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孩子贪玩、好动,以至于经常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让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有很多,父母动手打孩子,确实是一种很奏效的方法,特别是孩子不听话、蛮不讲理的时候。但是,打孩子,却有一定的艺术和科学,只有艺术和科学地打孩子,才能打出效果而不至于伤害了他们,并且加深孩子对所犯错误的认识与记忆,不至于重犯。
事例
下午三点半,我回家了,孩子还没有到家,我有些奇怪,因为按例,他两三点钟就放学了,而且放学即回家的。
我继续做我的工作,没把此事放心上。四点半,妻子回家了,问“孩子哪去了?”“还没回来呀。”我答道。
到了五点钟,我坐不住了,跨上自行车。
小学里已空无一人,赶到二年级(1)班教室,更是一无动静。我开始急了,这小家伙,哪里去了?
到家一说,妻子更急,问问隔壁几幢房子的小同学们,都说两点就放学了,“放学时还见到他在校门口地摊旁看玩具手枪。”一位女学生告诉我。
“别,别给人拐了!”妻子的眼圈红起来,“昨天报上……”
“好了,好了,别胡思乱想了!”我说,“让我先到附近几条马路转一转,然后去派出所报案!”
初冬的五点三刻,天色已经很暗了,沉重的夜幕,压得我心里紧张起来,但我坚信,小家伙肯定是跑哪儿玩去了,玩疯了,忘了钟点。
转了一圈踏进家门,妻子一副手足无措的模样,而同楼的邻居们也都跑出来出谋献策。
“这小鬼,”我忍不住骂起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回来非狠狠揍一顿不可!”我真是气急败坏了,准备到派出所去。
这时,只听得楼梯上邻居们的欢呼声:“来了!来了!”
我和妻子跳起来,冲出门口,朝楼梯看去,只见一个全身沾满泥沙的野孩子,拖着鼻涕,颈上吊着半敞的书包,正摇摇摆摆地从邻居们“夹道欢迎”中走上楼来。
我一边是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一边是怒气冲冲、眼冒金星,我的拳头已经握得“嘎嘎”响了,但终于忍住了,没有“出击”。
“今天你犯了大错了!”我恶狠狠地说,“好好考虑考虑,说明原因,然后必须打一顿!”
“不打不行!不打不行!”妻子在一旁恶狠狠地帮腔,同时为他更衣、为他盛饭。
吃饭中,孩子吞吞吐吐告诉我们,住前马路的一位同学家门前倒了一大堆黄沙,所以邀了几个同学去“打仗”,没想到“打仗”的时间比“上课”的时间要快得多……
当我们再一次重申到任何地方去必须告诉父母一声的指令,当孩子换了干净衣服乖乖地坐在书桌前等待发落时,我们的怒气早已消了一大半。
“别打了,算了,”妻子在厨房悄悄咬着我的耳朵道。“不,不行!”我说,“既然说了,怎么能不做到呢,我看这样吧……”
回到房间,我们坐到孩子对面,那脸色,很是虎虎的,孩子一定很害怕,低着头不吭声。
“今天错在哪里?知道了吗?”我问道。
“知道了,到哪儿去玩应该告诉爸爸妈妈一声,不然你们要着急。”他嗫嚅着。
“你说,该不该打几板子,惩罚一下,记住这次教训?”我轻轻地,但是严肃地问。
“是的,应该,”他一面回答,一面眼睛里溢出了泪水。平时极少挨板子,这次眼看难逃厄运,大概他感到很伤心。
“去,请你把抽屉中那把妈妈量衣服的尺找来!”我对他说。他慢吞吞找来了尺子,“好,请你把裤子脱下来!”我又命令道,但是仍然带有一个“请”字。他泪汪汪地露出屁股来。
这时,我把尺子交到他手中,说:“现在的惩罚,完全是为了使你记住今天的教训,不要再犯今天的错误。好,现在,请你自己在自己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三下!”
听到我这句话,他先是一怔,接着,我分明看到一丝笑影飞快地掠过他那犹带泪珠的小脸蛋。
“打的声音要响,否则重打!”我又丢下一句话后,便和妻子一起离开了房间。
我们终究不知道这自己惩罚自己的三记屁股痛也不痛、响也不响,也不知道他到底打还是未打,但我相信他是打了的。我们之所以让出房间来,是为了不看到他的窘态,为了尊重他的自尊心。
只要孩子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就有了施加教育之本。
此后,这孩子再也未犯过同类错误,而且据他自己说,“自打屁股”是他记得最牢的一次惩罚,因为“太奇怪了”!
提示
“孩子不打不行”,许多父母如是说,此话不无道理。但因为“打”本身是一种“惩罚”,而“惩罚”远不止“打”这一种,因此把这句话改成“孩子不惩罚不行”,也许更妥帖,也更符合实际。
为什么需要一定的惩罚?因为孩子会犯错误,犯错误以后,伴以一定的惩罚,能加深他对错误程度的认识,能加强他对教训深浅的记忆。
对孩子的惩罚,有两条原则必须记取,一是要使孩子先明白了错在哪里,然后再惩罚。二是要使孩子通过惩罚加深对错误的联想记忆,而不能使他们对惩罚的形式之本身感到害怕。
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在孩子还搞不清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误时,便“啪”地打了一巴掌。孩子立刻哭了,立刻停止了他那并不知道是对还是错的行为。既然如此,下次重犯的可能性就必然存在。
所以在惩罚之前,必先与孩子讲清,是什么错了,为什么错了,然后再进行惩罚。
先说理再惩罚还有一个好处,即避免错误的惩罚。倘父母说得出道理,且能被孩子接受,说明你父母的惩罚是正确的。要是你父母说不出道理,又有什么理由去惩罚孩子呢?
惩罚的目的,是使孩子加深对错误和教训的记忆和联想,不是使孩子记住惩罚本身。因此,每一次的惩罚都应该变换形式,以示区别、以示“特色”。
以打手心为例,可以左手一记重,右手一记轻;可以左手一重一轻,右手一轻一重;更可以是像游戏一样:“本来要打万万记,现在辰光来不及,马马虎虎打十记”,然后真的马马虎虎打十记完事。当然,这最后一种打法也许会使孩子发笑,但是“笑”和“哭”一样,都是触动了孩子感情心弦的,都是有记忆、联想作用的。然而,“笑比哭好”,似乎有首歌曲也是这么唱的。
像前面的事例,“雷声大雨点小”,拿尺子、脱裤子,都是自己打自己的故事,是孩子到老了也不会忘记的。因为这种形式特殊、好玩、有趣。
惩罚有两种,有体罚,如“站着”、“立壁角”,打手心,打屁股等等,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惩罚,如该给买的东西不给买了,没收孩子的东西,口头的责骂,在“手册”上打个“×”,不予理睬,不予亲吻等等。
与体罚相比,精神的责罚是更为严厉的,不要轻易运用,以至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与上进心。
其实,在体罚孩子之后,父母只要找个机会吻一吻他们的孩子,马上就会熨平不久前孩子那起伏的小心灵,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感到爱与惩罚的巨大鸿沟与互相的联系。
而轻易地与孩子赌气,不和孩子说话,不吻他们的惩罚,才是最刺痛他们幼小心灵的。
在有许多孩子在一起的情况下,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班级中,不要轻易给犯错误的孩子打“×”或挂“黑旗子”,实在非打“×”挂“黑旗”的,应在此后再想办法表扬这孩子一回,然后将不大光彩的记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