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整套拍下来,谭慧一直都在欢笑和称赞中度过,一点儿也不觉得累。按她的套系,其实应该只有40张照片,但是摄影师却拍了200张,照说这该是好事,但是她整整为了挑照片花费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这些相片中,拍得新娘子漂亮,新郎神态就一般,而新郎神采焕发了,新娘子又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没有完美一点儿的。到最后,本来打算只挑40张照片的,不得不加钱多买了40张照片。“如果你再多买十张,我们可以送你一个水晶的相框,这个质量可是非常好的。”“什么?还要再买十张?你送我一个吧!”“对不起,我们这个水晶相框单个可是600元一个呢,不是看你照片挑得多,我们是不送的。”“我倒还占便宜了,这样一加,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预算嘛……”最后的结果是又加买了5张照片,免费“得”了一个水晶相框。
一面是自己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天的时间与精力拍下的美丽的照片,一面是店方超高价的要挟。换言之,或放弃付出很高成本而自己又特别希望获得的美丽的照片,或是接受店方“抢劫式的要挟”,谭慧也只好选择后者。可以说,人们一进入婚纱店,就进入店方早已设计好的陷阱,只能一步一步往里钻。一开始,从店方提供的格式化合同来看,它就明显地告诉你,送照片20张,入册100张,但入册的是否收费并没有告诉消费者,解释权完全归店方。当消费者进入照相的过程中时,看上去店方的服务是非常的周到和热情,会尽量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但这仅是店方为以后更容易地进行“抢劫式的要挟”埋下的伏笔,因为照片照得越多,消费者出高价的机会就越多。当看到自己喜欢的照片时,消费者早已付出很高的成本,如果所选择的照片越少,那么每张照片的单位成本就越高,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这时会尽量选择自己喜爱的照片,以便降低每张照片的单位成本。店方这种“抢劫式的要挟”为什么会得逞?原因在于这种交易是一次性交易,根本不希望有回头客,而在这种一次性交易中,店方宰客越厉害,其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越高。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在旅游风景名胜区往往容易购买价高质次的商品,而在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百货商店却不容易被欺诈。我们在方言区的菜市场买菜,如果我们讲普通话,往往要比讲方言的当地人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蔬菜和肉类。
经济学为我们揭示了这种现象的原因,答案在于交易的次数。卖方预计和买方要进行多次的重复交易,他们会给出合理的价格以获得重复交易的机会,最终赚取更多的利润。而当卖方认为和买方只有有限次交易的可能时,他们往往会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以欺诈性的高价格欺骗买方获得最大的利润。这都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提防的。
示范效应:警惕一窝蜂地“赶时髦”
战国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所有的齐国人都穿起了紫色衣服。一时间紫色衣服的衣料大贵,一匹紫色布的价格超过5匹素色布的价格。齐桓公为此发愁了。
他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衣服,全国百姓都穿紫色衣服,怎么办?”
管仲说:“主公如果想制止这种局面,为什么不停止穿紫色衣服呢?不仅如此,你还应该对人说:“我非常讨厌紫色染料的气味。”如果有人穿着紫色衣服来见你,你一定要说:“离我远点,我讨厌紫色染料的臭气!”
齐桓公说:“很好,就这么办。”
当天,齐桓公的近臣就不再穿紫色衣服;第二天,国都临淄已没人穿紫色衣服;第三天,整个齐国也找不到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人了。
从经济学上来看,这一切都是“示范效应”在作怪。所谓示范效应是指人们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其他人的影响。为什么人们会受示范效应的左右呢?
