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铁路计划与日本——从铁路技术人员的视点出发
武上真理子
一、对筹划全国铁路全权的欢迎
(一)日本帝国铁道协会举办午餐会
帝国铁道协会在筑地精养轩迎接孙中山一行,与东亚铁道研究会共同举办欢迎午餐会。帝国铁道协会是全国官私铁道事业相关者,1899年设立以来,维持2000名左右的会员数。事实上,当时孙中山的“演说”长达两个半小时。
演说中的孙中山,列出了可以想到的四种导入外资的方法:
1.通过外国人的事业承包方式
2.由中外共同出资的新公司设立方式
3.本国资本限定方式
4.外资借款方式
(二)视察中央停车场
技术人员们为革命家孙中山热心倾听他们的说明、接连询问具体的问题,而感到惊讶与亲切。或许,孙中山凝视中央停车场图纸的身影,与作为铁道院总裁而推进该巨大建设计划的后藤新平的形象重合在一起。
二、中国的铁道建设与日本技术人员
日本的技术人员对中国铁路表示出积极的关心,是19世纪末的事。不得不说其直接契机,乃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
基于1906年公布的铁道国有法而进行的收购私有铁道,以及随后开创的帝国铁道厅,可以说是日本明治时代铁道事业的总结性事业对技术者集团而言,确立全国干线铁道网由国家一元管理的体制,虽然是值得欢迎的事,但现实未必能给他们开辟明朗的未来。为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有意识地解决人员革新的问题,1908年12月,后藤新平出任第一代铁道院总裁。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日本铁道技术人员的观点来探讨1913年2月孙中山赴日所具有的意义,并尝试从更长的时间轴出发,对令他们关心中国铁道事业的历史性要因进行分析。
廉泉与孙中山的交往
李中耀
一、廉泉其人及廉、孙交往的基础
廉泉,江苏无锡人,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小万柳居士。于光绪二十年中举人,次年会试时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的“公车上书”,人称廉夕阳。
廉泉19岁与安徽桐城女子吴芝瑛结婚。吴芝瑛,字紫英,别号万柳夫人,1904年,秋瑾去日本留学的旅费多赖廉妻资助。在北京时,除了秋瑾,他还结识了徐锡麟、吴禄贞、李煜瀛等革命党人,并与其中一些人成为好友,后又因之结识了孙中山。
二、廉泉寄给孙中山的诗
其一:
云烟入梦湿征袍,客馆疏灯气自豪。
今日江山太无赖,可能一水限孙曹。
其二:
长风激浪蹴天浮,落日孤鸿何处舟。
后五百年看奇画,钟山王气已全收。
这是两首和当时政治形势的感受相联系的题画诗。第一首诗从孙中山和徐达封爵都有“中山”两字将两人联系起来,两者都有气吞天下、统一全国的豪气。第二首前两句写画面的风景:这两句契合当时孙中山的处境,革命没有了依托,前方的路该怎么走?后两句写心情,500年后再看这幅画,正是朱棣、道衍等人发动的靖难之役改变了南京的王气,而孙中山现在所做的就是改变王气的革命事业。
三、关于良弼祠的纷争
爱新觉罗·良弼是被剥夺皇室身份的努尔哈赤后代,在清末光绪新政时期的军事改革和辛亥革命的政局上,是个重要人物。1912年1月26日,良弼到肃亲王府商议政事,在回家时遇到同盟会会员彭家珍预谋好的炸弹袭击而受重伤,于29日在医院去世。
1922年良弼去世11周年的忌日,廉泉在《顺天时报》呼吁建立良弼祠堂,为此他积极奔走募资,还写信寄给各方面人士,其中包括孙中山。
孙中山收到廉泉的信后,没有响应他的倡议,但还是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实际上是孙中山的秘书谭延闿代写的。据黄兴的学生阎幼甫回忆说:孙中山接到廉泉请他为良弼祠题楹联的信后,大为愤怒。
四、孙中山家宴的座上宾
在为良弼索楹联事件9个月后,廉泉和孙中山会面了。至少孙中山认为廉泉不是一个狂妄、无耻的满清遗臣,而是一个能为革命事业服务的人,他不仅此前曾帮助过革命党人,而且在革命党有需要时能招之即来,至少是一个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对象。
五、孙中山对廉泉的影响
廉泉以个人努力为主,为个人利益奋斗的成分多,但也为革命党人贡献不小,而孙中山以党团运动为主,争取个人利益成分很小。总体来说,作为当时中国精神领袖的孙中山对廉泉的影响是巨大的。
六、结语
廉泉和孙中山都以经世为追求,都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充满深切忧虑,但两人旨归不同:廉兼具儒家士大夫的道德品质和资本家的价值追求,孙则以资产阶级革命为强国之目的。
孙中山的“犹太观”以及与在华犹太人的交往
王健
一、孙中山的“犹太观”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演讲“三民主义”时曾两次提及犹太民族。当世界范围的犹太民族主义运动,即锡安主义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当中国境内的犹太人开展锡安主义运动,并寻求中国政府和人民支持时,孙中山立即给予有力的鼓励和回应。
