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信号和操作的动作或者游戏。这些动作和游戏往往是生活中最基本的信息往来和最基本的行为动作。通过这些信号和动作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反应能力,还能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复杂的现实情况。
事例
孩子从三四岁起,“开汽车”是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他把一辆三轮自行车侧过来放倒,搬张小凳坐在“三轮自行车”两个竖起的后轮后面,其中一个后轮就成了“方向盘”。而倒下来的原来的车把手,则是可以拨来拨去的“排档”。
他嘴里“轰轰”“轰轰”地模仿着各种声音,一会儿转转方向盘,一会儿推推“排档”,一会儿拧拧车上的螺帽,一会儿压压车子的坐椅,似乎正驾驶一辆公共汽车急驶前进!
这一玩,往往可持续一两个小时,我们不得不时时提醒他结束这种游戏,因为“轰轰”地嘴里哼哼这么久,我们听着也觉得唇焦舌燥,但他毫不在乎。
五岁时,孩子更喜欢“开汽车”。当然那“汽车”是活的,开起来就更有意思啦!当时,我把他背在背上,并与他商量好,按我的左耳便向左转,按右耳向右转,按鼻子加速,按嘴巴刹车,拉头发是起动——我突然想起了“甘为孺子牛”的齐景公。
从孩子最喜爱的这两种游戏中,我发现他们都有一种天性:喜欢信号的刺激,讨厌语言的刺激,喜欢操作性的动作,不太愿意无序性的动作。这个发现,在其他的孩子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譬如,我跟孩子约定,我拍手五次,是要他到厨房吃饭;拍手三次,是请他去洗脸;我学小猫叫,是要他立刻上床睡觉,学公鸡叫,是要他立刻起床等等。
这种相约的信号,非常成功,他几乎是兴高采烈、雷厉风行地执行着我的信号命令。为什么?我想是因为信号比语言更刺激、直接,而且更有趣——我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具有了机械的关系,孩子觉得新鲜。
后来,我还以色彩作信号,同样获得了成功。例如,如果我在窗口升起一面小红旗,他无论在草坪上玩得多么高兴,立刻会跑上楼来的,因为这是我们定下的信号,他知道“如果不遵守信号,是会出事故的”。
不久,家里买来了双缸洗衣机,孩子感到十分新鲜,把所有的按钮开关一样样地玩过去。但是有一次我要他用洗衣机洗几件衣服,他却大大地偷起懒来。肥皂粉的“搅拌”他只开了五分钟,清水漂洗也只洗了三分钟,便草草把衣服脱水了。
我估计,单纯的洗衣服,大概没有意思,没有意义,所以他敷衍了。
过了几天,有一大堆衣服得洗,妻子有事出去了,而我正在备课,也不得空。只见三年级的儿子荡来荡去,无事可干,于是我请他帮助洗洗衣服。“啊!爸爸,我还有好多事得做呢!”他似乎在推托。
“我们今天执行的是‘程序性操作洗涤法’,由我命令,你操纵机器,就像地面站和宇航员一样,你不想试试?”我很快创造了这么一个新名词,让儿子感到洗衣的科学性、神圣性、庄严性,就像社会上一些“理论家”专门喜欢炮制一些新鲜的、从外国翻译来的名词以证明理论的神圣、庄严并且借以吓唬青年学子一样。
“行!”儿子果然高兴了,而且立即做好了准备工作。下面就是我们的对话,确实创造了一种严肃、严谨、机械化、程序化的氛围。
孩子:报告,一切准备就绪。
爸爸:好,“一号蓄水舱”进水到三号警戒线,“二号蓄水舱”放空。
孩子:是!“一号蓄水舱”进水到三号警戒线,“二号蓄水舱”放空。
爸爸:将“一号材料”送入“一号蓄水舱!”(“一号材料”为第一脸盆衣服,“一号蓄水舱”为洗涤缸。天晓得!)
孩子:是!“一号材料”送入“一号蓄水舱”完毕!
爸爸:现在开始倒数计时!
孩子: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爸爸:开机!指数为十!
孩子:是,开机,指数为十!
(我获得了十分钟安静,孩子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他的操作。)
孩子:报告!“一号材料”“滚炼完毕。”(他也开始制造貌似科学的词汇)
爸爸:将“一号材料”送入“二号蓄水舱”,立刻密封。将“二号材料”送入“一号蓄水舱”,倒数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一号蓄水舱”开机,指数为十。“二号蓄水舱”倒数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二号”点火,指数为二十秒。“二号”进水,喷淋……
(这回的指令比较复杂,而且是连续的。孩子绷着脸,严肃认真、全神贯注,俨然成了一位执行地面站命令的宇航员。)
孩子:报告!“二号蓄水舱”自动关闭,“一号”继续运转。
爸爸:将“二号蓄水舱”开启,第一号材料“出炉”……
就这样,在紧张而严谨操作中,全部四竹竿衣服由儿子洗完了,我检查下来,质量还不错。看来用这种带有信号操作意味的指令让孩子完成一些复杂的劳动,是可行而有意义的。
提示
我们人类面临的是一个充满了信号与操作的世界,铃声信号,叫我们起床;报时信号,让我们对正时间;音乐信号,预示某种广播电视节目的开始;红绿灯信号,控制着交通行止……同样地,我们开收录机、用洗衣机、电风扇,需要操作;开汽车、吊车、骑自行车、摩托车需要操作;开车床、钳床、刨床,也需要操作。
大概信号和操作与人类有太密切的关系,因此人类对此产生了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特殊感应与本能。少年儿童对信号刺激有那么敏捷的反应,对操作活动有那么关注的兴趣,简直令人惊讶。
既然少年儿童有这种敏感与本能,而信号与操作又是成长中的少年儿童须臾不可少的,那么强化这种刺激,优化这类操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这里面仍然有一个兴趣、游戏与仿真的教育方法问题。
洗衣是枯燥乏味的,而“程序操作性洗涤法”就是另外一个新鲜的、说不清楚的、也许会带来趣味的东西了。许多家长对“眼保健操”持无所谓的态度,而看到“近视眼按摩保健治疗仪”就十分垂青,恐怕其心理是相似的。
游戏,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之一,而仿真的游戏,最能激起孩子们的热情。孩子们有无穷的想像力,当孩子在父母的神情、语言的推波助澜下,把洗衣机看成如同“原子能反应堆”、“航天器”一样的器物时,他们的想象、观察,以及操作,将出现怎样高度的发散性、敏锐性与精确性,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的。
让孩子们经常在这种信号和操作中生活,在这种科学的无垠的宇宙中遨游吧!说不定若干年后的什么伟大发明创造,正是从这里开始酝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