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912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每值天下危亡、治道衰颓之际,匹夫挺然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自身安危,勇于担当。如屈原、申包胥、杜甫、欧阳修、陈东、岳飞、虞允文、胡铨、辛弃疾、陈亮、陆游、文天祥、谢枋得、叶居昇、方孝孺、于谦、王阳明、杨继盛、高攀龙、杨涟、周顺昌、刘宗周、黄道周、祁彪佳、倪元璐、江天一、张煌言、夏完淳、张家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及佚名画网巾先生(见李世熊《画网巾先生传》)、沈烈士、张锯匠(见张岱《石匮书后集·义人列传》),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汲汲于世用,乃至舍生取义,虽九死而不悔,被称作忠人烈士、慕义君子。匹夫心怀天下,奠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一、“匹夫”之义

“匹夫”一词,在《论语》中凡两见:《子罕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宪问篇》:“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在《孟子》中凡八见:其一为梁惠王曰:“寡人好勇。”孟子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孟子·梁惠王下》)其二为鲁平公将往见孟子,嬖人臧仓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孟子·梁惠王下》)余六次皆孟子答门人万章时所提及:“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孟子·滕文公下》)“(舜)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孟子·万章上》)“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孟子·万章上》)“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孟子·万章上》)“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孟子·万章下》)“思天下之民”一条又见于《孟子·万章下》,语重复。

孔、孟所说“匹夫”“匹夫匹妇”,谓庶人,即小民、丘民、百姓。“匹夫不可夺志”一节,皇侃《论语义疏》卷五:“谓为匹夫者,言其贱,但夫妇相配匹而已也。又云:古人质,衣服短狭,二人衣裳唯共用一匹,故曰匹夫匹妇也。”《论语注疏》邢昺疏沿用夫妇相匹为释:“帅,谓将军也。匹夫,谓庶人也”,“士大夫已上有妾媵,庶人贱,但夫妇相匹配而已,故云匹夫。”“匹夫匹妇之为谅”一节,邢昺疏:“谅,信也。匹夫匹妇,谓庶人也。无别妾媵,唯夫妇相匹而已。言管仲志在立功创业,岂肯若庶人之为小信,自经死于沟渎中,而使人莫知其名也。”孔子言“匹夫不可夺志”,赞庶人勇气可嘉;言“匹夫匹妇之为谅”,不苟同庶人重于小信。孟子谓梁惠王好“匹夫小勇”。臧仓称孟子“匹夫”,以其为庶人。孟子称舜贵为天子,其弟象不应为“匹夫”。又谓尧、舜皆“匹夫而有天下”。孔孟所谓“匹夫”,俱指庶人,或对“天子”言,或对诸侯、卿士、大夫言。

关于“匹夫”,《荀子·大略篇》:“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儒效篇》:“匹夫问学,不及为士,则不教也。”《王霸篇》:“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匹夫可“士”,可“天子”,可“贵富”,其别即在贱贵不同,穷达迥异。《庄子·杂篇·盗跖》有“仲尼、墨翟穷为匹夫”,“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恶美”之语。对天子言,孔子、墨子皆匹夫;对诸侯言,孟子为匹夫。就尧、舜言,未为人主前,亦是匹夫。故《韩非子·功名》曰:“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匹夫与天子之分,在“穷”“势”有别,“禄之天下”“穷至匹夫”各异。天子有贤与不肖,匹夫亦有贤与不肖。自先秦至魏晋,世人谈说“匹夫之勇”“匹夫之谅”“匹夫之孝”“匹夫之仁”,不免寓含贬义。孔孟不赞同匹夫好小勇、小善甚于仁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王出居于郑”,杜预注:“讥王蔽于匹夫之孝,不顾天下之重。”《左传·桓公十五年》“郑世子忽复归于郑”,杜预注:“修小善,絜小行,从匹夫之仁,忘社稷之大计。故君子谓之善自为谋,言不能谋国也。”儒者不赞同“匹夫之勇”“匹夫之孝”“匹夫之仁”,盖因其以小害大,意非专贬庶人。魏晋至唐代,推尊门阀望族,贵、庶之分判然。自宋以后,科举大盛,匹夫易为国家所用。后世匹夫之义略有小变,天子一家外,皆为匹夫。农夫商贾、百工之民固皆匹夫,士大夫虽贵为宰相,亦莫能外。所谓“匹夫”,概指天下士民。

