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459400000004

第4章 西藏

裘山山

艳遇

今天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女人在电话里跟我说,她从老家给我带了石榴,想送过来。我连连说不要,可她说她已经到成都了,马上就坐车过来。我只好答应在办公室等她。我是个很怕麻烦的人。作者找的话,出于责任还不敢推辞,读者则能推就推了。但这个女人说,她是专程来成都找我的,让我不好意思推托。后来我忽然想,这个女人,是不是就是那个丈夫在西藏的女人?如果是的话,我们应该见过的。我的心态因此有所改变。

2004年6月,我和作协几个同志去某一个小城讲课。讲完下来,有个年轻女子找到我,跟我说她看过我的小说《我在天堂等你》,很喜欢。喜欢的原因与其他读者不太一样,是因为她嫁了个西藏军人。因此对有关西藏的作品都非常热爱。她还说她和丈夫的恋爱史就像故事一样。她很想讲给我听。可当时时间紧,我有些顾不上。离开那里后,我也很快把这事忘了。

没想到三年后,我们再次相遇。

当她走进办公室时,我马上就确定是那位我见过的女士了。看她提着两盒那么沉的石榴,我真觉得过意不去,反反复复的说,你真不该带东西来,多沉啊。她笑笑说没事的,她丈夫今天到成都办事,她就跟着一起来了,就是想见见我。她还说她早就想来了,但因为一直生病,最近刚刚好一些才能出门。她拿出一本在网上买的《遥远的天堂》,让我签字。

我心里真是惭愧,赶紧放下手上的一大堆稿子,按下烦躁的心情,和她一起聊天。于是,在推迟了三年之后,我听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个在我看来最美好的艳遇。

10年前,有个年轻姑娘只身一人去了西藏,她在西藏跑了近三个月,几乎看遍了所有的美景,但离开西藏时,却带着一丝遗憾。因为藏在她心底的一个愿望没能实现,那就是找一个西藏军人。

也许是因为出身在军人家庭,这个姑娘从小就有军人情结,曾经有一次当兵的机会错过了,于是退一步想,那就嫁给军人,当个军嫂吧。周围的女友开她玩笑说,我们这个小地方可实现不了你的理想,你要嫁,就到西藏去找一个吧。她马上说,去就去,你们以为我不敢吗?就真的一个人进藏了。

西藏归来,仍是只身一人,家人和朋友都劝她,不要固执了,年龄也不小了,赶紧找个对象结婚吧。可她就是不甘心。于是三年后的2000年春天,她又一个人进藏了。这一年,她已经年近30。

也许是感动了月下老?在拉萨车站,她遇见了一个年轻军官。年轻军官其貌不扬,黑黑瘦瘦的。他们上了同一趟车,坐在了同一排座位上。路上,她打开窗户看风景,那个解放军不让她开窗。她赌气非要开窗,他就一次次的给她关上。后来,她开始头疼,不舒服。解放军说,看看,这就是你不听话的结果。这是西藏,春天的风不能吹的,你肯定是感冒了。她没话说了。解放军就拿药给她吃,拿水给她喝,还让她蒙上脑袋睡觉,一路上照顾着她。他们就这么相识了。

到了县城,解放军还要继续往边境去,他们就分手了。分手时,彼此感到了不舍,就互相留了姓名和电话,表示要继续联系。

可是,当她回到内地,想与他联系时,却怎么也联系不上。她无数次的给他打电话,却一次也没打通过。因为他留的是部队电话,首先接通军线总机就很不容易,再转接到他所在的部队,再转接到他所在的连队,实在是关山重重啊。她终于放弃了。

而他,一次也没给她打过电话。虽然为了等他的电话,她从此没再换过手机号。但她的手机也从来没响起过来自高原的铃声。

一晃又是三年。这三年,也不断有人给她介绍对象,也不断有小伙子求爱,可她始终是单身一人。

2003年的4月1日这天,她的手机突然响起了,铃声清脆,来自高原。她终于接到了他的电话。他说,你还记得我吗?她说,怎么不记得?他说,我也忘不了你。她说,那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来电话?他说,我没法给你打电话。今天我们部队的光缆终于开通了,终于可以直拨长途电话了,我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你的。她不说话了。他问,这几年你想过我吗?她说,经常想。他问,那你喜欢我吗?她说,三年前就喜欢了。他说,那可以嫁给我吗?她笑了,半开玩笑的说,可以啊,你到这里来嘛。他沉吟了一会儿说,好的,你给我4天时间,4月5日,我准时到。

她把他的话告诉了女友,女友说,你别忘了今天是愚人节!他肯定在逗你呢。他在西藏边防,多远啊,怎么可能因为你一句话就跑到这里来啊。她一想,也是啊。但隐约的,还是在期待。

