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宋史》。
“注释”文与可: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笑笑居士,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苏轼表兄。
“语义”比喻做事前已有成熟的计划。
“故事”北宋时一个夏天的中午,热风袭来,骄阳似火。人们都回到阁楼里或者在浓密的树荫下面摇着扇子纳凉,可是文与可却一个人钻进朝阳山坡的一片茂密竹林里,全神贯注地观看着那些亭亭玉立的竹子。他看得是那样细致,观察得是那样认真,头上的汗水流下来顾不得擦,蚊虫叮在脸上也顾不得打。除了竹子外,他几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他一会儿弯下腰来摸摸那又低又矮的小竹,一会儿又拂一拂那干枯的竹叶。他的脸晒得通红,衣服被汗水浸湿了。忽然,乌云爬上了山头,太阳被乌云遮住。随后狂风大作,竹林里发出一阵阵轰轰的鸣声。可是文与可并没有被这大自然的突变而吓跑。他撩起衣襟,迎着咆哮的狂风,顶着狂风卷起的飞沙,一步一步地攀登到山顶,继续观察被狂风吹乱了的竹林。这时候,只听得猛地响起一声雷鸣,整个山峰为之一抖,接着便下起了倾盆大雨。文与可刚想走,可是一枝竹叶上晶莹的水珠一下子吸引了他。他觉得这是平时看不到的,于是便不顾风雨的侵袭继续留下来观察竹子。
就这样,文与可一年四季不断地观察着竹子的变化,春不怕风,夏不怕雨,秋不怕霜,冬不怕雪,终于掌握了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里的姿态和特性,竹子的形象已烂熟于胸中。因此,文与可画竹子的时候便不用再打草稿,而是任意挥洒自然而成了。当人们问起他画竹子的秘密时,文与可说:“竹子开始生出来的时候,只是一寸那么长的萌芽,而后枝芽和叶子都生出来了,一直长成高大的竹子。现在一些画竹子的人,只知道一节一节分开来画,只知道一叶一叶来堆积,这怎么能把竹子画好呢?所以我觉得,画竹子必须先有成竹在胸中。这样,才能做到举起笔来就像看见了自己要画的竹子,然后秉笔直书自己的所见,一下子就画成了。”文与可的朋友晁补之的两句诗概括了他的绘画经验:“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