二、“天下兴亡”之辨

明遗民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云: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顾炎武辨“保国”“保天下”之异,提出“保天下”重于“保国”,“保天下”,匹夫虽贱而有责。后世沿之,清末民初学者尤多昌言“匹夫有责”。光绪二十二年(1897),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顾炎武曰:‘有亡国,有亡天下。’梁启超曰:‘强敌、权奸、流寇,举无足以亡国,惟吏胥可以亡国;外教、左道、乡愿,举无足以亡天下,惟学究足以亡天下。欲救天下,自学究始。’”“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人人以为吾无责也,其亡忽焉也;人人以为吾有责也,其兴浡然也。”(《饮冰室合集》)章炳麟《革命道德说》:“昔顾宁人以东胡僭乱,神州陆沉,慨然于道德之亡”,“匹夫有责之说,今人以为常谈,不悟其所重者乃在保持道德,而非政治经济之云云。”(《太炎别录》卷一)梁、章之说各有识见,梁氏径云“天下兴亡”,章炳麟直提“匹夫有责”。其时“匹夫有责”已为常谈。叶昌炽《陆韬庵诔》:“匹夫有责,愿以死济。”(《奇觚庼文集》卷下)尚秉和《辛壬春秋·清臣殉难记》载江阴赵彝鼎尝自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顾氏“保天下”之说遥接孟子,孟子则得于孔子。春秋末,孔子见天下礼崩乐坏,倡仁义礼乐以救世。其道不行,犹“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篇》),每自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左传·哀公十四年》),意非轻于“匹夫”,而在拯溺天下自任,不肯稍怠。战国时,天下以攻伐为贤,丧乱更甚。孟子述孔子之道,以时世不同,乃有小变,思保民为上,鼓吹王道,欲以仁义匡合天下。所论“保民而王”,不离于“仁义之本”“为政以德”,重在“保天下”。尝游事齐宣王、魏惠王,虽长于游说,而齐、魏不能用。孔孟之徒身处衰世,怀“平治天下”之志,周流不已。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篇》)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后世匹夫匹妇,关心家国天下,如宋太学生陈东以上书直言死,明末吴民颜佩韦、杨念如等以抗击奄党死,都体现了庶人担当天下的精神。

欲论“匹夫有责”,必先明辨“兴亡”之义。“天下兴亡”不仅指向朝代更替,还指向治道兴衰。一治一乱,构成中国历史的基本形态。虽然平治少,乱世多,“兴亡”之义犹可辨。

首先,“亡天下”不等于家天下覆亡,其衡量标志是“道丧”,为政失德。匹夫如何定“正统”,亦据天下是否平治,仁德是否为本。

对世道变迁,孔子有清晰的认识。《论语·为政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他看来,周恐未必永传无替,故倡“为政以德”“本于孝悌”。门人子路、子贡以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又相桓公,因疑其“未仁”。孔子则赞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曰“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篇》)。其中已蕴含孟子“保天下”之义。孟子承孔子之说,倡“仁义”治天下。梁惠王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尽心下》指出:“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丘民”,即百姓、匹夫。齐宣王问“汤放桀,武王伐纣”之事曰:“臣弑其君,可乎?”答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赵岐注:“言残贼仁义之道者,虽位在王公,将必降为匹夫。故谓之一夫也”,“《书》云‘独夫纣’,此之谓也。”孟子以夏桀、商纣失道,等之匹夫。汤伐桀,《论语》未见誉辞,《孟子》并举商汤、周文王,赞其除暴安天下之功。《孟子·万章上》称“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又深叹唐虞择贤禅让,匹夫可以德有天下。自夏立国,其法不行,孔子空有舜、禹之德而“不有天下”。荀子论“兴亡”,与孟子相类。《荀子·君道篇》:“道者何也?曰:君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四统者俱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不能生养人者,人不亲也;不能班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显设人者,人不乐也;不能藩饰人者,人不荣也。四统者亡而天下去之,夫是之谓匹夫。故曰: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孟子求能“保天下”“安天下之民”,荀子所谓“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得天下则天子,失天下则匹夫,与之同调。

秦、汉而后,随着君权及中央集权强化,以家天下定“正统”,指易姓改号之“亡国”为“亡天下”,不重“保民”“保天下”,致使“亡国”与“亡天下”不辨。北宋而后,汉人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更替变化,“正统”判定存在两大形态:一是以家天下定“正统”,元、清皆“正统”;二是以“夷夏大防”定“正统”,元代宋,清代明,均“余分闰位”,宋、明之亡非仅“亡国”,并亦“亡天下”,元、清之兴实亦“亡天下”。

按孔、孟、荀所说,易姓改号,天下未必亡;“仁义充塞”,姓虽未易,天下已危。顾炎武叹说“亡国”“亡天下”不辨,“大义不明”;不明“保天下”“保国”之异,“匹夫有责”难言矣。黄宗羲对此也有深刻的反思,《原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原臣》:“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其意亦重于“保天下”“保民”,措意甚深。

其次,“天下兴亡”不在政治统治的稳固与崩坏,而在华夏礼乐的传承与否。

礼乐是中华文明最有价值的创造之一。夏、商、周是礼乐文明奠立时期,礼乐对三代文化信仰、文化制度、政治制度确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价值观生成于三代,礼乐思想、仁义观念的源头无不在此。仁义与礼乐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礼崩乐坏,亦即“道丧”。三代以后,礼乐成为衡量“天下兴亡”的重要标准,即以“治礼义”(《孟子·梁惠王上》)、“弃礼义”(《战国策·赵策三》),论定“兴”或“亡”。《战国策·赵策三》载鲁仲连义不帝秦之由:“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秦兼有天下,终以失礼乐、仁义,世论其为“乱”,而非“兴”。如黄宗羲《原臣》所云:“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复次,明于“夷夏之辨”“夷夏大防”,以夷乱华、夷变夏为“亡天下”。

