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054100000005

第5章 关于使用语言[6]

文艺作者动脑筋,搞创作,这是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要塑造一些人物,布置一些情节,描写一些景象,目的在反映生活的实际——虽然写成的小说戏剧之类是假设虚构,可是比记载实在的事情还要真实。

有人以为思维活动是空无依傍的,这种想法并不切合实际。空无依傍就没法想。就说想一个人的高矮吧,不是高个子,就是矮身材,或者是不高不矮,刚刚合度,反正适合那想到的对象就成。要是不许你想高个子,矮身材,不高不矮,刚刚合度,等等,你又怎么能想一个人的高矮呢?

高个子,矮身材,不高不矮,刚刚合度,等等,全都是语言材料。各种东西的性状,各种活动的情态,这个,那个,这样,那样,不依傍语言材料全都没法想。因此,咱们可以相信,思维活动绝不是空无依傍的,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

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不是先有个空无依傍的想头然后找些语言把它描写出来,是一边在想一边就在说话,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

两回事既然是一回事,那么,想得对头,说得也必然对头;说得有些不到家,就表示想得有些不到家。

要是说,“我想得倒挺好,只是说出来的语言走了样”,人家怎么会相信呢?人家会问:“你是依傍语言材料想的,想得挺好,形成的语言当然也不错,怎么说出来会走了样呢?”人家这个问话是没法回答的。其实这儿所谓想得挺好只是一种幻觉,语言走样就证明你还没想得丝丝入扣。

再拿文艺作品来说。文艺作品是作者思维活动的成果,思维活动的固定形式,也就是写在纸面上的语言——文字。作者给读者的,仅仅是这些写在纸面上的语言,这以外再没有别的。读者认识作者所反映的生活的实际,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仅仅靠这些写在纸面上的语言,这以外再没有别的。因此,这些写在纸面上的语言是作者读者心心相通的唯一的桥梁。读者不能脱离作品的语言理解作品,要是那样,势必是胡思乱想。作者也不能要求读者理解没提到的东西,搞清楚没说清楚的东西,要是那样,就不免宽容了自己,苛待了读者。固然,文艺作品里常常有所谓“言外之意”,话没明说,只要读者想得深些透些,也就能够体会。可是言外之意总得含蓄在明说出来的话里头,读者才能够体会。要是根本没有含蓄在里头,怎么能叫读者无中生有地去体会呢?所以言外之意还是靠语言来传达的。

以上的话无非要说明这么个意思:思维和语言密切地联系着,咱们不能把想的和说的分开来看待。实际上思维和语言是分不开的。可见分开来看待是主观方面的态度。分开来看待就出毛病,主要的毛病是走上这么一条路:想得朦胧模糊,说得潦草随便。所谓想得朦胧模糊,就是头脑里只有一些跳荡的没有秩序的语言材料,语言的固定形式还没有形成,在这时候就以为是够了,想得差不多了——其实还得好好地继续想。所谓说得潦草随便,就是赶紧要把还没形成固定形式的东西说出来,这其实是说不出来的,说不出来的硬要说,硬要说又非取一种固定形式不可,非说成一串语言不可——这就免不了潦草随便。

不把想的和说的分开来看待,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头脑里只有一些跳荡的没有秩序的语言材料的时候,绝不就此停止,非想到形成了语言的固定形式不可。这固定形式并不是随便形成的,它的形成是有原则的,就是跟所想的符合。一边在想,一边就是在说,当然只能取这么个原则。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样的句式,不用那样的句式;为什么先说这个,后说那个;为什么这一部分说得那么多,那一部分说得那么少,诸如此类,全都根据这么个原则而来。这样的固定形式不保证一定是好作品,那还得看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怎样,作者对生活的实际认识得怎样。可是作者这一番思维活动是认真的,着实的,那是可以肯定的。凡是好作品大概都具备这样的基础。

