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攀升、股民开户迅速增加、股票市盈率高居不下,表明资金流入市场正在迅速增加,但从企业投资的情况看,大量的社会资金还主要滞留在股市上,没有真正进入物质生产领域的投资。我们要加快市场直接金融的发展,但根本的目的还是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于经济的原则不能变,证券市场的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引导长期社会资金投入物质生产的领域。
分析长期资金大量滞留股市的原因,归结起来有几个方面:(1)财政投资萎缩,不能帮助企业降低市场风险和引导企业投资;(2)企业改制的进度缓慢,影响企业通过新股上市筹措资金的速度;(3)上市公司的历史遗留问题削弱了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活力,影响上市公司的业务拓展和业绩表现;(4)长期投资的金融服务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居民储蓄迅速增加对长期投资渠道的需要。居民储蓄过去集中于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之后,又集中涌入规模有限的股市,明显缺少其他的长期投资渠道。
中国的资本市场终于发展起来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只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加以解决。当前要克服社会资金经由资本市场投向物质生产领域的障碍,必要的对策选择是:
1.加快中央银行的改革和控制外汇储备的增加,减少国家财力在银行系统的流失。
2.扩大财政开支对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降低企业在这两个领域的投资风险。
3.鼓励企业之间的产权交易,积极利用产权交易的环节和市场竞争机制,推动企业改制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
4.适时解决上市公司的法人股和国家股的市场流通问题,为上市公司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改进业绩表现。
5.适当增加政府和企业的债券发行,及时分流长期社会资金。
6.加快组建新的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扩展长期社会资金的投资渠道。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生产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市场需求的多变,也给企业增加必须面对的风险。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点转移到了高新技术产业和需要长期投资的房地产业,二者都有一个市场需求不可测的风险,企业要完全以市场筹资来从事这两个领域的投资,资金成本和投资风险成本很可能会超过投资回报,令企业望而却步。所以,必须有财政扩大开支的支持,帮助降低投资风险的成本,同时增加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扩大市场需求,才能引导社会资金经由各种渠道投入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领域。
扩大财政开支,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国家财力。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政府财力不应该短缺,但是,因为货币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中央银行的落后,国家财力在银行系统的流失日益严重,自1994年起已经超过中央财政的开支,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开支的增长和对经济建设的投入。1993年国家财政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有 3.9%,1994年和1995 年降到了2.4%和1.8%,1996年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现在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阻止国家财力的继续下降,就必须对中央银行和现行的货币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舍此别无他途。
中国是亚洲文化的中心,以这种文化为背景的居民消费行为与欧洲国家相比,一个显著特点是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储蓄率会有迅速的提高。居民储蓄是货币收入扣除消费开支的部分,储蓄率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紧缩影响,根据日本的例子,需要有较大的财政开支和较低的利率鼓励资本输出作对抵,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中国当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储蓄高增长的时期,不仅需要同样的财政货币政策作对抵,而且还需要积极扩展长期投资的金融服务。
企业要到资本市场去筹资,资本市场竞争也要推动企业的改制、改革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其中心环节就是企业的产权交易。只有资本市场的产权交易,帮助企业重组,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要进入企业产权交易的环节还有很大的困难,已经上市的公司也有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的障碍,因此就需要有积极的政策帮助企业改革,包括以适当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改革和在适当的时候解除对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流通限制,保证资本市场的产权交易能够充分活跃起来,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的经济效益上一个新的台阶。当前流入股市的资金迅速增加,正是国家股和法人股进入流通的好时候,市场管理层应该不失时机地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上市公司根据市场的要求进一步完成改制的任务,同时逐渐开放国家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充当平抑股票价格暴涨的政策手段。
应该说1996年的中国证券市场管理,在促进市场发展和维护市场稳定的方面是有显著成绩的,但是市场发展起来了,同旧体制的矛盾也更加突出了,对市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长远的眼光来认识市场的存在与发展,以更加有力的政策手段去解决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只有这样,中国的证券市场和市场管理才会加快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