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到美国考察时,发现美国汽车比中国要多得多,所以认为在中国做汽车行业肯定可以做得很大,所以他要造车。
李书福和三个造汽车出身的追随者在临海秘密造车,当时公司买下了800亩的土地,对外声称是用来做摩托车的,对钣金生产汽车也采取了极度的保密措施。因为李书福异地造车这一违规做法,使他在豪情下线时差一点找不到嘉宾来捧场。
在豪情下线的那一天,李书福几乎处于绝望状态。可以理解的是,汽车不像他以前生产的摩托车和冰箱,因为管的部门太多,交通、运管可管,公安也可管,任何一个环节否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被活活掐死。
李书福想起了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叶荣宝。他只是听朋友说过叶省长曾提出浙江要有自己的汽车整车厂,便试着给叶荣宝发了传真。传真发出不到1小时,叶荣宝就给李书福打来电话,表示将参加仪式。之后很多市里、县里的领导也赶了过来,而李书福之前从未跟叶荣宝见过面说过话打过交道。
也难怪台州当地的政府官员和媒体不给李书福捧场。李书福造车可以说是与中央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背道而驰的。就在李书福开始其造车行动的两年前,国家刚刚出台了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和目录,以国家产业政策的形式确定了“3+6”的产业格局,规定了国内汽车业以三大汽车公司和六家中型汽车公司垄断经营的格局。所以此时,作为地级市一级的台州,自然不会有人敢于出头为李书福这辆违法的民营汽车来捧场了。
汽车不像他以前生产的摩托车和冰箱,因为涉及太多的管理部门,无论是交通、运管还是公安部门,任何一个环节的彻底否定,都会置刚刚下线的豪情汽车于死地。如果完全没有政府的支持的话,吉利汽车很难找到经销商。以前李书福做摩托车,他可以设法绕过政府的管制,但是在汽车这个行业,尤其是在吉利汽车有异地生产这个致命问题的情况下,李书福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
进入90年代,随着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大和对经济增长的追求,争夺产业分布进而赢得其背后的税收增加成了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要点。浙江的国家投资较少,客观上造成了浙江民营企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汽车业却是一个很大的弱项,这导致了大量在生产汽车配件领域有很大优势的民营企业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面临着其他地方政府干涉的问题。
如果说1996年李书福造车是一个执拗的商人在追逐利润梦想的话,那么到1998年豪情下线时,李书福明白,汽车作为一个产业是有国界的,没有政府的支持,李书福无法独自完成造车的梦想。在中国,汽车产业首先表现为地方性,然后表现为民族性。“中国不能没有自己造的汽车”和“浙江不能没有整车厂”是两句异曲同工的话,都是中国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李书福才有可能抓到这个炮仗,而在他点这个炮仗的时候,得到了环境的支持。导火索终于被点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