不把想的和说的分开来看待,就不会像有些人那样,说“语言只是小节罢了”——言外颇有尽可以不管或者少管的意思。要是听见人家在那里说“语言只是小节罢了”,一定会毫不放松,跟人家争辩,哪怕争得面红耳赤。语言是作者可能使用的唯一的工具,成败利钝全在乎此,怎么能是小节?咱们能对读者说“不要光看我的作品,你得连带看我的头脑”吗?咱们能对读者说“我的头脑比作品高妙得多”吗?不能。头脑,藏在里面,怎么能看呢?而且读者就要看咱们的作品,就要通过作品看咱们的头脑。而作品呢,从头到尾全都是写在纸面上的语言,就靠这些写在纸面上的语言,咱们的头脑才跟读者相见。语言怎么能是小节?

不把想的和说的分开来看待,对作品的修改的看法也就正确了。有人说自己的或者人家的作品还得修改,往往接着说“不过这是文字问题”(所谓文字问题就是语言问题)。咱们在开会讨论什么文件章则的时候,也常常听见这样的话:“大体差不多了,余下的只是文字问题了。”单就“文字问题”四个字着想,就知道说话的人是相信内容实质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的,是相信语言的改动不影响内容实质的。实际上哪有这回事呢?内容实质凭空拿不出来,它要通过语言形式才拿得出来。语言形式有改动,内容实质不能不改动。而且,正因为内容实质要改动,才改动语言形式。不然,为什么要改动语言形式呢?这么想,就可以知道所谓修改,实际上是把内容实质重新想过,同时就是把话重新说过。一大段话的增补或者删掉,这一段和那一段的对调,一句话一个词的增删改动,全都是重新想过重新说过的结果,绝不仅仅是“文字问题”。这是个正确的看法。这个看法的好处在注重内容实质,所做的修改必能比先前提高一步。

就语言的使用说,大概跟经济工作一样,节约很重要。经济工作里头所谓节约,并不是一味地省,死扣住物力财力尽量少用的意思。节约是该用的地方才用,才有计划地用,用得挺多也要用;不该用的地方就绝对不用,哪怕用一点也是浪费。关键在乎该用不该用。咱们写个作品,在语言的使用上也该遵守节约的原则。

就说描写一个人的状貌吧,五官四肢,肥瘦高矮,坐着怎样,站着怎样,跑路又怎样,诸如此类,可以写个无穷无尽。再说写几个人的对话吧,说东道西,天南地北,头绪像藤本植物那样蔓延开来,也可以写个无穷无尽。此外如描写一个乡村的景物,叙述一间屋子里的陈设,要是把想得到的实际上可能有的全都搬出来,也就漫无限制。像这样无穷无尽,漫无限制,就违反了节约的原则。要讲节约,就得考虑该用不该用。怎么知道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呢?写个作品总有个中心思想,跟中心思想有关系的就该用,而且非用不可,没有关系的就不该用,用了就是累赘。这只是抽象地说。某个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认真的作者自然心中有数。心中有数,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就有了把握。于是,譬如说吧,描写一个人的状貌,不写别的,光写他的浓眉毛和高颧骨。写几个人的对话,绝不啰唆,只让甲说这么三句,乙说这么五句,丙呢,让他说半句不完整的话。乡村景物可以描写的很多,可是只写几棵新栽的树和射到树上的阳光。房间里的陈设该不止一个收音机,可是就只写那个收音机,再不提旁的。为什么只挑中这些个呢?一句话回答:这些个跟中心思想有关系,适应中心思想的要求。这就叫厉行节约。

再就一句话来说。一句话里的一个名词,加得上去的修饰语或者限制语绝不止一个,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加得上去的修饰语绝不止一个。要是把加得上去的都给加上去,大概也会违反节约的原则。怎么办呢?只有看必要不必要。必要的才给加上去,不必要的全丢开。或者一个必要的也没有,就一个也不给加上去。必要不必要怎么断定呢?还是看中心思想。一句话的作用不是写人就是写物,不是写事情就是写光景……这些个全跟中心思想有关系。所以每句话全跟中心思想有关系,全该适应中心思想的要求。凡是适应要求的就是必要的。

