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虽不全对,可也占了绝大部分。偶尔有例外,不说是凤毛麟角,也仅是很小的几率,不能一概而论,拿一两个例子反驳那是以偏概全。
想要改变李承乾的命运,就要让他常和自己在一起,让自己帮助他树立起'大唐储君,舍吾其谁!'的信心。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李承乾也是十分聪明之人,只是遇上了弟弟李泰。其实不仅是李承乾,李世民所有的儿子和李泰相比才智,李泰如同夜空之中那一轮明月,将其余兄弟的繁星之光全都遮掩过去。可才智超群并不代表就能成为合格的帝王!
要说才智超群,李恪这一世的外公隋炀帝杨广便是其中最拔尖的佼佼者。可杨广登基之后,弄的大隋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大好的江山支离破碎,最后身死国灭。
不说杨广,单说李泰。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李泰都干了些什么呢?好士爱文学,教其学问的老师都赞叹他能举一反三,不说李泰能过目不忘,也相差不远。工草隶,集书万卷,也就是说李泰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并著有二十卷文集。(可惜后来失传)老子李世民允许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凭借在文学馆招揽的各种人才,贞观十二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完成。这就是史书上记载李泰的主意事迹,全部都是记载李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了舞文弄墨和收买人心上,哪曾在朝政上有些许作为,要说《括地志》,也是整合别人提供的资料,加之自己旁征博引窜连起来,使之有血有肉更加丰满。他整日居于长安,只想着怎么讨好老子,给自己大哥太子李承乾添堵,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取而代之,又何曾亲自走访过大唐的山山水水。
最可怕的是李承乾被废,他居然对自己老子说,他若当了皇帝,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帝位传给弟弟李治。要是真让他继承皇位,也许还不如杨广。
李恪不敢说自己有多聪明,但是有一点李恪可以肯定,那就是自己比唐朝人多了一千多年的见识。他所掌握的这些超前的见识,是社会进步的积累,不是仅靠一两个人短时间内就能想明白或者学明白的事情。社会的发展,是整体性的,他不是依靠着一两个人的学术的进步而发展的,也是通过无数人对社会进行改造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不断的摸索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所以说,李恪在大唐真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带着1000年以后文明来到。李恪上一世是生活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他是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仅是从课堂上传授的,有很是在网络、报纸、电视以及自己平时看的各种书籍上所囤积下来的。这些条件都是唐朝人所没有的,他们也只能靠祖辈、父辈、师长教导,以及一些书籍上,摸索着认识这个世界。
有条件的皇亲显贵、官宦子弟和富家子还可以游学,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亲身体会一下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者在他们的思维中还没有世界这一词,也就是说,看一看大唐是什么样子。而且他们所看到的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完整的大唐,因为太多人只注意到闹市繁华,游走于豪门之间,流连于各种文会,真正把民间疾苦和大唐政律联系在一起的又有几人?
对于李承乾,李恪已经想好,针对李承乾改变的第一要素,那就是加强李承乾的自信心。自己老子本来没有废除他太子之位的想法,是他自己总是感觉不如四弟李泰受宠,虽然在历史上,李世民也十分宠爱李承乾,但相比李泰来说,还是要差上许多。不能让李承乾和李泰比拼制经论典,那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要是其他的方面,那李恪只能报以‘呵呵’了。特别是处理政务,李承乾的天赋还是很强的,至少在这一方面绝不会输给李泰。
其次就是李承乾和的老师之间的关系,李纲担任太子师之时,李承乾还是很尊师重道的,这可能就和李纲教导过隋唐两朝多名太子,为师经验丰富有很大关系。李纲病逝,剩下的太子师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刘洎、岑文本等人不能说不贤,只能说是太过苛刻,也不排除有别有用心之人。许是因为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李世民在他身上耗费了太多的心血,也寄托了太大的希望,做他的老师压力也很大,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魏征又自认很有风骨,动不动就拿出犯言直谏那一套,李承乾若稍不遵从,马上就会向李世民打小报告。李世民自然不会责怪他们,而且自古就有严父慈母一说,本身对李承乾寄托极大期望,对李承乾期望越大要求也就越严格,便会接受于志宁等人的谏言,对李承乾加以斥责。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激起了李承乾的逆反之心。自己努力了,可不被人认同,做什么都是错的。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特别是李承乾本身所做的还算不错。如何改善李承乾的师生关系也是大事,不过李恪也想过,自己和李承乾必定一起进学,面对这些老古板,李恪还是有些办法的,要是行不通,大不了自己帮大哥抗雷,反正自己也没想过要夺嫡为帝,不在乎小名声。再说日后李承乾若能顺利登基,以他的性格自然忘不了代他受过的李恪,想想如此一来真是美滴很!