4月5日这天,铃声再次想起。他在电话里说,我在车站,你过来接我吧。她去了,见到了这个三年前在西藏偶遇的男人。她说,你真的来啦?我朋友说那天是愚人节,还担心你是开玩笑呢。他说,我们解放军不过愚人节。

她就把他带回了家。家人和朋友都大吃一惊,你真的要嫁给这个只见过一次的男人吗?你真的要嫁给这个在千里之外戍守边关的人吗?她说,他说话算话,我也要说话算话。

最后父亲发了话。父亲说,当兵的,我看可以。

他们就这样结婚了。

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们的婚姻,但他们生活得非常幸福。

这种幸福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那年第一次见到她时,她已结婚一年多了,还没孩子。

为了怀上孩子,她专门跑到西藏他所在的部队去探亲,住了整一年。可还是没有。部队领导也替他们着急,就让她丈夫回家住了半年时间,一边养身体一边休假,可半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去医院检查,也没查出问题来。

丈夫很喜欢孩子,但还是安慰她说,不要孩子也行,就咱们俩不是也很幸福吗?后来,丈夫因为身体不好,从西藏调回了内地,就调到了她所在的城市的军分区。也许是因为放松了?也许是因为离开了高原?她突然怀上孩子了。这一年,她已经35岁。

怀孕后她反应非常厉害,呕吐,浮肿,最后住进了医院,每天靠输液维持生命。医生告诉她,她的身体已不宜生孩子,有生命危险,最好尽快流产。但她舍不得,她说她丈夫太想要个孩子了,她一定要为他生一个。丈夫也劝她拿掉,她还是不肯。一天天的熬,终于坚持到了孩子出生。幸运的是孩子非常健康,是个漂亮女孩儿。但她却因此得了产后综合症,住了大半年的医院。出院后一直在家养病,孩子是姐姐帮她带的。

她就那么浅浅的笑着,给我讲她这两年的经历,讲她的他,她的病痛,她的孩子。

忽然她说,今天是我女儿一周岁的生日呢,就是今天。一想到这个我觉得很幸福。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一家三口都健健康康的,在一起生活。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眼里有了泪水。我有些不好意思,岔开话说,中午我们一起吃饭吧。她说不了,得马上走,要抓紧时间上街给孩子买生日礼物去,明天好带回家。

我送她下楼,在心里默默的祝福她,还有他,还有她和他的孩子,愿他们一家三口,都能健健康康的活着。

她走后,我把两箱石榴分给我们编辑部的每个人,大家都说石榴很甜很甜。我没顾上吃,赶紧打开电脑,写下这世上最美的艳遇。

午后拉萨:邂逅感动

5月7日,是我在拉萨的最后一日。

这最后一日,我与感动不期而遇。

我是4月25日进藏的,此次进藏是我第10次进藏了,仍是为了工作,所以在我来讲很平常。从进藏的第二天起,我就一直在边防上跑,10天中行程近3千公里。5月6日晚上我们回到拉萨,打算修整一下,8日出藏。7日中午,我和同去的女友岩,还有在西藏认识的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席间,西藏著名摄影家车刚,忽然滔滔不绝地和我们说起了他一直关注的“西藏盲童学校”,立即引起了我和岩极大的兴趣。虽然我已去过西藏那么多次了,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所学校。我们当即表示下午不逛八廓街了,跟车刚去学校看看孩子们。

路上,车刚给我们简约的讲了讲这个盲童学校的故事。

1997年(一说98年),27岁的德国姑娘萨帕瑞娅(Sabriye)杵着拐杖来到拉萨。萨帕瑞娅从小向往西藏,可在她12岁时,由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导致了失明,从此生活在了黑色的世界里。但失明后的萨帕瑞娅对西藏向往依旧,在德国举办的西藏博览会上,她曾用一双小手一一触摸过藏民族的服装,藏民族的首饰和用品,她向往着西藏的蓝天,雪山,经幡,更渴望见到那个生活在高原上的神奇民族。后来,萨帕瑞娅依靠布莱叶盲文,学习了英语、计算机、历史和文学等课程,又在波恩大学学习了藏语。1997年5月,萨帕瑞娅终于来到她向往已久的西藏。怀着梦想,杵着拐杖。