衣冠礼乐、仁义为本是华夏文明的创造,始于唐虞,奠立于三代,孔子集其大成。孔子赞管仲之功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发左衽”,即衣冠礼乐为夷狄所变。《论语·八佾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谓华夏无君,礼乐、仁义犹存,夷狄有君,终恃气力。“夷夏之辨”,根本上即明于“文明”,重于衣冠礼乐,崇信仁义为本。由此“夷夏大防”成为“天下兴亡”的一大判断标准。

自五胡乱华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夷夏政权交替、南北分治的局面,最著者为晋室东渡、宋室南迁、宋元鼎革、明清易代。靖康之变后,南北分治及夷变华夏长达五百余年。东晋北伐,桓谭、刘裕各有建功。所关涉晋室中兴,不惟在复兴晋之正统,还在于逐夷兴夏。金兵南侵,北宋亡;元兵南下,南宋亡;清兵入关,明朝倾覆。这三次大的历史变革,皆非由汉人政权暴虐无道所致。宋、明君主本无大恶,徒以异族入侵亡国。在汉人看来,此“亡国”即“亡天下”。宋、明士民冀望中兴,除维护宋、明正统外,还包括持重仁义、尊奉礼乐、严辨夷夏三大方面内容。从这一意义上说,岳飞、张浚等人的北伐,郑成功、张煌言等人的抗清,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宋、明士人及遗民持“夷夏大防”以辨“正统”,多激烈之论。如辛弃疾《自治》:“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以久安于华夏。”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岂天地之外夷狄邪气之所可奸哉!”宋遗民郑思肖之论尤为激烈,《古今正统大论》云:

后世之论古今天下正统者,议率多端。自《春秋》后,史笔不知大伦所在,不过纪事耳。纪事而不明正理,是者非,伪者正,后世无以明其得失,诸史之通弊也。中国之事,系乎正统;正统之治,出于圣人。……夷狄行中国事,非夷狄之福,实夷狄之妖孽。譬如牛马,一旦忽解人语,衣其毛尾,裳其四蹄,三尺之童见之,但曰“牛马之妖”,不敢称之曰人,实大怪也。《中庸》曰:“素夷狄行乎夷狄。”此一语盖断古今夷狄之经也。拓拔珪,十六夷国,不素行夷狄之事,纵如拓拔珪(注云:伪称元魏,伪谥文帝)之礼乐文物,僭行中国之事,以乱大伦,是衣裳牛马而称曰人也,实为夷狄之大妖,宁若即夷狄而行夷狄之事以天其天也?君臣华夷,古今天下之大分也,宁可紊哉!(《心史·杂文》,《井中奇书考》)

郑思肖尊夏攘夷,以夷狄入主中原为“亡天下”。北魏袭用汉人礼乐文物,思肖亦贬其“僭行中国之事,以乱大伦”。顺治二年(1645),清人颁薙发令、易服令。薙发易服,即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所说“裂冠毁冕,变为胡服”。汉人士民多有不薙发易服而殒其身者。即使薙发易服,心犹多不屈。明遗民屈大均作《长发乞人赞》:“哀今之人,谁非刑余?为城旦舂,髡也不如”,“拔我一毛,宁死王鈇。为我之学,不同杨朱”,“无发则鬼,所在一车。有发则人,今惟一夫。”(《翁山文外》卷十二)

宋、明亡国,非因帝王失德、酷虐无道;元、清据有天下,非因有仁厚之德。故郑思肖《久久书》愤懑说:“吾为大宋民,吾君之德不纣,彼非姬发而夷狄,天如之何倾有道之国?”“然昔之国亡,必有太康、孔甲、桀、纣、幽、厉、哀、平、桓、灵、僖、昭之君,酷虐祸乱,大坏天下数十年,民大怨憝,奚而不丧?本朝人君,万无一焉,故愤闷不平。”(《心史》,《井中奇书考》)以孟子“一治一乱”之理来看,自不可解。“外乱”变逆,以致“亡国”,国丧而天下亡,则宋、明士民“保国”,亦是“保天下”。不可否认,“夷夏大防”有一定的民族狭隘性,但由其重于仁义道德、礼乐文明,不当视为落后的观念。

仁义,礼乐,夷夏,构成“天下兴亡”之辨的三大要素。“保国”与“保天下”有所不同,当夷夏之变介入,二者趋于合一。一般说来,在传统价值观中,“保天下”重于“保国”,仁义、礼乐重于正统。当然,汉人不乏忠于一姓,置“保国”于“保天下”之上者;亦不乏以异族新朝为正统,推“夷夏大防”入顽固不化、不识世变者。崇尚仁义、礼乐,以“保天下”审视“兴亡”,无疑超越了单纯的“保国”观念。顾炎武《日知录》指出不知“保天下”,徒知“保国”,犹是“大义不明”。黄宗羲《原臣》也强调:“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兴亡”之辨,诸说纷杂。要之,崇仁义,尚礼乐,辨夷夏,体现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主流。

