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国主阮雄的这一举动让整个南越国在道德上陷入不仁不义的境界。阮雄心理也非常的清楚别人刚刚帮过你帮你从泥潭中走出来,你马上就调转枪头来残害帮助过你的人是多么的难堪。但是阮雄也是有自己的苦楚的,南越国的地理位置无法同长河以南的其他六国相比较,目前整体实力在南方七国中也是实力最差的。原本南越国在南方七国中实力还算的上是中游水平,但是经历了诸子夺嫡事件后南越国的整体实力便开始急剧的下降。阮雄虽说在最后夺得了皇位但是他们在夺嫡的过程中对南越国的百姓,士兵,经济以及为了胜利所动用的一些不可告人的手段在短时间内是得不到弥补的。黔国作为一个同南越国国土面积接壤最多的国家,常年的对南越国动兵,现在的南越国原本就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了能够抵抗住外国的入侵和控制住国内的反抗势力,南越国一直长期的保持两个满编军团的兵力。南越国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庞大的军需,就采取了屯田制(士兵们在没有的战事的时候放下武器拿起锄头在种田,当战事来临之时便拿起武器参加战争)。这种屯田制度从它本身上来看确实可以非常的合理,完美的解决了粮食不充足士兵闲置的问题,甚至可以和乌尔特族,金人那种下马可放牧上马可杀敌那种可随意切换身份的那种生活作战习惯相比拟,虽说不能和乌尔特人那般随意的转移资产(乌尔特人的财产主要指的是牛羊),但是也完美的发挥了本国的劳动力。
任何制度的制订都会有它的缺点,哪怕这个制度在完美,也会有它的漏洞。所以说任何制度与方法只能分情况和环境,如果一味的生搬硬套到头来只能是按图索骥,非驴非马。南越国的屯田制度就存在这样的现象,大量的军官士兵们手握南越国朝廷下发的屯田令以战争需要为名肆意的占据百姓们的良田,逼迫普通老百姓们去荒山野岭,拓荒种地。
阮雄也深知屯田制对百姓的荼毒非常深,但是现在南越国军队实权派人物手里不仅仅有兵还有田就有粮食,有了粮食他就能好的控制军队,所以南越国的将领们都在疯狂的占田扩军。换而言之当时陪阮雄争夺天下过命的兄弟们,现在是他统治南越国的不稳定性因素。阮雄看到这种现象也是非常的着急,但又不能操之过急。
地方势力的抬头,造成了南越国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削弱和财政上的控制力不足。特别是当灾难来临之时,此刻“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姿态暴露无疑。各个地方势力首先想到的是保存物资,保证自己平稳的渡过灾年。人人自保的心态从人心的本质,和道德上(只要没有触犯法律和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均不能对他做出过度的批判。但是对国家的宏观调配是不利的,它有太多自己的局限性。南越国的屯田制激发了士兵们的战斗力,土地是士兵们自己的(土地是属于军队上的,但是这些土地生产的粮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资,他们的子孙也指望这片军属田生存。)所以在面对外来者入侵是会卖力抵抗。
随着南越国中央朝廷的财政紧张,阮雄的日子越过越难。下面州县不断的发生着农民起义、流民、暴动的现象,虽说规模不大并且被南越国的军队及时的镇压了,但同时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老百姓的日子确实是过不下去了。如果可以将就着过下去,百姓们是万万不会走造反这一步的。造反是诛杀九族的重罪,试问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有谁会去走上这条路。
无论是出于大争之世的领土扩张,还是阮雄的野心,亦或者是南越国目前国内矛盾突出需要转移矛盾给南越国注入新的新的鲜血,南越国同吴国合作结成同盟都是南越国目前最好的选择,而且吴国给南越国的条件如此的丰厚,确实让阮雄很难拒绝。归根到底南越国就是缺钱,阮雄和南越都需要华汉国泉州府的财力和物资,来使的南越国平稳的渡过困难和让南越国得到进一步的壮大。让南越国在这大争之世更加的有地位。
此刻远在华汉国北面的吴国,吴国国主孙南陷入了艰难的抉择。自从华汉国海军师顺利的攻占了吴国山舟县和台州县两县之后,以王宇、田楷以及倭人等为首的海盗迅速的席卷吴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照目前的发展之势这群海盗将很快席卷到吴国的内地,吴国的内河,甚至是吴国的首都金陵。
吴国的宰相张达率兵抵达山舟县和台州县两县之后,并没有像预期一样遇到华汉国的船只。他们逛遍了两县的所有海岸线都没有找到船只。随后张达对两个县城发动了几次攻城战,华汉国这边均是避而不战。当张达到达两城的第十二天,随着吴国沿海地区的海盗不断的增加,张达终于座不住了。孙南的催战令不断的降旨,吴国的海岸线不断的遭到海盗们的袭扰,吴国的沿海地区县级以下的镇区几乎全被海盗们袭掠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