萨帕瑞娅到西藏,不仅仅是为了旅游,更是怀着一个心愿:她得知在西藏,由于种种原因,像她一样失明的孩子特别多,有的是雪盲,有的是强烈紫外线造成的白内障,还有的是家族遗传,等等。她想申请经费资助,在拉萨办一个盲童学校,帮助那些和她一样在黑暗中摸索的孩子。为了方便调查,萨帕瑞娅没有坐车,而是租了一匹马骑行,不断的与当地藏民交谈。在调查旅途中,她认识了来自荷兰的保罗(Paul),保罗被她的行动深深感动了,当即表示说,如果你申报的项目能得到批准,我就来做你的助手。一年后,萨帕瑞娅的申请得到了德国政府和“盲文无国界组织”的支持,有了第一笔资金,保罗真的立即辞掉工作来到了西藏,和萨帕瑞娅一起,创建了西藏第一所盲童学校(也称“西藏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

保罗是个拥有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和商业技术等4个学位的明眼人,曾在荷兰参特帕克公司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基本数据等服务项目。一直有着良好的生活环境,保罗放弃了这一切,坚定地来到西藏,和萨帕瑞娅一起开创向往光明的事业。他们从招收6名学生开始,到今天,已经培养了近50名盲童。这些盲童第一次开始认识自身,第一次开始拥有梦想,第一次能摸到一种有“色彩”的生活。他们大都可以读、写、使用盲文打字机和盲人电脑。他们甚至尝试推着车子快跑、踢毽子、爬树和踢足球。他们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批能够阅读的盲人。而为他们引路的,竟是位同样失明的女子。

2002年,萨帕瑞娅和保罗结婚了。如今,他们仍继续在西藏全心全意的为西藏盲童服务着。

在午后的拉萨,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就像听到一个童话。

在午后的拉萨,去这样一所学校看孩子,就像去天堂。

我们的汽车开进拉萨市江苏路和平饭店旁边的一条小巷内,向左拐弯后,就见到了一扇红色的藏式木门。车刚向我们介绍了木门上刻着的凹凸符号,那就是萨帕瑞娅沿用布莱叶盲文方式创造的藏盲文:西藏盲人培训中心。我们摇响门铃,一个盲童为我们打开了大门。

刚进院子,孩子们就听出了车刚的声音,哗啦一下围上来,大声喊着:“叔叔车刚!叔叔车刚!”车刚快乐的伸开臂膀,一下搂住四五个孩子。胖胖的脸庞在阳光下舒展着快乐的笑容。我简单说说车刚吧。

车刚22年前从北京到拉萨援藏工作,一下爱上了西藏,援藏两年后自己申请调进西藏。20年后年,他年逾不惑。结婚成家,有了儿子,调回了北京。但一年后,他又重回西藏。“没办法,我离不开西藏了。”

现在,拉萨的大饭店大酒店里,几乎全部都挂着他的摄影作品。

我是四、五年前认识他的,一天前在日喀则与他邂逅的。当我们一起坐下来吃饭时,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掏出钱包来给我看他儿子的照片,大约有四五张,儿子虎头虎脑,憨态可鞠,表情不一,很可爱。而他爹的脸上只有一种表情,幸福的傻笑。

在盲童学校,我又看见了车刚幸福的傻笑。

车刚从几年前知道了盲童学校后,差不多就成了这所学校的专业摄影师,学校一有活动,他就会赶来,拍照片,也拍录像。除此外,他每年拿出自己的稿费,为每个孩子做一套衣服。妻子从北京来看他时,他也带着妻子去学校看孩子们。

我拿起数码相机对着院子和孩子刚拍了两张照片,几个稍有些视力的孩子就立即围上来争着要看。他们把眼睛紧紧贴在我的相机上,以至小鼻尖都压扁了。当他们认出照片上的自己时,兴奋得用藏语大喊:我!我!(可惜我在汉字中找不到一个能为藏语“我”注音的字,只能说与“啊”接近。)然后他们争相站到我面前,让我拍他们。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我几乎挨着拍了他们,然后让他们在相机里找到自己。

那天的阳光特别好。丁香花盛开,是明朗的丁香。

院落很干净,一座两层高的小楼,还有十来间平房,几间下沉的房子。我们一一看了孩子们的宿舍,教室,“听”电视的娱乐室,伙房,等等。目前学校里有37个孩子,最大的19岁,最小的3岁。有7个老师,5个保育员和工作人员。老师中有一位藏族小伙子,原来是个导游,遭遇翻车事故失明了,便来到这里教英语。车刚说他很快乐,常逗得孩子们开怀。可惜因为五一假期,他不在。这些年,一些外国游客知道了这所学校后,常主动来这里做义工。一位叫莫瑞卡的瑞士老太太,每年夏天都要进藏,来这里义务教孩子们欧式按摩。还有一位越南青年,常来这里教孩子们泰式按摩。保罗的妈妈也专程来过。她带孩子们去过林卡(藏族的一种游乐方式,在公园里野餐唱歌跳舞),发现草地上有游客摔碎的啤酒瓶,生怕伤着那些盲孩子,就趴在地上一点点的抠出来,放在草帽里带走。

