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实生活的短兵相接
——序葛海林长篇小说《地火》
王春林
关于文学创作中“文”与“质”的关系,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经在其《文心雕龙·情采》中有过深入的论述:“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从通篇来看,在“文”与“质”之间,刘勰似乎更强调“质”的重要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但反顾一部中外文学史,我们却不难发现,实际上,真正杰出的文学作品都是“文”“质”兼备的。然而,从文学创作的客观情形来看,能够真正做到所谓“文”“质”兼备,其实却又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在实际的创作中,或者是“文”胜于“质”,或者是“质”胜于“文”,还是二者之间难得平衡者居多。具体到葛海林的这部长篇小说《地火》,我以为,从总体上说,还是应该被归之于一部“质”胜于“文”的作品。阅读葛海林的《地火》,有两点印象极为深刻。其一,就是葛海林以小说的形式对于现实生活中重要问题的迫近与思考。作为一部可以被看做是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葛海林不仅把自己的艺术关注视野投注到了当下时代十分重要的企业改制问题上,而且对于改制问题也做出了自己相对深入的思考。虽然小说所集中展示描写的,只不过是桃水县煤业公司在新形势下如何改制的故事,然而,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小说的艺术描写中所折射出的,却是当下时代中国企业的普遍现实。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北方某资源大省北州确立了对于煤炭收取资源费的特别政策,这样,北州省的省、市、县三级煤业公司,自然也就具有了一种额外的功能。按照小说中的交代,叫做“行政职能的增加,也使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北州省省市县三级煤业公司结束了原先分别隶属于各级政府管理、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历史,通过征收煤炭资源费这个行政职能的纽带,将全省地方煤业公司整合成为一个系统,管理体制改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在保证地、市、县经济利益、财务体制、财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地、市、县煤业公司领导班子上划一级管理,由上一级煤业公司征求下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后任免,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备案”。这样一来,上级煤业公司与地、市、县各级政府之间,自然也就会围绕煤业公司的管理经营问题而发生必然的矛盾冲突。葛海林《地火》主要的故事情节,也正是围绕这种不乏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展开的。因此,到底是应该墨守成规,恪守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还是应该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应该未雨绸缪地进行企业的改制工作,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最核心的情节冲突。当很多作家都在剧烈变革着的现实面前采取了背过脸去的鸵鸟式的创作姿态的时候,置身于边缘化地带的葛海林,却能够直面现实问题,能够以长篇小说《地火》全景式地展现省市县三级煤业公司广大干部群众在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历程与精神阵痛。仅仅只是这样的一种创作姿态,就应该首先得到我们的充分肯定。大凡能够给读者留下一定印象的长篇小说,都应该有人物形象相对成功的塑造。
长篇小说《地火》留给我们的另外一点深刻印象,就是葛海林在迫近现实生活、表现企业改制行动的过程中,以特别富于激情的豪放笔触相对成功地勾勒出了若干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诸如王东生、江胜景、李丰秋、田子文、韦长等,都属于勾勒相对成功的人物形象。当然,最值得注意的,恐怕还是王东生与江胜景两位。身为桃水县煤业公司经理的王东生,可谓是一位有胆识、有魄力、有能力,而且少有私心,总是在一心一意地为职工谋利益的优秀基层领导干部。“正因为他太清楚煤业系统的特殊性,他日夜琢磨着将公司改制,要不万一有一天这个被省政府赋予收费职能的‘四不像企业’,真的断了奶,恐怕职工们都得像破产企业一样关门走人”,“与其将来等死,倒不如现在就早点谋划公司的未来,谋划职工的出路”。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一位称职的领导干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必须能够预见到企业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王东生之所以不惜得罪自己的顶头上司江胜景,也要坚持进行企业的改制工作,正是因为他已经未雨绸缪地感觉到了企业的未来基本发展走向,因为他总是不计私利地代表着大多数职工的根本利益。与王东生这样既有胆识魄力也有能力水平的优秀领导干部形成鲜明对照的,乃是如同江胜景这样的腐败无能者。
身为王东生上一级领导部门平川市煤业公司的总经理,江胜景不仅自身有着严重的贪污腐败行为,而且还明显缺乏远大的目光、宽广的胸怀。对于长期把个人得失看得比自己的本职工作要重得多的江胜景来说,如何不择手段地扩大个人的权势以牟取更多私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当王东生他们一班人从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进行着艰难异常的改制工作的时候,江胜景却总是从自己的一己私利出发,一再地因为自己的权威被冒犯而对改制工作设置了种种人为的障碍。就这样,通过对比特别鲜明的王东生与江胜景两位人物形象的成功勾勒,葛海林在大力弘扬一种“唯下,唯实”的干部工作作风的同时,也对那种腐败无能的工作作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与批判。
在肯定葛海林的长篇小说《地火》积极拥抱火热的现实生活、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艺术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小说实际上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我们只是抱怨工业题材的小说缺乏足够的亲和力与艺术感染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作家在创作时过分地注意了工作过程的描写,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相关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葛海林的《地火》,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弊端。假如作者在充分展示王东生、江胜景他们工作状态的同时,也能够分出相当一部分笔力来描写展示这些人物的家庭日常生活,那么,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肯定会有明显的提高。再比如,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方面,葛海林也总是在过分地凸显着相关人物的主要品格特征。好就好到了如同王东生一样几乎没有人性缺陷的地步,坏也就坏到了如同江胜景一样差不多一无是处的地步。很显然,假如作者能够在人物形象的人性复杂性方面多琢磨琢磨,那么,出现在他笔端的人物形象,无疑也就有了更大的可信度。此外,从小说叙事的简洁以及如何才能更加吸引读者注意力的角度来考虑,小说中领导讲话的内容显得有些冗长。如果作者能在这一方面有所收敛,那么,小说毫无疑问地就会占有更大的阅读市场。然而,不管怎么说,葛海林的《地火》都算得上是一部值得注意的关注表现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一位置身于边缘化地带的基层作者,能够以饱满的生活激情创作出这样一部“质”胜于“文”的不失厚重感觉的长篇小说来,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希望葛海林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能够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思想艺术修养,潜心在“文”的方面下更大的工夫,创作出更多真正堪称优秀的小说作品来。是为序。谨以此与作者葛海林共勉。
2009年9月13日下午5时30分完稿于山西大学书斋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