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诚一通忽悠,告诉家将们,新的火器是“亚特兰蒂斯”的“特约军火商”带来的。
而“亚特兰蒂斯”具体在哪他也“不知道”,不过大体上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国家。
当然,“军火商”带的货物有限,再说这些火器本身也是亚特兰蒂斯的“镇国利器”,要不是三年前去广州府采买西洋火器的时候,认识了这个国家的“某贵公子”,凭着“贵二代”之间的兄弟情谊约了个军火订单,这么犀利的武器他也买不到。
而且当时他也不知道到货的时候自己可以当家作主,就没让对方带太多。
所以,这一回连200支铳都没凑齐。
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家将们没有继续深究细节。
大将军府虽然有海禁的政策,但早在几十年前,有实力的都督、将军就不把这个政策当回事了,沿海商埠各种洋人出出入入的,早就见怪不怪了。
那一次负责护卫的和辅佐的沈君铭一年前已经过世,所以沈思诚的广州府之行算是死无对证,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再说,打听主君家的军火来源委实有点大逆不道,主君告诉你那是信任,不告诉你才是本分——安排个谋反的罪名都是有理有据的。
家将们一面感慨着主公的机缘之妙,一面又有些遗憾——这么好的武器竟然只有180支。
接着,沈薇在二百五十步、三百步、三百五十步的距离各试了十发,成绩依旧十分惊艳。
二百五十步的十发散布差不多集中在一个拳头大小的范围,三百步的也就一个巴掌大小——等于在这个距离上枪枪爆头也没什么压力,嗯,假如敌人不动的情况下。
不过到了三百五十步的距离上就不太可靠了,散布范围急剧增大——根据沈思诚的目测,最远的弹孔之间距离大约有52、3厘米,差不多是汉制的两尺半了。
也就是说,瞄准胸口也不一定能命中躯干。
不过,三百五十步差不多快有一里,也就是公制的五百米了……
哪怕是到了二战,能够单纯依靠机械瞄具、使用栓动步枪在三、四百米的距离进行精确射击的,哪个不是自家军队的神射手呢?
足够了,不愧是S++级别的铳术……
当然,精品枪械和良品弹药的性能加成也十分巨大。
如果随便一把19世纪早期的线膛枪穿越过来,铁定没这精确度。
家将们的铳术远没有沈薇那么精湛,但拿上精品线膛枪之后,试了三、四发后基本能做到静态目标两百步爆头的水准了。
想来那些铳术精湛的武士也不会比他们差。
可惜的是,精品线膛枪只有这么10支,而线膛枪总共就60支。
为了最大化地利用线膛枪的优势,沈思诚下令府城内所有武士、府兵都要在明天一天内接受射击考核——刘星那批苗人回城之后,也算在内。
按照计划,这次考核需要选拔出铳术最优秀的十五人担当十五个狙击小队的核心;再调拨四十五个心理素质过硬的府兵进行装填弹药的专项训练,预备在战场上专门负责装填弹药;另外安排六十个武士,专门负责保护狙击手。
滑膛枪则配备给作战经验最丰富的一批府兵,用于反制马家的火器、弓箭。
至于未经阵战操练的苗人……除了配给狙击小队的人员外,恐怕暂时只能作为预备队投入混战,以及打赢了以后参与追击。
决胜的突击力量,还得靠久经考验的沈家武士。
如果是几天前,沈思诚绝对不会对骑兵的发挥空间抱有多大希望——马文英的兵力和战马数量,决定无论是战阵的厚度,还是骑兵的数量,都不会让沈思诚的骑兵掌握主动权。
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了一批性格温顺、体格强壮、耐力超强、速度还不慢的重型战马,己方骑兵的突破能力无疑会得到极大提升。
突破马家骑兵的阻拦,从侧后方撕裂步兵阵线都不是什么难事。
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正面击溃精锐私兵的战线也不是不可能。
而看到了这批“巨型”战马的时候,沈思诚的“妹夫”也无不震惊——精良的火器也就算了,怎么还有这种神兽级的坐骑?
大将军姓赵的年代,在以文御武、压制地方军阀的政策下,汉帝国的武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退。
战马品质的下降就是恶果之一。
到了蒙古人席卷欧亚大陆的年代,勉力存活下来的南方军阀即使要重整育马事业,也失去了马源。
直到朱元璋崛起,就任辅国大将军并光复中原、西南、关中之后,战马的培育工作才开始慢慢步入正轨。
肩高六尺的战马在李大将军执政的年代并不算太稀罕,各府精锐都能配备,但如今却是至少家将才用得上的了。
至于这种肩高七尺有余的神马是怎么来的……
别问,问就是亚特兰蒂斯!
经过两天的准备,狙击队、重骑兵队都组建完毕;投降的兴义府兵、应召入伍的苗人也完成了整编,和安顺府城招募的新兵、武士中抽调的基层军官共同组建了两个500人的营。
同时,发放了阵亡将士的抚恤,又从阵亡武士的子弟中选拔征召了二百人,补充了武士的缺额。
这些刚刚征召的武士虽然缺乏阵战方面的训练和实战经验,但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武艺要比寻常府兵强不少。
编入武士队伍中,以老带新,估摸着武士队伍还能发挥出原先八成的战斗力。
此时,安平县城外围的战斗已经持续了八日,在棱堡为核心的防御工事面前,马文英的大炮并没有发挥出他想象中的威力——最后还是得靠步兵的人命。
马文英要拿下安顺府的决心十分坚定,对于安平县的进攻可谓不遗余力。
不过,在张总兵、沈烈的坚守之下,哪怕马文英的大军轮番强攻,付出了伤亡接近两千人的代价,至今仍未突破外围的棱堡。
当然,沈家这边的伤亡也达到了七百余人——虽说维持城防体系的必要人手暂时还没出现缺口,但只要马文英继续强攻,恐怕再过五、六日,外围棱堡就要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了。
更糟糕的是,如此坚决而高强度的攻势,对士气的打击还是很大的——很可能还没到兵力不足的时候,守军的士气就先垮了。
然后,马文英就可以一鼓作气拿下安平的外围棱堡——到了那时,对于防御力量基本集中于外围的安平县城来说,就等于已经失陷了。
好在,沈思诚解决了兴义、大定二府的消息已经传来,沈家将士的士气大涨,而马文英则必须考虑——如果无法瓦解守军的士气,他的军队还能不能承受住强攻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