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辩才和心肠
赵匡胤是宋代开国之君,虽然史家对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颇有微词,但对他的谋略和雄辩之才,无不佩服。
其一:既是父子就不要分两处吃饭
宋太祖夺取天下时,南唐后主李煜迟迟不投降。太祖派大将曹彬把金陵城团团围住,由于出兵前太祖下旨不许乱杀人,所以一下子不能攻破城池。南唐大臣冯延巳向后主献计道:“陛下可修书给太祖,认他作父皇,太祖就会收兵了,天下哪有老子打儿子之理?”李煜一听有理,便写了谢表,派博学多才的大臣徐铉到汴京献表。
徐铉见了太祖,辩解道:“李煜无罪,陛下出师无名。李煜是地,陛下如天;李煜是子,陛下如父。天乃能盖地,父乃能庇子。”
太祖听后说:“既是父子,如何分两处吃饭?叫他来见我时,总是推三阻四。”
徐铉对这一浅近的说理比喻,无法反驳。
徐铉的推理式比喻,似乎有理,老子怎能打儿子呢?可是太祖的反驳比喻更妙,“既是父子,如何分两处吃饭?”因为太祖下旨要李煜到京觐见,李煜推辞不去,所以太祖说他“做儿子”没有诚意。后来破城,李煜被俘,太祖封他“违命侯”,这个“官名”确实绝妙。
其二:朕有三条带
吴王钱椒归降时,向宋太祖进献了一条以犀牛角为饰的宝带。太祖说:“我也有三条带,与此不同。”钱椒道:“请皇上拿出来看看。”太祖说:“是拿不动的带。”钱椒问:“是什么带拿不动?”太祖道:“一条是汴河,一条是惠民河,一条是五丈河。”钱椒大为叹服。
太祖把河比做带,这是修辞的第一层次;太祖把河流当成扛山的借代物,这是修辞的第二层次;钱做以带为宝,太祖以江山为宝,思想境界迥异,属于对比,这是修辞的第三层次。
其三:雀儿肚肠
宋太祖派大将王全斌平定后蜀之后,诏令蜀主孟昶进京。曹武肃王私下密奏说:“孟昶在巴蜀当了三十年皇帝,而蜀国又远在千里,交通险阻,请陛下在孟昶朝觐之时,把他和他的臣子处死,以绝后患。”
宋太祖在奏章上批道:“你是雀儿肚肠。”
宋太祖的批语是绝妙比喻,用“雀儿肚肠”批评肃王的器量(肚量)太小,这便显出太祖以宽大为怀的阔大胸襟。“雀儿肚肠”又是人的气量的借代物,太祖的批语以此为借代物,批评肃王小家子气。
其四:奇特的手杖
宋太祖在开宝二年决定亲率大军北伐,征讨据守河东的北汉。临出师前,有个军校送给太祖一根奇特的手杖。
太祖问:“这根手杖有何用?”
军校道:“陛下试拉杖首而观,杖首是一把剑的柄,剑身藏于手杖中。看起来是手杖,遇到危险时,便可拔剑防身。”
太祖笑着把手杖扔掉了,说:“局势发展到用这玩艺儿的时候,有它也无济于事了。”
这军校马屁拍得不是地方,修辞以适切为第一要义。军校拍马屁找错了对象,送这样的礼物却不看对象是谁,真是自讨没趣。
豁达乐观的寇准
寇准字平仲,人们称之为寇公或寇莱公。说到他,人们就想起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当辽兵入侵之时,朝廷乱作一团,惟有寇准力排众议,请帝亲征,遂到澶州,奉书请盟,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寇准喜欢吟诗作对。有一天他出上联“水底月为天上月”,没有人对出下联。后来杨大年前来处理公事,寇准就请他属对。杨大年一头雾水,经寇准解说,他才醒悟过来,井立即应对“眼中人是面前人”,这是应景,但对得很妙,因为他把自己说成寇准的“眼中人”。什么“眼中人”?是作对联的“眼中人”,这是语意双关,颇有深意。
寇准镇守大名府时,北使路经那里,顺便探望寇公,说:“相公望重中外,何以不继续任职中书?”寇准道:“皇上认为我在朝已无事可做,而北方门户的锁和钥匙,非交给我寇准不可!”这就是成语“北门锁钥”的来历。当时民间有一种传说,“寇准”这个名字就与“锁”和“钥”有关,开门的锁钥,非“扣(寇)”且“准”不可。
这个传说故事,极尽修辞之妙。寇准用借喻法把自己比作镇守“北门”的“锁”和“钥”,含意深邃;在老百姓的传说中,运用类比(推理)修辞,兼及谐音双关,体现了老百姓对寇准的喜爱之情。
寇准有个侍妾叫倩桃,人很美,诗也写得漂亮。有一天,寇准与客人痛饮,当时有个歌女被请来唱歌助兴,当她唱完歌后,寇准正在兴头上,便说:“赏她一束绫!”那歌女便向寇准行礼:“谢大人!”
这情景,倩桃看在眼里,醋意大发,便吟诗两首送给寇准看,寇准在酒兴中诵读了蓓桃的两首诗。
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
荚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
几度抛梭织得成?
其二
风劲衣举手履呵,
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日短不盈尺,
何似娇姬一曲歌。
这两首诗极尽委婉修辞之妙,暗示、影射之意跃然纸上,妙不可言。
寇准当然也是这两首诗抨击的对象,所以他也和了一首诗送给倩桃:
将相功名终若何,
不堪急景似奔梭。
人间万事何须问,
且向樽前听艳歌。
寇准诗用“奔梭”作喻,回应倩桃的“抛梭织绫”事。然而诗的修辞风格却与蓓桃小家子气的两首诗大异其趣。在寇准看来,什么“将相功名”,什么“人间万事”,都像织布梭一样,一闪而过,那是无法阻止的发展规律,不如喝酒听歌及时行乐吧!