二、孙中山与锡安主义运动
上海锡安主义者取得的最为辉煌的成就是得到了孙中山对他们这一运动的支持。1920年4月24日,孙中山给《以色列信使报》主编埃兹拉的回信,这封信不仅在当时,而且时至今日仍被认为是锡安主义运动赢得东亚民族支持的重大胜利之一,大大地激励了世界各地犹太人,特别是中国境内犹太人为实现锡安主义运动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孙中山与在华犹太友人
越飞,全名阿道尔夫·阿勃拉姆·越飞,苏俄早期外交家,犹太人。1923年1月16日,越飞以南下养病之名离京赴上海与孙中山举行会谈。于1月26日用英文在《大陆报》发表了《孙中山先生与苏俄特命全权大使越飞联合宣言》,即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
鲍罗廷,原名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格鲁津贝格,1884年出生在旧维帖布斯克州的一个贫苦犹太人家庭。1923年被任命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俄派驻国民党代表,来华支援中国革命。鲍罗廷协助孙中山完成的第一件大事是改组国民党和召开国民党“一大”。鲍罗廷协助孙中山完成的第二件大事是创建黄埔军校,具体负责筹划开办和选定教职员工的工作。
莫里斯·科亨,汉名马坤,是英籍加拿大犹太人。1912年,他结识了同盟会会员马三,并从马三的口中得悉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并在孙中山北美宣传革命主张的激情影响下,加入北美反清秘密组织同盟会,1922年,他来到中国,后加入中国国民党。
塞拉斯·阿隆·哈同,1851年生于巴格达,哈同夫妇还送给孙中山3万大洋,虽然是杯水车薪,但却体现了哈同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
孙中山与张静江的关系
李学功、祝玉芳
一、张静江生平履历
张静江,谱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别署饮光,晚号卧禅,浙江吴兴南浔镇人。出生时,张家已是赫赫有名的浙盐巨头。张静江于清末海外经商期间结识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倾其所营资产并动员亲属大力资助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业。
二、海上奇遇,孙、张结缘
谓:“1909年仲夏之际,张静江由巴黎返国后,偶在广州停足……珠江码头……孙中山慷慨激昂的演说,震动了张静江那颗赤子之心……当夜,他通过种种关系,找到了住在‘江东宾馆’的孙中山,表达对孙中山的敬仰、崇拜之情。”
三、接受新思想,加入同盟会
张静江之所以有如此大气度和大眼界,一是得益于其相对开放的家风家教之熏陶,使得他乐于并勇于接受新事物。更由于张静江与孙中山的结缘,从而开始了加入同盟会,以实际行动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人生新旅程。
1906年3月,张静江返国途经新加坡时,加入中国同盟会,但未办理入会手续。1907年7月,张静江暂住香港期间,补办入会手续。
四、资助孙中山,创立民国
说到张静江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特别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贡献,人们常常援引孙中山先生的赞语:“自同盟会成立后……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
不仅如此,据《年谱》记载,张静江还备资襄助革命党人彭家珍北上,刺杀了反对清帝退位的重臣良弼。
五、追随孙中山,护国护法
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正式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总理,在此期间,张静江埋首为革命党理财,“时出奇计,投资得利,以供党费”。
1917年,孙中山到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发动护法运动。张静江受孙中山先生重托,肩负筹款大任。1920年,张静江与虞洽卿等在上海创办证券物品交易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张静江利用证券市场这个新的融资平台,继续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措经费。