语言里像“虽然”“那么”“固然”“但是”“因为”“所以”之类的词好比门窗上的铰链,木器上的榫头。这些词用起来也有必要不必要的分别。譬如说“因为怕下雨,所以我带着把伞出门”,这交代得挺明白,不能说有什么错。可是咱们大都不取这么个说法,只说“怕下雨,我带着把伞出门”。为什么呢?因为不用“因为”“所以”,这里头的因果关系已经够明白了。已经够明白,还给加上榫头,那就不必要,就不合节约的原则。

咱们评论语言的使用,往往用上“干净”这个词,说某人的话很干净,某篇东西的语言不怎么干净。所谓干净不干净,其实就是节约不节约。从一节一段到一个词一个句子,全都使用得恰如其分,不多也不少,就做到了节约,换个说法,这就叫干净。

语言的节约仅仅是语言问题吗?或者仅仅是某些人惯说的“文字问题”吗?只要领会到语言跟思维的密切联系,就知道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或者“文字问题”。语言要求节约跟思维要求节约是分不开的。在思维过程中,必须把那些啰啰唆唆的不必要的东西去掉,同时非把那些必要的东西抓住不可,这是思维的节约。表现在语言方面,就是语言的节约。

就语言的使用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必须特别注意,就是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大家公用的东西,用起来不能不要求彼此一致。你这么说,我就这么了解;你那么说,我就那么了解;你说个什么,我就了解个什么;切实明确,不发生一点儿误会,这全在乎双方使用语言的一致。

绝不可能有个人的语言,与众不同,自成一套,那是办不到的,那样的语言(要是也可以叫语言的话)非但不能叫人家了解,自己也没法依傍着来思维。所以一个人生在这个社会里,就注定使用这个社会的共同的语言。

使用共同的语言,可是跟人家不怎么一致,这种情形是可能有的。或者是学习不到家,养成了不正确的习惯,或者是一时疏忽,应该这样说的那样说了,这就跟人家不一致了。跟人家不一致总是不好的,即使差得有限,也叫人家了解不真切,有朦胧之感,要是差得很远,就叫人家发生误会,或者完全不了解。因此,凡是使用语言的人,包括文艺作者,都得随时注意,自己在使用上有没有跟人家不一致的地方,要是有,赶快纠正。

注意可以分三个方面——语音,语法,词汇。单就写在纸面上的语言说,作者的语音准确不准确无从分辨,因此,可以撇开语音,只谈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

语法是连词成句的规律,每种语言有它的语法,没有语法就不成其为语言。咱们从小学语言,逐渐能叫人家了解,正因为不但学会了些词,同时也学会了语法。有些人觉得没有什么语法似的,这跟咱们生活在空气里,仿佛觉得没有什么空气一样。中小学要教语法,理由就在此。自发地学会了语法,并不意识到有什么语法,难保十回使用不出一两回错。在学校里学了语法,自觉地掌握住语法的规律,就能保证每回使用都不错。怎样叫掌握住规律?怎样叫不错?也无非跟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语法完全一致罢了。

谁要是说“语法不能拘束我,我自用我法”,这好比说脱离了空气也可以生活,当然是个不切实际的想法。现在这样想的人并不太多了,大家知道语法的重要性。知道语法重要就得研究语法。依靠一些语法书来研究,或者不看什么语法书,单就平时的语言实践来研究,都可以。一般说来,文艺作者对语言的敏感胜过其他的人,文艺作者只要随时留心,即使不看什么语法书,发现规律掌握规律也是容易的。譬如说吧,同样是疑问语气,为什么有的用“吗”,有的用“呢”,有的任何助词都不需要呢?又如同样是假设语气,为什么有的需要用“如果”或是“要是”,有的不必用这些词,假设语气也显然可辨呢?又如同样是重叠,为什么“研究研究”不能作“研研究究”,“清清楚楚”不能作“清楚清楚”,并且,重叠跟不重叠的不同作用在哪儿呢?又如最平常的一个“的”字,为什么有的地方必不可少,少了就使词跟词的关系不明,有的地方尽可不用,用了反而见得累赘呢?诸如此类,只要一归纳,一比较,就把所以然看出来了。这样看出来的是最巩固的,不仅能永远记住,而且能在语言实践里永远掌握住。