三、“匹夫”之责

“天下兴亡”,匹夫又有何责?无疑,推尊仁义,崇尚礼乐,以保天下,是匹夫应对兴亡治乱的主要责任。以下从急纾国难、天下平治、经邦济世、忠心许国、道存国存等方面略述之:

其一,危亡之际,急纾国难。匹夫激于国家大义,勇于有为。其人如张巡、许远、南霁云、颜真卿、颜杲卿、杜甫、虞允文、文天祥、谢枋得、陆秀夫、于谦、金声、吴其沆、夏允彝、夏完淳、张家玉、张家珍、江天一、孙嘉绩、张煌言、麻三衡、吴应箕、吴昜、陈函辉、张煌言,不胜其计。南宋绍兴末,虞允文奉命犒军采石,以完颜亮渡江在即,招散兵迎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宋史·虞允文传》)采石大捷,有关载记不免夸大。然若无允文迎击,金兵渡江甚为可能。明英宗为宦官王振唆使,亲征瓦剌,土木堡被俘。朝内忷惧,于谦临危受命,坚守京师,击退来敌。英宗被俘,瓦剌居为奇货,挟之攻宣府、大同。于谦扬言:“社稷为重,君为轻。”瓦剌计不得逞。王世贞《于谦传》叹说:“功以之成,祸以之生。”盖于谦以天下为重,忘自身安危。明亡之际,书生竞纾国难,死为鬼雄,徽州江天一、松江夏完淳皆其烈者。宋、明两代,百姓奋起者亦不乏其众。天启间,魏忠贤阉党屠戮东林正士,其事与东汉末党锢之祸相类。东林之难,关涉国家大故。士大夫慷慨赴义,民间亦风起云动。杨涟被逮,壮士剑客聚而谋救于道中。锦衣卫官旗至桐城逮左光斗,县中父老子弟张檄,示击缇骑。李仲达就逮,郡中士民攘臂奋呼,险生变故。周顺昌被逮,激吴民之变,颜佩韦、杨念如等人愤而殴击官旗。宋、明亡国之际,百姓抗争,飞蛾扑火,不知名者多。张岱《石匮书后集·义人列传》所载萧山商贩沈烈士、锯匠张烈士,皆失其名。顺治五年,沈烈士椎牛酾酒,集里中少年数百人,祭旗起义。清兵选悍骑千人来击,沈、张迎战,力尽死。清兵曰:“自入关来,未曾见此好蛮子。”

其二,天下平治,舍我其谁。国家危亡,“肉食者鄙”,不足“保民”“保天下”,匹夫乃越位代之。元兵将至临安,丞相陈宜中逃遁,文天祥骤擢右相,奉使元营。言官谏臣尸餐素位,庸庸食禄,正士职掌他曹,布衣无禄位之寄,而上言直谏,批鳞折槛,宋人胡铨、陈东、明人叶居昇、杨继盛、杨涟等皆是。陈东率太学生伏阙上书宋钦宗,乞斩蔡京、梁师成、李彦、朱勔、王黼、童贯等“六贼”,以谢天下,决策亲征,以威北敌。宋高宗即位,陈东上书乞留李纲,罢黄潜善、汪伯彦,又请亲征以还二帝,治诸将不进兵之罪,以作士气。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并斩于市。宰臣秦桧主和,王伦引金使萧哲、张通古以“诏谕江南”为名南来,士民群情激愤。胡铨抗疏,乞斩王伦、秦桧、孙近,《戊午上高宗封事》激呼“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足可砭顽起懦。洪武初,朱元璋下诏求言。叶居昇上书言“分封太侈”“求治太急”“用刑太繁”,极陈利害,语皆切直,下狱瘐死。嘉靖间,严嵩、严世蕃父子结党营私,朝政紊乱。谢瑜、叶经、王宗茂、何维柏、沈炼、徐学诗、杨继盛、吴时来、张翀等劾之,叶经、沈炼、杨继盛身死,余皆被谴。诸子非不知抗颜直论,批鳞折槛,或将为奸邪所陷,危及家人,终不肯弃“天下平治”。“舍我其谁”,最可见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持守与价值取向。

其三,经邦济世,忧危竑议。黄宗羲《原臣》:“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士人关心世变,竭其思虑,发为忧危竑议,以为经邦济世之用。如贾谊、晁错、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陈亮、辛弃疾、刘基、宋濂、方孝孺、王阳明、海瑞、倪元璐等,皆济世之才。陈亮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竭忧国事,屡上书宋孝宗,陈说中兴大计。其《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疾呼“人心之不可惰,兵之不可废”,欲孝宗“痛自克责,誓必复仇,以励群臣,以振天下之气,以动中原之心”。书中详陈“国家立国之根本”“天下形势之消长”,反思宋立祚以来政治得失,批评当世儒生“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得富国强兵之术者,皆狂惑以肆叫呼之人”。其说不免偏激,然大有道理。辛弃疾进宋孝宗《美芹十论》,上宰相虞允文《九议》,皆有洞见。《宋史·虞允文传》:“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洪武间,朱元璋用意自专,法令严酷,政弊滋甚。方孝孺身在草野,踧然而忧,谓圣王之治,先德教而后政刑,作《深虑论》十篇,思深虑远。他如解缙《大庖西封事》、王阳明《奏闻宸濠伪造檄榜疏》、海瑞《治安疏》、汤显祖《论辅臣科臣疏》,或效贾谊献长治久安之策,或直言极谏,献除弊革陋之计。

