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四年中秋节刚过,解淳正在府中为五人辅导功课,皇宫突然来人说,皇上急招他进宫相见。
等解淳急匆匆走进皇宫,按制觐见弘治皇帝,发现内阁几位大学士都在,看样子发生了大事情,等解淳匆匆施礼见礼毕,弘治皇帝把手中八百里急报递给解淳。
原来是蒙古各部落,由于牛羊的价格大分额贬值,大明朝廷又严禁商贩走私,与他们交易生活必用品,生活变得困苦不堪,虽然也有零星部落,想抢劫大明边境居民,都被蓄势以待的大明边兵击退或击败,有时候甚至被全歼。
如今的大明戍边官兵,由于弘治皇帝的几番整顿编练,已经是十分骁勇敢战,又有榆林卫都指挥使姜汉平灭安化王造反,因公升任延绥游击将军的榜样在前。
现在又实行军户的子孙可以上武科蒙学,可以和原来他们视为高人一等的读书人,一样参加武学科举考试,成为武秀才和武举人,甚至是武进士,幸运者还能成为‘天子门生’,这在以前是他们做梦也不敢想象的好事。
各卫所从小旗官至都指挥使,都在振奋精神,希冀凭借取得军功,为子孙们谋取出一条辉煌大道,现在已经取消军官世袭制度,他们再不努力上进,子孙们就要屈居于,以前他们视为豚犬的贱民之下。
子孙们可不向他们以前能子袭父职,胡乱在军中混日子,虽然兵部为了平息军中官员的逆反情绪,取消世袭制度后,赐赏于他们不少钱财和土地,一个个成为颇有钱粮土地的大财主。
现在军中有些见识的军官,己经将培养子女成才作为重任,希望子孙们在将来武举考试中大放异彩,成为武举人和武进士。
毕竟他们现在钱财丰盛,比一般军户的子孙有先天性极大的优势,若再考不过那些破落军户子孙,那自己的子孙们也太差劲无用了。
随着各地边军不断的打击下,吃了大亏的蒙古各部落,吃一堑,长一智,他们以部落联盟为基础,联结成一大部落联盟,推举一向英勇善战的蒙古黃金部落小王子为主帅,集众兵五万,一齐进攻宁夏一带边关重地。
时任延绥游击将军的姜汉,不负弘治皇帝和内阁学士们的重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不仅击败兵力强盛的蒙古联盟部队,还乘敌不备之际,冒险出关偷袭敌菅,以百余人的伤亡代价,斩杀敌首二千余人。
此役斩杀蒙古大部落千夫长三名,百夫长十名,以此骄人的战绩威震宁夏边防,蒙古小王子遭受到如此大败,恼羞成怒之下,率领两万大军围攻大明重镇大同,大同原总兵官在交战中,被流矢射中阵亡,现在大同情势危急,特遣信使向朝中求援。
此刻朝中分为两大泒,一泒由英国公张睿和兵部尚书马文升为首,主张力战蒙古联军,另一泒则是以内阁大学士刘键为首主张讲和,想赐予蒙古人一些钱财,而取消这场可能两败俱伤的突发战争。
解淳仔细阅读完告急奏章,皱眉沉思一阵后,不理会主和泒刘键的示意,向弘治皇帝拱手禀奏:“圣上,淳虽年少才智不足,对此等国家大事理应不参与讨论。但淳有一言向诸公讨教,如今蒙古部落和大明朝廷优劣之处,诸公应该心知肚明。”
“现在蒙古各部落已经困顿不堪,缺少食盐和铁器及粮食等主要物资,再加上这几年各部落自相残杀,就象一头饥饿难耐且走投无路的猛虎病重一样。而我大明朝廷境内,这十几年来风调雨顺,朝朝强盛,无论民力和武力都比以前强盛许多。”
解淳目视刘键等人,气愤的反问道:“诸公,难道以前我大明衰弱时,都与蒙古部落不曾妥协谈和。现在面对贫乏至极的蒙古联军,却反而去谈和妥协。”
“用我们大明子民节省下的粮草辎重,喂饱蒙古各部落这头饥饿猛虎,等到他们吃饱喝足后,再来撕咬残害我大明朝廷不成。”
看着刘键羞愧的低下苍白头颅,解淳语重心长的感慨着:“诸公,前宋的澶渊之盟和靖康之耻的教训在前,已经是血淋淋印证过,妥协和谈后的悲惨结局。诸公都是熟读史书之人,连这个教训都没有读透参悟吗?”
“既然事已至此,我大明只能奋起一战,最坏的结局无非战败谨守边境,但纵使我军战败,也能折损蒙古联军的大部分实力,以我大明朝廷的综合实力,三五年后必能回复过来,十余年后平灭蒙古各部族,实现天下大统,也不在话下。”
“再说我大明朝人才济济,只要打退蒙古联军这次进攻,最好能施展计谋灭其大部,就可以逐渐残食蒙古各部落,将他们牢牢困死在草原荒漠上,淳大胆予以估算,七至八年完全可以平定草原,以完成洪武太祖一统天下的宏愿。”,解淳鼓舞完君臣的土气后,又给弘治皇帝和众大臣画了个足够大的天下一统‘馅饼’。
刘键满脸羞愧的走出来,先向弘治皇帝领罪后,又向主战泒及解淳深施一礼:“老朽白活这么多年,竟然如此不识大体,以至于差点误国害民,实在是羞煞老朽矣。”
解淳慌忙回礼劝说:“刘公何须如此自责,依小子看来,刘公是生怕两国战争一起,天下万民会跟着受苦受罪。但有时候有些人不能只给他好脸,他们一向野蛮惯了,我们要用拳头回敬他们。”
等弘治皇帝定下决战方略后,各部尚书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忙于调兵遣将,有的忙于筹集粮草辎重……大家都各司其职,为即将开始的两国交战作好准备。
内阁学士杨廷和出列禀奏:“圣上,此次延绥游击将军姜汉,以少胜强立下大功,理应擢拔其官职,予以大加封赏,如此方能振奋大明官兵的士气。微臣以为可以擢升姜汉为大同镇总兵官,率领麾下的部队前去支援,和大同边兵一同谨守大同边关。”
弘治皇帝略加思忖,点点头予以同意,然后亲笔书写好封赏圣旨,盖上金印,让人八百里急传至姜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