无论是谁,说话写文章大致是合乎语法的。偶尔有些地方不合语法也是难免的,原因不外乎前边说过的两点——习惯不良,一时疏忽。文艺作者笔下的东西,按道理说不应该有这个偶尔。只要随时留心,把语法放在心上,当一回事儿,就能够纠正不良的习惯,防止疏忽的毛病,就能够避免这个偶尔。

现在再就词汇说一说。各人的词汇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可是谁都在那里逐渐扩大词汇的范围。单就一个人说,了解的词汇必然大于使用的词汇。因为使用的非了解不可,而了解的未必全拿来使用。譬如咱们了解一些文言的词,咱们大都不拿来使用。

在思维活动的时候,咱们随时挑选适当的词。什么叫适当的词呢?一,切合咱们所想的对象;二,用得跟社会上一致。譬如想的是一种颜色,这种颜色是“红”,社会上确实叫它“红”,那么“红”就是适当的词。又如想的是一种动作,这种动作是“推”,社会上确实叫它“推”,那么“推”就是适当的词。切合对象,跟社会上一致,这两点是联系着的。正因为约定俗成,这种颜色大家都叫它“红”,这种动作大家都叫它“推”,“红”和“推”才是切合对象的词。要是换成“绿”和“拉”,那就跟社会上完全不一致了,也就是跟对象完全不切合了。

像“红”和“推”那样的词还会用得不适当吗?当然不会。可是大多数的词不像“红”和“推”那么简单,往往要下功夫挑选,才能找着那个最适当的。譬如“美丽”“美”“艳丽”“漂亮”,粗看好像差不多。这几个词的分别到底在哪儿,当前该用哪一个才切合所想的对象,才跟社会上一致,这是挑选的时候必须解决的。求解决可以查词典,一部好的词典就在乎告诉人家每个词的确切的本义和引申义,明确地指出它能用在某种场合,不能用在某种场合。要是平时做过归纳比较的功夫,能够辨别得很明确,那就无须查什么词典,因为词典也是经过这样的功夫编出来的。说到这儿又要提起文艺作者对语言的敏感了。文艺作者凭他的敏感,平时在这方面多多注意,也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准备工作。在目前还没有一部叫人满意的词典,这种准备工作尤其需要。要是平时不做这种准备工作,连勉强可用的词典也不查一查,那么临到选用的时候就有用得不适当的可能——本该用“美”的,用了“美丽”了,或者本该用“美丽”的,用了“漂亮”了。咱们对每一个词,不能透彻地了解它,就不能适当地使用它。严格一点儿说,只有咱们透彻地了解的那些词,才该归入咱们“使用的词汇”的范围。

咱们要随时吸收先前不曾了解不会使用的词,扩大“使用的词汇”,扩大了再扩大,永远没有止境。不是说从广大群众方面,从种种书刊方面,都可以学习语言吗?这不仅指扩大词汇而言,可是扩大词汇也包括在内。平时积蓄了财富,需用的时候就见得宽裕,尽可以广泛地衡量、挑选最适当的来使用。要是吸收不广,积蓄不多,就可能发生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一时找不着适当的词,随便用上一个对付过去。另一种情形是生造一个词用上,出门不认货,不管人家领会不领会。譬如某一部作品里说大风“抨击”在脸上,这就是前一种情形。“抨击”不是普通话的词,是文言的词,意义是攻击人家的短处,拿来说大风,牛头不对马嘴。同一部作品里又说声音“飘失”在空中,这就是后一种情形。“飘失”是作者生造的词,用方块汉字写在纸面上,人家认得“飘”字“失”字还可以猜详,要是口头说出来,人家就听不懂,或者用拼音字母写下来,人家就看不懂。可见这两种情形都是不好的。

