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胡兰成
引语
张爱玲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晚清时期的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显赫的家世让她有“最后的贵族”之称。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性格有些古怪,是名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这点造成了张爱玲的成长环境与外界格格不入,童年布满阴影。
一九二〇年,张爱玲出生于上海,家里为她取名张煐,一年后,她有了一个弟弟张子静。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是大家闺秀,长相很美,但与她的父亲张廷重性格不合,两人时常吵架。黄素琼无法忍受张家这种压迫窒息的环境,渴望独立和自由,于是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黄素琼和小姑张茂渊一起出了国,改名黄逸梵,游历欧洲,从此与张家无关,她就是她自己。这一年,黄素琼二十八岁。
从此以后,张爱玲只能和弟弟相依相伴。
母亲离开时张爱玲与弟弟都还年幼,并不知道母亲的离开意味着什么,而且还能时常收到母亲寄来的礼物,姐弟俩倒也开心。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尽管家里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张爱玲的生活倒也不至于阴云密布,然而她不知道,一大片乌云正朝着她飘过来。
一九二八年,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因受到牵连丢官,只好辞去浙江温州职务回到了上海。仕途失意再加上他自己的生活作风一向为人诟病,让他有了改过自新的想法。他决定戒掉鸦片,并写信给远在欧洲的妻子,希望她能回国,在子女的教育中发挥母亲应有的作用,也希望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不要走向支离破碎。不知是深受感动还是母性使然,黄逸梵选择了相信丈夫,返回国内。但不久她发现,自己依旧会忍不住和张廷重争吵,特别是在面对子女教育的问题时,黄逸梵毕竟在欧洲游历四年,更倾向于让孩子们接受新式教育,而张廷重是封建士大夫,他希望孩子们和他一样接受旧式私塾教育。这一次,张爱玲的母亲铁了心要送张爱玲去接受新式教育,据张爱玲自己回忆:
十岁的时候,为了我母亲主张送我进学校,我父亲一再地大闹着不依,到底我母亲像拐卖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
张爱玲父母之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他们选择了协议离婚。黄逸梵搬出了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不久,黄逸梵带着一些陪嫁的古董,离开了中国,回到了英国。
一九三一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因为是寄宿制学校,所以她一周只需回家一次,我想,在学校的日子她是快乐的、自由的,但缺失的温暖,却也是无论如何都找不回来了。她画画、剪纸,把纸张做成卡片,挑出最美的,托她的姑姑寄给母亲。
母亲对她来讲既遥远又神秘,她只能把对母亲的思念化成文字写在纸上,于是她写了《不幸的她》。母亲离开一年后,她的父亲再婚,娶了国务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这桩婚事能成不是因为她的父亲有多优秀,这位孙小姐闺龄二十六未嫁,未嫁原因是抽鸦片。两人在牌桌上烟云雾绕几圈之后,彼此情投意合,便成婚了。这件事情给张爱玲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创伤,她自己回忆说:
我姑姑初次告诉我这消息,是在夏夜的小阳台上。我哭了,因为看过太多的关于后母的小说,万万没想到会应在我身上。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当然那时张爱玲说这话是孩子气,这位后母也没有那么阴险凶恶,但这的确让张爱玲无法接受。从父母感情失和到离婚,再到父亲再婚,幼小的她经历了太多,或许她敏感冷漠性格的形成就与此有关。
父亲的再婚并没有收获幸福,他与孙用蕃最多的交流就是抽鸦片。张廷重与孙用蕃抽鸦片需要花费巨额费用,于是只能降低张爱玲姐弟俩的生活品质,张爱玲在散文《童言无忌》里写道:
有一个时期在继母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黯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陈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一大半是因为自惭形秽,中学生活是不愉快的,也很少交朋友。
生活品质的降低还可忍耐,真正让张爱玲决心与父亲决裂的事情是高中毕业后,她想去往英国留学,但父亲不舍得花钱,于是拒绝了她。母亲黄逸梵听闻后回国,希望能与张廷重协商,但张廷重一直没搭理。其实黄逸梵在国外的日子也不好过,只能靠变卖古董过日子,由她来资助张爱玲留学也很困难,因此只能找张廷重。这时候后母孙用蕃看不下去了,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还对黄逸梵冷嘲热讽了一番。
张爱玲赌气,去母亲那边小住了半个月,回家的时候孙用蕃趁机嘲讽,最后还给了张爱玲一巴掌。张爱玲当场就被打懵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可孙用蕃却恶人先告状说张爱玲打了她。张廷重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张爱玲一顿拳打脚踢,嘴上还不住大骂,直到把张爱玲打得奄奄一息,保姆冲上去拉开。
家里人去向张廷重求情,也被骂了出来,张爱玲被囚禁在家中反省,她生病了,还是保姆偷偷给她打针才让她渡过难关。后来有一天趁着警卫换班,张爱玲逃跑了。重见天日后,她选择与自己的父亲断绝关系。
逃跑出来的张爱玲找到了母亲,母亲同意给她一笔钱,同时也给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选择了读书。母亲原本安排她去伦敦大学,张爱玲也很努力地把握这次机会,她考了第一名,但因为战争的爆发,去英国的计划作罢。
一九三九年,张爱玲进入了香港大学读书,她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在那里她成为了张爱玲,她的才华、作品得到了认可;也是在这里,她认识了此生非常重要的挚友,一个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混血儿,张爱玲给她取了一个中文名——炎樱。
张爱玲与炎樱的交往令她非常开心,两个人彼此亲密到无话不谈。随着战事吃紧,一九四二年夏,张爱玲与炎樱返回上海,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路,也正是回上海之后,张爱玲受到了更多来自文学界的关注,评论家柯灵帮助张爱玲把作品推荐给各大报纸杂志,一时间张爱玲炙手可热。这时候张爱玲又认识了一位好友,是当时一位知名女作家,名叫苏青,后来正是苏青牵线让张爱玲遇到了那个人。
那个人就是胡兰成,此时他正值命运的低谷。他因为得罪了汪精卫而入狱,后来又在日本人干预下出狱了。在他入狱之前就在苏青寄来的杂志上看过张爱玲的小说,读完大加赞赏,于是写信给苏青,询问这篇小说作者的一些情况,他默默地记下了作者的名字。后来经历牢狱之灾后,在南京休养期间还不忘看她的小说,对张爱玲好感倍增。
终于,胡兰成按捺不住内心的欣喜,从南京赶到上海,找到了苏青,希望能得到张爱玲的住址。苏青很清楚张爱玲的性格,她是不轻易见人的,不过还是把地址给了胡兰成。胡兰成兴冲冲跑去,结果吃了闭门羹,只好把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写在纸上,从门缝中塞进去,希望能见上一面。第二天,胡兰成接到张爱玲的电话,电话中张爱玲说希望去拜访他,这让他大呼惊喜。
见面之后,张爱玲的形象出乎胡兰成的意料,没想到文笔才情出众的张爱玲年龄这么小,简直就是一个中学生的模样,而且个子还很高。那到底是什么让张爱玲决定拜访?是苏青的好意,是自己的心动,还是纯粹尽地主之谊?后人无从知晓。后来胡兰成也去回访张爱玲,两人相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一次,胡兰成彻底被征服了,他自己回忆道:
