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俗文化蔚为大观。这些传统文化中,无不体现出老北京人优雅、乐观的生活状态。
京剧、京韵大鼓、京味儿相声是老北京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养鸽子、养蛐蛐、养蝈蝈、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等习俗,则是老北京人乐观生活的体现。
北京的京剧艺术闻名海外,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京剧是我国主要剧种之一,京剧在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30至40年代,当时有国剧之称。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二黄、大戏、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等。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有1000个。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分工。京剧脸谱的分为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京剧的名角有谭鑫培、梅兰芳、尚小云、盖叫天等。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白蛇传》、《定军山》、《贵妃醉酒》、《金玉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玉堂春》、《让徐州》、《搜孤救孤》、《徐策跑城》等。
在北京剧种中,仅次于京剧地位的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是北京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特点是以北京话为语言基础,唱中有说,说中有唱。京韵大鼓最初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北京、天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艺人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韵白在京韵大鼓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
除了京剧和京韵大鼓,在北京民间最喜闻乐见的就是京味儿相声。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来发展成为像声,又称隔壁像声。京味儿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就已盛行。
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像声逐渐从一个人模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后来,单一类型的单口相声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京味儿相声艺人。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但是一般来说,相声界把朱绍文称作他们的祖师爷。传统相声四大基本功是说、学、逗、唱。
老北京除了这些广为流传的曲艺活动,还有一些闻名全国的娱乐习俗,如养鸽子、养蝈蝈、斗鸡等。
除了民间曲艺和娱乐习俗,古都北京的特色工艺也远近闻名。最著名的有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等八大工艺门类,俗称燕京八绝。
这八大特色工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曾经是专门为宫廷服务的,日后才逐步流入民间,因此,可以看做是老北京宫廷技艺的精华。
流行于北京民间的还有吹糖人手艺、捏面人手艺和毛猴工艺品。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历经千年仍经久不衰,更体现出古都古文化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