新事物不断地出现,新词就陆续地产生。凡是新词,总有人在口头或是笔下首先使用。可是仅仅一个人使用一两次,这个新词不一定就能成立,必须多数人跟上来,也在口头或是笔下使用它,它才能成立。多数人使用它就好比对它投了同意票。至于并非新事物的事物,既然有现成的词在那里,就无须另外造什么新词。固然,另外造新词也是一种自由,谁也不能禁止谁,然而享受这种自由的结果,无非给自己的语言蒙上一层朦胧的阴影,给人家添点儿猜详的麻烦罢了。

咱们还应该注意辨别普通话和方言土语。要依照普通话的语法,使用普通话的词,不要依照方言土语的语法,使用方言土语的词。推广普通话,汉民族使用统一的语言,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今天,是作为一种严肃的政治任务提出来的。文艺作者跟其他文化工作者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担当这个任务。普通话和方言土语,就语法说,差别不太大,可并不是没有种种微小的差别。就词和熟语成语说,那就差别很大,各地的方言土语之间差别也很大。在文艺作品里,方言土语的成分搀用在普通话里的情形大致有两种:一种情形是只搀用某一地区方言土语的成分,如只搀用东北话或者河南话的成分。这在某一地区的人读起来方便,对其他地区的人可就是不小的障碍。另一种情形是搀用某几个地区方言土语的成分,南腔北调,兼收并蓄。这对各地区的人都是不小的障碍。而作者搀用那些方言土语的成分,又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分别。有的是故意要用上那些成分,有的是没有下功夫辨别,不知不觉地用上那些成分了。现在咱们的目标是使用纯粹的普通话,那当然不该故意用上些方言土语的成分了。为要避免不知不觉地用上,就得养成习惯,哪些是普通话的成分,哪些是方言土语的成分,要能够敏感地辨别,恰当地取舍。

还可以这么考虑,方言土语的成分也不是绝对不用,只是限制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譬如作品是某个人物的对话,要是用了某地区的方言土语,确实可以增加描写和表现的效果,这就是个特定的情况,这时候就不妨使用。又如作者觉得方言土语的某一个成分的表现力特别强,普通话里简直没有跟它相当的,因此愿意推荐它,让它转成普通话的成分,这就是个特定的情况,这时候就不妨使用。——到底能不能转成普通话的成分,那还得看群众同意不同意。

到这儿,关于语言的社会性说得差不多了。要讲究语法,要注意选词,要避免使用方言土语的成分,这些并不是什么清规戒律,全都为的语言的一致。大家的语言一致,语言才真正是心心相通的桥梁。不要以为这样未免太不自由了,要知道在这点上讲自由,势必造成语言的混乱。不要以为这样就限制得很严,再没有用武之地了,要知道这些要求只是语言的基本要求,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者凭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才能,尽可以千变万化地运用,完成他的语言的艺术。

同类推荐
  • 这样学习最有效大全集(超值金版)

    这样学习最有效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给你一个近距离观察第一名的机会,让你看看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看他们是怎样做计划、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做作业、怎样进行课堂外的学习以及他们学习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方法,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都是你获得成功秘诀的最佳捷径。当然,这条捷径需要你开放脑袋,清除固执和偏见,留出一个思想空间,虚心接纳他们的观点,并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好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线。
  • 达尔文传

    达尔文传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 会计业务十日通

    会计业务十日通

    本书从初学者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会计基本概念,并介绍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会计报表处理以及预测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
  • 审视高等护理教育的质量与标准