她的房间竟是华贵到使我不安,那陈设与家具原简单,亦不见得很值钱,但竟是无价的,一种现代的新鲜明亮断乎是带刺激性。阳台外全是上海在天际云影月色里,底下电车当当的来去。张爱玲今天穿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越显得脸像月亮。三国时东京最繁华,刘备到孙夫人房里竟然胆怯,张爱玲房里亦然像这样的兵气。
至此胡兰成一发不可收拾,三天两头往张爱玲那里跑,张爱玲忽然很厌烦,叫人捎去一张字条,说不要去看她了。张爱玲知道,这一次,自己已经动了情。眼前这个男人谈吐风趣、风度翩翩,与他相处让她感受到了一股春风拂面般的怡人,但张爱玲对于这种感觉感到害怕,童年的阴影挥之不去,让她焦躁不安,她只好选择请君自便。
胡兰成作为情场老手,明白张爱玲的退缩实则是女子爱人时的委屈使然,面对张爱玲的迟疑,胡兰成并不退缩,依旧上门谈笑风生,搞得张爱玲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有次胡兰成试探性地说起自己见过张爱玲的照片,很是喜欢,张爱玲便找到了那张照片,送给了胡兰成,她还在后面写了几句话: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涉世未深的单纯少女张爱玲终究抵不过情场老手的步步为营,这一次,张爱玲选择了相信眼前的这个男人,哪怕他已有家室,哪怕自己与他政治立场有异,她也愿意放低自己的姿态,只希望能开出那朵花。
此后两人开始了正式的交往,胡兰成往来于南京、上海两地,每次来上海小住的时候,两人便出双入对,俨然是热恋小情侣的做派。很快,这些事情就传得风言风语,张爱玲自己是不在乎,但胡兰成那边就搞不定了,他的妻子知道这些事情之后,决意跟胡兰成离婚。
一九四四年八月,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没有宾朋满座的婚礼,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证婚。张爱玲与胡兰成在婚书上写道: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这一纸婚书,张爱玲看得极重,然而,那个在后面加上“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胡兰成并没有做到自己写下的诺言,他辜负了张爱玲的爱。对于婚姻,胡兰成自己不怎么看重,基本是碰到一个喜欢的就结婚,他自己也说:“有志气的男人对于结婚不结婚都可以慷慨。”
甚至后来胡兰成与苏青也走得很近。有次张爱玲去找苏青,发现胡兰成也恰巧在,这让张爱玲很是恼火,从此对苏青淡漠了起来。而胡兰成却以为张爱玲不介意她的花心,他还说:“她想不到会遇见我。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再或我有许多女友,乃至挟妓游玩,她亦不会吃醋。她倒是愿意世上的女子都喜欢我。”
随着抗战胜利的局势日渐明朗,曾为汪伪政府效力的胡兰成自感命运堪忧,于是刻意与张爱玲保持距离,担心她受到牵连。当年他们没有办结婚手续,只是签订了一纸婚书,他的顾虑也在于此。胡兰成对张爱玲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那时的张爱玲痴痴地以为眼前的男人会顾得上她,张爱玲甚至说:“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像个香袋儿,密密的针线缝缝好,放在衣箱里藏藏好。”
很快,胡兰成离开上海去往湖北。果不其然,这个情场老手在汉阳医院勾搭了一个十七岁的小护士周训德,在他的生花妙笔下小周有着三月花事的糊涂,一种漫漶的明灭不定。小周也对胡兰成颇为倾心,两人不久就准备谈婚论嫁了。
一九四五年三月,胡兰成回到上海,把这件事告诉了张爱玲,张爱玲完全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任由他去,此后的张爱玲性情大变。而胡兰成此时正在逃命的路上,逃经温州时,他居然又勾搭了一个少妇型的女人范秀美,两人又是以夫妻相称。张爱玲知道胡兰成的行踪后,便也赶来了,这让胡兰成甚为尴尬,见面后胡兰成呵斥说:“你来做什么?还不快回去!”
