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迁徙都城进入中原腹地,这是一场非常伟大的社会变革,大大加速了鲜卑族人的文明进程,却也给六镇的起义暴乱埋下伏笔。
因为孝文帝的改革彻底触犯了六镇军人的利益。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当初设立六军镇的目的是护卫北魏政权不受草原民族的侵害,由于当时六镇距离北魏都城距离非常近,显得六镇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
现在孝文帝将都城迁入中原腹地,六军镇就有原来的重要军镇变成了无关紧要的边镇,变得天高皇帝远,也就不在被北魏政权中心所看重,六军镇也就逐渐的被北魏政权边缘化,当然,六镇上的军官的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
这种从原来的在北魏政权中的香饽饽,一下变成没人管的落差,让六镇上军官心生怨恨,你想,原来只要去六镇之上驻守个几年,就能凭借军功加官进爵,如今被边缘化之后,官升不上去,粮草还没有原来给的多,还要时刻防范北边草原民族的侵犯,时刻有着性命危险,那是即要担惊受怕,又没有什么前途渴盼,想要回到洛阳的新都城,皇帝又不愿意,所以,这让镇守在六镇之上的原来的那些鲜卑贵族很是不满。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原因。六镇之上的军人,本来都是原来的鲜卑贵族,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在六镇上的生活过的粗野豪放,野蛮而又原始。
而在洛阳都城受过汉家文化熏陶的新的鲜卑贵族便逐渐看不起六镇上那些依然过着粗野豪放生活的老的鲜卑贵族,他们觉得六镇上的军人太过野蛮,也不愿意他们重新回到北魏政权的核心中来。
就这样,六镇军人被北魏中心政权彻底的边缘化。
六镇上的军官被北魏政权放弃之后,他们为了生存,只能互相团结起来,原本的汉胡之间的民族分歧也逐渐舍弃,大家处境相同,都是为了生存,便也就不分彼此,什么鲜卑贵族,什么汉人低贱,在六镇之上便不复存在,大家互相通婚,抱成一团,逐渐的便形成一股凝聚力,大家团结一致,共同谋求生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六镇军民于北魏政权的离心力越来越大,而他们内部之间的凝聚力便也水涨船高。
后来,在六镇军官之间共同协商之下,六镇军人决定发起起义。由于六镇军人起义的毫无预兆,起义军一势不可挡之力,打了北魏政权一个措手不及,一下子便将北魏政权冲击的七零八落。
虽然如此,但是六镇军士和整个北魏的军事力量相比,实在是差的太远,在北魏政权逐渐缓过神来之后,也迅速的站稳了脚跟,但由于已经失去先机,北魏政权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各个军事势力之间无法取得有效的沟通,只能是各自为战,在这种情况之下,北魏政权便跟六镇军士的起义军形成了拉锯战,大家是谁也攻不破谁。
而杨坚的父亲杨忠,也随着起义大军进入了中原,在北魏站稳脚跟之后,在一场战役中,杨忠的部队被北魏打散,独自逃命的杨忠便流落到了山东泰山脚下。
在泰山脚下,杨忠认识了泰山寒门吕氏吕苦桃,并与她结为夫妻,成亲之后,杨忠看六镇军人久攻不下北魏,而北魏也镇压不了六镇军人,彼此之间打的热闹,杨忠便也逐渐失去了耐性,决定跟吕苦桃在泰山脚下过普通的贫民生活,从此安定下来,不在四处奔波。
但是生活往往事不如人愿。
在北魏政权的南面,就是长江以南,属于南朝梁的管辖,在北魏发生内乱之后,梁朝的君主见有机可乘,便想趁机趁火打劫,求取利益,于是就发兵攻打北魏。