这些盲孩子在这里学习藏语,汉语,英语,算术,还有按摩等技能。一共分三个班,分别由三个动物来代表。老鼠是小班,兔子是中班,老虎是大班。三个动物的头像木刻挂在教室门口,孩子们摸到门上的动物,就不会找错自己的班级。

车刚对孩子们说,这两个阿姨来看你们,你们给她们唱个歌歌好不好?孩子们立即就唱了起来,唱的是眼下拉萨最流行的歌曲《卓玛》。

你有一个花的名字,美丽姑娘卓玛拉

你有一个花的笑容,美丽姑娘卓玛拉

你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歌唱在那草原上

你像春天飞舞的彩蝶,闪耀在那花丛中

啊,卓玛,草原上的格桑花

……

老实说,在此之前,我们也曾在旅途上也听过这首歌,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可是当孩子们唱起来时,竟是那么动听。看着孩子们大声歌唱的脸庞,想着他们是在黑暗中大声歌唱,我的眼泪便汹涌而出。据车刚介绍,孩子们曾自己演出过一出藏戏《卓瓦桑姆》。是不是失明的缘故?孩子们的音乐感觉特别好。

我看见有个孩子唱得非常投入,舞着手臂。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达娃,我说,达娃,你是月亮啊?(达娃在藏语里即月亮。)达娃点点头,说“moon”(月亮),他有一点微弱的视力,所以最喜欢看我的相机,不仅在里面找他自己,还找别的同学。他一把搂过4岁的女孩儿丹增仓决,让我给她也照一张。

我看见车刚一直搂着一个男孩子,还叫他儿子。问起,原来这个孩子叫班丹久美,完全失明,一点儿视力也没有。但是歌唱得很好。他为我们唱了一首腾格尔的《蒙古人》,嗓子虽有些沙哑,乐感极好。车刚告诉我们,有一次他给久美拍了照片。走了以后久美总问老师,叔叔车刚什么时候来啊?可不可以让他送一张照片给我啊?后来车刚把他的照片送来给他,他欢喜地在脸颊上贴了很长时间,然后捧在胸前到处跟人说,看,这是我,这上面是久美。

我给久美剪指甲时,一个叫顿珠的孩子反复拿着我的相机贴着眼睛看,看见了我们,高兴得直笑。我就教他按快门,他按了下去,照片上有大半个我,小半个久美。我没舍得删,还在电脑里存着。

在后院,我看见一个很小的孩子,一直拖着板凳在那儿独自玩耍。原来他这就是目前学校里年龄最小的孩子尼玛平错,3岁。刚来不久。显然他还没能融入这个集体里,我走过去想和他说话,更想抱抱他,他一抬手,扬了我一把土。看来对所处的环境还缺乏信任和安全感。我只好远远看着他了。

那些大孩子们已经很熟了,打打闹闹的,但很友好。毕竟看不见,磕磕碰碰的事难免发生。我注意到有两三个男孩子额头上贴着创可贴。

女孩子则斯文多了,也不往我们跟前凑。有两个女孩子自己摸索着在洗头。还有几个躲在屋子里说话。

遗憾的是我们没能见到学校的创办者,萨帕瑞娅和保罗。据工作人员说,夫妻俩利用五一假期到日喀则去了,那里有他们刚刚创办的农场,也是为这些盲童办的。一是为了有些收入,二是为了这些孩子将来离开学校后,有个落脚的地方,有个适应他们生活的环境。

我只好拍了一张萨帕瑞娅和保罗的照片。

萨帕瑞娅将自己来西藏的经历写了一本书:《我的道路通往西藏》。在德国很畅销。但至今没有中文版。不知何故。我想要一本拿回内地找出版社联系看看。可工作人员说他们没有多的。

我们在学校呆了两个小时,车刚建议我们去盲人诊所看看。萨帕瑞娅和保罗为了让孩子们能自食其力,还办了一所盲人按摩所,目前已经有5个学生成为按摩师,在那里工作了。我们来到北京中路四巷的一所藏式楼房里,看到了盲人按摩所。一进门,车刚就把一个女孩子拥进怀里,说,我知道你妈妈去世了,我刚去你家看过爸爸和哥哥。话未说完,车刚和那个女孩子都哭了,背对我们向隅而泣。