寇准诗的风格豪放,倩桃诗的风格柔婉。
从这首诗看,寇准为人乐观豁达,无私无畏,能屈能伸。据说寇公三十多岁时,太宗皇帝想重用他,但又恐寇公年纪太轻不能服众,非常为难。寇公知道这一消息后,马上服用地黄、芦菔等药物,没隔多久,寇公见皇上时,他的头发和胡子全都是白色的了。皇上大笑,仔细思之,方知寇公用计,但只笑不语。
寇公用身体语言表明自己“老了”,暗示:应当重用了!这是情态修辞的妙用,它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意念,这就是:不要以头发、胡子的黑白为用人标准。
刘烨和刘筠开玩笑
文人开玩笑总是文绉绉的。北宋进土刘烨与翰林学士刘筠聚会饮茶,刘烨问仆人:“水滚(开)了吗?”仆人答道:“已经滚了!”刘筠开玩笑说:“佥日鲧哉!”这是《尚书·尧典》中的话,“佥”读qiān,是“全部”的意思;“鲧”读ɡǔ,与“滚”同音。刘筠说“佥日鲧哉”,借古兼谐音,意思是:“大家都说滚了么?”刘烨也来个文绉绉的答复:“吾与点也。”此语出自《论语·先进》,意思是说孔子同意曾点的话,但刘烨的“吾与点也”,是说“与(给)吾(我)点(一点)”,即给我倒一点开水。
这种文绉绉的“笑话”,一般人听起来不但不会笑,反而觉得难受。可是这对文人来说却是一件雅事,很有辞趣。利用修辞的谐音手段,对古语进行“曲解”,这便是适切文人的修辞。
一次,刘烨和刘筠一起骑马上朝。刘筠因其马脚有伤,走得很慢,刘烨就问他为什么走得慢。刘筠说:“只为五更三。”刘筠此语是藏字修辞,藏的字是“点”,即说“只为五更三点”,刘筠省掉的“点”字,是“点蹄”之意,点蹄,就是“伤蹄”,即马蹄有饬。刘筠的藏字修辞,兼带“折绕”(辞格之一),拐几个弯才让人明白其意。刘烨是文人,当然懂得其意,他也来个藏字法,说:“何不来个‘七上八’?”意思是:“我们何不下马相偕而行呢?”“七上八”是“七上八下”的省略,藏着的字是“下”,“七上八下”与“下马步行”没有关联,然而在特定修辞情境中,藏着的“下”字,却有“折绕”之妙,即转义为下马的“下”。
修辞的根本原则是“适切情境和对象”,上述文绉绉的文字游戏,对一般人来说是违背“适切性”原则的,但它对文人来说,却是恰到好处的,恰到好处就成了一种艺术。
梅妻鹤子的林逋
林逋,宋代杭州钱塘人,又名和靖先生,著有《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凡三百余篇,梅尧臣为之序。“和靖先生”之名是宋仁宗所赐。
林逋孤贫好学,终身不仕,一生未娶,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日观赏吟咏,恬然自乐。
林逋爱梅,他的《山园小梅》诗云: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胛,
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咏梅诗,被历代文人视为“脍炙人口”的绝唱,有修辞之烘托(“众芳摇落独暄妍”)、拟人(“占尽风情向小园”)、通感(“暗香浮动月黄昏”)等技法,其绘景之妙,状物之巧,把梅花写得神清骨秀,超凡脱俗,俨然诗人自况。
诗人之爱梅如痴如醉,故终身不娶,以梅为妻,相伴而终。林逋家养鹤两只,每当他外出时,若有客来访,家童便放鹤飞翔于空中,林逋见之则知客人来了,于是棹舟回家待客,饮酒赋诗。诗人之爱鹤如子,亦成西湖佳话之一。
据《随隐漫录》载,南宋有位书生姓林名洪,字可山,为了考取功名而冒充林逋之七世孙。姜夔得知此事,戏作打油诗一首:
和靖当年不娶妻,
因何七世有孙继?
若非鹤种并梅种,
定是瓜皮搭李树。
后人把强认亲族的事称为“瓜皮搭李树”,这是生动的借喻,瓜怎么可能长在李树上呢?
又据《玉堂丛语》载:陈嗣初曾任太史,闲居于家时,有自称林逋十世孙者求见。陈嗣大笑,林和靖梅妻鹤子,无子为继,怎么出来个十世孙?便随口吟诗一首:
和靖先生不娶妻,
如何后代有孙子?
想君自是闲花草,
未必孤山梅树枝。
那个冒充林逋十世孙的“闲花草”只得落荒而逃。“闲花草”、“梅树枝”都是借喻,是修辞的代换形式。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曾任工部尚书,他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美名,“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句诗写尽红杏烂漫之状,蜂蝶狂舞之态,这样春意盎然的美景,都是从“闹”字中领悟出来的。“闹”字的修辞特点是具有想象美的“比拟”。宋祁也因一个“闹”字而美名流传千古。
其一:迷人公子
宋祁有个外号叫“不晓天”,因为他年轻时常在华灯高放的酒楼拥伎醉饮,成了有名的浪荡公子。宋祁当官之后,妻妾成群,由于他英姿秀发、风流倜傥,许多美女都向他示爱,甚至皇宫的妃子亦如此。
有一天,宋祁过繁台街,遇上皇宫的马车。车子里的妃子拨开珠帘,传出娇滴滴的声音:“是小宋吧?”然后关上珠帘离去。宋祁听了这娇柔的声音,怅然有感,便写了一首《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道逢,
一声肠断绣帘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词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借用李商隐《无题》的名句,这在修辞上是“引用”,而宋祁的“引用”却比李商隐的“原用”更为贴切、自然。“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也是修辞上的“引用”,是借用李商隐《无题》诗的名句。文学家认为,宋祁的“借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进一步展现了词人“风流闲雅”的风格。
宋祁的作品唱起来怅惋凄美,缠绵哀怨,立刻传遍京城,皇宫中的宫女也都会唱。
由于宫女们在唱这首词,宋仁宗也就闻到味儿了,便追问:“是哪一辆车子里的妃子唤‘小宋’?”那个美丽的妃子也不敢隐瞒,便对皇上解释说:“皇上曾宣召翰林学士宋祁进宫御宴,曾有人指点说:‘这人就是小宋。’妾当时亦见其人,并闻其声。那天,妾在车中遇宋祁,便唤了一声‘小宋’。”
宋仁宗召宋祁进宫,问了那天他与宫车相遇之事,叫宋祁如实答来。宋祁惊恐万状,但只有实说事情经过。宋仁宗说:“‘刘郎已恨蓬山远’么?”宋祁不敢答话。皇上又说:“‘更隔蓬山几万重’,这是李商隐的句子,你把‘一’改成了‘几’是吗?这样一改,更表示心情难过对不对?”宋祁不敢吱声。
好个宋仁宗,他笑着对宋祁说:“你们相隔不是几万重,而是很近、很近嘛!”宋祁不解皇上的意思。
于是宋仁宗道:“来人呀,请那个叫‘小宋’的妃子出来!”
等到那仙女般美丽的妃子出来时,宋仁宗说:“小宋,这妃子就送给你啦!”