其四,忠直许国,九死不悔。《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张溥《五人墓碑记》:“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值天下变故,匹夫以身许国,矢志复仇,或衔恨沉渊,忧愤而死,或慷慨捐生,从容就义。张巡、许远、南霁云、文天祥、史可法、吴昜、夏允彝、黄道周、江天一、夏完淳、张家玉、瞿式耜、张同敞、张煌言等皆其人也。安史之乱,叛军攻睢阳,张巡、南霁云与许远共守睢阳。张巡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碎。城陷,不屈死。颜杲卿守常山郡,城破被俘,骂贼不屈,断舌而死。厓山之败,陆秀夫负幼帝赵昺蹈海,军民从死者众。明亡之际,东南士民抗清最烈。江天一佐金声倡义旗于徽州。兵败,金声以其有老母在,劝说从死无益,天一不肯,同解至南京,十月八日,并斩于市(龚翰《江天一传》,《江止庵遗集》卷八)。同死者尚有陈际遇(按:《雪交亭正气录》作“陈子皮”,民国《歙县志》卷七《人物志》注云“陈,一作程”)、吴国桢、佘元英。休宁王世德以金声被执,必欲从之,见金声被刑,自刎死。女子舍生取义,亦多有之。顾炎武嗣母王氏在清兵下昆山、常熟后绝食而殁,临终遗命炎武:“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武《先妣王硕人行状》,《亭林余集》)顺治二年,会稽章钦臣佐孙嘉绩起兵。明年,江上师溃,钦臣入山结寨。妻金氏能用兵,山中呼为夫人营。夫妇被执,金氏例没为奴,嫚骂不屈,官吏恐吓以磔刑,金氏曰:“死则死耳,吾不可辱。”竟磔之(《鲁之春秋·金氏传》)。死生事大,匹夫匹妇不爱其家,不惜其生,其死皆关涉家国天下。

其五,爝火不灭,道存国存。孟子主于“保天下”,荀子则曰:“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就儒家所辨“兴亡”言,国亡不意味天下亡,国兴不意味天下兴。当君道不失,国家遭遇“大厄”,“保天下”与“保国”合为一体,宋朝士民抗元,明朝士民抗清,俱是“保国”而“保天下”。宋、明之社既屋,士民犹多不屈,以“道存”求“国存”。郑思肖《一是居士传》:“今天下人悉以为非赵氏天下,愚哉”,“大宋粹然一天也,不以有疆土而存,不以无疆土而亡。”(《心史·杂文》,《井中奇书考》)清薙发令下,汉人士子不甘受辱,或引颈受戮,或逃于空门,匿居土室,遁隐深谷,徙居海外。黄宗羲《两异人传》载“避世之最善者”二人(《南雷集外文》),虽得于传闻,实生动记录了清初江南士民心系民族家国的一段痛史。遗民与逸民不尽同。归庄《历代遗民录序》云:“凡怀道抱德,不用于世者,皆谓之逸民;而遗民则惟在废兴之际,以为此前朝之所遗也。”(《归庄集》卷三)宋、明遗民严辨夷夏,“怀道抱德,不用于世”。如谢枋得抗元兵败,卖卜建阳。元廷访求遗逸,枋得力辞不赴,甘为大元“游惰民”“宋顽民”,余生所欠,惟有一死。被强执至大都,即绝食死。遗民各竭其力,护惜爝火不灭,宋、明虽亡其国,犹以“道存”而存。此亦见“匹夫有责”之意。

四、选注原则和旨趣

本编选注诗文,节录经史、杂著,得93篇。共分五个单元:国家危难,匹夫有责;天下平治,舍我其谁;经邦济世,深谋远虑;忠心许国,九死不悔;爝火不灭,道存国存。各单元选文大旨,前已述之,此略及其他:

(一)选文不避名作熟篇,稍事生新,兼重为用。

本编选文略于唐前,详于宋后。唐前名家名篇,历代选家多录,注解亦详。宋后之作,尤其是明清之作,虽名篇传诵不衰,然合于本编题旨者甚多,大都未经历史检汰、注家详解。为避免肤熟,且为求广大之意,故本编选录唐前之作少,宋以后之作多。

