心声,薛御史很惜命嘛。
“抬下去吧”皇上摆摆手。
“今天就到这吧,你们的提议我会考虑,退朝”皇上觉得今天已经闹够了,该散了。
不到一天,朝上御史撞柱以死相谏,太子被吓得晕过去还尿了裤子的事,全京城都传遍了,并向京城外传去。听到消息的百姓,先是哈哈大笑,后又醒觉那是太子忙又忍住,忍笑憋得脸通红。虽然百姓轻易不敢妄论皇室,但是不能说却阻止不了百姓们想,于是太子是软弱无能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东宫,太子刚被抬回来,安置在床上,皇后和太子妃就闻讯赶来,皇后四十左右的年纪,穿着明黄色宫装,端庄大气;太子妃双十年华,相貌清秀,温婉动人。两个人脸色发白,急急地进了内室。听到太医回禀太子无大碍,才松了一口气。
“母后,朝堂上这段时日有人提出废太子,今天更是有御史死谏,太子可怎么办好”?太子妃担忧的问向皇后。
“这不是你该管的事,你只要照顾好太子就好”。皇后严厉的看向太子妃。
“是,母后”。太子妃恭敬的应道。该关心的她关心过了,剩下的就不是她一个太子妃能管的了。
“启禀皇后娘娘、太子妃娘娘,太子殿下醒了”,太医进来禀告。
“皇儿,你感觉怎么样”,皇后快步进到内室,坐在床上问太子。
“母后我没事,只是皇儿无能,怕是会让父皇失望,做不了太子了”太子失落的道。
“皇儿不要多想,太子只会是你的”皇后笃定的说。
太子凝视皇后好一会儿,答“好,我听母后的”。
皇后回到康宁宫,吩咐贴身宫女,“去给安国公送信,让他明天也上折子说太子殿前失仪。有损皇家风范,加上办差不利,不堪做太子,请皇上废太子”。
“娘娘”宫女惊惧抬头。
“照我说的做”,皇后加重语气吩咐。
“是”宫女吓的低下头,行礼出去。
安国公接到消息,举棋不定,找来世子商量,世子摸着下巴说道,“父亲按照娘娘的意思办吧,要说这世上谁最了解皇上,怕就是娘娘了,娘娘这么做肯定有她的道理”。
“好吧”安国公想着这话也对,就答应下来。
第二天安国公上折子请皇上废太子,震蒙了一众大臣,皇上也是怔了怔才看向安国公,好像要看出安国公是真心要废太子还是以退为进。安国公的表情一直没变,悲痛中带着不舍。
皇上收回视线,扫了一圈朝上众人,然后说道,“关于太子贪墨赈灾银子一事,太子也是被蒙蔽,只是无心之失。户部侍郎斩首,其余关联的官员全部流放,太子罚没一年的俸禄,面壁思过一个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皇上……”,有大臣要劝谏,皇上没有让他说话,“朕意已决”。
“至于二皇子遭刺杀一事,这么明显的证据更像是有人栽赃,着刑部查清此事的原委”。皇上继续命令道。
“臣领命”刑部尚书行礼。
大臣们一看就知道没办法改变皇上的决定,二皇子一派不甘错过扳倒太子的机会,太子一派欣喜太子没事,都佩服安国公的这一招以退为进。不过都面上恭敬的站着,没有情绪起伏。
康宁宫,皇后听到皇上没有废太子只是轻罚,没有意外的笑了笑。皇后确实了解皇上,皇上经过近十年的征战和二十年的励精图治,将大晋朝打理的繁荣昌盛。无疑他是明君,但是皇上的通病,他也有,年纪越大对权势的依恋越大,不容许任何人指染皇位。太子是不够聪明,做下蠢事,但是这样的太子才让皇上放心,所以皇上轻易不会废太子,打破现在的平衡。皇后让安国公参太子也是猜测到皇上的心思,皇上只有五个皇子,除了三皇子病弱没有势力,四皇子腿残与皇位无缘,只剩下二皇子和五皇子,五皇子是贤妃之子,外祖父是王太傅的嫡女,门生遍布朝野,实力雄厚,但是五皇子今年才十一岁,要成气候还需几年。剩下的二皇子外祖家是卫国公府,母妃是贵妃,和太子实力相当。皇后和贵妃入宫的时间一样,太子和二皇子的年岁只差了三个月。两个人这几年动作不断,只是都在暗中使绊子,皇上即使知道也当不知道,就当磨练,这个位置一直是胜者为王的,他不介意两个儿子争斗。这次却拿到明面上,甚至闹出废太子的事。然而证据确凿,皇上却迟迟不下定论,显然是不想打破朝堂三足鼎立的局面,二皇子和太子一派处对峙状态,中立党只听皇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