宋祁真是喜出望外,受宠若惊,他把妃子带回家作妾,成了尽人皆知的佳话。
其二:编《新唐书》
宋祁一生最大的成就,并不是他的诗词,而是他编辑的《新唐书》。
史载,宋仁宗庆历四年,宋祁奉命修《新唐书》,历十年成《列传》,完稿之前,朝廷考虑到宋祁年老力衰,无力完成《本纪》《表》《志》诸部分,便命欧阳修编辑宋祁未完成的内容,并且负责“总编”的工作。《新唐书》完稿时,按惯例编著者署名应是欧阳修。但欧阳修说:“宋公(宋祁)于《列传》亦功深者,为日且久,岂可掩而夺其功乎?”宋祁知道后,十分感动,说:“自古文人不相让,此事前所未有也。”
欧阳修在修改《新唐书》的时候,发现宋祁的修辞有问题。宋祁喜欢卖弄文才,故作高深,而常用冷僻词句,例如,“以石投水”,他写成“持水内(纳)石”,“和尚还俗务农”,他写成“发(抆)而农”。
由于宋祁比欧阳修大二十岁,欧阳修不好当面说他,便心生一计,在造访宋祁的时候,在宋祁住的房间的墙上写了八个字——“宵寐匪贞,札闼洪休”。随后,就在门口散步。宋祁回到房中见字便责问家人,未等宋祁“破案”,欧阳修就进来“认罪”了。宋祁见是欧阳修写的,便装作高兴的样子,说道:“永叔何时学会用冷僻字眼?这八个字不就是:夜梦不祥,题门大吉’吗?”欧阳修听后,哈哈大笑说道:“我是学你呀,你修唐书就常用别人不懂的冷僻句子。”宋祁不服,说:“请举出例子。”欧阳修道:“君以:震雷无暇掩聪,代‘迅雷不及掩耳’就是一例。”宋祁听后,哑然失笑。从此宋祁便引以为戒,在编写《新唐书》时,力求做到“辞达”,使语句通俗易懂,恰到好处。
欧阳修对宋祁的批评,使用的是修辞的返射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返射,是以联想为心理基础的辞格。
晏殊的写作故事
晏殊,字同叔,小时聪明绝顶,七岁就能写文章。因为他有神童之誉,所以得到宋真宗的召见,真宗还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作文,援笔立就。
据说,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
“好一个诚实的小孩子!”皇上赞其美德,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
晏殊的词很有名气,他的《浣溪沙》写得优雅含蓄,表现了同人深厚的功力: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据说,这首小词晏殊写了好几年才写成。相传,晏殊在写到“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一句时便写不下去了,只好搁笔。
几年之后,晏殊赴杭州做官,途经扬州时,住在大明寺,他看到墙上有很多题诗,就叫侍者诵读,但不许念诗的作者的姓名,让他先体味诗意再说。侍者诵读了一首诗:
水调隋宫曲,
当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国,
废沼尚留名。
仪凤终陈迹,
鸣蛙只沸声。
凄凉不可问,
落日下芜城。
晏殊听到此,说:“别念了,作者是谁?”
侍者说:“江都县尉王琪。”
“快请他来吃饭,我要向他请教。”晏殊认为这王琪是个才子。
王琪来了,在吃饭中两人谈得很投机。晏殊决心向他请教,说:“我的小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句,但对句写不出来了,几年来可谓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王琪道:“何不用‘似曾相识燕归来’句?”晏殊听了,拍手叫绝,说:“我写完‘无可奈何花落去’时,进入了死胡同,那叫‘山穷水复疑无路’,现在你帮我写出后续句,我眼前一片光明,这叫‘柳暗花明又一村’。”
晏殊慕王琪诗才,请他当了幕僚,后来又请来王琪的好友张亢做幕僚。这两个人一肥一瘦,就像一副对联。胖子张亢,被工琪称为“牛”,瘦子王琪被张亢称为“猴”,他们戏作对句云:
张亢触墙成八宇。
王琪望月叫三更。
“触墙成八字”的是“牛”,“望月叫三更”的是“猴”,晏殊大笑,并为这两个才子击掌叫好。
诙谐酒仙石延年
石延年,字曼卿,宋代学士,以酒仙扬名。
石曼卿每次饮酒形态都不相同。有时披头散发,戴上枷锁,赤足盘腿而饮,他解释道:“这是囚饮!”有时坐于大树的细枝上举杯,这叫“巢饮”。有时则用一大堆草遮盖身体,伸出头来往口里倒酒,然后又把头缩回去,他把这叫“鳖饮”。石曼卿之狂纵,由此可见一斑。当皇帝叫他戒酒的时候,他只有从命。然而,戒酒后他亦无生的乐趣,不久便死了。
有一天,石延年从报宁寺中出来,打算回家,便叫仆人牵马过来,这位石学士刚跨上马还没坐稳,那马就因受到惊吓而跳跃,把他掀了下来,看热闹的人七嘴八舌,看石学士如何惩罚他的仆人。可是石学士没有发火,也没有责备仆人,他说:“好在我是‘石’学士,如果我是‘瓦’学士的话,我就粉身碎骨了!”围观者都被石学士的幽默逗得拍掌大笑。
这石学士说的“瓦学士”是仿“石学士”拈连而成的,话说得非常俏皮,可谓绝妙修辞。
石延年在中书省任职时,一次,一位宰相叫他“取一点宣水来”,石学士不知“宣水”是何物,便问:“你说的‘宣水’是什么东西?”宰相说:“宣水,就是‘宣徽院中的水’,简称‘宣水’,那里的水,又甜又凉。”石延年笑道:“照此说来,‘司农寺里的水’便称‘司(死)水’、‘农(脓)水’了。”石延年的话引起哄堂大笑。
有一天,石曼卿对好友秘演和尚说:“我们薪俸微薄,饮酒钱常常无以为继,我想找个人赞助些酒钱,你意下如何?”
秘演沉思片刻,豁然醒悟,说:“我带一位牛先生来见你,你一定要接见他。这牛先生颇富资财,但所近者都是俗人,很想与有盛名的学士交友。”
石学士道:“好,我可以见他。叫他准备十担美酒。”
第二天牛先生果然献上十担美酒,并请石学士到“寒舍”痛饮。
石学士与秘演和尚到了牛先生的家中,大醉之后,牛先生说:“在下像尘土般微贱,请石学士题字写上老夫之名,以光大我渺小的人生!”
石学士见他自卑如此,看在美酒面上,便题字道:“石延年曼卿同空门诗友老演登此。”接着又题“牛某捧砚”四字,牛先生大喜。
欧阳永叔后来曾做诗戏谑道:“捧砚得金牛。”
风前月下柳三变
柳三变就是鼎鼎大名的柳永。柳水初名柳三变,因排行第七,人称柳七,是宋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工部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三变精于音乐,善为歌辞,以创制慢词驰名于词坛。他的《雨霖铃》写离别,成为千古绝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词创造出凄清冷寂、低回惘怅的意境,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柳永曾经在一首词中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意思是说:“才子词人虽然是平民,没有当官,也抵得上朝中的卿相大官,可以传名后世。”后来,有人向朝廷推荐柳永,仁宗说:“此人风前月下,且去填词。”意思是说:“柳水这个人,不是:风前’,就是‘月下’,还是填词去吧!”从此以后,柳永觉得自己宏图大志无法实现了,就不再注意行为的检点,还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由于宋仁宗给柳永作了“鉴定”,下了结论,他的仕途也就无望了。其实,仁宗说“此人风前月下”,是符合实际的评语,“风前”“月下”是柳水词作的借代修辞式,仁宗用以代替柳永词的风格。
上面的故事出自《白话笑史》。明代冯梦龙评论曰:“柳永死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郊外。每春月上冢,谓之‘吊柳七’。”冯梦龙为此还曾写过一首诗:
生虽白衣贱,
死得红裙怜。
北邙冢累累,
白杨风满天。
卿相代有作,
谁复追黄泉?