名家名作今或不录,或略存之,或生篇与熟篇并列,稍求生新。如贾谊《陈政事疏》、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王禹偁《待漏院记》、海瑞《治安疏》、屈大均《读陈胜传》、全祖望《梅花岭记》、龚自珍《明良论》、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黄遵宪《冯将军歌》、丘逢甲《春愁》、康有为《京师强学会序》、秋瑾《宝刀歌》,又如《后汉书·马援传》《后汉书·李膺传》《后汉书·范滂传》《晋书·祖逖传》《清史稿·冯子材传》及《左传·鲁昭公二十四年》“郑伯如晋”一节、《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一节、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一节,皆不录,而选屈原《哀郢》、杜甫《北征》、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朋党论》、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及《论语》《孟子》《礼记》数节,以见略存之义。陈东之文,于《登闻检院上钦宗皇帝书》外,更录《辞诰命上皇帝书》。胡铨之文,于《戊午上高宗封事》外,更录《上孝宗论撰贺金国启》。辛弃疾词不录,于《进美芹十论》外,更录《自治》。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望祭文丞相》二名篇并录。谢翱诗文,于《登西台恸哭记》外,更选《散发》《梅花》诗。杨涟之文,于《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外,更录《狱中血书》。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正气歌》不录,而选《议纠合两淮复兴》《扬子江》《至温州》《自叹》诸诗。张煌言《奇零草序》不录,而选《贻赵总督书》一文及诗《一纪》《即事有感》《八月辞故里拟绝命词》。夏完淳《狱中上母书》《大哀赋》不录,而于《精卫》《细林野哭》诗外,更录《自叹》一首。顾炎武诗文,《日知录》“正始”一则不录,而于《精卫》外,更选《吴同初行状》《先妣王硕人行状》二文及诗《京口即事》。郑思肖《一是居士传》、舒岳祥《解梅嘲》、徐阶《杨公墓志铭》、杨继盛《朝审途中口吟》、高攀龙《与东林诸友》、江天一《寄家书》、顾炎武《先妣王硕人行状》、黄宗羲《思旧录·孙嘉绩》《两异人传》、李世熊《画网巾先生传》、张家玉《揆闷》《夜走博罗》、张家珍《梦马》等,皆不愧经典之作,虽选家不乏,但鲜有注解,盖属今之稍生新者。其他可选篇目尚多,如汤显祖《论辅臣科臣疏》、吴应箕等《南都防乱公揭》、史可法《遗书》、瞿式耜《浩气吟》、张岱《石匮书后集·沈烈士、张烈士传》、屈大均《长发乞人赞》等,本编因篇幅有限,未能选录。

本编选文兼重为用,不擅自裁革,断其文气,伤其元气,并见匹夫思深虑远,非徒以气盛。细读这类文字,可明古今兴亡之故、治乱之理,有裨于经世致用。概言之,选文既重于明德性,又重于鉴世之用。

(二)注释参酌古今,略事辨正。

本编所选诸篇,多已有古人旧注或今人新注。唐前之作,大抵以参酌旧注为主,时参考今人新注,大都注明。其间虽有参考,而意见不合,则不复注明,既为避讳,亦为免去口舌之争,殆本编非专事订正考辨。

汉唐章句训诂,颇可效法。本编诗注略效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时或数句一解,重于由来、意旨、典故、本事,兼作字词训释;文注略效张孟兼《释登西台恸哭记》,数句或一段作一注,通其大旨,兼作字词训释。诗文、杂著注释,颇重旧典出处、今典考覈,时嫌冗赘。编者以为非此不能发覆作者意旨,故不惮其繁。本编发明虽少,但力求发覆作者苦心,读者翻览,庶几可见。

本编所选诸篇已有古今注解者,不轻易袭用,必先自为,再掇采旧说,或补葺完善,或新作发明。兹举数例如下:

历代名家注杜,可谓盛矣。今人选注杜诗,时多发明,然犹有可商量者。如《北征》“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二句,今或谓白雪以喻颜色白皙俊美,不免误解。此后八句皆写儿女衣衫不备寒态,惟此二句写饥状,合之十句,并写儿女饥寒。王嗣奭《杜臆》:“颜色白胜雪,乃饥色也。”仇兆鳌《杜诗详注》径引之,皆可信。