后来车刚给我们介绍,女孩子叫吉拉,吉拉11岁到盲童学校学习,和她的两个哥哥一起,她家很不幸,三个孩子失明。学习5年后,两个哥哥回去了,一个在家种地,一个在当地旅馆当翻译。吉拉留了下来,她聪明努力,身体也好。(去年曾跟随一个盲人登山队登珠峰,爬上了海拔7千米的北奥。)现在她是诊所的骨干。今年秋天萨帕瑞娅要送她去英国学习,学成归来后,将负责诊所项目。吉拉的母亲前不久病故。车刚去她家乡拍照时,专门去看望了吉拉的哥哥和父亲。

说话间,来了两位顾客,是两个白发苍苍的外国妇女,吉拉马上去招呼她们。与她们用英语交谈。我真为吉拉感到高兴。

走出诊所,已经是下午5点了。阳光依然很热烈。那一刻,我的心情如这阳光一样,没有一点阴影。我忽然想起,光顾着给孩子们拍照,忘了与孩子们合影。

不过不要紧,所有的孩子都已留在我心里了,达娃,顿珠,丹增仓决,班丹久美,尼玛平错,还有吉拉。我一定会再去看他们的。

作为女性,我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我对萨帕瑞娅的敬意和钦佩,我想我做是不到像她那样无私奉献的,也许可以做一些,但让我放弃一切到这里来工作,我承认我做不到。

作为母亲,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我对这些盲孩子们的爱,我为他们心痛,为他们难过。也为他们感到幸运。可我做不了他们的母亲。

作为一个卑微的普通人,我只有用捐钱的方式安抚自己的良心。

工作人员让我留言,我只写了四个字:祝福你们。

离开拉萨的第二天,我收到车刚的短信,他说萨帕瑞娅和保罗回到学校了,他们让他代向我们致谢。我感到非常不安,因为在我们之间,应该致谢的永远是我,或者说,是我们所有愧疚的中国人。

2005年5月10日,拉萨归来第三日

油菜花开

人们一想到西藏,就会想到冰雪,总觉得那里与鲜花无缘。实际上西藏不仅有花,且大而艳。在灿烂的阳光下,那些花朵会呈现出你所想象不到的鲜艳和美丽。我有个感觉,任何生命在西藏都是极端的,要么不能成活,一但成活了,就会比别处的更茂盛,更顽强。

当然,在西藏更多的地方,在那些绵延无尽的亘古荒凉的山峦中,是没有花和树的,甚至没有草。所以,当我们一行作家从拉萨出发,沿雅鲁藏布江到日喀崐则,再到江孜,看见沿途的河谷中时时闪现出那纯净的柠檬黄的油菜花地时,就忍不住欢呼起来。如果不是它们的身后站立着雕刻般的山峦,我们会误以为自己来到了川西平原。那一片片的黄花在群山之下显得那么娇小而鲜艳,让人心疼。

后来我们中终于有一位忍不住了,采下一束拿到上车来,立即被几位女作家小心地养到了矿泉水的瓶子里。

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岗巴某边营,那的海拔是4700米。曾在那儿当过兵的一位西藏军区作家给我们解释说,岗巴的汉语意思是雪山脚下的村庄,是个寸草不生、没有一棵树的地方。我们听了,就下决心要把这鲜艳的油菜花带到岗巴去,让那里的干部战士也欣赏到这份美丽。

为了这一愿望,一路上,无论车子怎么颠簸,我们都小心翼翼地护着瓶子,不让它倒下。后来索性轮流把它捧在怀里,像呵护着孩子。随着海拔的不断增高,窗外的景色果然越来越荒凉,起初还有些绿色的草皮,后来就只剩灰色的石头,褐色的山峦和蓝色的天空了。

好在瓶中的油菜花儿不负厚望,在矿泉水的滋养下鲜艳无比。

到达岗巴某边防营时已是黄昏。匆匆吃过晚饭后我们就来到营部会议室,想听营领导介绍一下这里的情况。但由于高原缺氧,一行的十来个作家很快就顶不住了,仅仅十多分钟后,他们的头就一个个地垂了下去,笔尖也停在本子上不再移动。

唯有那束油菜花,在暗淡的灯光下依然鲜亮。

会议之后,作家们梦游般地离开了会议室。我回头,发现那束鲜黄的油菜花被遗忘在了会议室的桌子上,孤伶伶的。我回转身去把它捧起来,追上那位营长。我解释说,这是我们特意从江孜带过来的油菜花,想让你们看看。营长笑笑,说谢谢了。但我听出他并没有特别高兴的意思。

我想大概男人对花总是无所谓的。

第二天我们去参观大棚蔬菜。

在此之前,我早已听说岗巴种出了蔬菜。我知道对一般人来说,这样的事没什么可新鲜的,毕竟人类种植蔬菜的历史已很长很长了。但对于一个对西藏有些了解的人来说,他一定会为此兴奋和激动的。我就是如此。因为直到90年代初我进藏采访时,西藏的许多部队仍是顿顿见不着绿色,靠罐头、脱水蔬菜或者粉条海带之类度日。可就在这几年里,奇迹被西藏官兵们创造出来了。我想这奇迹的诞生足以写一部长长的报告文学,我这里就不详说了。

