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军事大演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北某地举行的一次现代条件下大规模的军事演练行动。为了检验部队在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中央军委决定于1981年9月中旬,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和空军部队,在华北某地举行这次现代条件下的军事演习。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演习,是按照现代战争要求,在军事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方面都获得丰收的一次演习,也是经过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协同准确,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的一次很成功的演习。它标志着我军在提高合成军队协同作战能力、运用现代作战手段对付敌人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军根据邓小平提出的“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的重要方针,把军事训练作为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实行训练改革,掀起了练兵热潮。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强调以干部训练为重点,以合同战役战术训练为中心,以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为主要内容,增强了训练的针对性。全军加强了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训练,多次组织了不同规模、不同课题现代条件下近似实战的陆上、海上和空中演习以及核反击作战演习,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这次华北演习和盛大阅兵,就是向党和人民汇报我军加速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阅。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检阅演习部队并发表讲话,胡耀邦、赵紫阳、李先念、华国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习并检阅演习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各省军区、野战军和军事院校的领导同志,党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的党政领导同志,以及当地干部和人民群众代表也观看了演习和阅兵。
这次演习立足于我军现有的装备,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把研究现代化战争放在突出位置,着重提高用现代化战争手段实施防御敌人入侵的能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在现代国防科学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特点。演习是在经过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沙盘推演、图上作业和实地演练的基础上,以“红”、“蓝”两军从空中到地面展开对阵“激战”的方式进行的。
参加演习的有革命战争年代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有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技术兵种还有空军航空兵和空降兵部队。演习各部队在合成军首长的统一指挥下,撒得开、捏得拢、联得上、合得成,行动迅猛及时,表现了高度的全局观念、纪律观念和时间观念。整师、整团的多军兵种协同动作,无论是陆空之间、步坦之问、步炮之间、前后方之间,还是部队的集结、开进、冲击、穿插、坚守,以及各种保障工作,都能按照协同预案准确地进行。参加演习的人员和车炮攻守进退,按令行止;所有火力袭击,炸点准确;各类型、各批次的飞机,在不同机场、不同距离、不同速度和不同气候条件下,都做到了按时到达“作战”空域。整个演习,各方面的协同都比较成功,表现了高度的组织指挥艺术和娴熟的战术技术素养。
演习中,部队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展开了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使部队始终保持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昂的战斗士气。政工干部还注意探索现代条件下战时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内容和方法,不仅搞了理论研究、拟订了文书、规定和实施方案,而且还参照军事训练和演习的一些方法,搞了沙盘演练、小场地演练、携带通信工具的实施演练等,比较符合实践要求,为战时政治工作积累了经验。
在这次近似实战的大规模演习中,各级后勤机关、保障部门都以临战的姿态,按照诸军兵种合成作战的要求切实保证部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演习。空军的优良场次率、油料合格率、航材合格率,均达到了100%,各部队还演练了现代化条件下作战的保障指挥,摸索了合成军队与加强兵种统一组织保障的方法,试验了一些现代化保障手段和野战饮食、医疗救护、装备修理、输油加油等革新器材,取得了一些新的数据和经验。这对提高平时和战时后勤等各项保障工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演习部队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处处爱护人民利益。演习地区的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也发扬了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光荣传统,从各方面为演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军民团结、同心同德是这次演习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演习结束后,举行了盛大阅兵。邓小平登上敞蓬阅兵车,在受阅部队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的陪同下,检阅了陆海空军指战员排列成的53个方队,并向受阅部队发表了重要讲话。接着开始了庄严的分列式。在雄壮的军乐声中,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护卫着“八一”军旗走在前列,后面是军事学校、步兵、海军、空降兵等地面方队循序通过检阅台,接着是摩托化步兵、炮兵、工程兵、装甲兵和导弹部队的各种车辆,以四路纵队齐头并进,奔驰向前。航空兵部队的庞大机群,编着整齐的队形,浩浩荡荡飞过阅兵场上空。高速歼击机还作了精彩的特技飞行表演。这次阅兵是继1959年国庆阅兵后的一次盛大阅兵,它生动地显示了我军朝气蓬勃向现代化大步迈进的战斗英姿和威武阵容。
这次演习,检验了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没的成果,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战争的特点,摸索了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提高了部队军政素质和实战水平,这对全军的建设和训练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从演习和阅兵中,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看到了新时期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和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赢得胜利的信心。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卫星准确人轨,各系统工作正常,不断向地面发送各种科学探测和试验数据。这三颗卫星是中国自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发射的第9颗、第10颗、第11颗人造地球卫星。
一箭多星技术是由于特殊情况的需要。例如在近似同一轨道上需要两颗以上卫星相隔一定的距离,互相配合进行某种探测,这时用一枚火箭发射多颗卫星是最好的方式。如果火箭运载能力有剩余,这种发射方式的优点就更加明显了。它既可以节省多支火箭发射的耗费,又可以减少由于不同火箭运载导致的卫星间轨道误差,一箭多星有两种发射方法,一种是把几颗卫星一次送人一个相同的轨道或几乎相同的轨道;二是分次分批释放卫星,使各颗卫星分别进入不同的轨道。也就是说,运载火箭达到某一预定的轨道速度时,先释放第一颗卫星,使卫星进入第一轨道进行,然后火箭继续飞行,达到另一预定轨道速度时释放第二颗卫星,第二颗卫星就进入第二条轨道,依次类推,逐个将卫星送人各自的轨道,从技术上讲,一枚火箭发射各种不同轨道的卫星是比较复杂的。两种一箭多星方式都要解决许多技术问题。多颗卫星一起安装在一枚火箭的卫星整流罩内,技术上比安装一颗卫星复杂;卫星一次人轨要解决卫星间安全分离的技术问题,卫星分别入轨要解决每颗卫星自火箭分离出时,火箭和卫星间可能出现的干扰和控制火箭精确进入第二种轨道的技术问题;还要解决各颗卫星的各种无线电设备相互干扰的问题,使卫星能协调地工作。
我国成功地实现“一箭三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这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的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成就,是因为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全国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有一支在党的培养下经过实践锻炼的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
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等航天技术是巾共巾央批准的“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人造卫星技术正在跟踪着世界航天科技的最新动向发展,并为国外提供着更多的国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