单就消费心理来说,示范效应来源于经济学上的相对收入假说。这种假说认为,消费者不是孤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消费的效用不仅来自于个人消费中物质与精神欲望的满足,而且还来自于与别人消费的比较。因此,效用就成了一种主观感觉,消费效用的大小就受到他人消费的影响。
具体地来说,下层人更容易以上层人为榜样。示范效应就是上层人做榜样,其他人模仿而形成一种时尚。消费时尚来自示范效应,也就是我们爱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什么只有上层人才能做榜样呢?这是因为处于下层的人向上层学习是一种本能。动物行为学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找一个小猴子由人教会它吃苹果之前先洗干净。把这个小猴子放进猴群,结果众猴子不仅不学,还打它。再找一个猴王教它洗苹果。把这个猴王放进猴群,众猴子纷纷效仿,洗苹果再吃成为猴子的一种时尚。就消费时尚而言,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榜样,消费时尚总是由发达国家消费方式的示范效应而形成。在国内,引起消费时尚的总是上层人士。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销售的好坏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购买能力取决于收入、价格等因素。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购买能力并不弱,但为什么许多产品却仍然卖不出去呢?这就在于消费者缺乏对这些产品的购买欲望。
经济学家特别强调购买欲望的重要性,因为消费者一旦对某种产品有了强烈的购买欲望,他就会为实现这一愿望而多赚钱,这就提高了购买能力。在创造需求中,购买欲望是重要的。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又很容易受到整个社会消费时尚的影响。
虽然消费时尚好像无规律,也是无理性,瞬息万变,但如果从消费时尚的形成来看,每一种时尚的形成也有其规律可把握:决定消费时尚的因素很多,如广告、历史传统、政策引导等,但更多还是来自示范效应。
精明的商家们才会频频找明星代言,为的是运用示范效应引领消费时尚,创造市场需求。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够在一轮又一轮疯狂的追逐时尚中保持清醒和独立,在消费的时候做到为我所需为我所用,避免被商家忽悠上当。
羊群效应:理性娱乐不跟风
在今天的商业时代里,我们在进行娱乐消费的时候尤其注意不要盲目跟风,要保持理性。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羊群效应”,是说在一个集体里人们往往会盲目从众,在集体的运动中会丧失独立的判断。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一个有名的笑话就是说的这种跟风现象。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圣彼得说:实在抱歉,没有你的位子了。这个石油商说,不要紧,我有办法,他对天堂的大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他自己了。圣彼得吃惊地看着这一切,说:现在你可以进去了。此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消费跟风的例子还不少。比如每年大学必有的“散伙饭”。
所谓的“散伙饭”就是“离别饭”。三四年的同学生活、宿舍密友,转眼间就要各奔东西了,这个时候自然要聚一聚,喝酒、聊天,于是,“散伙饭”成了大学生表达彼此的依依惜别之情的方式。
然而,本来是为了将“散伙饭”作为大学里最后的记忆,却渐渐地变了味道。“散伙饭”不仅越吃越多,有的越吃越高档,越来越上档次,价钱也越来越高昂,成了“奢侈饭”。
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吃“散伙饭”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定律,届届相传。其实,“散伙饭”只是大学生的一种“跟风”现象。
看到以前的学长们在吃“散伙饭”,看着周围的同学在吃“散伙饭”,自己怎能不吃?这还是一种“不服”的心理作用。你在学校食堂吃散伙饭,那么我也吃,我们到外面饭店去吃,比谁的档次高。于是,跟风的人越来越多,吃的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
这种一味地跟风,只图一时宣泄情绪的行为,往往给许多学生的家庭带来了财务负担。对家庭而言,培养一个大学生已经是花费了不少钱财,豪华的饭局却又加重了家庭的开支。家庭富裕的也许并不会在意什么,然而家庭比较贫困的呢?为了不丢孩子的面子,再“穷”也要让孩子在大学的最后时刻风风光光地毕业。这不仅突出了同学间的贫富不均现象,反而容易引起贫困生们的自卑心理。对于学生而言,绝大多数都是依赖父母,有钱就花,花完再要,大摆饭局只为跟风、攀比,满足彼此的虚荣心,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观、消费观,助长了社会“杯酒交盏,排场十足”的铺张浪费之风。不仅如此,错误的消费观还会影响到大学生日后就业,可能甚至他们所得的工资会连这些大学生在校时的消费水平也不能够满足,这也就相应加大了他们就业的压力。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有时候,群众的目光还投向资讯媒体,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免费午餐:酒吧里的花生米
某酒店开业,在电视和报纸上做了一个广告,称开业当天全天免费。几个好友当天正好闲来无事,便相约去吃这顿免费的午餐。去吃饭之前大家都兴致勃勃的,吃完饭后却一个个闷闷不乐,为什么?原来酒店所说的全天免费,并不是让你随便吃,而是根据酒店的规定,每人免费供应一份定餐,所谓的定餐,不过是一碗米饭、一个小菜、一小碗鸡蛋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