当时北魏政权正跟起义的六镇军士打的不可开交,哪里还有多余的军事力量去抵抗南朝梁的入侵,所以梁朝的军队没有费多大事,就一路攻打到了山东泰山脚下。
梁朝的军队攻打北魏,其实也不是为了占领地盘,更多的是劫掠金银,粮食和人口,在这样的战略目的之下,杨忠便成了梁朝的俘虏,被带往了江南地区。
没成想,到了南梁之后,梁朝的一个将军在俘虏营中见到杨忠,被杨忠的相貌吸引,他看杨忠生的身材高大,魁梧威猛,长髯飘飘,相貌不凡,有军人之威,大是赏识,便将杨忠从俘虏营中提拔出来,编入了梁朝的军队之中,从此,杨忠摇身一变,从俘虏变成了南梁的军士。
入军之后,杨忠克忠职守,将他的军事才能展现出来,甚得提拔他的那个将军的喜爱,还给他升了官职,杨忠便在南梁朝军中做起了将军。
这一干就是两年,但是好景不长。
在南朝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杨忠受南梁朝君主指派,护送一个北魏的投靠过来的一个王子北上去北魏都城洛阳争夺皇位,梁朝的打算本是通过这个王子争夺皇位,从而建立一个傀儡政权掌握北魏,在南梁朝军事力量的支持之下,这个王子还真当上了皇帝。
可惜,当时想要趁北魏内部大乱时期想要分一杯羹的不止南朝梁一家,北方草原的一些少数民族也看中了这个机会,纷纷出兵攻打北魏,在梁朝拥立的这个北魏王子登上皇位之后不久,北魏的都城便被北方一个少数民族攻破,这个刚上位不几天,屁股还没有做热的皇帝便被杀了,杨忠再一次做了俘虏,但是这次成了一个草原少数民族的俘虏。
在杨忠被押送前往草原的路途中,这只草原的少数民族又被六镇起义的军士给埋伏截杀了,而救下杨忠的正是同样出身在武川镇的一个鲜卑贵族将军,名叫独孤信。
我刚才说过,六镇军人之间很有袍泽义气,彼此之间又多有通婚,很有凝聚力,所以杨忠在被独孤信救了之后,迅速就得到独孤信的赏识,被独孤信提拔为近身护卫,让他跟随在身边。
由于当时六镇军人跟北魏还在交战之中,独孤信手下也就只有几千人而已,无奈之下,他们只能边走边打,到处流浪,杨忠便跟随独孤信从洛阳流浪到关中,又从关中流浪到荆州,又从荆州流浪到了江南,短短两年时间,杨忠几乎跑遍了大江南北。
这段流浪经历,让杨忠可是长了不少见识,其军事领导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杨忠真正的成长,就是在两年的流浪生涯中形成的。
在杨忠跟随独孤信流浪到江南之后,北魏终于跟六镇起义军士之间分出了胜负,六镇军士战胜了北魏政权,北魏被分割成了东魏和西魏。
虽然东魏和西魏所拥立的皇帝依然是北魏皇室后裔,但是已经没有了实权,全部成了傀儡皇帝,真正掌控东魏和西魏却是出身六镇起义的军士。
其中西魏的掌权人是一个出身武川镇的鲜卑贵族将军叫宇文泰,而掌控东魏的是一个出身怀朔镇的汉人豪门将军名曰高欢。西魏定都长安,东魏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六镇军官之间,虽然彼此抱成团,很有凝聚力,但是也分成了几个不同的派系,其中出身武川镇的多为老的鲜卑贵族,由于以前武川镇作为六镇之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军阵,其地位本身就高于其他五镇,所以,武川镇的军士多为一个派系,我们就暂且称为鲜卑贵族派系,而其他五镇可以划分一个派系,即是汉人豪族派系。
现在,两个派系一个控制西魏,一个控制东魏,政权确立以后,分散在北魏全国各地六镇军人便纷纷向着这两个政权靠近,其中出身武川镇的大多投靠了西魏,而出身其他五镇的军士大多投靠了东魏。
杨忠和独孤信都是出身在武川镇,所以他们投靠的对象当然是掌控了西魏的宇文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