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盆景是以苏州为中心的盆景艺术,分树桩、山水两大类,景、盆、几、名四美皆具。苏州是我国盆景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所制盆景称“苏派”,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起源
苏州既是一座独特的水城,又是一座集东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园林城市,自古以来就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声誉。据历史文献记载,苏州盆景造型技艺起源于唐代,而盛于明代,成熟以清代,发展于近现代。南宋诗人范成大归隐苏州石湖,曾以英石、灵璧石、太湖石制成盆景列于几案,冠以天柱峰、小峨眉等雅号,以供观赏。明清时期,苏州盆景艺术已十分普及,富户叠山造园,市民设盆置景,成为一时风尚。清代苏州盆景制作以虎丘山塘一带最盛,较大的盆景园圃有10余家。沈朝初《忆江南》云:“苏州好,小树种山塘。半寸青松虬干古,一拳文石藓苔苍。盆里画潇湘。”
特点
苏派盆景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老干虬枝,清秀古雅。多取天然老树桩作为树坯,师法自然,删繁就简。规则式造型,习惯将枝条攀扎成平而略垂的片状,片多呈椭圆形,中间略隆起,状似“云朵”分布错落有致,结顶亦呈扁平的“云朵”状。
艺术风格
苏派树桩盆景分为规则、自然两大类,其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是古雅。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树龄的枯干老枝,缩龙成寸,移植在咫尺的盆中,显得古朴苍劲。
第二是制作精细,灵巧入微。宛如江南丝竹乐那样,予人以典雅、绮丽、朋快、流畅的感受。但它的“精”,绝不是细密繁琐,而是精巧在布局构思和气韵意境上,体现了“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的中国画理。
第三是深受苏州古典园林的影响。有人称苏州盆景是浓缩了的苏州园林。江南的造园名手,明代有张南阳、计成;清代有张涟、石涛等,他们都是既擅长绘画,又以造园闻名。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迂回人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苏州园林可说是苏州盆景的模本,反之,苏州盆景也可说是苏州园林的小样。第四是运用中国绘画的画理,讲究意境。例如按照文征明诗意创作的水石盆景“倚空石壁”,追求潘夭寿画意的千层石水石盆景“云起”,以及榆桑合栽的“牧归桑榆晚”等,都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取法自然,意境深远,寓景抒情,妙趣横生。
造型形式
苏派盆景造型技艺拥有许多独特之处:苏派盆景的树种多选乡土树种为主。其传统的造型形式有单干式、斜干式、双干式、卧干式、悬崖式、丛林式、露根式、枯干式等。苏州盆景造型技艺的重要技术核心是“粗扎细剪,剪扎并用”。“粗扎”是用棕丝或铝丝进行绑扎造型,有“全扎”及“半扎”。“细剪”是对修剪的要求要细致,可分为生长期及休眠期修剪。
第一曲,苏派盆景根据主干的粗细选择适当的粗细棕丝,固定在主干下部的适当部位上,最好是扎在节疤处,棕丝不易滑动,然后把棕丝左右移几下,选择主干上部适当部位打结固定,便完成主干的第一曲。
第二曲,第二、三曲是攀扎的关键,第二曲下棕位置一般在第一曲中问向上约1/5处,把棕丝固定后,左右绞几下,选择主干上部适当部位打结固定,第三曲只要顺“S”型向上攀扎即可。
一般三曲后即可结顶。主干攀扎完成后,即可攀扎枝片。枝片的取留,要根据造型姿态的角度而定,一般不宜多留,以免日后枝片过密和重叠,有碍造型。必须先扎主干下部的枝片,然后逐渐向上,最后扎顶片。攀扎时,先用棕丝把所扎枝条固定在稍低的主干上,将棕丝扭旋上劲,右手轻轻把向上枝条压弯,呈水平状或略低于水平状。然后选择适当部位,用棕丝固定成一小曲,为半曲,接着用棕丝穿过半曲,扭旋上劲,在枝条上部适当部位打结固定成一曲;再按此法扎一曲,完成二曲半。顶部叶片,一般可照主干蟠曲扎法。
苏派盆景的“粗扎细剪”剪扎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一般只要开始造型时扎一次,就可通过不断修剪完成造型,通常3~5年时间使树木成型。较为符合自然,且容易成型。
代表树种
苏派盆景的树种主要有榔榆、三角枫、梅花、雀梅等,其它有石榴、黄荆、小叶冬青、瓜子黄杨、桧柏、虎刺、六月雪、五针松、黑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