张爱玲只是想看看他,他却不耐烦地催着她赶紧走,生怕引起当局的注意,他担心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终于,张爱玲选择了离开。
那天,天下着雨。她在摇晃的小船里哭泣。
她后来在给胡兰成的信中写道:
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在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伫立涕泣久之。
这个男人,她是再也爱不得了,离别的时候,张爱玲只能自怜地说道:“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此后,张爱玲与胡兰成依旧保持着书信往来,张爱玲还不断给胡兰成寄钱,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稿费,并当了自己的金戒指,生怕胡兰成生活上受了委屈。后来胡兰成来到上海,他们见了一面,当胡兰成把他在路途中那些事都讲给张爱玲听的时候,张爱玲心灰意冷了。分别后的一九四七年,张爱玲给胡兰成写了一封信: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随着这封信奉上的,还有她两部电影剧本的稿费三十万元,就当作分手费。
至此,两人分道扬镳。
当知道两人分手之后,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不禁对胡兰成说道:
两个人于千万人当中相遇并且性命相知的,什么大的仇恨要不爱了呢,必定是你伤她心太狠。有一次和张爱[1]一起睡觉,张爱在梦中喊出“兰成”二字,可见张爱对你,是完全倾心,没有任何条件的,哪怕你偷偷与苏青密会,被她撞个正着。
还有秀美为你堕胎,是张爱给青芸一把金手镯让她当了换钱用。这些,虽然她心头酸楚,但也罢了,因为你在婚约上写的要给她现世安稳的。
炎樱是他们的证婚人,她自然清楚他们的脾气和性格,她说:“两个超自以为是的人,不在一起,未必是个悲剧。”或许她是对的。
此后张爱玲遇到了导演桑弧,两人合作颇为愉快,甚至身边的人也觉得他们甚为合适,但张爱玲却独自枯萎婉言拒绝,她恐怕自己是再也爱不起来了。
后来张爱玲去往香港,在那里她生活得并不如意,经济成为困扰她的生活的首要原因,当年她慷慨地给了胡兰成三十万元分手费,如今自己生活得孤苦。
一九五五年,张爱玲去往美国。有次在一个大厅,她看到一位老者在那里高谈阔论,吸引了一群人围观,她也好奇地走了过去。当看到老者那张脸的时候,她感到欣喜,她说这张脸好像写得很好的第一章,使人想看下去。她见到的这位老者名叫赖雅,是一位德国移民后裔。
这一年,赖雅六十五岁,张爱玲三十六岁。
两人相识之后,便愉快地交往了起来。赖雅年少时也是一位天才儿童,在文学上天赋异禀,他结过婚也离过婚,生性洒脱自由,浪漫又文雅。
不久,张爱玲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赖雅,赖雅选择了向张爱玲求婚,但条件是这个孩子不能要。张爱玲同意了,原因是她自己也不喜欢小孩。于是炎樱帮忙找了一个私人医生,帮助张爱玲完成了这件事。
一九五六年八月,张爱玲和赖雅登记结婚。
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宽裕,赖雅年事已高,生活不便,而张爱玲的作品也并没得到美国市场的青睐,好在赖雅鼓励她、体谅她,两人颇为相依为命之感。后来赖雅患病,张爱玲回到香港写稿,以赚取赖雅的医疗费。她在香港住在宋淇夫妇家里,拼命写的稿件最终没有得到她期望的肯定,张爱玲只好悻悻回到美国,她失望极了。
晚年的赖雅对张爱玲极度依赖,生怕她会离开,张爱玲只能疲于奔命,直到一九六七年赖雅去世。这一年,张爱玲四十七岁。那个体谅、依赖她的男人走了,从此,张爱玲只好孤身一人游荡,她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独居生活,除了好友宋淇夫妇,基本上不见任何人,连出版社的人都见不到她一面。
别人想给她打电话必须先写信,她回信同意接电话才可以打。她每月要买几百美元的杀虫药,整个壁橱塞得满满的,她说是怕跳蚤咬坏她的衣服。她还不断地搬家,曾经在三年里搬了至少一百八十多次家。
张爱玲的晚年极度孤独凄苦,她畏惧所有人情世故,关起门来写小说,不断地写,将所有的人和事都写进去,所有的爱恨情仇全部化成文字,这才有了《小团圆》这部自传色彩极浓的小说。小说完成后,宋淇劝她不要出版,怕太多的人对号入座,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张爱玲接受了宋淇的劝说,小说直到二〇〇八年才首次在台湾地区首次出版。看懂了这本书,才能看懂张爱玲的一生。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张爱玲在纽约寓所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张爱玲是位天才少女,她很好地践行了自己那句“出名要趁早”的格言。她勇敢热烈,她孤寂困苦,她深爱过胡兰成,不顾一切疯狂地爱恋,到头来遍体鳞伤。王小波说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生活理解得很深刻,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
她这一生,是多彩孤寂的一生,就像那朵盛开的莲花,却在最美好的年纪选择自我萎谢了。
[1]炎樱对张爱玲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