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子及其弟子等著。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曾做过齐宣王的客卿,后退而著书立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成书时间:战国时期
类别:文集
经典欣赏
梁惠王上(节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节选)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内容导读
这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共七篇,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加巨大,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性善论”。战国时期,人性问题成为百家争鸣中的重要问题。孟子在与各种人性学说的争论中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都有天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强调,天赋的善性是人所共有的,只要自觉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道德完善的圣人;他大力提倡自觉修养,反对自暴自弃。他还认为,尽心、知性就可以知天,知天的途径就是修心养性。孟子的这些思想鼓励了人们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同时也阻断了中国文化向宗教方面发展的道路,对于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使人民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
从整体来看,《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堪称是一位“贵民之人”。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读《孟子》,如能与《论语》联系起来,比较它们不同的地方,既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孟子》,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论语》,并可更深一层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在大约21个世纪中,在占世界人口20%的国度里,我们到处都在学习孟子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少数几个哲学家产生过这么大的影响力。读《孟子》,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而且对我们自身的完善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