呜呼柳三变,
风流至今侍。
梅尧臣的比喻妙趣
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诗人年少时应试不第,直到中年后赐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员外郎。晚年参加《新唐书》的纂修工作。据欧阳修《归田录》载:“梅圣俞以诗知名……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梅尧臣对修唐书有些什么感受呢?《归田录》引了梅尧臣的一个妙喻,他说:“吾之修书可谓猢狲人布袋。”这是个形象比喻,“猢狲人布袋”——动弹不得,或者说是“闷得慌”,或者说是“没自由”。一个好活动的人,关门编书不能出来,把这种情境比作“猢狲入布袋”,真是生动极了。又据《归田录》载,梅尧臣的夫人刁氏听了这个比喻之后,也对梅尧臣的仕途发表言论,她打比方说:“汝之仕宦,何异鲇鱼上竹竿?”那竹竿是光溜溜的,鲇鱼也是滑溜溜的,鲇鱼爬竹竿怎能“爬”得上去呢?简直不可能啊!这个比喻太生动了。刁夫人之比喻与梅尧臣之比喻又是修辞的对偶式。这两个对偶式比喻,又有因果关系,即是说:梅尧臣修《新唐书》被箍死了,所以,仕途也就没有指望了。
据《诗人玉屑》载,吕士隆任宜州知州,喜欢寻事责打官妓,使这些官妓皆生逃离之意,但都未能如愿。正在这时,有一个色艺俱佳的妓女,从杭州来到宜州。吕士隆很喜欢她,不让她离去。
有一天,某妓女犯小过失,吕士隆又要责打她。这妓女哭着说:“大人打了我,杭州来的姐妹恐怕都不安心了。”
梅尧臣知道此事后又有美妙的比喻,他写了一首诗:
莫打鸭,打鸭惊鸳鸯。
鸳鸯新向池北落,
不比孤洲老秃鸽。
秃鸽尚欲远飞去,
何况鸳鸯羽翼长。
“鸭”与“鸳鸯”都是妓女的借喻词。小诗暗示:不要打她们,你一打,她们都飞走了。
明代冯梦龙《笑史》有一则《梅河豚》的笑话:
梅圣俞有《河豚》诗:“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时盛传之。刘原甫戏曰:“郑都有鹧鸪诗,人称郑鹧鸪。圣俞有河豚诗,当呼梅河豚矣。”
冯梦龙评论说,宋代谢逸有《咏蝶》诗,世人盛称“谢蝴蝶”,明代黄公禄有《咏雪球》诗,时人谓之“黄雪球”。
“梅河豚”是因诗而得的“花名”(外号)。起外号是借代修辞之一种,“梅河豚”之所以成为笑话,是因为河豚的形象可笑。“谢蝴蝶”也是外号,但不惹人笑,而“黄雪球”却能令人捧腹,因为雪球原本是白的。
司马光奇闻异事
其一:小儿甕饔
中国的小孩子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事。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几个小朋友正玩得起劲,突然有个小孩掉进水缸里了。怎么办?孩子们束手无策。聪明的司马光不慌不忙,搬来个大石头把缸打破,让水流出,那小朋友便得救了。此事一传出,洛阳画家都争着画《小儿击瓮图》。
其二:对下宽厚
司马光不好色,但对下属拈花惹草却颇能宽容。他在山东武定做官时,有位下属喜欢拈花惹草,这是违犯官员行为条例的,但司马光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了了之。后来这位下属跟一妓女在庙中约会,司马光实在看不过眼,便带人去“捉奸”,吓得那妓女翻墙而走,未走的那个官员在床上被逮个正着。司马光为此事写了一首诗:
年去年来来去忙,
偷闲暂卧老僧床;
惊回一觉游仙梦,
又逐流莺过短墙。
“流莺”一语双关,既指飞鸟,又指妓女越墙而逃,可谓风趣横生,耐人寻味。
其三:不贪女色
司马光无子,他的夫人为司马光讨了个小妾,可是司马光却并不领情。
这位小妾长得如花似玉,她见司马光对自己并不动心,便主动去找他。她故意拿着一本书进入司马光的书房,问道:“相公,这是一本什么书?”司马光说:“《尚书》,今天夫人不在家,你来这儿干什么?”这真是,一个有心,一个无意,两人都十分尴尬。
这事被一位姓庞的知府知道了,庞知府对司马光说:“你是司马氏的后代,可是你跟司马相如这位祖宗‘不相如(同)’,你应叫‘司马相反’。”
这庞知府是在耍弄“委婉”修辞,这“司马相反”是仿拟格。庞知府在暗示什么?他是说,司马相如好色,借弹琴挑逗寡妇卓文君而成了美事,如今你司马光的小妾用书来挑逗你,你却毫无反应,这就是“司马相反”。
其四:不太像人
有一年元宵节,夫人走进书房对司马光说:“我们今晚出去看灯吧!”司马光根本不知元宵节的到来,说:“出去看灯?我这里点着灯,还出去看什么灯?”
夫人道:“除了看灯,还可以看人。”
司马光惊讶地问道:“我难道不是人?我既然是人,你还出去看什么人?”
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司马光对“灯”、“人”偷换了概念。他写《资治通鉴》写傻了。
有一天,司马光的好友邵康节来看司马光,司马光问:“我是不是人?”邵康节说:“你是一个人,是脚踏实地的人。”接着又说:“你只有九分像人,另外那一分不太像人。”司马光说:“我有不像人的地方?”
邵康节道:“你端庄正直到不近人情的那一分就不像人。”
这个“是人又不是人”的评论是修辞的矛盾格(互舛),耐人寻味。
其五:史书的比喻
司马光的史书写成了,第一个读者当然是皇上赵顼。赵顼认为这部史书是“独创一格的巨著”,并把这部史书定名为《资治通鉴》。
鉴,镜子。赵顼把这部史书比喻为统治者的镜子。赵顼用镜子作喻,十分形象。“以史为鉴”,对后世都有影响。
其六:勤为径和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真实写照。
司马光曾在给皇上进的《表》中说:“我写这部史书,投入了全部精力,精细研究,竭心尽力。白天不够用,继之以夜晚,书籍、图表和我写的书稿,堆积如山。涉及到正史、野史的内容宽如海洋。”他还说:“我以文字工作,报答皇恩,只求点滴之水,微粒之尘,以增加大海之深和高山之高。”
这两段话是谦辞,其比喻的事理,令人感动。司马光为《资治通鉴》付出了一生精力。他在《表》的最后说:“我现在骨骸憔悴了,双目看不清东西了,牙齿几乎全部脱落了,可说精力枯竭……”请看,司马光为《资治通鉴》苦到什么地步!