还有就是李承乾的脚疾,即使今世李承乾在自己的支持下,有强大的自信心,李恪也不希望自己的大哥成为一个瘸子,不仅影响李承乾的形象,也会对李承乾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形象是完美的,唐代选拔官员的条件,第一就是身,即身体相貌要求健康丰满高大,更别提身为九五之尊了。所以必须要尽早找到唐代传奇神医孙思邈,以备不时之需。要是李承乾的脚真有隐患,也好早些医治,省得日后落下残疾。要是李承乾的脚一切正常,那自己可要提醒李承乾多加小心了。
想这些还有些远,现在李恪要做的是让李承乾尽量获取更多的宠爱。孩子获得父母的宠爱的多少,和孩子的讨喜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总能让父母开心的孩子,没有理由不被父母宠爱。能给父母帮助的孩子,更是没有理由不让父母喜爱。现在自己的老子李世民还不是大唐的皇帝,甚至不是储君,虽然身为秦王,地位高贵,领军四处讨伐,为大唐征战不休。细想一下,这是大唐建国之初,战乱不断,必须要用自己老子。要是四海归一,金瓯一统,天下生平之时,自己老子的地位就会很尴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有功高震主这一说。
李渊在位还好说一点,可要是李建成继位,真能容得下自己的二弟吗?不说太子一党,现在朝臣的中立派当中绝不缺少有眼色之人,不会傻等到李建成登基后才去表忠心,那就是正月十五贴对子--晚了!很难会获得李建成的重用。要想向太子表忠心,最好的途径就是立场坚定的打击他继承大统的最大拦路石--秦王李世民,到了那时,李世民的日子就会很难过。李渊为了让李建成顺利登基接管权利,势必不会给李世民太多支持,能够秉承本心,保持中立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万事不绝对,总有例外时。李恪解决不了储位之争,却可以让老子的日子好过一些!办法就是让李渊独宠秦王子裔!这是历史教训,取自辫子王朝康,雍,乾之鉴。康末,诸子夺嫡,雍受其他兄弟排斥,并没有优势,朝中势力很小,日子很不好过。朝臣皆在观望之时,有的人就发现了一件事,康的儿子多,孙子更多,可众多孙子中,康独宠雍之子乾。这一发现让一些果决之人当机立断私下投靠了雍,成为了雍日后登基的主要功臣。雍登基之后自然忘不了儿子乾的功劳,立乾为皇太子,为了让乾顺利继位,不惜杀了自己另一个十分宠爱的儿子。
李恪认为向乾学习是一个好办法,原本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让李渊独宠自己。现在看来要改上一改了,还要带上眼前笑的傻兮兮的大哥李承乾,毕竟自己没有夺嫡之心,只想辅助李承乾。事成之后也没希望自己老子和雍一样,为了让大哥李承乾继位,而杀哪个李恪的哪个兄弟,那有些残忍,毕竟血脉相连,能不流血最好不流血。只要大哥李承乾能不被废太子之位,顺利接手老子的江山就好。
是时候表现一下技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