我想说的是,当我真的亲眼在岗巴见到鲜活的蔬菜时,我的心还是被强烈地撞击了一下,以至心跳加速。我是个热爱植物的人,喜欢花,更喜欢树。但在岗巴,我忽然明白了,蔬菜才是最美丽的植物。当你看到在海拔4700米的高地上,在从来没有树没有花草的雪域中,在风吹石头跑的荒凉山脊里,生长着那样翠绿那样茂盛的蔬菜,你会觉得它们实在是太美了,你会觉得种菜的官兵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你的心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感动得直想流泪。

这些美丽蔬菜的呵护者,是一个朴实腼腆的云南兵,叫李伟。人们称他为种菜大王。他的连长告诉我,刚开始的时侯,菜是长出来了,可豇豆只爬藤不结豆,西红柿结了却不是红的,卷心菜个个敞着胸膛,茄子们都跟石头一样又小又硬……后来,李伟就开始琢磨这些蔬菜,天天往大棚里跑。一天天,一年年,终于,蔬菜们的心被悟热了,样子越长越漂亮了,最终长成一片绿色的奇迹。

我在大棚里转来转去,无端地兴奋着。因为兴奋,就总想和人说话。在其中一个大棚里,一位作家指着一畦蔬菜秧苗问我,这是什么?我看了一眼马上自以为是地说,这是萝卜嘛,你怎么连萝卜都不认识了?他疑惑地说,是吗?这是萝卜吗?这时种菜大王李伟弯腰钻进棚来,听到我的话纠正说:这不是萝卜,这是油菜。

这是油菜吗?这真的是油菜吗?

我先是为自己的错误感到不好意思,但马上,我就为油菜激动起来。原来岗巴也有油菜,原来岗巴已经种出了油菜!难怪岗巴的官兵们看到油菜花儿不再稀奇,他们已经看到了从他们自己土地上长出来的油菜。那油菜花一定比别处的更鲜艳更美丽呢。

我一下为我们带来的油菜花失宠而高兴了。我怎么早些没想到呢?

我立即要求跟蔬菜们合个影。因为油菜还只是秧苗,李伟就向我推荐了一位藏在茂盛藤叶下的大南瓜。那南瓜青油油的,胖乎乎的,让人无论如何不能想象,它出生在这海拔4700米的雪域。

我想如果有一天,人们告诉我岗巴种出了玫瑰,我也不会感到奇怪。

因为驻守在那儿的,是些善于创造奇迹的官兵。

飞进墨脱

直升机“轰轰隆隆”地发出巨大的声响,盘旋着升上了天空。然后一转头,向墨脱的方向飞去。我坐在机仓内的大米袋上,兴奋不已地望着窗外。终于要进墨脱了,终于要亲眼看见孤岛了。

此时正值冬日。

早在1989年夏天我第一次进藏时,就几次听人说起或描述过墨脱。它是西藏东部林芝山区的一个县,海拔仅800余米(和成都差不多)。对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来说,它似乎显得过于幸运了。但大自然这个上帝是很会搞“平均主义”的,它在赐予了墨脱足够的氧气、湿润温和的气候和青山绿水的同时,也赐予了它孤独、封闭和啃噬人灵魂的寂寞。墨脱,这个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不要说汽车,就是自行车也无法行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人的两条腿。周围高耸着的雪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障,将它与世界隔开了。“墨脱”这两个字,在藏语中意即“孤岛”。

那年夏天,当我听当地人说,从林芝走进墨脱,要步行五天五夜,且一路上只能餐风露宿时,立即失去了进墨脱去看一看的勇气。我自知体单力薄不能胜任。这一次,算我运气好,搭乘上了为墨脱驻军空运粮食和物资的直升飞机,才使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

天空很晴朗,一片云也没有。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下面。听说飞进途中半小时内就可以看见几个季节的变化和几种地貌。

果然,先是如林芝一样的丘陵,草枯叶黄,寒风瑟瑟。很快就出现了沙地。那沙地因处于完全封闭、未被人侵入的状态,所以显得光滑而又柔和,一道道被风吹出的水波纹一样的图案,让人完全感觉不到沙漠的恐怖。沙丘中夹着一条碧绿的小河,我猜想那河水一定很深,否则怎么未被沙地吞没?