司马光对皇上愚忠不可取,但他研究历史和写作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是“勤奋”的一面镜子。
笑话连篇的王荆公
其一:骑驴见性
王荆公(王安石)无论到哪儿都是骑驴,远路、近路,山路、平路概不例外。有人劝王安石说:“您老人家年纪大了,官也大了,何苦还骑驴子出外呢?还是坐轿子好。”
荆公道:“古代有德行的达官贵人,从来不坐轿子。”
“为什么?”
“因为他们绝不把人当成畜牲。”
王安石用类比暗示法表明:我不会把劳动者当畜牲。这表明了大宰相的德行。
其二:文章震时
王荆公在金陵时穿普通书生衣服外出,到了一个寺庙前,遇上一群读书人在起劲地争论“文章”的事。一个说:“你知道什么叫文章吗?敢跟我争吵?”一个说:“你是孔夫子面前卖文章,怎能跟我争论文章的事呢?”一个说:“你们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别在我面前卖弄了。”此时,王荆公走过来说:“我来说两句好吗?”其中一个问道:“你知道什么是文章吗?”荆公道:“略知皮毛。”
“是吗?”那人不信,“请问你的尊姓大名?”
“不敢!不敢!在下姓王名安石。”
“啊!”众人大惊,谁也不敢说文章的事了。因为谁也不敢在王安石面前“卖文章”。
妙哉,衬托修辞!
其三:属对
王安石有一天对刘季孙说:“我以书上的话来作一上联,你来对下联,如何?”
刘季孙道:“恭敬不如从命!”
王安石道:“在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
刘季孙应道:“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王安石与刘贡父饮酒,以行酒令助兴,王荆公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刘贡父道:“吱咕不吱咕,吱咕为吱咕,吱咕矣。”
王安石:“我上联是教人做人的。”
刘贡父:“我下联是教人喝酒的。”
刘贡父借鹁鸽令“沽不沽,沽”演化出的拟声下联,逗得王安石捧腹大笑。
王安石用“知”为同字重出,刘贡父以“咕”为同字重出,与喝酒声近似,乃拟声修辞之妙对。
其四:虱子何幸
王荆公与王禹五同朝为官。一天,二人同上早朝,轮到荆公奏对。忽然有虱子从荆公的衣服上爬呀爬呀直爬到胡须之间,神宗看到虱子“游弋”于王安石胡须之间,不觉哈哈大笑。站在一旁的王禹玉也笑了。退朝后,王安石问王禹玉皇上笑什么,王禹玉说:“你的胡须中有个虱子游弋其间,皇上看到了。”王安石叫道:“来人啊,把我胡须上的虱子捉下问罪!”工禹玉道:“慢!这虱子有幸见到皇上,又能使皇上高兴,可以说‘屡游相须,曾经御览’,岂能问罪!”荆公大笑。
其五:说文解字
王安石作《字说》谬误百出,成了文人讥笑的话题。例如,《字说》释“波”:“波,水之皮也。”东坡曰:“依此类推,滑,水之骨也!”《字说》又释:“鱼儿为虮,四马为驷,天虫为蚕。”东坡曰:“鸠字岂非九鸟耶?”王安石无以为对。《字说》中还有:“笃,以竹鞭马也。”东坡曰:“笑(笑,形声字,从竹,夭声,又作笑),岂非以竹打狗(犬)耶?”王安石被驳得哑口无言。
修辞学上有“曲解辞格”,东坡故意用曲解法,驳斥王安石,也算是报了“仇”。因为东坡由于无知嘲笑荆公“吹落黄花遍地金”句失真,而被贬黄州看“菊花落”,颇为不满,如今讥笑荆公《字说》之谬误,可说心花怒放了。
其六:荆公拆字
一日,王荆公与刘放(贡父)谈天,荆公以刘敛之名拆字道:“刘敛,不值分文。”刘放亦不示弱,反唇相讥:“失女便成宕,无门便是娟,下交乱如真,上头误当宁。”刘敛拆“安石”两字,讽王安石嫉妒。“安”与“石”失“女”合成“宕”;“安”与“石”无门,剩下“女”与“石”,合则成“妬”。
刘贡父的快乐人生
刘攽,字贡父,号公非,庆历六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曹州。曹州盗匪猖獗,重法不能止,贡父治理曹州,以宽容、平和为主,盗匪衰息。
贡父不修威仪,喜欢开玩笑,至死不改。
其一:“鼻孔子塌”
刘贡父晚年为风疾所苦,胡子、眉毛脱落,鼻梁也塌了。
某日,苏东坡与刘贡父共饮。东坡唱道:“大风起兮眉飞跑,安得进土兮守鼻梁!”苏东坡是在拿刘贡父鼻子塌了的事开玩笑。另一酒友还进一步打趣道:“颜渊和子路同行,忽然在街上见到孔子,两人便找地方躲藏,碰巧看到不远处有宝塔,两人便跑到塔后藏匿。孔子过去后,颜渊问子路:‘这是什么塔?’子路说:‘这是避孔子塔吧!’”那酒友话说到此,便停下来。刘贡父道:“怎么不说了?”酒友道:“故事到‘避孔子塔’就完了。”众人大笑,刘贡父也笑了。
他们笑什么?原来,“避孔子塔”是“鼻孔子塌”的谐音,是借字双关,目的是讽刺刘贡父的“塌鼻于”。
其二:贡父与茶娇
刘贡父在长安任知府时,与官妓茶娇感情很深。不久,朝廷宣召贡父进京,茶娇长亭送别,两人依依难舍。
“不用再送了!”贡父说。
“还是再送一程吧!”茶娇道。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贡父吟道。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那我回头了!”茶娇哭了。
贡父在旅舍中想起这一天的长亭送别,写了一首诗:
画堂银烛彻宵明,
白玉佳人唱渭城。
喝尽一杯须起舞,
关河风月不胜恃。
欧阳修到京师近郊——离城四十五里的驿站迎接贡父,见贡父情绪不佳,便问究竟。贡父说:“被酒所困。”欧阳修说:“不是被酒所困,而是被‘茶’所围。”
一个“茶”字,语出双关。茶,既指喝的茶,又指与贡父交好的茶娇。
其三:汗淋学士
王平甫是个大个子,怕热,每逢炎夏,全身“沐浴”在汗水中。有一次,刘贡父看到王子甫满身汗淋淋的,便道:“阁下名不虚传,好一个‘汗淋学士’!”
王子甫说:“没错,翰林学土!”两人乐不可支,抖落一屋子的笑声。
妙哉,谐音修辞!
