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七年,六日癸丑夜,皇生于冯立般若寺,紫气充庭,神光满室,有尼东来,谓皇妣曰:此儿从来甚异,不可于俗世处之。尼将皇舍于别馆,躬自抚养。皇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纹曰王。
什么意思呢?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说,大统七年,杨坚出生于冯立的一个寺庙中,这座寺庙的名字叫般若寺,杨坚出生的时候,般若寺有紫气冲天而起,又有神光降下,就在杨坚出生的当晚,从东方来了一个尼姑,对杨坚的父亲说:你儿子出生的时候有神异的现象出现,这很不同寻常,不能将杨坚放到俗世中去养活。
于是这个尼姑便将杨坚带到寺庙里,亲自抚养杨坚长大。杨坚出生的时候,面如龙首,额头上长了五个龙角,目光很很是明亮,手上的纹理连起来看,就好像一个‘王’字。
这就是皇宫内史官对于杨坚出生时的记录。
你觉得这有几分可信?
姜松唏嘘一声的说道:“嘿嘿,这种事情,信则有,不信则无,不过我是不相信这种神乎缥缈的说法的,只是好奇而已。”
“哈哈哈,说的对,像这种说法,虚无缥缈,毫无根据所言,什么紫气充庭,什么神光满室,还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这根本就是胡说八道罢了,这是自抬身价,自我涂粉而已,至于手上有纹曰王,这就像是我说:你看,天上那朵白云,好像一只猛虎。其实你觉得它像,它就像;你觉得它不像,那它根本什么都不是。
不过,这段话记载,半真半假,杨坚确实是出生在冯立般若寺,他出生时,也确实遇到了一个尼姑,这个尼姑叫智仙,也确实是由她将杨坚抚养长大。”
听到这里,姜松当即惊呼道:“还有这事?这怎么可能,杨坚出生时,他父亲杨忠都贵为十二大将军了,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一个尼姑抚养,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哈哈哈,无知小儿,世事难料,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事实便是如此。不过这也有一定的原因在里面,想那杨忠,三十六岁才生得一个儿子,也算的上老来得子,当然宝贝的不得了,那是在怎么宠爱都不过分。
杨忠也确实是实实在在喜欢疼爱杨坚,那怎么才能表达自己的爱意呢?当时西魏时期,佛教大行其道,小小的西魏管辖范围之下,佛教寺庙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寺庙竟有千家之多,由此可见当时人们是有多崇尚佛教。
杨忠也不例外,他也信佛,那既然如此,他就想着不如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佛主保佑得了,可是佛主是神仙,他不可能真的下凡来抚养保佑杨坚,怎么办呢,那就有佛主在人间的代言人代替吧。
而当时杨坚出生之时,又正好碰到了尼姑智仙,杨忠便当即决定将杨坚交由智仙来抚养,要说这智仙,可不是一般的尼姑,那可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尼姑,对于政治权利和人情世故那是很敏感的,要不然她怎么就那么巧,正好在杨坚出生的时候出现在杨坚家中,看来这肯定是早有预谋的。
那你说她这么做图什么?当然肯定是看中杨忠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才想要通过杨坚跟杨忠接下一段善缘,可见着个尼姑智仙之心机城府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
姜松当即笑道:“这么说当今的隋天子杨坚刚刚出生就被人算计啦,这还真是大快人心那,哈哈哈,他杨坚还有这样一段经历,真是想不到啊。”
刘炫一手持樽,一手拿筷,不紧不慢的自斟自饮,闻听姜松对杨坚的嘲讽呵呵笑道:“也可以这么说。”
姜松接着说道:“先生,按理说,杨坚被一个尼姑抚养长大,而他父亲又位极人臣,位高权重,这杨坚等于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怎么就没有吧杨坚抚养成一个二世祖,反而把他教育成一个皇帝,这智仙尼姑还真是厉害啊。”
“嗯,说的不错,这智仙尼姑确实也是一个能人,可谓是女中豪杰一般的人物,她对杨坚的家教甚严,杨忠能把杨坚托付给她抚养,她心中可是清楚的很,她深深的明白,杨忠的托付不仅仅是将杨坚抚养长大成人,也不是让她吧杨坚教育成一个只会吃斋念佛的佛教徒,而是要她教育出一个对于杨忠来说合格的接班人,杨坚将来是要子承父业的,那将来就是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岂能软弱无能,只会吃斋念佛。
所以,从一开始,智仙尼姑就是按照培养大将之才的方式教育杨坚。
不但如此,智仙还给杨坚重新起了一个名字,叫‘那罗延’,‘那罗延’什么意思?‘那罗延’是佛教中的金刚护法,我们现在到佛教的寺庙中去,在大雄宝殿的两侧,有一个一手持剑,一手拿叉的佛陀金刚,那便是‘那罗延’。你看,这智仙从给杨坚起的名字就告诉杨坚你将来要干什么了,你是要成为将军护法的人物,将来是要护卫西魏王朝的。”
“哦?!‘那罗延’,宇文泰给杨忠赏赐了鲜卑姓氏叫‘普六茹’氏,现在智仙又给杨坚改了名字,那杨坚岂不是成了‘普六茹那罗延’?这名字还真是够奇怪的。”
“事实就是如此,当时杨坚在寺庙里的名字正是‘普六茹那罗延’。”
“先生,这智仙尼姑费了这么大劲抚养教育杨坚,她图什么?她的目的达到没有?”
“要说这智仙的目的,还得从西魏时期佛教的发展来说,当时佛教虽然大行其道,但是当时却一直流行着一种说法就是末世论和灭法论,从佛教的典籍中人们发现,到了一定时期之后,世界将要毁灭,佛教也将走向末途。
但是对于世界将要毁灭这个说法,别说是普通人,就是佛教徒他们自己也是不信的,朗朗乾坤之下,这世界岂是说灭就能灭的了的,但是后一种说法灭法论却让佛教中人甚为担忧。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佛教大兴,势力已经发展到能够引起朝廷的注意,要知道,在西魏时期,佛教有着很多特权存在,佛门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而不用上税,还可以拥有自己的附庸人口,这些人口被佛门视为私有财产,不受国家朝廷的管理和处置。
在这种情况下,你想,佛门的势力该有多么庞大,甚至能够已经和国家进行抗衡,西魏政权又怎么可能允许国家之内有着这么一只庞大的社会力量而又不受自己控制。
如若佛门发生叛乱,那西魏政权岂不是说被灭就给灭了,这样,西魏的掌权人宇文泰心里能踏实的了,所以宇文泰在掌权之后一直就在预谋,要找个合适的机会削弱佛门在西魏的地位和影响力。
怎么削弱?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就会引起佛门叛乱,社会动荡,所以宇文泰一直小心谨慎的预谋着。
可惜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宇文泰虽然掩饰的很好,但是还是被一直游走于西魏豪门的尼姑智仙发现端倪,智仙发现这个问题之后,虽然想尽办法想要规劝那些还在肆无忌惮扩展势力的佛门中人,但是当时那些人早已被利益熏昏了头脑的佛门中人哪里会听从智仙的劝告,不但不收敛检点,反而更加大肆发展佛门,这让智仙感觉到危机。
那怎么办,所以,她只能选择自保,既然别人都不听她,将来即使有什么事情,那她也就管不着了,随他们自生自灭吧。
所以智仙接近杨忠的目的便是自保,她的目的当然也达成了,有杨忠这个大靠山存在,在后来周武帝平佛门的时候,智仙尼姑却安然无恙,不得不说智仙真是远谋深虑,心机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