几分钟之后,我看见了雪山。群峰巍峨,十分壮丽。在蓝得耀眼的天空的衬托下,那份儿宁静和洁白真令人如走进神话般的境界。我坐在机舱内,似乎也能感受到那份儿冷硬,和千年不化的寒冷。

然而,飞机刚刚越过雪山,瞬间之内,一片郁郁葱葱的亚热带丛林就出现在了我的视野内。真是奇迹啊。密密匝匝的绿树夹着一条白色的溪流连绵不断地在我们的身下起伏。太不可思议了,刚才还是白雪皑皑的冬季,转眼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夏天。

正在我惊叹时,有人说,到了到了!我低头,见一山洼中有一片绿色包围着巴掌大的平地,四周排列着火柴盒一样的房屋。那就是直升机将要降落的地点——墨脱县,背崩乡。

飞行仅半小时,目的地就到了。

飞机在巨大的声响中平稳的降落了。下飞机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自己身上的羽绒服——真是热,至少有25℃。放眼望去,满目绿色,营房门前还有一丛丛开得红艳艳的蔷薇。如此美丽的花朵在冬天的内地也很难见到了。真让人难以相信这是西藏,且是冰天雪地12月里的西藏。

其实你只要了解了墨脱的地理位置就不会奇怪了。它的北面是海拔4000多公尺的多雄拉山,如一道坚实的屏障,挡住了所有来自西藏高原的严寒和冰雪;而南面,又与印度接壤,孟加拉湾的热气流则使它具有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因此它既是孤岛,也是边境线。

在营区不远处,有一座钢索桥。当年解放军进军墨脱时,被这道深涧阴拦。后来就用迫击炮将54根钢缆打到对岸,才得以将索桥架起。故此桥名为“解放桥”。

我们步入营区。刚一坐下,主人就拿出许多芭蕉桔子请我们吃,说是才从山上摘下来的。我马上尝了一根,味道好极了。从窗口望出去,漫山遍野果然有芭蕉丛丛。

营长为我们介绍说,这里一年四季如春,可以种水稻、种菜、种水果。空气又湿润又温和,唯一的缺点就是闭塞。且不说走出孤岛,就是从这儿走到县城也要整整3天。多雄拉山在挡住严寒的同时,也就挡住了整个世界。当地的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孤岛,他们没有见过汽车,没有见过宽阔的街道和楼房。

但最难忍受这种封闭和孤寂的,还是从有汽车、有楼房的外部世界走进这个孤岛的官兵们。为了守住这条边防线,他们只能忍受。每年有长达8个月的封山期,收不到外部世界的只言片字。到了开山季节,牦牛队才能将一捆捆一袋袋的报纸信件驮进来。当然,全都是过了期的。

匆匆吃了饭,我们就在一个会讲门巴族的战士的带领下上了山。山上的背崩乡是门巴族人聚居的地方。村里很安静,但静中亦充满了生机。房子全是木头盖的——反正满山都是树。由于我们这些陌生人的闯入,山上的猪、狗、牛、鸡都热热闹闹的叫起来。孩子们也看稀奇似的跟在身后跑。

我们先到了乡政府。乡长来了,一开口说话,竟令我吃惊,一是讲汉语,二是满嘴报纸上广播上的词儿。说起“中心工作”,竟也和内地没什么两样。看来孤岛在信息上还是不封闭的。毕竟已是90年代。后来得知乡长原来是个“人物”,去过不少大地方参观。难怪讲起来一套一套的。我们又去参观了门巴人的家,看了他们酿制包谷酒和挂在墙上的一串串腊肉。看来生活挺富足。这毕竟是块富饶的土地。

因时间紧迫,我们只能走马观花。下山的路上,我发现了许多柠檬树,上面结的柠檬又大又黄。据说当地人不知怎么吃它,就任这些美丽的果实自生自灭了。我摘了3个像萝卜那么大的,一边嗅着芬芳的气息一边想,倘若墨脱与外界能相通,它的潜力能挖掘出来,那么,孤岛就会变成宝岛的。

遗憾的是我要离开这个神奇的孤岛了。

由于住宿不便,我只能搭乘最后一趟直升飞返回林芝。下午4点,最后一趟飞机起飞了。到我上飞机为止,我在墨脱只困了5个小时。飞机又盘旋着升上了天空,向多雄拉山口飞去。我望着身下越来越远的青山绿水,不由地在心里默默祈祷着,让墨脱的公路早日修通吧,让孤岛与世界溶为一体吧!

