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立志,何事不可为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曾语良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一个人之所能能够自强不息,能够相信所有的遭遇不过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走向成功必须要经历的磨炼,就因为他相信自己身担大任。这既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曾国藩在给自己好友刘蓉的信中写道:“故凡仆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乡党。”
理想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要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高,尽收天下于眼中的;而燕雀不知道去千万里之远有何用,自然对能够触及榆树和枋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曾国藩就是那只翔于九天之大鹏,他志在“行仁义于天下”,赋诗道:“树德追孔孟,拯时俪诸葛。”
咸丰九年,曾国藩以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共33人为素材,做成《圣哲画像记》一文,并命儿子曾纪泽画出这33人的画像来,悬挂在房间里,作为每天端详、反思自省、终身效法的标准人物。
曾国藩不独自己如此,在给家中诸弟的信中也多次循循教导立志的重要性。他说: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只要有了高远的志向,那么无论想成就什么事业都有了可能,所以立志是十分重要的。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他把立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因为有了志气,另外的两者才有了努力的方向。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若说有种,便是生活的志向。李小龙正是在自己志向的带动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曾国藩同样如此,谁能生而得盛名?他在当时风云激变的时代环境中,看到了施展抱负之难,但他没有放弃。
曾国藩曾在《感春六首》之一中写道:“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既然是龙,就应该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怎能埋没于草莽之中?正是因为胸怀吞吐天地之大志,曾国藩才能锐意进取,登上人生一座又一座的高峰。不独曾国藩如此,古往今来,每个有所成就的人物在努力奋斗时都为自己树下远大的目标,告诉自己要去哪里。
一挺万关不难过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糜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
——曾语良言
志当存高远,有了高远的志向,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已经胜出了一筹。但是树立志向是一件事情,能否把它实现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些人一开始的时候心怀壮志,但是在前进的旅途中,发现好不容易克服了一重困难,接着又是另一重,似乎理想离自己越来越遥远,渐渐就放缓了脚步,最后就停下了,以为此路不通,转而走向了另一条路,原来的理想就变成了空想。要想有所成就,必定要经过一番磨炼,而那些心中没有信念支撑的人,怎么可能如曾国藩所言的“成一事”呢?
要成事,就要一直向着理想前进,不要松手,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有“挺”的决心。曾国藩在教导幕僚的时候曾经说过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翁请了贵客在家里吃午饭,一大早就让儿子去集市上买菜。但是中午都快过了,却还没有看到儿子回来。老翁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就亲自到村口去看望。他见离家不远处,儿子挑着菜担在田埂与一个挑着货担的人面对面站着,两个人都不肯退让一步,就只能都留在原地了。
老翁走上前去婉言说:“老哥,我家中有客,等着做饭。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这样不是大家都方便吗?”
那个人不满意地说:“你为什么叫我下水,却不让他下呢?”
老翁说:“他身子矮小,水田里的水会把担子浸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长些,不至于沾水,所以就请你避让的。”
那个人说:“你这担子里面装的只不过是些菜蔬果品,就是浸湿也可以将就着用;而我担中装的都是京广贵货,如果被水弄湿的话那就一文不值了。我的担子比你儿子的担子贵重多了,怎么反而让我先避开呢?”
老翁见说服不了他,于是挺身过去说:“来来来,既然你非要那么做:那就我到水田里去,你老哥将货担交给我,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闪过去,我再把担子还给你,怎么样?”
老翁说着就俯身解袜脱履,准备下田。
那个人见老翁如此,过意不去,就说:“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你先过去。”说着他立马就下田避让。老翁就只挺了一挺,就把这个对峙化解了。
老翁所做的就是比对方多坚持了一步,咬定青山不肯放松,从而就把纠纷化解了,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曾国藩说的倔强之道,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和力量。有着这样的精神和理想的人才懂得珍惜自己的理想,所以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靠着必胜的信念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曾国藩作为汉人,在晚清的政坛上从一介秀才到位极人臣,一路上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的挫折和磨难,如果不能一路挺过来,咬着牙告诉自己理想终能实现,最后又怎么能登上朝堂的最高位?正如曾国藩本人所言,一个人无论是想要写文章还是建功业,想要有所成就,都必须在心中存有信念方能成功。
正气凛然,心可不染尘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曾语良言
人生天地间,不过呼气吸气而已。吸气即是争气,呼气就是出气。曾国藩推崇的则是浩然之气。他说: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很多人在旁人看来很弱小,但是这种浩然之气能够令他的生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种精神的力量不能用一时的成败去衡量,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心自知,历史也会给予公正的评价。
曾国藩就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他曾经说人生有三乐,第一乐就是读书,读书出金石声。他读书的目的是“读书养我浩然之气”。
曾国藩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治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吾辈既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却须有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写字可以验精力之注否,以后即以此养心。万事付之空寂,此心转觉安定,可知往时只在得失扬中过日子,何尝能稍自立志哉。
无论是兵将还是文官,无论是农民还是商人,每个人都在勤勉用功地奋斗着,但是要达到更高的境界,成就更大的事业,就应该拥有另一样东西,那就是浩然之气。曾国藩以写字来修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因为此时心中繁杂之事都空空如也,精力集中,心气平和,唯有一片安宁。这个时候再反过头去看待自己在官场中的忙忙碌碌,就能够跳出患得患失的境地。
患得患失者,总是认为自己的付出要得到回报,否则便心中不安,怨天尤人,而大丈夫行事处世只求无愧于心。南宋的文天祥在被俘后拒不妥协,从容就义。他的死能挽回南宋的灭亡吗?他心知不能,但义无反顾。他死后,有人在他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无论是仁,还是义,都是文天祥愿意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的,否则饱读圣贤书又是为何?曾国藩也是一样,读书明理,只求行事之无愧。曾国藩还认为“浩然之气”其实和道家的“无为”是一致的。
曾国藩曾写信给胡林翼品评《庄子》说:因思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到德者约有数端,如笃恭修已而生睿智,程于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于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眩面,孔颜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自恨少壮不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曾国藩说自己在年老之时方能领悟到古人这种浩然之气之妙,而悔恨年少时的不努力,正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智者之言。如果不是在岁月的洗涤中一步步磨炼过来,又怎会有晚年时彻悟的曾国藩?
致远,有恒方久
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良言
曾国藩认为,恒心就如同种植树木和饲养牲畜,一两日之内看不出有多少变化,不知不觉就看到它们成熟、长大了。恒心是所有成功者必备的要素。那些没有恒心的人,或者中途放弃了,或者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最后得不偿失。
其实,只要每天努力一点点,终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是因为每天只要进步一点点,人人可以做到;说难,是因为坚持几天可以,坚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