    审视高等护理教育的质量与标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性医疗保健体制的改革,以及医学护理模式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对高等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质量内涵要求。经济全球化和医学教育标准的国际化带来了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国外高等护理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发展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和研究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 中华典故故事全集——修身立世的故事

    中华典故故事全集——修身立世的故事

    本套《中华典故故事全集》全部精选我国著名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爱国为民的故事》、《军事战争的故事》、《修身立世的故事》、《智慧谋略的故事》、《读书学习的故事》、《品质修养的故事》、《社会世情的故事》、《世事明察的故事》、《心灵情感的故事》和《悟道明理的故事》等十册,书中每个典故都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
热门推荐
  • 倾城姒锦

    倾城姒锦

    顾姒锦前世是华国医学团队里的金牌军医,出生中医世家,但一睁眼却穿越到邶麒国成为了顾侯府的草包嫡女,好在她手握百宝药箱,一步一步成为邶麒的医仙,各方人马都处心积虑地想要除掉她,那就别怪她心狠手辣,顾姒锦的原则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灭他满门!反正她也不是什么好人.某摄政王:“好巧啊,顾夭夭,我也不是什么好人呢,我们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她越跑他越追,被他追地烦了,顾姒锦:“我从还不行吗?”
  • 窝边有草何必乱跑

    窝边有草何必乱跑

    阮沅桑见到十几年未曾谋面的父母口中的邻居儿子,一直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怎么感觉走向好像不对呢,喂,我们是邻居,邻居!某天“桑桑,我生病了,你过来照顾我呗。”“忙,自己吃药。”其实阮沅桑担心得要死,把耳朵靠近墙壁,想听到隔壁的动静,但是谁叫他前一天才惹自己生气!又是一天“桑桑,我炖了鸽子汤,你吃吗?”“吃,等我两秒。”两秒之后,阮沅桑出现在隔壁的厨房。又一天半夜不远处的幢居民楼发生了堕楼事件,半夜,阮沅桑打开微信。“齐成,我睡不着。”“等着。”不一会儿,阳台上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阮沅桑住在靠近阳台的房间,听到敲门声,连忙打开门,抱住被半夜冷气侵袭的齐成。“还好有你在隔壁。”
  • 许先生,非你不可

    许先生,非你不可

    初次见面他是贵气的公子哥她是落魄的小公主他伸出粉嫩的小手“你是个人,不是小丑”再次见面他是女生收割机的许大校草她是神秘的咖啡厅幕后老板他诱人的红唇凑近她:“女人,我可以吻你吗?”最后的最后他是商业界一条龙她是别人的未婚妻他捏着她下巴,“你想的,我都不会让你如愿。”一开始的相遇,两个人就注定了是纠缠不清的关系。
  • 光的城市

    光的城市

    那个城市不属于任何事他属于光那是光的城市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甜妻入怀:大叔,领证吧

    甜妻入怀:大叔,领证吧

    为母亲医药费,商绾绾去给一个‘老男人’当看护。从此,她体验了到被‘老男人’支配的恐惧。按摩、搓背、还要洗车,除草,过着惨无人道的生活。商绾绾怒了,“我是护工,不是你家的女佣,这日子是人过的吗,老娘不干了!”“对这身份不满意?那我给你换一个。”季商尧摇身一变,成为帅得人神共愤的超级大帅哥。而商绾绾,也成了季太太,从此被宠得无法无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半斤夫人八两夫

    半斤夫人八两夫

    穿越第1天,她被群殴;第2天被抽晕;第20天,被抽晕她的“爷”给非礼了;第25天差点命丧他手;第30天,她被他威胁当了代嫁新娘,还很光荣地就失身于他。丫滴,这恶魔男人真欠抽,她要是不整死他她就不是穿来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金牌女律师

    金牌女律师

    大学毕业后的张笛,奔走于律所繁忙的工作之中,突如其来的分手,让她有些消沉。有次在陆晨阳的严厉批评之下,她终于醒过神来,并开始改变和成长。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实现了最初的梦想,由律师小助理成为了一名金牌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