张溥《五人墓碑记》见于明崇祯刊本《七录斋文集存稿》卷三,向为选家所重,注者不下十余种,惜多沿讹袭谬。此篇究竟作于何时,罕见详考。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一日,诏布魏阉罪状,魏忠贤畏罪死。文震孟撰并书《募恤五人后碑》在天启七年,五人之葬虎丘当在是冬,张溥作记亦在此际。崇祯元年,诏赠周顺昌太常寺卿,谥忠介。文中“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盖后来所增。颜佩韦等被杀于何时,世多未知。同治《苏州府志》沿康熙旧志称天启六年七月“弃吴民颜佩韦五人于市”。康熙二年(1663)十二月十八日,计六奇亲至五人墓,《明季北略》卷二《周顺昌》:“至十月,公柩至阊门河下。马杰云:‘周吏部忠臣已死,速杀我等,去辅彼作厉鬼击贼!’颜佩韦云:‘上本是毛都堂,今本下,生杀在彼,我辈杀了,先去寻他。’毛闻之大怒,适报升兵侍,即委理刑斩五人于阊门吊桥。”其说可信。五人就义在天启六年冬,张溥所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无误。至于文中字句,今注易误者大抵有三:一是崇祯刊本记时有未确者,即“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顺昌被逮在天启六年丙寅,非七年丁卯。其为编校偶误,抑或手民之误,今未能详。检抄本《张太史订正七录斋集》、明崇祯刻本《媚幽阁文娱二集》《颂天胪笔》,皆作“丁卯三月之望”。涵芬楼抄本《明文海》作“丙寅三月”。今注家多未指出此误。二是“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注家多谓“吾社”指复社,未详其为江南应社,当时尚未结复社。三是“缇骑按剑而前”,注者多未详“缇骑”指锦衣卫校尉,即官旗。《明季北略》卷二《周顺昌》:“锦衣卫掌堂田尔耕遣官旗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余人分拿公等。十五日至苏州。”宣旨之日,“旗尉文之炳等妄自尊大,不察民情,持械击百姓”,“佩韦等不胜愤,振臂大呼曰:‘吾辈谓天子诏耳,东厂何得逮官?’首击之炳,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缇骑”。其当注而未注者,亦有数条。此举一例,如“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五人墓在虎丘山塘,墓基即普惠生祠,毛一鹭媚珰所建。五人初非葬于山塘,阉败,始移葬于此,“大堤之上”,即山塘。虎丘故有白公堤,自虎丘至金阊,盖七里而遥,俗称山塘(范允临《计部张公重修白公堤碑记》,《输寥馆集》卷四)。

汪琬为清初古文大家,其《周忠介公遗事》《江天一传》采他人之说或听之传闻,载记时可存疑,或有显误,未见注家指出。如《江一天传》所载江天一事得闻于同郡翁天章。开篇曰:“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按方熊《江天一传》,天一父士润为崇德皂林驿驿丞。按龚翰《江天一传》、魏禧《江天一传》及道光《歙县志》卷八《忠节》,士润一名大润,字元玉,官武昌金牛岭巡检。张献忠攻武昌,士润率乡兵拒之,自沉于江。顺治二年十月,天一《寄家书》云“只是父亲远在天涯,不知消息为憾”,“父在远地”。汪文“少丧父”之语未确。

明人所云“二祖十宗”,有具体所指。二祖,谓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十宗,谓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而惠帝朱允炆、代宗朱祁钰不在其列。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可以见二祖十宗之灵”,《狱中血书》“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汪琬《周忠介公遗事》“二祖十宗实式冯焉”,皆此定指。左光斗《狱中同杨大洪魏廓园顾尘客周衡台袁熙宇夜话》“上与二祖列宗欣其缘”,“二祖列宗”即“二祖十宗”。今或不明其为定指,而曰“指熹宗以前明朝的皇帝”,不妥。

前人未有详注者,本编自为释,略事考证。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李世熊《画网巾先生传》、黄宗羲《两异人传》、谢翱《梅花二首》诸篇皆是。兹不例举。

本编选文仅能粗别为五类,限于篇幅,佳作未录者多有之。注解最为不易,不知者但以为翻检辞书,即亲为之,择释字面,常不免隔靴搔痒,南辕北辙。盖不深究作者之旨,强为解说,误人恐深。笔者初不知敬畏,率易从事,悔之已晚。近十年来,绝口不应选注之役。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中华传统价值观丛书》,周绚隆先生命我承其一。受命三载,彷徨不已,乃强为之,历时岁半得六十余万字,删繁就简,粗成一编。重检一过,念旧伤新痛,心自警然。此编初选篇目,尝祈请王允亮、莫崇毅、鲍有为诸君相助。选文失于当,解题失于偏,评说失于支离,注释失于粗疏,文字失于冗赘,穿凿附会,沿讹袭谬,语不中的之弊,诚所不免,皆有待于贤者之教。

同类推荐
  •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本书以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状况为中心,分别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东亚地区交流”、“近代西洋殖民主义的冲击和东亚各国的关系变化”、“冷战与冷战后的东亚地区交流”三个专题,汇聚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的中日学者跨学科的讨论成果。
  • 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是我党重点培养、发展的对象,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支部建在班上”必然能使大学生党员在广大同学和学校各项重大活动中发挥更显著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一大批入党积极分子,并有力地推动校风学风建设。然而“支部建在班上”不是一种简单的分割,学生党支部有着自身的特点,高校党委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党支部建设,建立完善“支部建在班上”工作机制,把“支部建在班上”工作真正落在实处。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李怡、毛迅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汇编了当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精辟论述,系统地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阐述。栏目有“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
  •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本书为其中一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学说,使深奥难懂的学术著作成为广大群众能够读通弄懂的人文素质教材,这无疑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
  • 交给你了:穿越文化学、管理学的文化管理启示录