同类推荐
  • 幸得清欢慰平生:季羡林经典散文

    幸得清欢慰平生:季羡林经典散文

    本书季羡林先生经典散文集,收录了他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记述了他对人生、自然、故乡、孤独的感悟。既有记录闲情逸趣的篇章,也有对历史、社会理性深刻的思考。这是一部写给大家的独处之书,为当代青年人解惑答疑,指点迷津。季羡林的散文,幽默风趣,真挚淳朴,平易天然,既真挚朴雅严谨,又带有缓慢舒散的情调,在现当代散文作家中显得别具一格。
  • 楚辞(中华国学经典)

    楚辞(中华国学经典)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黄土色泽

    黄土色泽

    在我的精神上,我觉得黄土高原是一片海洋,我把生活作为戏剧,但实际上生活就是信仰。
  • 钱玄同文选

    钱玄同文选

    钱玄同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国学大师,也是五四运动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在音韵学方面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书由编者精心选编了钱玄同新文化运动及学术方面的代表性文章,使读者能够大致了解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和文字改革方面的主张,具有一定的文化学术意义。
  • 妄想是真实的主人

    妄想是真实的主人

    《妄想是真实的主人》是多多的一部诗歌自选集,收录了诗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创作的的诗歌作品,按照年代编排,包含多首过去已出版诗集未收入的新作,完整体现了诗人的创作面貌和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多多的诗歌个性和风格都十分显著:语言的锐利简洁,对细腻情感的洞察理解。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佬都是我徒弟

    大佬都是我徒弟

    万人敬仰的炼丹大佬、画符大佬、炼器大佬……等等他(她)们竟然有同一个师父,太惊人了。大佬们的师傅正懒洋洋的坐在摇椅上吃着自家夫君递来的葡萄好不快乐。只见一个个大佬笑道:“师傅,徒儿们来送钱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课外英语-晚茶故事飘香(双语版)

    课外英语-晚茶故事飘香(双语版)

    本书主要收录了一些精品散文,全书分为爱的足迹、年华似水、生命乐章等个板块,从不同的方面追忆往昔岁月,展示生活中的点滴表现爱的力量、阐释了爱的真谛。
  • 穿成男配的炮灰老婆

    穿成男配的炮灰老婆

    苏九念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咸鱼,突然穿越到一本书当中。本以为自己是女主,结果是炮灰女配。知道真相的咸鱼,眼泪留下来。而且这个炮灰女配居然是个渣女,渣完男主,又去渣男配,最后被女主手撕的故事,欠了一屁股的情债。苏九念一睁眼,好样的,随机给她分配了长的逆天的老公,但这个老公好像并不怎么愿意去搭理她。为了摆脱被女主手撕的下场,苏九念打算这一世勤勤恳的赚小钱钱。小剧场:苏九念数着手里的钞票,笑的极其开心,后面一只手臂环了过来,磁性的声音在自己耳边响起,“怎么?就这点钱就很开心了?你可知你旁边可谓是身价几亿的人?”苏九念嫌弃的看了一眼傅铭沐,“你抱着难道有安全感?我觉得还是钱能给我无尽的安全感。”又A又沙雕的女主X邪魅腹黑男主
  • 混在都市的保安

    混在都市的保安

    一位好人,一位流氓,张明在红尘之中怎样走出自己的帝皇之路为了自己,为了国家,更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流氓的最高境界是潇洒,是风流,是热血,是个男人的话这里有你想要的寻找的一切东西。做保安要做到,想踩谁就才谁,无耻也好,霸道也好,都要无愧于自己……
  • 轻言所念

    轻言所念

    一个努力生活的,但又带些颓废气息,苦苦挣扎的苏轻言。她明确自己在这个世界生活的存在的意义,但同时又在质疑自己坚持活下来的意义。直到遇到了那些人、那些事,明白了自己也有能爱和被爱的权利。
  • 最后武者

    最后武者

    武技与灵诀的对抗,炼体与修意的较量!一个被扔进竞技场等待死亡的流浪儿,却意外获得来自另一片时空,一个绝世大魔头的记忆碎片,随之而来的,还有这个大魔头最强横的功法武技,以及最强秘宝“吞星”。武灵两仪,同归而殊途,吞天地,碎星河,在灵者世界,成最后武者!
  • 光邪旗下又一败笔

    光邪旗下又一败笔

    神创造阴阳,划分为两界,令神使维护平衡。神使为了摆脱永世的囚禁,寻方觅法,想要创造一个真正平衡的世界。
  • 凤临天下之冷王的毒妃

    凤临天下之冷王的毒妃

    “哦!让我静静,这节奏是——我穿越了。”当22世纪杀手界的王者,遇到古代以武为王的王者,会摩擦出什么火花呐。一个毒气冲天,一个冷气冲天。“小邪儿~”“娘子~”“你特么到底想干嘛”某女怒了。某男委屈地说:“全世界都说我们天生一对。”“嗯,那又怎样”某女做着毒药说。“他们都说让我们结婚呢!”