其四:蝗虫感德
王安石从宰相的宝座上下来了。这时候,飞蝗自北南下,江东一带尽是蝗虫,刘贡父为王安石吟诗送行:
青苗助役两妨农,
天下嗷嗷怨相公。
惟有蝗虫偏感德,
又随车骑过江东。
刘贡父反对王安石变法,有这比拟成趣的诗为证。
风趣快活的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苏轼在湖北黄州团练副使任内,因与田父、野老相处,筑室于东坡,故以地名借代,自号东坡居士。
其一:肚里装的是什么
苏东坡曾摸着自己的肚子问家里人说:“你们猜猜,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一个说:“装的是文章。”一个说:“装的是见识。”一个说:“装的是酒肉。”聪明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广东坡大笑。”
苏东坡肚子里装的是“酒”和“肉”,符合实际,因为他一生的最爱,除诗、词、文、书、画之外,就是酒和肉,而喝酒太多,吃肉太多,会损害身体,所以不合时宜。那么,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便是修辞上的代换,“酒肉”和“不合时宜”成了同义结构。
其二:论茶、墨
司马温公与东坡讨论茶与墨的异同。司马温公说:“茶的颜色愈白愈好,墨的颜色愈黑愈好。茶,要新鲜的好;墨,要陈旧的好。”
在司马温公看来,茶与墨有相反的品性。
苏东坡说:“茶墨都有香味,此其德同也;茶与墨都坚实,此其操同也。这好比是贤人与君子,黑白与美丑,虽然外表不同,但他们的品性与操守都是相同的。”
司马温公说茶与墨之异,苏东坡说茶与墨之同,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特别是苏东坡,把贤人君子之德行、操守与茶、墨的品性作比,恰到好处,发人联想。修辞学家认为这是比喻的变式,是互喻的一种。
其三:字体的妙喻
东坡和黄山谷讨论字体。
东坡说:“你的字,从近处看虽然清劲,但笔势太瘦,就好比树梢上挂着一条蛇。”
山谷回应道;“你的字像什么呢?噢,对了,好比那大石压在蛤蟆上。”
两人都用比喻来说对方,是恰到好处的语言艺术。
其四:聪明反被聪明误
苏东坡《洗儿》诗云: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聪明反被聪明误”此一格言就源于东坡这首诗。东坡非常聪明,他是怎么被聪明误终身的呢?就拿他批评王安石《咏残菊》诗来说,就是一例。他对王安石写的“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诗句,作出了错误的评论,他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对他随意进入自己的书房并对自己的诗作出荒谬的评论很是生气。后来,王安石要他到黄州当团练副使,让他亲自看见“残菊飘零满地金”的景况。苏东坡在黄州看到了残菊飘零的事实后,悟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所以他教育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学自己的“聪明”。
其五:戏作偷肉诗
据《调谑编》载,东坡喜食烧猪肉,佛印和尚住金山时,每烧猪肉以待其来。
一日,佛印所烧猪肉,被人偷吃了,苏东坡有感于此,戏作小诗云:
远公沽酒饮陶潜,
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不知辛苦为谁甜。
东坡引用罗隐《蜜蜂》诗句开玩笑,说佛印这个“蜜蜂”,辛辛苦苦,为小偷送“甜”了。隐喻之中,意趣盎然。
圣山寺才子佛印
佛印,名了元,与苏轼、黄庭坚是好朋友。
有一天,苏东坡用餐时,厨师送来香喷喷的西湖醋鱼,苏学士正要起筷,却听到叩门声,真是“撑船碰到石(食)”,佛印和尚来了。苏东坡故意把鱼藏到书架上头,不让和尚吃生。苏东坡迎客道:“大师今日光临,有何见教?”佛印看到苏东坡把鱼藏到书架上了,便佯装不知,说:“今日是来请教大学士一个字。”
“什么字,请说。”
“苏学士的‘藓’字。不知这‘藓’字有几种写法?”
“这藓字吗,上面一个草头,下面左边是鱼,右边是禾。”
佛印道:“若把鱼移动一下可以吗?”
东坡道:“可以,鱼可以移到禾的右边。”
佛印道:“鱼要是移到上头呢?”
东坡道:“那可不行。”
佛印大笑,因为他说的把鱼移到上头,是语义双关,意为“把鱼放到书架上”。苏东坡知道自己上当了,只得把鱼取下共享。
几天后,佛印也做了一盘西湖醋鱼招待苏东坡,并设计欲报苏学土藏鱼之“仇”。正好佛印身边有一个磬,他便把鱼放到磬里。苏东坡知道这酒肉和尚要玩把戏,这把戏可能就在身边的磬里,于是他装成愁眉苦脸的样子。佛印问他何以如此,他说:“我有一上联,想了数日想不出下联,故发愁。”佛印说:“请说上联。”东坡道:“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大笑,说:“你这人吃错了药吧,这下联不就是:‘积善人家庆有余’嘛!”
苏东坡笑道:“高才,高才,原来你的庆(磬)里有余(鱼)呀!”两人于是共享食鱼之乐。
苏东坡用的是谐音双关修辞,情趣盎然。
佛印在苏东坡家常谈“潜修成佛”,苏小妹却不以为然,便送给佛印一个拆字联语:“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人弗能成佛”语义双关。从拆字角度观之,“人”和“弗”能组成“佛”字;从句义上看,意谓“人是不能成佛的”,那么佛印大讲“潜修成佛”也就是不可能的了。
佛印是个拆字修辞能手,便送给苏小妹一个下联:“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这是拆字联语,但从句义上看,此联语充满对妇女的歧视。佛印也觉得对小妹不够尊重,便又出一褒义上联:“碧纱帐里躲佳人,烟笼芍药。”
小妹要报仇,便不客气道:“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佛印和尚只有忍让、投降。
黄庭坚戏谑好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苏轼的学生,晚年词,疏放清雄,风格亦近苏轼。
黄庭坚与苏轼一样,都是书法名家,在翰林院当官时与同僚顾子敦最为友好。
顾子敦是个大胖子,一到夏天,他常脱光上身在翰林院的一张床上睡午觉。有一天中午,黄庭坚听到鼾声,走到顾子敦的床前,只见顾子敦的肚子肥得流油,白得可爱,平平坦坦一块肉,心想要是在这上面练书法,可真不错!于是黄庭坚趁顾子敦酣睡之时,执笔濡墨,在他的大肚皮上练起字来,写呀,写呀,当黄庭坚在顾子敦的肚脐眼上落笔一点时,顾子敦醒了,指着肚皮对黄庭坚说:“你这是于什么?”黄庭坚说:“这是我给你送的银子,一共二十两。”黄庭坚说这话是用修辞的借代式,因为他给人写字,每个字值一两银子,这肚皮上写的是一首五言绝句,共二十个字,所以说“这是我送你的二十两银子”。顾子敦为人憨厚,笑嘻嘻地洗肚皮去了。
第二天中午,顾子敦脱去上衣,又准备午睡,他心想:昨天被戏弄,今日可不能肚皮朝天——仰睡床上了,于是决定伏在书桌上午睡。
顾子敦睡醒时看看肚皮,光溜溜的,平安无事,好不欢喜,暗中说:“你黄庭坚再也不可能在我肚皮上写字了。”
顾子敦晚上回家后,脱衣就寝,他夫人惊叫起来:“相公啊,你背上黑压压的一片墨汁,这是怎么回事儿?”