六、北上诀别,英雄泪掬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结束直系军阀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同时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为推动国民会议的召开,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决定抱病北上。孙中山北上途中,积劳成疾,病势加重。1925年2月,张静江得知孙中山在北京病重的消息,遂“抱病北上探视,相见执手流涕。3月11日,孙中山在已准备好的遗嘱上签字,张静江与吴稚晖、汪精卫、宋子文、戴季陶、何香凝等12人作为孙中山遗嘱的见证人也在遗嘱上签名。
1913年孙中山两次访问神户——图像叙述的史话
蒋海波
一、川崎造船所
川崎造船所位于神户凑川入海口,现在是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的所在地。关于这次访问视察,《神户新闻》刊载了报道和照片,孙中山一行到达该社。
川崎造船所为中国建造的军舰,“永翔”是最后一艘,它还是后来改名为“中山舰”的“永丰”号炮舰的姐妹艇,两者的制式完全一样。
二、《孙中山先生东游纪念写真帖》
《写真帖》是一本详细记录孙中山访日,特别是访问神户的图片集。该图片集以孙中山肖像照为首,共收录了孙中山在日本各地访问的照片,其中东京3枚、横浜1枚、大阪3枚、神户8枚。另外,还刊登了与孙中山访问没有直接关系的照片。这些没有直接关系照片,其中在神户的3枚是川崎造船所建造的军舰“平户”与火车头的照片,这些在文字说明中都有正确的记载。
三、信浓丸
1913年3月22日,从熊本赴长崎途中,孙中山接到了宋教仁遭暗杀的信息。7月12日,江西省都督李烈钧举兵讨袁,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但是在袁世凯政府军的绝对优势面前,“独立”被各个击破,孙中山等人不得不又开始了流亡生活。
大正2年8月4日下午5时15分福州发10时50分本省到达。离开基隆后的孙中山在信浓丸船上立刻向神户运送业者三上丰夷发出电报,表达了逗留日本的意思,并希望他帮助登陆。
信浓丸原来是服役于日本邮船公司西雅图航线的货客船,1951年解体,是一艘没有受到过战争创伤的强运船。日俄战争后,信浓丸解除征用,恢复在西雅图航线服役,后又转为神户——基隆航线服役。
四、乘着夜色上岸
关于孙中山在神户上岸一事,当事者之一的萱野长知在回顾录里详细地记录其经纬。
五、新闻记者是知情的
新闻记者知道孙中山行踪的。8月8日早晨9时,信浓丸进入了门司港。关西的各家报纸就派遣记者或通信员,登上了停泊中的信浓丸,对孙中山的所在进行确认。虽然他们的报道记录了孙中山在信浓丸上的状况,但是为了分散等候在神户的,当然也包括刺客在内的读者的注意,他们的报道文的内容是虚虚实实。
六、常盘花坛别荘
曾经报道过孙中山潜居在松方邸或川崎邸的谣言的《神户又新日报》在孙中山离开神户4天后的报道中,刊登了能够确定该场所的照片和文章。照片旁边的说明是这样写的“亡命客孙逸仙氏之潜伏之家,诹访山的东方常盘花坛别荘”。
1920年代日本报刊对孙中山的评论——以《东京〈朝日新闻〉》为中心的分析
村田省一
一、1920年代前期《朝日新闻》的中国观
从1920年代初期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东朝”对中国观点基本上跟“大朝”一样,他们都主张抑制列强对中干涉;另一方面他们希望中国新知识人士和社团重建中国。
二、华盛顿会议时期“东朝”的中国观
1921年年末,在“东朝”上有一个论述,主张华盛顿会议中的列强对华影响有一定意义,另一方面希望中国自力再生。但到1922年中国的混乱还没解决,“东朝”的论说再希望“觉醒的中国青年”打开局面,否定列强的干涉。
三、对孙中山的统一中国政策的评价
记者的报道共同论调是,期待联省自治的多。当时“东朝”的记者们以联省自治为原则对孙中山作出评价。不过,“东朝”还有对联省自治的实现有怀疑的报道。但是,希望以民众为中心的政治的看法是一致的。
四、陈炯明事件后的孙中山论
1922年6月陈炯明事件刚一爆发,“东朝”就发出了对孙中山前途困难的评论:
(一)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位梦想家好像结束了命运。
(二)一般来看,孙先生虽然失败于广东,但不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告终,为了完成统一中国还需要他的力量。
(三)无论如何,孙先生制定有实现可能性的方针,因为他依然在政界活动,所以我们应该赞成他的动向。
五、从孙中山重返广东到大亚洲主义演讲时期
从《孙中山·越飞宣言》以后,“东朝”的对孙中山政治活动评论不太多,有的报道是从宣言等转载下来的。将孙中山实行国共合作的理由予以报道,为了解救中国人民,在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接受了共产主义,或者为了打破现状实行国共合作,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东朝”还报道孙中山的政策离开联省自治还很遥远,而主张中国政治应该依靠民众和各种社团。
孙中山与哈同——革命伟人人际交往的另一种图景
张虹、苏智良
一、因缘际会爱俪园
哈同花园是哈同夫妇的私家园林。武昌起义之后,尤其是孙中山决定“避易就难”,赶赴上海,组建临时政府,财政的困境更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犹太富商哈同在当时的上海是首屈一指的富豪,又与上海的华人各界结交甚广,在孙中山看来,与他相交或许能在经济资助和联络上海商界上助一臂之力。
