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分析框架的理论前沿
首先,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发展理念和思想,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特殊刚性、滞后性和制度缺陷,从根本上制约了“供求—价格”中心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使得新古典主义价格调节机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其次,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在于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不对等的“依附”地位以及所谓的“中心到外围”关系,因此必须通过克服自身的制度缺陷,走自我主导型的发展道路。
到了80年代,经济发展的另一种思路,即第三种观点——发展的制度学派产生了。最近几年,发展问题的讨论和创新再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新经济地理学出发,研究地理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围绕发展问题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前沿,除了关于新的发展理论和观点等以外,还有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和发展。这些创新一方面是发展理论研究自身的创新和进展,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各自不同的模式。
第二节 包容性发展理论:发展问题前沿与战略议题
一、包容性发展理论的研究议题与现实背景
首先,从国际发展和背景来看,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关于贫困减除以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为使各国经济尽快实现复苏和摆脱萧条,各项旨在促进“包容性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为促进机会均等的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泛支撑。
其次,就国内背景而言,包容性发展是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方式。中国必须转变现有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从社会、经济、空间、制度等多个维度实现城市包容性发展。
二、包容性发展理论创新与政策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真正落实和深化科学发展观,倡导机会平等的经济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有助于丰富与深化新兴经济体经验对发展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的理解。三是从城市化视角出发,通过把包容性发展理论与中国城市化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构建一种新的包容性发展的城市化理论和模式,创建中国特色的包容性发展理论,也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城市化发展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启示。
第三节 从包容性发展到城市包容性发展实践:前沿研究成果梳理
一、“包容性增长”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来自国外。其基本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基本核心是追求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强调经济增长必须具有包容性。世界银行在2008年5月的《增长报告:持续增长与包容性发展战略》中提出,“包容性增长”应确保增长的效益能被大众所共享,即应“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
二、“包容性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比“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提出更早。林毅夫阐述了包容性发展的思想,并从理论探讨引入了公共政策和政府施政策略的讨论,世行的报告也非常强调包容性发展理念中的公平、机会均等、共享增长收益、减贫和可持续增长。
三、“包容性城市”或者“城市包容性发展”的探索性研究
目前尚未形成“包容性城市”的统一概念,但有一部分学者基于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特征做过一些研究。一些学者认同城市具有包容性,在不断地吸收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
第四节 包容性发展理论与包容性城市化发展:未来研究议题展望
从目前研究来看,学者们对“包容性增长”与“包容性发展”的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十分有必要在阐述与理解包容性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包容性城市”并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探索中国城市包容性发展的最佳实践路线,为中国城市化模式转型提供现实的政策导向和建议。
目前,发展经济学前沿理论对城市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框架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要素流动与资源配置理论。二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理论。三是增长与发展的理论。四是机会均等与能力拓展的理论。五是经济增长与涓滴效应理论。六是社会融合与社会包容理论。七是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八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总之,通过研究包容性发展和包容性城市实践这个重大发展议题,一方面可以深入探索和分析包容性发展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城市包容性发展的理论体系、实践路径和战略意义;另一方面,也丰富和创新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为总结中国发展模式和经验提供重要的理论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