顾子敦知道又上了黄庭坚的当,便笑问妻子,上面写了些什么。妻子念道:
绿暗红稀出风城,
暮里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顾子敦一听,知是自己又被黄庭坚耍弄了。此诗原是顾子敦写在文卷背上的,现在黄庭坚把它移到他的背上了。
今古才子秦少游
说秦观的事,少不了要讲苏小妹。其实苏小妹并无其人,她是人们虚构出来的。
秦观,字少游,与苏东坡是诗词知己。苏小妹与秦观及其兄苏轼之间的喜剧性故事多为虚构,源自《今古奇观》。因为秦观是才子,苏小妹是佳人,才子配佳人是很自然的事。
相传某年重阳,苏轼与少游同赴秋香亭饮酒赏菊。苏轼在饮酒中突然发问:“贤弟风姿俊逸,才貌并秀,何以不择佳偶?”
秦观道:“吾心中久纂一淑女,但难以启齿。”
苏轼问:“不知贤弟思慕者谁,但说无妨!”
秦观赋拆字词云:
园中花,化为灰,
夕阳一点已西坠。
相思泪,心已醉,
空听马蹄归,
秋日残红萤火飞。
苏轼是拆字猜谜老手,一听便知他思慕的是自家妹子苏小妹。
“园中花,化为灰”,是“花”字去掉“化”,即剩下草头,“夕阳一点已西坠”,是个鱼字头,“相思泪,心已醉”,是个“田”字,“空听马蹄归”,马蹄,四点脚,与夕阳少“点”,思字少“心”连在一起,便是“鱼”字,“秋日残红萤火飞”,即“秋”字飞掉个“火”,是个“禾”,这不是个“藓(苏)”字吗?
有一天,秦观打听到苏小妹要到庙里敬香,便扮成道士守候在庙门口,小妹一下轿,秦观便向她化缘道: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见此英俊小生出语不凡,便答曰:
“道士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秦观道:
“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小妹对曰:
“道士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苏小妹要走,秦观紧追不舍,说: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小妹见他纠缠不休,便道:
“疯道士恁地贪痴,哪得随身金穴?”
“金穴”是借喻修辞,即“金屋”,此借喻富有。
《今古奇观》之《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写洞房花烛夜,苏小妹出三道难题以试新郎,三试俱中,则可进入洞房。秦观将第一个纸封拆开,见纸上有四句猜字诗:
钢铁投烘炉,
蝼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又,
天地我中央。
秦少游看了这首猜字诗,知是讽刺他扮道士化缘之事,第一句为会意格,是个“化”字;第二句是同义格,是个“缘”字;第三句是偏义格,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个“道”字;第三句是统括会意格,指“三才”(统括),即“天地人”中的“人”字。四句联缀即为“化缘道人”四字。
秦观不把答案直说出来,写了一首嵌字诗,诗云:
化工何意把春催?
缘到名国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
人人不敢上花台。
句中起首字联缀是“化缘道人”四字。这种嵌字诗在修辞上又叫藏头诗。秦观的诗与前面苏小妹的猜字诗上下呼应,形成美妙的对偶,可谓洞房花烛之好兆头。
还有一个传说。某天,秦观在苏轼家做客,朋友们拿秦观的胡子开玩笑,秦观也以自己的胡须为美,便对大家说:“君子多乎哉!”
这是用典兼谐音修辞。“君子多乎哉”出自《论语·子罕》中的语句,“多乎”的“乎”与胡须的“胡”同音。苏东坡见秦观自称“君子”,便用同样手法说:“小人樊须也。”这也是《论语》中的话,“樊”与“繁”同音。这个应对句与秦观的话还构成对偶形式,以秦观为“小人”“多胡须”取乐。
李清照的爱情和悲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能词且善诗文,世称“李氏三杰”(李白、李煜、李清照)之一。李清照十九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十分恩爱。他们婚姻美满,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据说赵明诚在与李清照订婚之前曾做一梦,梦中读了一本书,书中有三句记述他姻缘的话,这三句话是: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的父亲知道这三句话的意思,他说:“盲与司合,是个‘词’字;安上已脱是个‘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三句话合在一起便是说:我儿明诚是一位‘词女之夫’。”
赵明诚与李清照这一对夫妇各有所好,赵明诚醉心于搜集文物古董;李清照醉心于词的创作。但他们互相尊重,并立下生活守则:“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他们回乡居住时借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缩简为“归来堂”三字,把它贴在卧房门额上,表示他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但是,他们两人的爱情亦非风平浪静。李清照父亲是反蔡京的,她的家公赵挺之是攀附蔡京的,所以这两家便有矛盾。后来赵挺之失势,蔡京落井下石,打击李清照的家公,这样赵、李两家都成了受害者。
此外,李清照写词声誉满天下,而赵明诚作为一个男子汉却不如自己的妻子,在精神上便觉得低了一等。赵明诚曾经不服气,将自己写的五十首词的词句与李清照词中的三个句子混合在一起,拿去给陆德夫品评,陆德夫读后说:“在这些词句中,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追问:“是哪三句?”陆德夫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的词作不如李清照是事实,他也不想去比较了,而把精力放在搜集文物古董上。由于丈夫长时间外出,做妻子的李清照就放心不下,夜夜思念,她的《醉花阴·重阳》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反映了主人公日夜思夫之苦。
赵明诚后来出任湖州知州,他一人去上任,因染上疟疾而亡。此时的李清照,心如枯井,万念俱灰。赵明诚留下的不是金钱,而是几房间的古董文物。
李清照年轻守寡,很快出现第二次婚姻。有个审司张汝舟向她求婚,李清照与他结婚不到一百天,便发现张汝舟是个无耻之徒。这个张汝舟不是爱李清照,而是爱赵明诚搜集的装满几个房间的古董文物,因为这些东西价值连城。李清照看穿张汝舟的贪婪面目后便离婚独居。此后,女词人过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悲苦生活。特别是金兵南侵后,李清照在逃难中更是不堪其苦,她在《武陵舂》词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比拟之笔,叫人读之而垂泪。
养生有术的陆游
陆游写了一些养生诗,说明他重视养生之道。陆游认为食粥是长寿的最简单方法,诗云:
世人个个说长年,
不悟长年在眼前。
我得宛邱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长年即长寿。神仙,是长寿的代换式,“食粥致神仙”,就是食粥能长寿。这是食粥长寿法。
陆游还有梳头长寿法,有诗为证:
觉来忽见天已白,
短发萧萧起自梳。
中国历来有梳头长寿之说,因为头上的穴位,通过梳子的刺激,使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皮脂腺的分泌,这对防治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和脑血栓均有效。
陆游还有含饴弄孙长寿法,诗云:
整书拂几当闲嬉,
时与儿孙竹马骑。
故尔小劳君会否?