除此之外,哈同的身份及其在租界的影响也是孙中山所看重的。1873年,青年哈同来到上海,在商界迅速崭露头角。为得到英国政府的庇护,1896年哈同在英国驻沪领事署登记为英国国王臣民,取得英国国籍。孙中山一直谋求英美等国支持中国革命,在租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哈同愿与孙中山结识,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一位外国侨商对于中国革命的态度,想必这也是孙中山所求之不得的。
而身为外国侨民的哈同,他从不拒绝并且十分热衷与中国社会的交往,迎娶了中国太太罗迦陵后,更是为哈同与中国人的往来架设了便利的桥梁。在取得巨大财富的同时,哈同也希望取得应有的地位和利益的保护。
二、民国初建的短暂言欢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就职后不久,1月8日孙中山就邀请哈同夫妇前往南京小住。1月18日,哈同回到上海后,即致信孙中山表达了谢意。
三、复杂时局下的各取所需
孙中山卸任总统后,一心致力于社会革命,实现民生主义。1916年10月,革命挚友黄兴在上海不幸病逝,12月24日,孙中山与前来吊唁的友人在哈同花园相聚,并合影留念。
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于1918年6月回到上海,一直到1920年11月。1919年的南北议和,哈同花园成为重要的会谈场所。
1920年11月,孙中山再次离开上海前往广州,重组军政府,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在此次赴广州之前,哈同与孙中山有过一次会面。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11月17日孙中山、宋庆龄由广州抵达上海,在上海逗留了5天后赶赴天津,在此期间就不再有孙中山与哈同往来的信息了。
纵观孙中山与哈同的结交,可以归纳如下:
1.孙中山与哈同的交往,从革命者与资本家的关系角度来看,因利益产生的相互需要占据了主要因素。
2.孙中山开明的政治主张契合了哈同对未来中国政治领袖的期待,是孙、哈相互接近的又一重要原因。
孙中山1924年整顿军纪初探
赵宇、邵雍
一、禁止军人抽捐或收保护费
抽捐或收保护费,它在严重损害商民利益的同时也扰乱了大元帅府的财政税收。间接地影响了大元帅府其他活动的开展。为了打击抽捐及收取保护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大元帅府采取积极行动,以便切实做到体恤商艰,维护财政统一。无论何时接到汇报得知抽捐或收取保护费时都会立即做出反应,并表明态度。
二、规范军人乘车用船
军人不按照规定擅自搭乘列车或随意征用列车与船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首先,致使铁路部门的收入严重下降,甚至有时入不敷出。同时,有的军人“挟持军票,用铅笔任意填写人数、等级,踞坐头、二等客位,致令搭客买票反无坐位者”,有的军队霸占民船不归还,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民众的利益。
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大元帅府采取了积极的行动。首先,制定相关法令,并责成各军队切实奉行。其次,当得知类似事件发生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大元帅府会立即采取行动,查明并追究相关责任人。
三、打击逃跑或叛逃的军人
军人逃跑及叛逃到军阀部队的现象给大元帅府及其掌控的军队带来了极大的恶劣影响。首先,由于大元帅府在财政上已经非常拮据,因此军官携款潜逃的行为直接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后果。其次,军人逃跑,甚至是高级军官叛逃至军阀的部队,严重扰乱了军心,甚至有的叛逃将领还在军阀的授意下回来诱导别的军官叛逃。
因此,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大元帅府对逃跑及叛逃的军人采取果断而严厉的措施加以打击。首先,事发后迅速做出反应,对相关军人进行撤职查办,并迅速通缉。其次,有时会根据掌握的情报,及时提前采取行动。再次,命令各部协同缉捕在逃官兵。
四、其他整顿军纪的措施
孙中山领导的大元帅府对军队中存在的贪污、私卖军产与军械、包庇赌博等现象也给予了严厉的打击。
五、裁汰冗兵、调整驻地、点验军队
如果说上述四个方面还只是从面上整顿军纪,属于治标层次,那么裁汰冗兵、调整驻地、点验军队则属于治本之策,对于制止军队乱象具有釜底抽薪之功效。
六、结论
军队是孙中山打倒军阀取得国民革命最后胜利的重要支柱。不过,改造原军阀的部队绝非易事。首先,这些原军阀的部队其兵员素质非常差。其次,军费短缺也影响了对军阀部队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