    交给你了:穿越文化学、管理学的文化管理启示录

    什么是文化?宏观层面它是指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变迁之间和谐关系的衡动系统,微观层面则是指平衡人类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之间价值关系的衡动元素。什么是文化管理?宏观意义上它是指以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为依托,使人类社会不同的组织形态能够匹配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事物,保持供求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实践方式;在微观意义上则是指以人类生命自我存在的价值成长为依托,使人类个体潜能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系统有效地激发和运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突破并创造出和谐可持续价值的管理实践方法。
热门推荐
  • 英雄联盟之神临

    英雄联盟之神临

    来到瓦罗兰,孟渊遇到了阿狸,开始了一段精彩的冒险之旅。寻豹女找女王,为了诺克萨斯的侵略战争,他又辗转艾欧尼亚,在艾欧尼亚他做了什么,改变了符文之地的历史进程?索拉卡占卜的救世主,是不是他?一切都将慢慢揭晓,答案就在你的前方。
  • 霸宠惹火甜心

    霸宠惹火甜心

    因为几大家族一夜的赌注,四个恶魔少爷,成了乔诺——V5成员乔氏集团千金的贴身保镖。被迫跟他们同居不说,还被妖孽男夺走初吻,最后四人竟联手欺负她?哼,区区几个下人,居然敢这么对她,她要离家出走,再也不回来,要你们好看!
  • 大军火商

    大军火商

    游走在诸天位面的大军火,贩卖着诸天位面的军火,四处煽风点火,引发无限位面的大火拼。谋取着神也贪婪的财富
  • 英雄联盟之医行末世

    英雄联盟之医行末世

    一个即将毕业的医学生机缘巧合之下穿越来到了英雄联盟的世界,和商店老板的后人融合在了一起,开始了自己在瓦罗兰大陆的传奇旅程。“你想成为带领艾欧尼亚人民击败诺克萨斯的英雄吗?”“不......”“你想成为人们反击虚空入侵的希望吗?”“不......”“那如果让伟大的商店老板包里斯·塔斯的后代进入你的身体呢?它能帮你熟练使用大陆上的任何装备。”“那我得先有装备......求求你放我回去参加毕业考试吧。”书友交流群号:851815119
  • 杀手的绝壁

    杀手的绝壁

    无聊的一个宅男的一个转变
  • 升云路

    升云路

    我想问:长生有何用?永夜枯寂一盏灯!我想问:无敌有何用?生灭尽出万事休!我,周步云,所为修行,不求问道升云,不求无敌寰宇,不求长生不灭;惟愿得见一山一水,一花一叶,一朝一夕,尽皆真实不虚,惟愿所行,酣畅淋漓。是非皆在千秋后,亘古无须我留名!
  • 名门闺中记

    名门闺中记

    鼎华二十三年,定国公府那个自小体弱多病,全府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二小姐总算是遇见了生命里的贵人,对,那个会保她一辈子的贵人。简言之:有颜值有腹肌可静可动可逗比会哭会闹会心机的凉薄王爷×外热内冷刀子嘴豆腐心人狠心更狠史上最护短的候门千金(女主自然还有很多优点啦)众人:哇塞,贼tmd坏坏诶~1v1,会甜会宠会爽,也会有一丢丢的虐(当然,男女主尽量不虐)注意哈,是一丢丢,嘿嘿嘿
  • 你做我的白月光可好

    你做我的白月光可好

    【宠文+爽文,双洁,双强】许韵忆一直以为自己喜欢的是一个毒舌腹黑,逗比高冷随机切换的男人。谁知道,他居然是万年难遇的男神……经再也不要喜欢他了!……几年以后“苏若言,你说我们的宝宝是男孩女孩,像你还是像我?”“男孩女孩都像你。”“为什么?”“因为我像你啊。”……【我像你,我的爱,也向你】
  • 那年夏凉

    那年夏凉

    一些根据少许事实改编夸大然后幻想的幻想作品没写过文人称使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很多不当理科生也不太懂什么伏笔之类的可能会挖很多坑却不填前几章文字矫情后面会不会改变一下风格我也不知道随性写不曾修改可能会有不少错别字想看就看不想看也可以骂反正我用手机写不看书评区嗯就酱吧
  • 首辅家的小福星

    首辅家的小福星

    重生古代成冲喜,有一个药罐子便宜小夫君于是,温玖开始了她一生的抗争——离家出走继第九十九次离家出走失败后,她终于放弃了天寒有人添衣吃饭有人结账打架有人护短……有吃有喝有人宠猪油蒙了心才离家出走————————————————温玖怎么也没有想到,她那个药罐子夫君后来会高中状元,一路青云直上,成为权倾朝野的首辅大人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乘龙快婿最佳人选连皇帝都想招他为婿但是——任他在外面呼风唤雨,威风凛凛回家还不是乖乖任她拿捏“乖,生病了就得喝药,咱们把药喝了好不好?”“苦,不喝。”“那我喝一半,你喝一半?”咕咚咚半碗药喝了一半“乖,现在该你喝了。”“我洁癖。”“……”————————————————人人都说她配不上他论才,论貌,论家世无论哪一样比她优秀的女子比比皆是可他却宠她入骨“我的小福星,我爱怎么宠就怎么宠,关你们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