户枢流水即吾师。
“整书拂几”是“动”,“含饴弄孙”也是“动”,总起来说,这长寿法是户枢流水法。“户枢流水”是修辞的用典,引自《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句,这里的“户枢流水”是修辞的节缩法,即统括式。上面说的“含饴弄孙”就是逗小孩子玩,也是“动”,这与“户枢流水”都是一种修辞的代换式。
陆游还有扫地长寿法,诗云:
一帚常在堂,
有暇即扫地。
既省得堂奴,
亦以平血气。
这也是“动”,“扫地”与“户枢流水”在长寿这一点上是“同义结构”。陆游认为“按摩导引”不如“扫地”。其诗云:
按摩与导引,
虽善亦多事。
不如扫地法,
延年直差异。
辛弃疾猜谜显智慧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不但词写得悲壮激烈,抗金平寇亦十分英勇,而且与友人玩猜谜语,也是能手。
有一天,著名词人刘过与辛弃疾相聚猜谜。刘过是制谜高手,但他偏叫辛弃疾首先出谜让他猜。辛弃疾也不客气,道:“姜辣治病有神效。”说完,要求刘过打一人名。刘过大笑,说:“此人之名,如雷贯耳,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姜辣’是‘辛’,‘治病有神效’则‘弃疾’也。”
接着是刘过设谜,他在桌上放着许多蔬菜,其中有茄子、蕃茄、土豆、大蒜头,还有白菜、黄瓜。他说,“我设的是哑谜,这些素菜,我递给你一种,你就说:这是什么?”于是,刘过一样一样地拾起蔬菜递给辛弃疾,辛弃疾每接一样都问:“这是什么?”最后辛弃疾反过来递给刘过白菜、黄瓜,刘过摇手表示不要。两人表演完了,刘过说:“请打两条成语。”
辛弃疾笑道:“前者是‘素不相识’,后者是‘青黄不接’。”两人哈哈大笑。
蟋蟀宰相贾似道
南宋宰相贾似道因沉迷斗蟋蟀而把军国大事置之脑后。有一天,他正与一群妻妾趴在地上斗蟋蟀,有人问他:“这也是军国大事吗?”他听了这样的指责一点也不在乎,所以,别人送给他“蟋蟀宰相”的“美名”。
贾似道有斗蟋蟀误国的记录。南宋将亡,贾似道以右丞相之职领兵救鄂州(武昌),仗还没开打,他就答应以称臣纳贡为条件求和。后来又谎报实情,说是打了胜仗凯旋而还。从此,他可以不“上班”了,不论大小事情,都在私宅中裁决,因为在家里“办公”不妨碍他斗蟋蟀。贾似道不但是斗蟋蟀的“运动员”、“教练”,而且还研究斗蟋蚌的理论,写了一部《促织经》,全书一万余字,详述捕捉、收买、喂养、斗胜、医伤、治病、繁殖等方法。他的著名理论就是“三拗”。拗,就是不顾常情。三拗者:赢叫输不叫,一也;雌上雄背,二也;过蜚(指精囊)有力,三也。由此可见,说他是“斗蟋蟀的专家”一点也不过分。
对贾似道的种种“劣行”,时人有诗讽之。
据《宋人轶事汇编》载,有农家女被选人宫,贾似道把她占为小妾,有诗对此讽刺云:
山上楼台湖上船,
平幸醉后懒朝天。
羽书莫报樊城急,
新得娥眉正少年。
“平章”是宰相官名的借代式,或者叫“简称”。后两句是映衬格。“娥眉”是美女的借代式。贾似道在战事危急的关头,不去打仗,而在家迷恋美人,可见其之“罪当诛”。
贾似道还亲自管“漕运”,令人贩盐而牟取暴利,太学生们有诗揭露他:
昨夜江头涌碧波,
满船都是相公鹾。
虽然要作调羹用,
未必调羹用许多。
“调羹”一语双关,又是比喻。治理国家的官被喻为“调羹手”,所以“调羹”既指贩运的盐可以用来作“调羹”用,又指贾似道是如此治国的“能手”。
这个奸臣,整天斗蟋蟀,不理朝政,而且贪赃枉法,他干尽坏事,还要下属歌功颂德。
有一次,度宗皇帝和他的母亲谢太后同做生日,因为度宗皇帝是四月九日生,其母谢太后是四月八日生。这时,贾似道为讨好皇上和皇太后,除送奇珍异宝外,还集中一批无聊文人为他写拍马屁的对联,谁知文人们呈上的对联都不合贾似道的心意,这批文人只好到处求贤。没几天,有个叫黄蜕的为贾似道送来一副对联,堪称讨好皇上也讨好贾似道的绝对,其联语云:
圣母神于,万寿无疆复万寿无疆!
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
“圣母”“神子”,极尽滥美之词,两个“万寿无疆”是对皇上、皇太后生日的最高级颂语,其中一个“复”字,有“长寿再长寿”之义。“昨日今朝”对“圣母神子”恰到好处,因为“圣母”是“昨日”出世,“神子”是“今朝”出生。“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既是“昨日今朝”之注解,又是最高级颂语。修辞学家都说,修辞的艺术是适切性艺术。这个无聊文人的“杰作”,既适切“圣母神子”的心境,也适切贾似道的心境,这叫“一联双拍(马)”。
女子奇才朱淑贞
相传,朱淑贞新婚不久便与丈夫分离,为此作《圈儿词》寄给丈夫。她在写有《圈儿词》的信纸背面画着形意符号,即圆圈儿。这些圆圈有大有小,有圆有缺,有单有双,有疏有密,有连有分,大圈儿套着小圈儿。其《圈儿词》云: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
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
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
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
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
我密密加圈儿,你密密知我意。
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情,一路圈儿圈到底。
这样的情书,可谓别开生面。
传说中还有朱淑贞巧制“断肠谜”的故事,其谜语云:“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想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
这是拆字修辞的一绝。它似诗,又是谜语。谜底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首句打“一”,次句打“二”,第三句打“三”……末句打“十”。十句诗,每一句都是会意拆字之隐语;每句隐语,似是无意却有意,极尽若隐若现之妙,大有“迟迟春日弄轻柔”(朱淑贞《眼儿媚》)之感。
元好问嫁小妹的故事
元好问要嫁妹妹的消息一传出,求婚者蜂拥而至,因为谁都知道,元好问的妹妹元严,才华出众,容貌也出众。当朝有个姓张的副宰相(平章),也加入了这群求婚者的行列。这位张宰相自以为有权有势,娶元好问的妹妹十拿九稳,便驱车而往。张某到元家时,元严正在用麻纸补糊顶棚。张某道:“大家闺秀,为何干此粗重之事,让我们一起谈文说诗不是更好吗?”元严最讨厌这些权贵,于是说:“我哥哥叫元好问,我也好问,我要问你一问:不知大人到来所求者何?”张某道:“久闻才女诗名,只乞求才女吟唱一首最近佳作。”元严便吟道:
补天手段暂施张,
不许纤尘落画堂。
寄语新来双燕子,
移巢别处觅雕梁。
张某人一听,其求爱之火,仿佛被泼上一桶冷水。这是一首“免谈”诗,她暗示:你是“纤尘”,岂能玷污我之“画堂”?倘若你是燕子,就该移巢别处,别在这里啰嗦!元严不愧为大诗人的妹妹,讽喻之作,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